北大荒版画风格及其演变研究
2023-08-12王者
王者
摘 要:北大荒版画是中国传统版画创作的一个重要的分支,已有六十余年的历史,也是促进版画艺术飞速发展的重要力量。本文对北大荒版画的整体美学特征进行了探究,分析了北大荒版画自出现以来的两个主要风格,并将北大荒版画的发展分为崛起时期、知青版画时期和改革开放后三个阶段,研究北大荒版画的艺术风格演变进程,以期为现代版画创作和版画艺术的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木刻版画;北大荒版画;现实主义
中图分类号:J2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3)21-00-03
北大荒版画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对当时的美术界而言是一股新鲜的血液,这种新鲜的艺术形式也迅速成为北大荒的文化符号,吸引了国内的媒体对其进行探究与报道,但在六十余年的发展过程中,北大荒版画经历了三个不同的阶段,创作主力军和创作的主流风格都有鲜明的变化。这也和北大荒版画的政治宣传作用有很深刻的联系,如今的北大荒版画仍然以其旺盛的生命力顽强且繁荣地发展着,并随着时代进步焕发了新的光彩。
一、北大荒版画美学特征
在中国,版画按照发源地被分为三大流派,分别是江苏版画、四川版画、北大荒版画。北大荒版画根植于黑土地,具有鲜明的黑土地特色,其美学特征也与黑土地的文化传承有很深刻的联系。在不同时期,随着东北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北大荒版画也呈现出不同的美学特征,呈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
从地域特征来讲,北大荒版画较为真实地反映出了东北地域的自然风光和人们在劳动生产过程中不断吸取实践经验的过程,这是一种能够反映劳动人民真实生活现状的艺术创作,因此北大荒版画具有较为丰富的老百姓情感,取材的生活化为北大荒版画赋予了独特的真实感。从创作群体来讲,最早的第一代北大荒版画创作艺术家是聚集在一起的,他们甚至同吃同住,共同创作出一幅又一幅作品,这就使北大荒版画具有更强烈的独特风格,有统一的美学色彩底蕴。而北大荒版画在色彩选择上明显受到了老邻居苏联的影响,苏联油画选用浓郁热烈的色彩,北大荒的版画画家也将这样的色彩应用在版画中,就像东北的许多艺术表现形式一样,有大开大合的美感。
二、北大荒版画风格探究
(一)现实主义风格
北大荒版画的起始是来自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这也是由于當时的中国正处于一个较为动荡的时期,这就使得当时的许多艺术创作都需要反映现实,因此北大荒版画的生长土壤是现实主义。而现存最早的版画是出自唐、五代时期,当时社会风气相对开放,因此版画的题材选择极为丰富。这就说明版画的题材选择是随着时代和社会发生转变的,北大荒版画作为版画中近代时期的一个流派,自然而然地带有鲜明的近代社会标签,这也就是北大荒版画的现实主义风格主义来源。当时的北大荒,自然环境对版画的艺术风格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北大荒的生产粗放,以农垦为主,艺术家多是受“上山下乡”政策影响而来到北大荒的知青,他们的艺术功底与这种粗犷的生产生活碰撞便产生了奇妙而具有冲击力的现实主义美学风格。
以1960年的版画《雨后》为例,画中用非常写实的手法刻画了绿色的梯田,茁壮生长的庄稼,远处的房屋和进出的零星几只飞鸟,线条的运用较为清晰,色彩和形状的碰撞又体现出不同的写实风味,这种现实主义色彩的创作是完全符合创作者心境的,也是符合这一时期的北大荒版画艺术创作审美的。十万转业官兵和下乡知青的创作中有轰鸣的农机设备,有蓝天与荒原,有金黄的麦浪,有晚霞与朝阳,还有辛勤劳动着的人们,浓郁的生活气息也为北大荒版画注入现实主义色彩。
(二)多元化风格
新时代的艺术形式更加多种多样,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北大荒版画的职能得到了补充与扩展。北大荒版画的风格变得更加多样化是这种艺术形式发展的必然趋势,其表现技法和艺术特征也随之变得更加多元化。北大荒版画开始细分出不同的“派别”,这些不同的派别有明显的艺术家个人风格,不同版画艺术家有不同的创作技巧和创作思路。例如,自北大荒版画开荒时期的版画艺术家早期的创作风格通常是非常具有写实色彩的,几乎完全不包含个人的主观情感色彩,将现实生活景象完整而又真实地刻画出来,这也是许多早期北大荒版画艺术家受社会环境影响形成的创作理念,但随着时代发展,这一部分艺术家的版画创作开始变得富有诗意的美感,开始更加注重意境的表达,这时他们的版画风格便与其他版画艺术家有了明显区分。
以1991年的水印版画《冬日》为例,这幅版画没有使用浓郁的色彩,也没有使用清晰明确的线条,而是采取一种虚实结合的手法,虚化背景,甚至直接使用木板自身的木质肌理感表现草地的线条,草地上的两头鹿更是使用黑白色做出浓淡变化,呈现水墨画的朦胧感,这便增添了诗意的美感。而同一时期的《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则是延续了浓郁鲜明的色彩,甚至将色彩碰撞进一步发挥,使用大面积的鲜艳红色铺陈,展示出松花江两岸的风光,同时使用饱和度较高的黄色在近处和远处做点缀,表达出空间的延伸感,具有一定的抽象趣味。
三、北大荒版画风格的演变
(一)北大荒版画的崛起时期
从1958年到1968年这一时段是北大荒版画发展的第一时期,也可以称作北大荒版画的迅速崛起时期,或者称为北大荒版画的开拓期。北大荒版画的出现与十万转业大军的出现是同一时期,这些转业大军也是北大荒版画创作的主力军。《第一道脚印》是标志着北大荒版画诞生的作品,这一时期的北大荒版画被称为最初的原汁原味的北大荒版画,也正是这一段时间的创作彻底改变了我国木刻艺术只有黑白色的格局,彩色版画进入了大众的视野,可以说北大荒版画一经出现便迅速迎来了发展的高峰期。这一时期的创作者大多是军人出身,他们投身北大荒的建设,这些人中有一些是本身就有一定的文化水平,有一些则是自学成才,他们的版画创作也直接奠定了北大荒版画的艺术风格基调。这是一种与地域文化联系极为深刻的艺术创作,粗犷中带有鲜明的艺术气息,这一时期北大荒版画主要体现出一种北方汉子与军人的独特豪气之感,这一时期的北大荒版画在创作过程中对场景的构建较为重视,通过生活化的场景,或以小见大,或用环境表现思想,体现出了不同的宏伟构思。在创作过程中常常选取一些人与自然或人与人高度互动的题材,形式上具有力量感和粗糙感,但这种与生活联系紧密的版画创作还是受到了人民群众的喜爱[1]。
开拓时期的北大荒版画受两种艺术风格的深刻影响,一种是中国传统的木刻版畫,另一种则是与北大荒临近的俄罗斯油画。北大荒版画自身就是由中国传统木刻版画发展而来的,在创作技法上主要就是借鉴木刻技艺,使用铁笔在木板上通过雕刻的方式绘制出线条与图案,从而形成一种特殊的图画。但这些版画通常是黑白的,或是只保留木板原色与木板原本纹理的,这是由于最早的版画是与印刷术同步发展的,相比艺术性更具有工具特性。而北大荒时期的版画则具有更鲜明的人文气息,这也是创作思维和创作者身份转变带来的明显变化。创作者在贫瘠的土地上与天灾做斗争,又不断开垦土地发掘资源,因此开拓阶段的北大荒版画总是让人感受到一种不屈服的内在精神特征,这是根植在创作者身上的。以《第一道脚印》为例,这一作品使用了较大篇幅呈现北大荒的自然风貌,寒风凛冽,土地荒芜,只有零星几处枯枝,显示出自然环境的恶劣与不利于生产。同时又表现出高而远的天空,厚厚的积雪,表示士兵们是在更加艰苦的冬季来到了北大荒,雪地上留下一串脚印,人物布置在画面右侧,两个战士在风雪中点烟,其中一个手持一根稍粗些的树枝当作手杖使用,其余的战士则迎着风扛着有些破旧的旗帜前行。这一北大荒版画的开山之作没有选择鲜亮的色彩,整体色调较为阴沉暗淡,但其开拓创新征服自然的主题却表达得十分鲜明,雪地上战士们手中的一点火苗和红白拼接的旗帜是唯二的亮色,集中在战士们的手中,既有故事感,又丰富了氛围。这一时期的北大荒版画也大多如此,表达出人们不畏艰险誓要征服北大荒土地让这片土地变得更加繁荣的卓越精神[2]。
(二)知青版画时期艺术风格
知青版画是北大荒版画发展的第二个时期,这一时期的北大荒版画创作者由转业军人变成了“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们。这些青年人相比起第一时期的版画作者,开垦北大荒的热情是不减的,他们激情饱满,投身垦荒事业,但与此同时,他们的受教育程度要更高一些,青年们对自己的人生价值和前途命运有了新的思考和追求。一部分知青在创作时带有更加强烈的主观情感,就好似古代文人志士总是将不得志的郁闷宣泄在诗词歌赋中一样,20世纪70年代的北大荒版画也寄托着知青对事业的迷茫态度和内心的复杂变化。
深入探究第二时期的北大荒版画,不难发现这一阶段的版画创作具有独特的视觉语言。这是由于这一时期的北大荒版画作为一种社会主流的艺术形式也是在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服务的,社会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对北大荒版画形成了束缚与桎梏,尤其是样板戏、样板画这样的将艺术创作限制在固定题材固定表现方式中的“规则”对版画的创作也产生了不小影响。这一时期的版画主要以红色和黑色为主,这也是受到社会推崇的主流色彩形态,但这种形式单一化、色彩公式化、创作概念化的作品显然不能满足知青的精神层面需求。于是许多知青版画艺术家开始在版画创作中讴歌生活之美,赞美人、赞美自然、赞美天地成为这一时期的创作主流,因此第二时期的北大荒知青版画也被称作新北大荒版画[3]。
1971年的套色木刻版画《遍地英雄》中,大面积的金黄色展现出一片繁荣的丰收景象,人们在农田上辛勤劳作,收割麦子,又有一位女知青坐在高高的麦堆旁书写着什么,似乎是在记录这欣欣向荣的一切,像这样刻画劳动场景的还有《黄金季节》《收割去》等。总的来看,知识青年和转业官兵虽然出身不同,来自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人生经历,两个群体在北大荒的生活确确实实是相似甚至相同的,第二时期的创作者也并没有脱离第一时期的创作者,而是走在融合、学习、发展的路上。相比第一时期的版画,这一时期的版画创作表现得场面更大,画面的尺寸也更大,色板的造型越来越大胆,人们开始使用更加鲜艳的颜色,同时也追求将人物与事物的外形刻画得尽可能精准而又细致,如1977年的《大队喜添彩色机》,人物的衣着、围裙的图案、窗外的庄稼、屋内的布置与陈设都力求使用尽可能精细的线条表现出来,更具有写实的特征,与第一时期的粗犷狂放形成了鲜明的对比[4]。
(三)改革开放后的风格转变
改革开放后是北大荒版画创作的第三个时期,这一时期的创作主力军转变为土生土长的北大荒人,他们有的是转业军人的后代,有的是下乡知青的后代。从创作风格上来看,这一时期的版画创作既能看到第一、第二时期的影子,又能感受到来自新时代的多元化艺术创作的冲击力。这些创作家并不被局限在前辈们的创作成果中,而是更加勇于表达内心,勇于追求新的创作灵感。这一时期的艺术家之间将创作风格作为战场展开了竞争,此前在第一时期、第二时期活跃的版画创作艺术家也在这一时期有了新的创作理念和创作风格。改革开放后,社会风气变得开放,人民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因此这一时期的北大荒版画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新的表现手法、新的创作技法不断被开发,被使用,北大荒版画也被分为多个不同的派系,不同的艺术家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审美进行北大荒版画的创作。这一时期的版画不再具有统一的意识形态特征或是时代特征,也不再局限于北大荒的地域文化,观念的变迁引起了艺术风格的转变,并最终使北大荒版画迎来了质的飞跃。
这一时期最为典型的作品是对版画的现代演进有重要推动作用的丝网版画长卷《北大荒颂》,这幅作品历时三年才完成,画面高度47cm,总长达60米,将1947-2007年整整六十年的北大荒建设历史包含其中,其绘画语言有具象的写实色彩,而表现手法又显示出典型的超现实主义。其创作技法既有传统的宣纸印制、丝网印刷,又使用了电脑分色制版,这不仅是版画创作在技术上的突破,也意味着现代的北大荒版画有了新的发展方向。而从情感表达上来看,其超长的画幅与章节设计又包含着极为丰富的情感,作者将北大荒的一切真实地刻画在画卷中,既是一种对历史的记载,又是一种对前辈开垦北大荒的歌颂,不同时空的事物在这一幅画卷上被充分呈现出来,创作视角宏观且广阔,但每一个事件的刻画又细腻且情感饱满。而该作者本人最擅长的其实是抽象与装饰的表现手法,这或许也能说明改革开放以后,新时代的北大荒版画创作艺术家开始寻求自我的突破,寻求版画的突破,这无疑使北大荒版画得到了超前的发展,使这一艺术形式更上了一个台阶[5]。
四、结束语
北大荒版画创作经历了三个时期,创作的主力军也一再转变,从最早时期的粗犷到知青版画时期的鲜艳与细致,再到新时代的多元化艺术风格融合碰撞,北大荒版画是始终处于发展中的艺术形式。这三个时期的版画风格演变不仅与创作艺术家的身份和经历息息相关,也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和意识形态有鲜明的联系,如今的北大荒版画仍然处在发展的新时期,风格越发多样化使其更加丰富多彩,未来北大荒版画的发展前景也是一片光明灿烂。
参考文献:
[1]袁媛.视觉的乡愁:东北绘画的主题流变与美学表达[D].东北师范大学,2022.
[2]史越,王相生.时代背景下北大荒版画题材的形成研究[J].美与时代(中),2021(08):87-88.
[3]张清波.从《荒原春夜》到《第一道脚印》——试论1960年前后晁楣与北大荒版画的“拓荒”[J].美术大观,2021(06):108-110.
[4]吕曼,宋丽荣.北大荒版画的叙事表达研究[J].美与时代(中),2021(05):63-64.
[5]宋丽荣,马孟姣.北大荒美术探究——以北大荒版画为例[J].美与时代(中),2021(04):118-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