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琵琶“反弹”类技术应用分析

2023-08-12付饶

艺术大观 2023年21期
关键词:琵琶

付饶

摘 要:琵琶是我国弹拨乐器,乃至世界弹拨乐器之中手指弹拨技法最为丰富的品种之一。其中,以手指向内侧弯曲发力的“反弹”技术动作,作为传统琵琶演奏中出現频率较少的特殊动作,正在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得到越发广泛的应用。本文将从动作原理出发,结合古今作品的实例分析,对这类技术的应用做出阐释。

关键词:琵琶;反弹;凤点头

中图分类号:J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3)21-00-03

在使用手指拨弦技术的弹拨类乐器家族中,我国的琵琶是其中以手指向外发力运动(反向区别于向掌心发力,即向内发力)为主要发音手段的乐器种类(同类还有如三弦、维吾尔族的都塔尔等)。而向内发力的拨弦方式在琵琶演奏中统称“反弹”。本文将针对这一技术特性的原理以及其对琵琶演奏的音乐形态形成的影响展开由基础到具体实践上的分析。

一、反弹动作技术原理浅析

相当多数指弹类弹拨乐器都采用向内发力为主拨弦的方式,如西方的吉他、竖琴,我国的古筝、古琴等。我国的琵琶、三弦等采用向外发力的方式,更多是出于对发声特性的要求。琵琶较大的琴弦张力及相对较小而扁平共鸣箱材质体现了其较高的颗粒度追求,即需要受到琴弦撞击瞬间的充分振动和相对需求较小的延音。而人类的指甲侧面通常呈向内弯曲的弧形状,因此向内发力将遇到一定的阻力,振动受到很大的影响而大幅降低颗粒性与音量。因此,琵琶主要采用的向外发力方式来获得声音饱满度上的较大优势,从而被习惯定义为“正弹”概念。而向内发力,除了其独特的不饱满音色具有一定的特殊音色价值外,在技巧本身上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正弹与反弹的发力方式有着较大的不同。常用于古筝、吉他等乐器的“反弹”动作,通常主要依靠指部向掌内侧弯曲的力量,受到掌部力量的支撑下,可以做到在较小的摆幅下完成较为饱满的发力动作。而由于“正弹”事实上属于反关节支撑方向上的运动,因此如果追求较大的手指爆发力的话,通常需要手腕的摆动或者掌部肌肉的带动,加上手指自身较大的摆幅才能获得足够的发力,这将导致手指收回动作不利,使得正弹相较于反弹的手指独立性较弱。我们通过简单的试验即可发现,任意单指的同方向连续发力动作(如用一根手指连续敲击桌面),内侧弯曲(反弹)要显著快于外侧弯曲(正弹)。反弹这一发力特点的最大受益者即是弹、挑交替动作,因拇指食指的位置关系而在交替运动中互相构成彼此的摆动借力,因此可以完成高速的弹挑、滚奏动作。

传统民族音乐素以旋律线条的表现为主,音型相对单一且速度一般不会过快的音乐并不太会对传统指法提出过多的考验。而当音乐的风格趋于多样化、复杂化之后,手指发力的特点将对琵琶的一些音型需求造成一定的技术影响,使得反弹技术的介入因此而有着相当重要的补充作用。随着创作风格不断的丰富与深入,演奏者将对更多的音型组合有所需求,反弹的出现机会也将越来越多,受到演奏者的关注与研究。

二、传统反弹技法应用分析

我们先对其中一些古曲中已经存在的反弹技法做出分类梳理与浅析。在传统作品中,最为常见的反弹技法是用于含双音的快速音型。我们知道,对于快速弹奏的单旋律线条,琵琶的基本手段是采用弹挑(即拇指、食指)交替的技术,而不习惯采用类似吉他的食指、中指(或无名指)交替拨奏技术。这意味着一旦出现对多声部的需要而出现“分”的动作必然技巧时,拇指和食指都较难立即再次发力,而其余手指更是较难与其配合进行快速连续的交替,因此便会形成演奏技术障碍。传统作品《十面埋伏》中出现的摭弹、摭分动作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当需要同时演奏快速的十六分音符与低音持续的情况下,使用正反弹交替的方式代为解决这一问题,如谱例1所示。

谱例1[1]《十面埋伏》片段

此处出现的“凤点头”是传统琵琶曲目中最具代表性的反弹技法。由于在琵琶作品中,常常需要高、低声部同时持续演奏,因此兼顾“快速交替”与多声部就成为难题。琵琶的一弦与四弦之间距离较远,这导致大指无法在演奏低音之后迅速参与到弹挑之中;前文谈到的中指则更无法与食指形成快速交替动作。因此,食指的内外快速摆动成为解决这类音型问题极佳的技巧选择。

后人的创作中也不乏对这一类传统技法的传承发扬。反弹用于双音技法,在刘德海先生创作的《老童》中得到了更为大量的体现,谱例2中音型使用的是典型的“摭分”动作。

谱例2[2]《老童》片段

这两处中(见谱例2),高低两个声部都需要快速地轮替,因此食指与拇指需同时使用正反弹交替才得以完成。“摭分”是《霸王卸甲》等传统琵琶曲中较为著名的代表性双音技巧。刘德海先生堪称当代琵琶艺术界最具研究精神的演奏家、作曲家。他在演奏与创作道路上立足传统并面向未来的艺术探索精神十分值得后人学习。从他的《老童》等多部个人创作来看,刘先生对于反弹动作有着主动性的尝试,他也曾多次在一些公开场合讲到了自己对于吉他拨弦动作技术(即“反弹”)的推崇与借鉴意向。再如刘先生参与创作的著名琵琶协奏曲《草原小姐妹》中也用了同类技法,本质上同样属于传统的“摭分”动作,见谱例3所示。

谱例3《草原小姐妹》[2]片段

我们今天所看到的传统类型作品中的反弹技法的应用方式,与传统音乐的形态特征是密切相关的。在我国传统琵琶作品中,多以中速旋律为主,基本不使用和弦,最多辅以少量的板眼骨干音铺垫构成双音,基本不会出现三、四音的同步发声;而琵琶在声音的空间、气势塑造中经常使用的持续音、震音动作,则是源于民间器乐合奏中同样常见的声部配合现象。在独奏当中对这类音响有所追求,必然容易催生快速双音类技术的形成[3]。

三、当代新作品中反弹技法的分析与展望

随着人们对琵琶各类风格表现力进一步的开发与期待,一些新式的音型已然或即将在各类当代作品中加入使用,对新作品的技术表现力有着重大的提高。我们现对此做出梳理。

(一)快速跨弦技法

由于琵琶的四根弦之间距离较远,因此人们很难在手腕不移动的前提下完成在不相邻弦之间(如子弦与缠弦)快速连续的弹挑动作,加上同样由于前文所述的手指交替的局限性问题,因而在出现三、四根弦之间的连续演奏时,将通常不适合用弹挑交替的形式,也较难使用中指、无名指或小指接替,而仅能应对顺次弦位以同指带过的方式应对,但这种方式对节奏以及力度也并不能实现较好的控制。因此,使用反弹技术可以显著解决这一问题,如当代著名的琵琶作品《春雨》中用到的模仿吉他的织体形式,见谱例4所示。

谱例4《春雨》[2]片段

这一段(见谱例4),如果使用两指弹挑显然是难以应对如此频繁而快速的弦位转换的;如果加入中指或无名指演奏子弦,则食指将受到较大的牵制而难以发力,而使用反弹则因为可以使用小关节发力而不受到太大影响。同样的原理在《天鹅》等作品中也有所体现。分解和弦、琶音是西方音乐中常见的器乐性的音型表达,也是当代音乐创作中十分常见的表现手段,我们将在越来越多的作品中看到这类音型的出现,也将越发意识到其中反弹动作的便利性[4]。

(二)快速交替弦技法

面对快速旋律,常规的弹挑容易出现的问题还有:由于拇指为最内侧指,因此当大指挑后接更低音侧的弦时将出现其他指难以到位的困难,如果连续出现将对连贯性有较大影响;同理也大体适用于食指,下一音在出现在一弦上时,使用中指衔接有一定的可行性,而出现在内侧中、老弦时则会出现因空间不足导致的声音虚弱的困难。此时如果配合以反弹动作也可以有力地改善。反弹动作中关节的弯曲动作可以较大程度避免过大的摆幅,从而并不太不避讳在内侧弦发力[5]。如谱例5所示的音型,选自古典吉他名作《阿兰胡埃斯协奏曲》的华彩乐段。

谱例5《阿兰胡埃斯协奏曲》片段

这一模进音型需要在两根弦之间穿梭交替,对于琵琶的常规右手指法而言是相当困难的。我们可以发现,当出现奇数组的快速弦位变化音型时(如谱例5中以3为规律组),都会对常规正弹的发力习惯造成很大的影响。如果单纯使用弹挑,将在发力上或出现方向矛盾(“内外内”接“内外内”)或出现手型矛盾(内侧大指弹1弦而外侧食指弹2弦),这些在快速旋律中都是严重困扰演奏者的,而此时使用反弹交替则显然较为轻松[6]。

(三)连续多音和弦

这类音型笔者在目前的琵琶作品中尚未见到,但在其他中外弹拨乐作品中并不罕见。由于食指与中指同时正弹的动作并不十分便利,因此如果有连续演奏多音和弦的需求,将对右手造成困难,而此时使用反弹则可以更为容易地解决这一困难,如谱例6的所示的音型。

当代反弹技术的发展,同样离不开当代民族音乐风格的发展方向。随着民族音乐对西方音乐的大量学习借鉴,多声部和声排列、复杂的快速旋律、多样的织体音型等都步入了民乐的实际应用中,这些形态当中,一部分已经在琵琶作品中得到了出色的运用,一部分仍在探索之中,有待音乐工作者的进一步认识和发挥,总体而言,创作思维和技术的推进是相辅相成、共同进步的[7]。

谱例6 和弦音型示例

四、结束语

反弹类拨弦动作,是一种扎根传统、面向未来的琵琶演奏技术。结合全文来看可知,不论基于动作原理分析還是实例曲目中的运用,反弹动作在众多音型需求中的技术便利性都是十分明显的,值得人们进一步研究和尝试。目前,反弹技术的一大障碍是声音的饱满度与正弹区别较大,较难发出与正弹完全相当的音量,因此常作为特殊音色来使用;此外,当前琵琶义甲的形制与常用佩戴方式,对于反弹动作的外掀保护力度有限,大量使用可能使得义甲松弛,这也是需要思考改进的要点。如果需要在常规演奏中得到更多的应用,则最好对反弹的触弦技术或义甲的形制做出进一步的调整,使其声音尽量可以接近正弹的大致效果,从而使得正反弹相得益彰,在琵琶的技术表现上更加的全面,有利于当代更多新的音乐作品的创作与演绎[8]。

参考文献:

[1]林石城.琵琶名曲选浅说[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9.

[2]李光华.琵琶曲谱(四)[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

[3]李景侠.中国琵琶演奏艺术[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4]庄永平.琵琶手册[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5]姚雪.明清以来琵琶右手技法的演变及运用[D].武汉音乐学院,2017.

[6]田甜.概述刘德海对琵琶演奏技法发展的贡献[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1,29(01):207-212.

[7]葛詠.刘德海琵琶创作演奏技术系统研究[J].中国音乐,2021(02):35-43.

[8]马晓璐.琵琶曲《春雨》艺术特征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7.

猜你喜欢

琵琶
El instrumento predilecto de la música folclórica china La pipa es una combinación perfecta entre herencia e innovación
琵琶老店琵琶声
一两江湖之 琵琶误[连载七]
琵琶仙·寒窗
窈窕淑女琵琶妹
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
一曲琵琶泪如雨:论琵琶之表情艺术
“琵琶”和“枇杷”
我的“反弹琵琶”
Abstracts of Major Papers in Iss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