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院系改革为契机走文史医融合的教学科研新路子 *

2023-08-12李美辰李永宸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3年15期
关键词:医学史文献学教研室

李美辰 李永宸

(广州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中医医史文献学系,广东 广州 510006)

2017年11月,广州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实施综合改革方案。该方案的重点,就是根据学科特点和属性,整合原有各教研室、实验室,按学科和专业建立“2 中心,9 系”框架,2 中心即中医学中心、中西医结合中心,9 系即中医基础理论系、中医诊断学系、中医医史文献学系、中医养生与预防医学系、人体解剖学系、生理学系、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系、医学检验系、医学生物技术系。中医医史文献学系就是在原医史各家学说教研室、医古文教研室、中医文献教研室基础上合并而成。中医医史文献学系设1 位主任、3 位副主任和1 位秘书。

与机构改革相适应,成立中医学、中西医结合基础专家委员会,分类规划基础医学院学科发展,建立健全学术评价标准和人才评价体系,修订岗位聘任制度和绩效奖励方案,引导激励创新发展;各学科(中心)内部人才共享、人员流动,在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和引进、绩效评价与考核等各项功能实现自我管理;中心主任、系(实验室)主任需按选任方案通过学院推荐选任程序公开选任,系(实验室)主任、中心主任就任后,与学院签订目标责任书,实行目标管理制。基础医学院机构改革使原医史各家学说、医古文、中医文献教研室教师联系更密切,教师们可以坐在一起,分享与交流教学、科研经验,及时通报本系教师取得的教学、科研成果,对教师起到激励促进作用。中医医史文献学系成立以来,在课程与师资队伍建设、教学与学术研究、学科建设方面,较“十二五”时期(2011年—2015年)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1 十二五时期与十三五时期(2016 年—2020 年)的教学科研

中国医学史、中医各家学说、医古文、中医文献界长期以来一直思考着自身的“生存”与“出路”。广州中医药大学的医史各家学说、医古文、中医文献3 个教研室教师也面临着“发论文难、拿项目难”的局面。

“十二五”时期,医史各家学说、医古文、中医文献3 个教研室共有15 位专职教师,发表教学论文4 篇,其中医古文、中医文献教研室各1 篇,医史各家学说教研室2 篇。仅医史各家学说教研室主持校级教学课题1项。医史各家学说、医古文、中医文献教研室分别发表科研论文11、22、17 篇。3 个教研室共发表教学科研论文合计54篇,平均每人每年0.72篇。省级以下竞争性纵项课题7 项,合计经费25 万,平均每人每年0.33 万元(见表1、表2)。

表1 3个教研室十二五期间逐年论文数

表2 3个教研室十二五期间各级课题与经费

“十三五”时期,中医医史文献学系专职教师同为15 人,共发表论文123 篇,平均每人每年1.64 篇。各级竞争性纵项课题33 项,合计经费133.1 万,平均每人每年1.78 万元(见表3、表4)。其中,教学课题9 项,含省科技厅1项、教育厅1项、校极7项,经费26.5万元。

表3 中医医史文献学系十三五期间逐年论文数

表4 中医医史文献学系十三五期间各级课题与经费

“十二五”时期,医史各家学说、中医文献、医古文3个教研室教师发表论文少,拿项目难。到“十三五”时期结束,全系论文数、课题数、经费总额分别较“十二五”时期增长128%、371%、432%。教学方面,中医医史文献学系教师发挥课程特色,拓展教学内容,引入教学新方法、更新教学理念,及时总结教学经验,申报教学项目,实现了教学论文与课题双突破。科研方面,发挥教师文、史、医多学缘的专业优势,以疾病医疗社会史、岭南医学史、当代政治文化与中医药发展史、中医学术史为方向组建科研团队,开展文、史、医交互研究,拓宽学术生存空间,申报各级哲学社会科学课题,取得教学、科研双丰收。

2 秉承课程特色 拓展教学内容 更新教学理念

中医医史文献学系成立后,医古文、中医文献、医史各家学说3 个教学团队分别开设医古文、大学语文、医古文阅读训练、中医药文献检索、医学文献检索、护理文献检索与应用、中国医学史、中医各家学说、中医各家医著医案选读、中医理论探讨与临证等课程。

医古文团队以“授知识、启心智、存教化”为教学理念,以“拓宽内涵、重新定位”为思想指导,侧重课程内涵和课程体系建设,着力医史文献研究,促进教师知识结构的调整更新。在本科教学实践中,本团队建成“以医古文课为主体,以大学语文课为辅助,以医古文阅读训练为深化”的课程体系,重视介绍中医古文献研究方法及其科研成果,形成了“文为医用,文医互渗;理解文意,读出信息;指导方法,启发思路;主辅配合,自成系统”的教学改革思路。围绕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手段、课程体系和师资队伍进行系列改革和建设,把医古文课建设成传授古汉语古文化知识的课堂、展示中医古文献风貌与学术价值及其文化底蕴的窗口、提示中医治学门径的阶梯、拓宽学业视野的瞭望台。在为学生打下一定的古汉语知识基础的同时,也为学生打下研读中医古文献的思想基础,传承优秀的人文精神,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往医古文教学片面关注语言文字、与古医籍阅读理解相脱节的状况,将学生觉得“枯燥无用”的课程改造成广受欢迎、融“授知识、启心智、存教化”于一体的中医文化素质基础课。

医史各家学说团队本着“围绕主题、启发思维、理论联系实际、夯实临床基础、传承医学各家”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教学上运用邓铁涛“临床史观”指导中国医学史的教学,在医学史和各家学说的教学中重视岭南医学的讲解,这已成为医史各家教研室的特色。中医各家学说课程在教材的选择及教师的选择上结合岭南医学特点进行教学,使学生理解中医技术如何在当地因地制宜,了解本地区独有的证治特色[1]。中医理论探讨与临证课程以名医邓铁涛教授的著作《学说探讨与临证》为基础、以临床需求为导向进行教学,是广州中医药大学研究生教育创新改革的示范性成果,也是全国中医类高校中的先例[2]。针对目前中国医学史教学的局限性,指出在医疗社会文化史视野角度下的中医医史教学需要转型和突破,提出发挥中医文献专业知识背景优势,从对中医古籍文本的深入解读出发,将医史作为中医院校教育创新的一个切入点,实现中医专业与通识教育之间的互动[3]。

中医文献教学团队则注重教材研究与教材编写,团队成员是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中医药文献检索》(第3版)的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药学文献检索》(第2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医学文献检索》(第2 版)的副主编。该团队根据中医药文献检索课程的特点,通过微课建设为学生搭建课程知识学习载体,改革中医药文献检索课传统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4]。

在教学上,3 个教研室相互连动,医古文等相关课程是学习阅读中医文献之基础,中医文献检索等课程为学习中医文献相关学科之工具,加上深化对中医各家学说、中国医学史及名家医案的学习,做到文、史、医相结合,临床实践与理论相结合,使学生能及时了解学科发展动态与新的教学理论和技术,把握与增强终身教育的主动性。

3 个教学团队注重探索教学新模式,结合地图绘制及微电影拍摄,提升中国医学史教学水平;以医学人文教育为导向,提升教学理念;引进微课,改革教学手段;积极探索少数民族学生的教学新课题;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开展近现代名中医医案导读;发挥专业优势,开展科普教育。全系教师围绕教学实践、教学内容、教学改革、教学手段、教材研究申报教学课题。“十三五”期间,3 个教学团队获得教学类课题如下:省科技厅1项、省教育厅1项、校级7项,合计经费16.5万。

3 文史医多学科交叉融合 拓展研究方向

学术研究方向的形成与发展是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医史文献学科建设中取得的重要成就。中医医史文献学系在邓铁涛、刘小斌、赖文等前辈所做开创性工作基础上,在“十三五”时期,逐渐形成特色鲜明的“疾病医疗社会史”“岭南医学史”“当代政治文化与中医药发展史”“中医学术史”4个研究方向。

3.1 疾病医疗社会史方向“疾病医疗社会史”方向1997 年由赖文创立。该方向一直致力于岭南瘟疫史研究,形成的系列成果具有跨中医学、预防医学、历史学等多学科影响力,《岭南瘟疫史》获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著作类3 等奖。曾在广东省委宣传部组织的“岭南大讲坛”、中山大学组织的“中山大学文理医融合拓宽视野名师系列讲座”宣讲研究成果。近年来,该方向的研究向以下方面拓展:(1)李廷安与近代公共卫生,发表11 篇专题研究论文,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学术专著《李廷安年谱长编》。(2)岭南近代卫生医家著作研究。(3)近代来华医学传教士研究,把研究内容从近代西医在中国的传播发展拓展到来华西人对中国传统医学的研究上。该方向在“十三五”期间发表论文36 篇。围绕疾病、医疗与社会开展研究有助于从多元学术视野认识各个历史时期中医学术的临床依据和发生发展原因,有助于人们对疾病、医疗与健康等问题的重新思考。

3.2 岭南医学史方向该方向结合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系统研究岭南地区的中医药历史演变与理论体系,整理、挖掘与利用岭南中医文献,研究岭南医家的临证经验,探讨岭南医著的学术思想。该方向“十三五”期间的研究重点转向3 个方面:(1)利用文本发现技术研究岭南中医医案证治方药特色;(2)利用口述史研究方法,研究广州中医抗击非典史;(3)整理挖掘当代岭南名医邓铁涛临床经验、人文思想。该方向“十三五”期间共发表论文33 篇。《岭南医学史》是该方向标志性成果,获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著作类2等奖。

3.3 当代政治文化与中医药发展史方向“当代政治文化与中医药发展史”方向是邓铁涛创始于20 世纪80 年代的“近现代中国医学史研究”的延续。继“建国初期医药卫生政策”“中医进修”“西医学习中医”“中医师带徒”“中医联合诊所”的系列研究后,近年拓展了研究的深度与广度,相继以“20 世纪50 年代的‘药荒’”“新中国第一次流脑疫情与中西医防治”“中药材短缺及其经营管理权的变更”“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种痘运动”“建国初期枯痔疗法的传布与枯痔散的流变”“农村产院与新法接生”“国初中医政策的转折点”“全国子宫脱垂、尿瘘普查普治”“从中医进修到中医温课”“疫情、献方和药物短缺背景上的土中药应用”“1966—1967 年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疫情及其防控的历史回顾”“20 世纪50、60 年代的中药材生产大跃进”为选题,发表了系列研究论文,受到学界关注。该方向“十三五”期间共发表论文21篇。

3.4 中医学术史方向该方向围绕中华传统文化与中医身体观进行选题,发表《被隐晦的历史关联:房中与中医》《鳖血柴胡背后的用药地域化与医家争论》《医学儒学化与明代医家身体观转型》《丹溪与<局方>之争的建构、书写与评价》等学术论文,2020 年获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立项。“十三五”期间共发表论文13篇。

此外,尚有未归入4 个研究方向的20 篇教学、科研论文发表于各级各类期刊。

4 讨论

“十三五”期间尤其是中医医史文献学系成立后的近3 年,中医医史文献学系教学、科研成就的取得,其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2点。

4.1 以院系改革为契机促进教学科研发展基础医学院院系改革之重点“2 中心,9 系”框架建成后,教师在本学科与相关学科的联系更加密切了。“3 教研室时期”的医古文、中医文献、医史各家学说教研室教师互相交流教学经验与科研信息。基于中医医史文献学系教师有以下特点:(1)由原先的3 个教研室组成,所上课程各不相同;(2)出诊教师多;(3)常居主校区之外的教师多。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开展了形式灵活、内容多样的教学例会。每学期全系教学例会设一主题,围绕主题开展教学研究,把研读体会形成文章,既拓宽了教师的阅读面、助力教学,也成为中医医史文献学系论文的新增长点。期间以“研读近现代教育家的教育思想,把优秀教育家的教育思想与本科教学相结合”“研读中医原著,提高中医理论水平”“研读中医养生文献,助力中医养生专业”为主题,开展教学例会。《蔡元培涉医活动与医学教育思想研究》[5]《张锡纯津门医案之伤寒温病诊治经验解析》[6]、《以<延寿新法>为考察对象的伍廷芳卫生思想研究》[7]等论文,就是此种教学例会的成果。

学院领导对中医医史文献学系教学、科研工作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具体体现在3 个方面:(1)积极引进有学术追求的年轻学者。中医医史文献学系2019年引进一位“杏林学者”,2020年中标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项,1 年多来发表论文13 篇,其中含多篇CSCD、CSSCI论文。(2)把长期坚持学术研究的行政管理人员转回教学岗位。该教师近3 年发表论文20 余篇,中标省哲学社会科学后期资助课题1 项。(3)定期到中医医史文献学系调研,即时解决教学科研中遇见的问题,亲临中医医史文献学系教师主讲的讲座,并主持、提问、总结,活跃了本系的学术气氛。

4.2 走多学科交叉的教学和科研之路中医医史文献学系教师具有多学缘的知识结构与中医学、历史学、汉语言文字学的专业背景。文史专业出身者刻苦钻研医学,系统补修中医基础理论等中医课程。医学出身者一方面自学文史类知识与研究方法,另一方面到综合性院校进修。

要求中医医史文献学系教师具备多学科知识交叉融合是中医医史文献的学科属性决定的。例如,要深刻理解《丹溪翁传》“士苟精一艺,以推及物之仁,虽不仕于时,犹仕也!”这句话没有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与素养是难以做到的。同样,要理解“操古方以治今病,其势不能以尽合,苟将起度量、立规矩、称权衡,必也《素》《难》诸经乎!”这段话没有中医理论素养与中医辨证思维,亦断乎不可能。

教师的多学科知识交叉融合也是中医医史文献教师开展科研工作的必由之路。众所周知,各级自然科学基金课题不向中医医史文献学科倾斜,中医医史文献学系教师申报此类课题几乎不可能中标。中医医史文献学系教师凭借多学缘学科优势,以申报各级人文社科课题为科研突破口,取得了可喜成绩。教育部人文社科与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课题,是选择“哲学”“宗教学”“历史考古学”“中国文学”学科方向而中标的。令人鼓舞的是,中医医史文献学系教师初步形成了多发论文、发好论文,争相申报课题的全方位、多层次的竞争局面。学术竞争与学术进步关系至密,竞争能促进学术进步。“进化之与竞争相缘者也,竞争绝则进化亦将与之俱绝”[8]。

“十三五”时期,中医医史文献学系实现了2个根本性转变:(1)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往医古文、医史各家学说、中医文献3 个教研室“老死不相往来”的状况,到如今,全系教师互通教学心得、科研信息,教学科研交相辉映。(2)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往科研如同“散兵游勇”的“单打独斗”,形成了四大方向的团队力量,实现了高级别课题与论文的双突破。

猜你喜欢

医学史文献学教研室
海军军医大学神经生物学教研室
海军军医大学免疫学教研室
当代医学史的前沿研究*
——基于期刊的计量分析
医学史研究现状与医学发展方向的思考
30年前我赴英研究医学史
“夏译汉籍”的文献学价值
高职教研室教研活动高效运行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趣闻
对西医院校开展医学史教育的思考
《伤科汇纂》文献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