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东地区高职学生积极心理导向的主观幸福感提升模式探究
2023-08-11黄彦旎
摘要 当前,高职学生所面临的压力较大,来自社会、自我的压力已严重影响了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水平。文章在了解了粤东地区高职学生主观幸福感现状的前提下,结合过往研究,探讨高职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提升措施,有利于改进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为进一步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及幸福感水平提供有效支持。
关键词 高职学生;积极心理;主观幸福感;社会支持
中图分类号:G444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j.cnki.kjdk.2023.9.043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总会不断地对生活事件、生活环境乃至自身进行各种评价,并由此产生各类情绪反应和相应的情感反应。从这个角度来说,一个人是否感到幸福,取决于人们自身的主观感觉,即主观幸福感,代表着评估者根据自我定义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总体评估(Diener& Biswas-Diener, 2000)。
当前,我国处于社会观念多元、社会竞争加剧的时期,社会转型期的高职学生面临着自身成长转变和社会发展转型的双重考验。社会对高职学生的定位,及由此带来的心理压力,已严重影响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水平。
积极心理学主张心理学的研究要以个体实际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美德为出发点,激发个体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并利用这些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来帮助个体最大限度地挖掘自身潜力并获得幸福。从理论上分析,个体的积极心理资本会对主观幸福感产生积极的影响,对于心理健康的各项指标,有显著的预测能力。当前对高职学生积极心理资本和主观幸福感关系的研究尚不多见。为此,将积极心理资本从组织行为情境转移到教育情境,探索有效提升高職学生主观幸福感的途径与方法,对于研究如何有效地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粤东地区高职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现状
目前,有研究认为,本科院校学生的幸福感水平平均得分处于中等偏上水平,而黄彦旎等人(2021)以广东省粤东地区某高职院校学生为研究对象,调查其主观幸福感的现状及相关影响因素,结果发现,高职学生的整体幸福感水平高于全国常模水平。年级、家庭教养方式、家庭经济水平和不同学业成绩的学生间幸福感存在显著差异,而男女两性之间、学生干部与普通同学之间的幸福感水平不存在显著差异。
基于高职学生普遍自我评价低、自我效能感不强的特点,在了解了高职学生主观幸福感现状的前提下,结合过往研究,探讨其主观幸福感的提升措施,有利于改进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为提升其幸福感水平提供有效支持。
2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
2.1年级与主观幸福感
研究表明,粤东地区高职学生所处年级对其主观幸福感水平存在显著影响,表现为大一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水平最高,大二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水平最低,毕业班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水平又有所提升[1]。其中,大一学生刚进入高校,学业压力相对不是很大,但大一新生也可能由于生活环境、人际关系、学习内容等多方变化而产生自我身心的不和谐状态,甚至影响其幸福感水平。大二学生对大学校园的新鲜感降低,同时学业和人际交往的压力可能仍在逐步增加,与此同时,对个人发展和就业的困惑可能会影响大二学生的情绪,严重者可能陷入随波逐流不知如何努力的状态。至于毕业班学生,在当前的就业形势下,毕业班学生对自身评价不切实际导致的就业难或不顺利,均有可能导致其怀疑自身能力、降低自我价值感,从而影响其主观幸福感。
2.2家庭经济水平与主观幸福感
社会支持作为重要的环境变量,对个体身心健康有显著影响,具有良好社会支持的个体往往有较高的生活满意度和主观幸福感,良好的社会支持帮助个体增加安全感、愉悦度和提高自尊心、自信心。对于尚未正式步入社会的高职学生而言,家庭经济水平是高职学生最重要的物质上的社会支持之一。研究表明,家庭经济水平严重影响粤东地区高职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水平,具体表现为家庭经济水平越高,高职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水平越高。虽然相对社会来说,校园生活相对单纯简单,但大学生也有一些人情往来,家庭经济条件好的学生往往能拥有更多的物质享受,同时伴有更高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家庭经济条件差的学生则会感受到较大的经济压力,影响到他们的自我评价和人际交往,也会降低幸福感水平。
2.3家庭教养方式与主观幸福感
在个体成长过程中,家庭教养方式更是有着多方面的重要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主观幸福感。父母的教养方式包括情感和控制两个因子,在这两个因子上,民主型的教养方式都有很好的表现,研究也发现,来自民主型教养方式家庭的高职学生在总体幸福感上得分最高。民主型家庭的父母更常与孩子进行平等交流,对孩子的行为与情绪反应给予理解和及时反馈,在民主型家庭中成长的孩子往往有较强的自信心和责任心,更容易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在人生各个阶段都会有更高的幸福感,反之,若父母的教养方式过于极端,比如采取溺爱、严厉苛责等方式,都会让子女的生活体验产生偏差,甚至可能造成心理障碍,不利于子女身心健康的保持和幸福感的提升。
2.4学业成就与主观幸福感
高职院校的学生虽然在学业上的压力没有高中阶段大,但作为学生来说,成绩还是评价其是否优秀的重要指标,还影响个人评价和体验。同时学业水平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就业的竞争力,所以成绩差的学生会感到焦虑和自卑,对他们的幸福感水平产生影响。研究表明,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总体幸福感更高,幸福感水平随学业水平的下降而呈下降的趋势,学业成绩处于最低等的学生幸福感水平最低。但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学业成就会影响高职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但学业成就低并不一定代表着学生会有更多的消极情绪。
3提升高职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措施
3.1加强积极人格塑造
基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从高职学生积极个性的发展入手,依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具体诉求,关注于学生自我效能、满意度和幸福感等积极指标的实现,有利于确保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对此,高职院校可以借助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学生自我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正确认识自我,克服不健康的心理和偏激的观点,合理定位自己的社会角色,全面提升自身的主观幸福感。
3.2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当前,学校应注重素质教育,除了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人格品质外,还应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给予足够重视,不仅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更要教会学生如何生活。学校可设立心理咨询中心,建立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及时评估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学校还可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针对不同年级、不同阶段、不同家庭来源的高职學生,开设相关的专题讲座、课外活动、团体辅导活动等,多方位、多角度帮助高职学生加强自我认知,充分发挥学校、朋辈的社会支持作用,让高职学生在面对学业压力、人际交往问题、情感问题、就业压力等多种问题时能够得到有效帮助。
3.3树立马克思主义幸福观
一个人感觉幸福与否,理论上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但某种状态下,人们对于幸福的认识和看法可能对此起到决定性作用,因此,幸福可以说是人们对不同价值追求和评判标准的选择和协调,引导高职学生形成正确的幸福观非常重要。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从人类社会实践出发,认为幸福体现了四个统一: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的统一、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统一、享受与劳动的统一。高职院校可通过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培养大学生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先进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会平衡精神追求与物质追求之间的矛盾、现实感受与人生理想之间的矛盾,以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为指导,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幸福观。在树立正确幸福观的同时,引导学生重视自身内部价值的实现,在学习和生活中自觉践行,完善自我的生活状态,学会在劳动创造中寻找幸福,从而在和他人的幸福互动以及社会整体幸福中实现个人幸福。
3.4强化情绪调节能力
主观幸福感是建立在日常生活中积极情绪多于消极情绪的基础上的,保持积极的情绪体验有助于高职学生的身心健康,提升其主观幸福感,以更好的状态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因此,学校要注意培养学生形成积极的思维方式,增强情绪调节能力。一方面,学校可以创造积极的校园环境氛围,多举办一些集体活动并鼓励学生参与,让学生的校园生活充实而愉悦。另一方面,可通过打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思维方式。
3.5构建有效的社会支持网络
社会支持包括个体在客观环境中获得的支持和认可以及主观上的支持领悟,因此,让学生感受到学校、家庭、社会的支持与关爱,通过学校、家庭、社会和学生自身的努力,建立有效的社会支持网络,提高大学生的社交技巧和感知社会支持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高职院校应立足于本校的具体情况,为学生提供物质或信息上的客观帮助,创造良好的交往环境,通过举办校园文化活动等形式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观念和水平,提升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从而提高主观幸福感。与此同时,当学生面临应激性生活事件时,学校也应为其提供充分有效的心理支持,包括但不限于心理咨询、家校联系、朋辈互助等,以缓解学生的应激反应和消极情绪。
3.6加强就业指导
在就业竞争激烈的当下,对于高职学生来说,能学以致用,在毕业后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可能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将直接导致高职学生就业压力的剧升,并影响学生的幸福感水平。为减轻学生的就业压力,一方面,为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学校应设立就业指导中心,在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等方面给予帮助,比如收集一些就业招聘信息,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主动适应市场,除各专业本应掌握的知识技能外,也可根据用人单位的反馈在一定程度内调整培养目标,让学生在就业市场上更具竞争力;或者是提供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并邀请相关领域的优秀校友和社会人士与学生交流,让学生在实践中增加阅历、丰富经验,同时有良好的渠道帮助他们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难题。另一方面,学校在培养学生能力之余,还应帮学生建立相对明确且符合现实的自我定位,避免学生对未来的工作抱有不切实际的期望,反而错过合适的就业机会或就业岗位。学校不仅要让学生成才,更要让学生立志,即合理规划自己的学业和生活,有理想抱负,明确人生目标,有针对性地提升自我,在具体的社会实践活动中,让学生认识社会、了解社会,找到适合自己的人生定位和发展方向。
4总结
一个人幸福与否是一种主观感受,主要是要看他在现实中的生活状态是否符合自己的幸福标准,而非由他人评价得出。因此,我们无法通过直接的方式提升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但可以采取间接的方式,借助事物间的相互联系与作用来帮助学生体会幸福、提升幸福。本文通过对粤东地区高职学生主观幸福感现状调查和影响因素分析,提出了提升其主观幸福感的措施,有助于帮助当前高职院校主观幸福感较差的大学生提升幸福感和整体素质,同时使主观幸福感较好的高职学生继续保持。
基金项目:广东省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2019年度一般课题“粤东地区高职学生积极心理导向的主观幸福感提升模式探究”(GDGZ19Y024)。
参考文献
[1]黄彦旎,林瑾,纪力敏.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职学生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研究[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21,30(6): 80-84.
[2]秦露,熊韦锐.大学生家庭教养方式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研究[J].心理学进展, 2021(10):2367-2373.
[3]杨洪猛.大学生社会支持、自我和谐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0,40(21):30-33.
[4]袁文萍,黎雪琼,马磊.高职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领悟社会支持和学校归属感的链式中介作用[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21,29(4):615-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