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青瓷莲花尊研究

2023-08-11胡朝辉

文物春秋 2023年3期

胡朝辉

【关键词】青瓷莲花尊;中国国家博物馆;湘阴窑;南北朝

【摘要】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有3件南北朝墓葬出土的青瓷莲花尊,其中两件分别出土于湖北武昌刘觊墓和河北景县封氏墓,另一件传为河南上蔡出土。通过与南北方青瓷窑址产品造型、胎釉特征和装饰技法的对比分析,可判断这3件青瓷莲花尊应均为湘阴窑产品,年代为南北朝中期至晚期,即5世纪中晚期到6世纪初中期。同时,根据近年来韩国新出资料推测,青瓷莲花尊除了作为达官显贵的随葬品外,还可能是佛前供奉之物。

青瓷莲花尊体型硕大、装饰华丽,是南北朝时期瓷器的巅峰之作。据统计,国内南北朝墓葬共出土14件青瓷莲花尊,另有4件流散品[1]。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有其中的3件,分别是湖北武昌刘觊墓、河北景县封氏墓各出土一件,另一件传为河南上蔡出土。这3件莲花尊形制规整,施釉均匀,装饰技法成熟,是研究南北朝时期青瓷窑口的重要资料。本文拟对这3件青瓷莲花尊的产地、年代、用途等问题进行探讨,以求教于学界同行。

一、青瓷莲花尊概况

1.湖北武昌刘觊墓出土青瓷莲花尊(下文简称“刘觊墓莲花尊”)

该尊1956年出土于湖北武昌东北郊何家大塆南朝齐永明三年刘觊墓[2]。器形完整,带盖(图一,1)。盖面刻一周覆莲纹,莲瓣尖端微微翘起。盖顶部堆塑正方形钮。盖底子口,胎体坚硬致密,呈灰色,有棕眼和裂痕(图一,2)。尊身敞口,长颈,圆肩,椭圆形腹,平底,喇叭形圈足。口边有两个倒置横耳。颈部以两道凸弦纹间隔为上下两部分,上部饰10瓣仰莲纹,下部饰一周忍冬花纹。颈、肩部以两道凸弦纹间隔。肩部饰四组复式双系,沿双系下端饰两道弦纹。腹部饰仰覆莲纹,上部覆莲莲瓣间饰有小莲瓣,下部刻划仰莲纹。仰覆莲纹间以一周忍冬花纹和两道弦纹间隔。圈足刻莲瓣纹,与器腹部的覆莲纹相似。通体施青黄色釉,呈玻璃质感,有开片。施釉不均,下腹部釉层较薄但流釉较重,在足部形成珠状积釉,积釉晶莹剔透,呈青绿色和深青绿色。颈部弦纹凹陷处、莲瓣尖也有积釉。修足细致(图一,3)。通高32.8厘米,口径12.2厘米,足径11.8厘米。

2.傳为河南上蔡出土青瓷莲花尊(下文简称“上蔡莲花尊”)

该尊为征集品,传为河南上蔡出土。器形完整,带盖(图二)。盖面刻一周覆莲纹,莲瓣尖端翘起。盖顶部堆塑正方形钮,造型与刘觊墓莲花尊盖钮相同。盖底子口,胎体坚硬致密,呈灰色,有棕眼和裂痕。尊敞口,长颈,圆肩,椭圆形腹,平底,高圈足微外撇。颈部以三道弦纹为界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等距离贴塑两飞仙,其余空白处饰莲花纹和云纹;下部饰两对交脚并坐的带背光佛像,空白处饰莲房和莲花纹。肩部有六个复式双系。腹部贴塑四层莲花纹,上三层为覆莲纹,下承一层仰莲纹。覆莲每层15瓣,第二层莲瓣间饰垂挂的菩提叶纹,第三层莲瓣尖端翘起,瓣间另饰有小莲瓣。仰莲为13瓣。足部饰两层莲瓣纹。通体施青绿色釉,施釉均匀,个别地方青中泛黄,釉面呈玻璃质感,有开片。胎釉结合紧密,没有脱釉现象。莲瓣尖有积釉。修足细致。通高49.5厘米,口径16.6厘米,足径16.3厘米。

3.河北景县封氏墓出土青瓷莲花尊(下文简称“封氏墓莲花尊”)

该尊1948年出土于河北景县封氏墓群。1948年土地改革时,当地村民掘开了该墓群,从未塌陷的墓室中将大部随葬品取出,后景县人民政府收集并保存了270多件出土文物。1955年中国历史博物馆(今中国国家博物馆)派员赴景县调查封氏墓群文物出土情况,发表的调查报告显示该墓群共出土4件青瓷莲花尊,其中封子绘墓出土2件,祖氏墓出土2件[3],目前1件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2件收藏于故宫博物院,1件收藏于河北博物院,但具体出土墓葬不清楚。

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的这件莲花尊器形完整,带盖(图三)。盖的造型与前述二尊相似:盖上同样刻一周覆莲纹,莲瓣尖端上翘,但更具立体感。盖顶部堆塑正方形钮。尊身敞口,长颈,圆肩,椭圆形腹,平底,喇叭形圈足。口沿下依次有两道、一道、三道凸弦纹,将颈部划分为四部分,第三、四部分分别贴塑宝相花和团龙纹。口沿下有一对对称的桥形耳。肩部附六个复式双系。上腹贴塑三层覆莲纹,下腹部饰两层仰莲纹。圈足装饰莲瓣纹。灰色胎。通体施青灰色釉,釉面呈玻璃质感,有开片。下腹部施釉不均,有的地方施釉较薄但有流釉,在足部莲瓣和瓣尖形成珠状积釉,积釉晶莹剔透。颈部弦纹凹陷处、莲瓣尖也有积釉,积釉处呈青绿色和深青绿色。修足细致。与前述两件青瓷莲花尊相比,此尊器形更高大,装饰技法也更为成熟。通高63.6厘米,口径19.4厘米,足径20.3厘米。

二、年代与产地

3件青瓷莲花尊中,刘觊墓和封氏墓年代较为明确。根据刘觊墓同出陶质买地券所记内容,可知墓主刘觊葬于南朝齐永明三年(485)[2],由此推测该莲花尊的年代应不晚于此年,约为南北朝(420—589)中期。如前文所述,封氏墓群所出的4件青瓷莲花尊中2件出自封子绘墓,2件出自祖氏墓。祖氏墓无明确纪年信息,但据考证,祖氏可能为封子绘之子封隆之之妻,其与封子绘墓年代相差不远,故学界一般依据封子绘墓志中的信息判定这4件青瓷莲花尊的年代,认为其大约在北齐河清四年(565)左右,属于南北朝晚期。上蔡莲花尊无论造型、胎质、釉色还是装饰技法等都与刘觊墓所出相似或相同(详见下文),其年代亦应属南北朝中期。因此,这3件青瓷莲花尊的年代应为南北朝中期至晚期,即5世纪中晚期到6世纪初中期。

关于青瓷莲花尊的产地问题,学界争论较多。冯先铭先生认为,无论南方地区还是北方地区出土的青瓷莲花尊都同属于早期北方青瓷一个系统的作品[4]。刘毅先生则认为封氏墓莲花尊属于北方青瓷系统,胎、釉中的氧化铝含量均远远高于南方青瓷,但它们釉中的氧化铁含量却明显低于南方青瓷,产地应在冀南豫北一带,其窑址或许尚未发现,武昌地区出土的莲花尊则与南朝岳州窑产品相类,或为湘阴窑产品[5]。相关考古发掘的逐步深入,为探讨青瓷莲花尊的窑口等问题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料。以下笔者将结合相关资料,对器物形制、胎釉特征和装饰技法进行对比分析,试对中国国家博物馆所藏的3件青瓷莲花尊的产地进行探讨。

1.刘觊墓莲花尊产地

笔者认同刘毅先生将武昌地区出土莲花尊的产地推测为湘阴窑的观点。六朝时期最具代表性的窑口有越窑、岳州窑(湘阴窑)和洪州窑。其中越窑是青瓷的发源地,但其在经历东汉晚期的创始阶段、东吴时期的发展阶段、西晋时期的繁荣阶段和东晋时期的停滞阶段后,在南朝转入低落期。这从考古实物资料上也可得到证实:各地出土的5~6世纪越窑青瓷的品种、数量最少且质量骤然下降,胎釉结合不好,直到隋代尚未恢复[6]。显然,刘觊墓莲花尊并不符合这一时期越窑产品的特点,并非越窑产品。

岳州窑是湖南湘阴至长沙湘江沿岸的一个大型民间窑场,经历了前期(湘阴窑)和后期(长沙窑)两个阶段:前期(东汉—唐初)该窑以生产青瓷器皿和丧葬类瓷俑为主,窑场主要在今岳阳市湘阴境内,按习惯称作湘阴窑;后期(中晚唐至五代)吸收了北方唐三彩工艺走向创新发展,以生产高温釉上彩青瓷为主,产品主要为日用饮食器皿,窑场在今长沙市望城区石渚湖一带[7]。自南朝开始,湘阴窑进入快速发展时期,烧瓷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1975年和1997年的两次发掘,使我们对南朝至隋代湘阴窑的产品特征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这一时期的湘阴窑青瓷为灰色或灰白色胎,青釉往往呈玻璃质感,多开片,垂釉如泪,颈部多刻划凸弦纹、莲瓣纹、卷草纹,压印草叶纹[8]。

洪州窑分布在今江西省丰城市一带,因唐代属洪州,故称洪州窑。洪州窑创烧于汉末三国時期,南朝开始进入盛烧期。这一时期洪州窑青瓷胎质细腻坚致,呈浅灰、灰白或灰色。釉色多呈米黄色,青釉色调大多较淡,微微泛白灰色。釉层较厚,玻璃质感强,釉面开片,但胎釉结合较差,釉层较易剥落,这一现象为洪州窑青瓷所特有,也是鉴别洪州窑青瓷的标尺之一。部分极精细的器物外壁刻划具有浅浮雕效果的莲瓣纹[9]。

刘觊墓莲花尊为灰色胎,胎质坚致,胎釉结合好,釉色青中略带黄绿,釉面呈玻璃开片状,积釉处颜色尤其青翠,作泪珠状流痕(图四,1)。这些胎釉特征明显有别于洪州窑产品,而与湘阴窑产品(图四,2)相类。其颈部的凸弦纹(图四,3)、下腹部的莲瓣纹(图四,5)等装饰也与湘阴窑装饰技法(图四,4、6)相吻合。因此笔者推测刘觊墓莲花尊当为湘阴窑产品。

2.上蔡莲花尊产地

对比来看,上蔡莲花尊在造型、胎釉和装饰技法等方面都与刘觊墓莲花尊十分相似。

造型方面,两者同为敞口、束颈,椭圆形腹,喇叭形圈足。盖的造型也相同,盖面刻一周覆莲纹,莲瓣尖端上翘,顶部在圆形底座上堆塑正方形钮。两者同为灰色胎,胎质坚致,胎釉结合好,釉色青绿,釉面呈玻璃开片状,颈部弦纹凹陷处、莲瓣尖和足部都有深青绿色积釉,足部积釉呈泪珠状流痕。此外,今收藏于岳州窑博物馆的湘阴窑刻莲瓣纹烛台座残件,其每朵莲瓣上刻划两个椭圆形花瓣,瓣尖翘起(图五,2),这种装饰技法与上蔡莲花尊的莲瓣纹颇为一致(图五,1)。故笔者推测上蔡莲花尊也应为湘阴窑产品。

3.封氏墓莲花尊产地

关于封氏墓莲花尊的产地,不少学者认为其产自北方,属于早期北方青瓷[4,5]。但从目前所知的关于北方瓷窑的考古发掘资料来看,这一观点仍有可商榷之处。迄今发现的北方早期青瓷窑址有山东淄博寨里窑窑址[10]和河南安阳相州窑窑址[11]。寨里窑窑址位于山东省淄博市寨里镇,烧造年代为北齐至唐代。虽然在窑址发现了莲花尊腹部残片,但寨里窑的青瓷制作技术还不够成熟,釉面厚薄不均,还原气氛控制较差,釉色青黄不一,胎釉结合不紧密,常发生剥落现象[12]163,与封氏墓莲花尊有巨大差距。因此可以确定封氏墓莲花尊并非寨里窑产品。

另外,在寨里窑遗址曾发现一些素烧残品,发掘者认为中国古代青瓷一般都是一次高温烧成,只有铅釉陶和一部分瓷器上的彩绘使用二次烧成法,寨里窑出土的素烧残品可能就是施釉以前素烧阶段的残品,属于铅釉陶,而非青瓷[10]。由此进一步证实寨里窑烧造青瓷的技术还未成熟。

安阳相州窑位于河南省安阳市北郊洹河安阳桥南岸,源于北朝,兴盛于隋,衰落于唐。相州窑窑址虽经过多次发掘,但资料尚未公开,目前还不能确定其在北齐时期是否生产青瓷[13]。从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所藏相州窑窑址出土的2件隋代青瓷残片看,该窑产品釉色青绿或青黄,皆装饰弦纹,呈玻璃质感,透明见胎,釉面起泡,流釉现象不明显(图六)。而封氏墓莲花尊的釉面虽然也为玻璃质感,但并非透明见胎,且下腹和足部流釉现象明显。相州窑窑址出土标本中还有不少半成品,有的只烧了胎未施釉,有的胎体已经烧过,也已施釉,但还未最终烧制[14],说明相州窑青瓷可能也使用二次烧成法,正处于从釉陶到低温釉瓷的过渡期,因此封氏墓莲花尊为相州窑产品的可能性比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