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粤绣进校园”美育课程教学实施案例
2023-08-11刘志茹
刘志茹
一、案例背景
(一)价值与意义
通过学校美术课程,开展融入“非遗”的美术教学实践活动,有利于当代儿童与青少年了解祖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激发家国情怀,树立保护、继承“非遗”文化并发展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志向,赓续中华民族的根与魂,筑牢民族文化自信、价值自信的根基,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坚定文化自信、延续历史文脉、推动文明交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二)教育政策
2021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需要完善区域性整体保护制度,要求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在中小学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课程,鼓励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
同年,教育部发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也指出,应当充分发挥中小学课程教材承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功能。新课标的学习任务之一:体验传统工艺。引导学生利用不同的工具、材料和媒介,体验传统工艺,学习制作工艺品,知道中国传统工艺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瑰宝,增强中华民族自豪感。在美术课程中以优秀艺术作品以及特色技艺为主要载体,用以提高审美与人文素养,坚定中华文化立场,提升文化艺术传承能力与创新能力。
二、案例实施
基于教育政策大背景的指导,非遗进校园研究价值和意义的重要性,开展粤绣进校园系列实践活动。引进广绣非遗传承人进校园,对全校师生开展粤绣普及性学习;在传承人的引领下,形成学校基础的粤绣校本课程,作为高年级美术课的学校特色课程进入美育课堂;在课程中进行实践体验,其中实践的主体主要是在学校“童心绣色 刺绣工作坊”,开展美术与劳动融合的系列项目化的实践探索活动。
(一)系列粤绣文化推广活动
项目实践活动前,组建教师和学生社团,组建刺绣工作坊等,申请相关项目课题,以课题开展进行探索。首先开展粤绣文化的推广活动,邀请广绣非遗传承人王新元大师,对全校师生进行粤绣历史文化的推广,对学校“童心刺绣 刺绣工作坊”的学生进行现场刺绣指导;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学校刺绣特色美育课堂,在美术课中开展粤绣美育课堂;同时组织全校女教师进行刺绣实践活动,可以更好地带动全校粤绣工作的开展;“童心绣色 刺绣工作坊”是实践粤绣进校园探索的重要具体实施基地。
(二)系列性刺绣文创探索
随着国民对民族文化的喜爱,兴起很多非遗传承项目文创设计制作的模式,我们也学习这种方式,有效提高学生学习刺绣的兴趣;文创设计的作品难易程度比较合适初学学生实践学习;文创设计的多元化,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刺绣创新意识;文创设计的创作,让学生学会动手动脑去美化生活。
初次文创设计的图案,选择学生易掌握的花草纹,形式以项链、耳环、首饰盒、杯垫、扇子、书签等生活小物件着手,熟悉的、喜欢的或陌生的表现方法,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刺绣的一针一线,对于现代成年人都是很难的手工活,学生初学的时候,都要反反复复地学习,才能掌握穿针引线的方法;到刺绣的针法,学生总是把握不住落针的位置,绣得很不平整,能绣出图案已经很开心了。学生不会绣,但是对学很有兴趣,但是要绣好,就要花时间,有耐心地坚持练习,有部分学生会出现倦怠现象,我们运用鼓励、合作、帮扶等方法,陪伴学生去克服学习困难,当作品完成后呈现在大家面前的时候,他們脸上流露出来的喜悦是那么灿烂。在学生心中播下了文化自信的种子,在学习实践中,实现我们预定的育人目标。
(三)主题性刺绣文创探索
引经据典,陶冶学生审美情操。第一阶段花草图案文创项目研究后,第二阶段选取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千里江山图》,通过此项目的研究探索,学生对北宋青绿山水有更深的认识;也传达党的十八大三中全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精神;运用刺绣方式,学习千里江山图的造型形式、青绿配色方法。第一阶段选择棉线刺绣,这次选择蚕丝线,蚕丝线色彩艳丽,针法变化不多,但绣制时由于蚕丝线又细又软,难度更大,学生需要更多的耐心和细心。选择扇面、环保袋、耳环、胸针等熟悉的生活物品进行文创。首先引导学生欣赏《千里江山图》,再根据文创的物品,学习选择千里江山图中的部分造型,运用在文创物品中,以及运用青绿配色进行刺绣。
在项目化刺绣实践过程中,学生对《千里江山图》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由于材料的变化,也让学生深深地体会到工艺师敬业、专注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未来可以探索更多的名画刺绣创作实效性,用优秀传统的手工艺呈现不一样的名画风采。遵循“守正创新”的传承与发展理念。
(四)多学科融合促进核心素养
在非遗粤绣进校园的探索实践中,我们以艺术学科为主体,加强与其他学科的融合研究,注重艺术与生活、社会、科技等的关联,吸取丰富的审美教育元素。
注重学校美育与劳动教育融合的实践探索,手工制作是学校劳动实践的一种有效的劳动形式,粤绣进校园,是传承优秀非遗文化同时实践探索学校手工制作的劳动教育。这是学校美术与劳动学科进行融合课题教学研究,共同探索学校融合教育的新模式。
注重与社会生活相联系,文创设计都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在粤绣文创实践探索中,锻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学会去美化生活,改造生活,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和审美素养。
三、案例特色与成效意义
通过系列有计划、有步骤的粤绣进校园的实践探索,非遗粤绣项目已成为我校特色育人的一种方式;成为我校艺术特色教育的学校特色美育课程;成为我校探索学校劳动教育的一种新模式。学校“童心绣色刺绣工作坊”也越来越显露出特色,拥有了一批刺绣文创设计制作的作品;在各级各类工艺比赛中,师生文创作品获得不少奖项;在工作坊展示活动中,得到了同行和社会的认可;粤绣进校园丰富了学校育人方式以及课题研究的实践经验;探索出了非遗进校园的一种实践模式。
在当前国家“双减”政策的背景下,本实践探索对学校今后如何更好地开展课后、假期等高质量的素质教育类课程,对教师如何充分发挥艺术教育的育人功能,实现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润心、以美培元的宗旨,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