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雷夫先生同行
2023-08-11张香保
张香保
2022年冬天,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有幸拜读雷夫·艾斯奎斯《第56号教室的奇迹》一书,“结识”了一位素未谋面的美国教育界的朋友。捧起这本书,映入眼帘的是雷夫老师满脸笑容与孩子们交谈的场景。该书深深地吸引着我,使向来对国外著作有抵触感的我产生了阅读的冲动。潜心品读,好像故事就发生在自己身边,把我想说的话都说了,让我有点相见恨晚之感。我与雷夫老师相比,虽然国度不同,所处的社会环境不一样,却有着很多相似之处:年龄相仿、教龄相当,从事的都是基础教育工作。然而最大的不同是,我太平庸了,更别说创造什么奇迹了。
雷夫老师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洛杉矶市中心的一间又小又破、又阴暗又潮湿的教室里度过的。他执教五年级语言、数学、物理、化学、历史、地理、艺术、体育。他所教的学生大都是来自贫民窟的不同国家的移民。我比雷夫老师幸运多了,20世纪80年代初,分配到江西省分宜县苑坑中学任教。当时的教室虽然也比较低矮,但阳光充足。我主要教物理学科,由于教师人手不够,也兼教过地理、音乐、美术、体育。当时的学生主要是来自苑坑山区的农家子弟,他们虽然文化素质不高,但非常朴实、乖巧。我稍加投入就获得了令同行刮目相看的“成绩”。90年代初,我调入分宜三中,任教高中物理并担任班主任工作。当时的三中地处城乡接合部,但县委县政府对新办学校格外关注,建有5栋新楼房,教学条件与当时的苑坑中学相比确实要好很多。高中新生学习成绩相对较差,但他们求知求胜心切。我與其他教师一道,边教边学,“精耕细作”,最终获得了自认为相当满意的教学“业绩”。90年代中期,我调入了重点中学——分宜中学,生源素质、教学设施、文化底蕴应该说堪称一流,我如鱼得水,潜心教学,再次取得了优秀的成绩。同时拥有了不少“光环”,获得了不少令人羡慕的荣誉。教学中,我也偶尔为物理教学中的一个问题躺在床上辗转反侧,甚至彻夜未眠。但从来没有过像雷夫老师那样在凌晨时分躺在床上为一个无力教育的孩子而感到极度痛苦。雷夫老师在《第56号教室的奇迹》一书中,洋洋洒洒近二十万字,没有一处写到学生考出多高的分数,考取了什么学校。难怪我时常埋怨自己不是在教人,而是在教书,天天为分数忙碌,充其量是个教书匠。而雷夫老师“让孩子变成爱学习的天使”真正诠释了教育的本质和真正的内涵。雷夫老师几乎是包班教学,每周要上二十多节课,承担小学几乎所有学科的教学,简直是一个超人。而我每周最多只有12节课,却还在埋怨当老师太苦了、太累了。
雷夫老师对事业的专注和投入是我望尘莫及的,他做化学实验时头发被酒精灯点着也不知道,他几乎每年有48周,每周有6天,每天有12小时陪着学生聚集在狭小的教室里,沉浸在莎士比亚、代数和摇滚的世界里,每年其余时间则和孩子们旅行。尽管有人说他是充满着幻想的理想主义者,甚至有精神问题,但丝毫没有动摇他对事业执着的追求。从教以来,我也苦苦地追求过,每天起早摸黑。有时对工作的投入还引起了同事和家人的不解,把我列入不合群、行为怪癖的另类人。我也常常在怀疑自己:自己的投入值得吗?我的付出与工资报酬能画等号吗?我与雷夫老师相比,他追求的是过程和事业,期待的是精神享受,而我所要的是“五斗米”,工作过程自然索然无味。
雷夫老师长期致力于营造让学生和谐发展的空间。以信任代替恐惧,他主张不管是教导学生还是子女,一定要时时从孩子的角度看事情。然而,为了维持纪律,为了营造良好的“班风”和“学风”,我们几乎是“不择手段”,教室内外被一种无形的东西笼罩着——“害怕”。学生们害怕:怕挨骂,怕被羞辱,怕在同学面前出丑,怕面对父母,怕作业,怕考试,更怕考试不及格。而我这个当老师的则怕丢脸,怕不受爱戴,怕说话没人听,怕场面失控,怕班风不佳被领导批评和指责,怕本班学生的考试成绩比不上其他班。因此,在开学第一天或者第一节课,我就给学生来点下马威,制定近乎苛刻的班规、班约,让他们知道我的厉害。平时总是一本正经,吝啬得很,很少把笑脸带进教室、带进课堂。有时即使遇上开心事,走到教室门口也会立即把笑脸收回去,换上严肃相。这样的结果换来了孩子们的沉静和守规矩,但他们整日在不安中度过,我自己也成了“孤家寡人”。记得有个心理学家说过:把他人看成天使你就生活在天堂里,把他人看成魔鬼你就生活在地狱里。雷夫老师努力以信任为基础,小心呵护和培植信任。他认为破裂的信任是无法修补的,除此之外,其他的事情都可以补救。他主张用积极的态度和耐心来面对问题,打造出持久又凌驾于恐惧之上的信任。他随时为孩子们挺起可靠的肩膀,他坚持言传身教,制定规章制度时充分发扬民主,坚持严格又符合逻辑,为孩子们树立起榜样。我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有时言而无信,在制定班规班约时很随意,个人说了算,缺乏民主意识和集体观念,执行过程中缺乏公平公正性。碰到不顺心的事喜欢发火,甚至把教室外面的怨气、怒气带进教室,带进课堂。记得初任教时,一天晚自习前,我到教学楼巡视,当快要走进我所教班级的教室时,有名学生发现了我,向教室里的同学通报:“香保来了,快别说话了。”听到这句话,我的肺都要气炸了,闯进教室大吼:“哪个同学叫我的名字?”几遍之后,那个叫我名字的学生战战兢兢地站起来说:“老师,对不起,是我说的。”我气不打一处来,觉得人格受到了侮辱,丝毫不肯买他的账,当场把那名同学羞辱了一番。这样还不够,我又找到他的家长,再次把他和他家长责备了一顿。事后,我总觉得我责备得有理由:“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怎么容得下学生直呼老师的名字呢?”可是第二天,学生见了我就像老鼠见了猫似的。每当回忆起此事,我不止一次在心里忏悔,我不是一个合格的教育工作者,而是一个教育“罪人”。读了雷夫老师的《第56号教室的奇迹》后,我们不难体会到雷夫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神圣地位,无论课上还是课下,学生对老师都是直呼其名。
“我想,我们可以做得更好。”这是雷夫老师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也是雷夫老师对事业不断求新求精的真实写照。他把道德发展划分为六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我不想惹麻烦;第二个阶段,我要奖赏;第三个阶段,我想取悦某人;第四个阶段,我要遵守规则;第五个阶段,我要体贴别人;第六个阶段,我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并会奉行不悖。“六个阶段”是引导学生人格成长的基础。雷夫老师用“六个阶段”来教育自己的学生,所取得的教育成果让他极为自豪。仔细回忆自己的教学生涯,我在教育学生时,主要停留在第一个阶段上,“我不想惹麻烦”,用威严作为管理学生的法宝,充其量偶尔进入了第二个阶段,对学生进行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但我的精神奖励却往往软弱无力。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在物质资料和精神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有时学生并不乐意接受老师的“施舍”。读了雷夫的故事,我才知道奖励也需要人格魅力。
掩卷沉思,是什么让雷夫老师有了无穷的动力?又是什么让雷夫老师创造了如此的奇迹?我想正是因为他有着对工作的热爱、对学生的关爱、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所以,作为一个普通的小学教师,他才能创造出如此惊人的奇迹。品读雷夫的故事,感受大家的风范,身感肩上担子的沉重。我虽然无法与雷夫相提并论,但我愿跟随雷夫前行。
(作者单位:广东省东莞市丰泰外国语实验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