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线并进:语文教学夯实革命文化教育的策略
2023-08-11熊建峰
熊建峰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课程内容”中指出:革命文化教育应“围绕伟大建党精神,确定革命文化内容主题,注重反映理想信念、爱国情怀、艰苦奋斗、无私奉献、顽强斗争和英勇无畏等革命传统”。语文课程是立德树人、夯实革命文化教育、培育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
夯实革命文化教育是语文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教学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第三学段的革命文化类课文,教师应采用双线并进的策略,既要聚焦单元人文主题,夯实革命文化教育,又应围绕单元语文要素,强化语言文字运用,让“红色基因”根植学生心中。
一、聚焦人文主题,挖掘革命文化,夯实革命文化教育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的革命文化教育资源具有明显的革命性、思想性、激励性和召唤性。教师应聚焦单元人文主题,挖掘革命文化的精神实质,运用榜样示范、情境濡染、道理阐述、游历体验等方式渗透、浸润、启迪,引领学生感受先贤志士的人格魅力,感悟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英雄气概、优良作风和高尚品质,激发向英雄模范学习的意愿,体会捍卫民族尊严、维护国家利益和世界和平的伟大精神,增进爱国、爱党的情感,加深感性认识,进行理性思考,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1.“坚定信念,复兴中华”的强国梦想
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需要亿万中国人的梦想去托举。人人实现小梦想,共同托举大梦想。如《少年中国说(节选)》一课描绘了少年中国的光辉前程,赞颂了少年中国“与天不老”,讴歌了中国少年“与国无疆”,说明“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的前途和命运紧密相连。教学时,教师可以先有感情地朗读文本,以激励学生发奋图强,激起学生希望实现祖国繁荣富强的愿望。再讲述优秀人物的强国梦想,如核物理学家邓稼先、数学家华罗庚、“航天和导弹之父”钱学森、“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人民的好公仆”孔繁森等优秀人物为强国之梦做出的卓越贡献。最后引导学生畅谈梦想,激励学生寻梦、追梦和圆梦。
2.“艰苦卓绝,一往无前”的长征精神
长征精神是党之魂、军之魂、民族之魂,是当代中国的民族精神,是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长征精神的内涵就是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必胜;为了救国救民,不惧艰阻,不怕牺牲;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如《七律·长征》一诗概述了长征的艰难历程,赞美了红军的革命英雄气概和乐观主义精神。教学这首诗时,既要领略独具匠心的表达艺术,也要感悟伟大的长征精神。教师可以设问引思:什么是长征精神?毛主席说,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同学们,在你们的眼里,长征精神是什么呢?请用一个比喻或排比句回答。有学生说,长征是一首荡气回肠、惊心动魄的英雄史诗;长征是一条排除万难、追求光明的求生道路;长征是一种前仆后继、一往无前的革命精神。
3.“保家卫国,当家作主”的爱国情怀
热爱祖国是凝聚中华民族最具号召力的伟大旗帜,是中华民族维护民族独立和民族尊严的强大精神力量。爱国是民族心、民族魂的体现,卫国是国民的本分和义务,有国才有家。保家卫国,当家做主人,是炽热的爱国主义情怀。如《开国大典》一课记叙了开国大典的盛况,揭示了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表达了全国人民对新中国的诞生无比自豪的感情。教学时,教师应抓住有关语句,让学生在朗读和品读中感受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当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后,用“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来表达全场三十万人和全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欢欣鼓舞。当第一面五星红旗升起时,“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当家做主人了,这体现了中国人民无比激动、无比自豪的爱国情怀。
4.听党指挥,跟随党走的思想根基
中国共产党是灯塔,是旗帜。人民信赖党,拥戴党,接受党的领导。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听党指挥,扎下跟随党走的思想根基,才能长治久安,繁荣富强,幸福安康。如教学《桥》一课时,教师要渗透中国共产党一心为民,人民群众听党指挥、跟党走的思想信念。课文第三部分是重点,教学时,教师要先出示任务。任务一,细读第7~23自然段,概述主要情节。任务二,老支书是怎样指挥村民过桥的?有人浑水摸鱼想提前过桥时,老支书是怎么做的?最后只剩下老支书和小伙子时,他们是怎样做的?任务三,品读描写老支书言行和神态的语句,体会这是怎样的老支书?然后引导学生研读、讨论,教师点拨升华:在党性面前,老支书一视同仁,要求身为党员的儿子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在人性面前,老支书又推着儿子先走,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老支书忠于职守、铁面无私、舍己为人。老支书是村民的靠山、主心骨,村民拥戴他,他用共产党员的信念和父亲的爱筑起了不朽的生命桥。
5.“一身正气,廉洁奉公”的忘我精神
“一身正气,廉洁奉公”的忘我精神是共产党人的精神风采。廉洁奉公,是公而忘私、奉献人民的赤子情怀;一尘不染,是廉洁自律、两袖清风的品行操守;舍己为公,是忘记自我、成就国家的高风亮节。如教学《清贫》一课要让学生感受方志敏的凛然正气和舍己为公的精神。教学时,教师要先出示任务。任务一,找出方志敏和国民党兵士说的话,比较两者有什么不同?任务二,找出描写国民党兵士搜身过程和方志敏的反應的语句,说说你有什么发现?最后学生交流,教师小结:国民党兵士和方志敏的不同在于国民党兵士自私贪财、穷凶极恶,而方志敏廉洁奉公、一身正气。无论国民党兵士怎么搜、怎么说、怎么做,结果都一样——一个铜板也没找到,方志敏始终不卑不亢、正气凛然,足见方志敏清贫、朴素的生活和矜持不苟、舍己为公的精神。
二、围绕语文要素,紧扣文本特色,强化语言文字运用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的革命文化类课文题材丰富,人物众多且形象高大。教学时,教师要围绕单元语文要素,紧扣文本特色,突出语文本位,灵活运用分角色朗读、比较品味、想象填补、拓展阅读、主题讲演、综合实践等方式优化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这样的教学既能夯实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又能使学生受到革命文化教育。
1.抓住人物描写,体会内心世界
塑造人物形象,大都要描写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和心理活动。教学时,教师应抓住具体描写人物的句段,通过朗读、比较、品味的方式,感悟人物的真挚情感和精神境界。如教学《军神》时,教师要落实“通过课文中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这一单元语文要素。教学可分两步,每一步安排两个相应的具体任务。第一步,出示任务,展开自学活动。任务一,找出描写刘伯承神态的语句,朗读并分析:刘伯承的神态变化,表现出他怎样的内心?任务二,梳理沃克医生的神态和情感变化,体会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第二步,师生交流,教师点拨。任务一,品读描写刘伯承神态的语句,梳理其神态变化:微微一笑→平静→一声不吭→勉力一笑。通过神态变化可以看出,刘伯承从容淡定、坚强乐观、勇于担当,具有钢铁般的意志。任务二,品读描写沃克医生神态和情感的语句,梳理其情感变化:冷漠→柔和→愣住→惊呆→慈祥→敬佩。作者用沃克医生的情感变化烘托出刘伯承强大的内心、乐观无畏的心态和钢铁般的意志。
2.抓住主要情节,感悟英雄形象
扣人心弦的故事,大都有跌宕起伏的情节。抓住主要情节,就能感悟到英雄人物的高大形象和崇高品质。如教学《董存瑞舍身炸暗堡》时,教师要抓住“董存瑞是一个怎样的战士”这一探究重点,采用聚焦主要情节的办法,引导学生感悟董存瑞的高大形象。教师可结合课文设问引思:董存瑞为什么用手托炸药包?他的喊声蕴含着怎样的感情?董存瑞舍身炸暗堡说明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学生交流后,教师进一步点拨:建立新中国是董存瑞奋不顾身的力量源泉与崇高理想,他的喊声表达了他对胜利的向往,对战友的期望。为了民族的解放,为了人民的幸福,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他英勇无畏、视死如归,是了不起的英雄!
3.抓住重点片段,体会场面描写
一篇课文,任何主题、任何内容,都有重点片段。教学时抓住重点片段,揣摩作者的表达技巧,有助于学生提升语文素养,受到思想熏陶。如教学《狼牙山五壮士》一课,要落实“了解文章是怎样点面结合写场面的”这一单元语文要素,教学可分两步。第一步,细读“痛击敌人”“顶峰歼敌”和“舍身跳崖”三个部分,找出描写五位战士整体情况和个别战士作战情况的语句,体会点面结合的写法和作用。第二步,师生交流,总结点面结合的写法。教学“舍身跳崖”一段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找出相关语句并体会写法,进而点拨:这部分先写“面”,即五壮士屹立顶峰的群像;然后写“点”,即班长带头跳崖的情景,抓住语言和行动描写,突出勇于牺牲的精神,最后以写“面”結束,即写战士们相继跳崖的群像。这样的点面结合,强化了描写的层次感和画面感,突出了五壮士英勇无畏的牺牲精神。
4.关注表达特色,体会人物品质
不同的文章,不同的人物形象,可能有不同的主题和不同的表达特色。教学时关注文本独特的表现手法,既能感受人物品质,又能增长语文智慧。如教学《十六年前的回忆》一课,要落实“关注外貌、神态、言行描写,体会人物品质”这一单元语文要素。教学可分两步,每一步安排两个相应的具体任务。第一步,出示任务单,展开自学活动。任务一,聚焦描写李大钊外貌、神态、言行的语句,体会其品质。任务二,找出描写父亲、母亲和敌人不同表现的语句,体会对比的手法。第二步,展开教学活动,交流与小结。任务一,聚焦描写李大钊的语句,体会其品质。李大钊被捕入狱后,受尽严刑拷问,始终严守机密,他是真正的革命者;他忠于党,坚贞不屈、勇于献身的伟大精神,永载中国人民革命斗争史册。任务二,体会对比的手法。面对女儿的提问,父亲前后态度大变,突出局势严峻、工作紧张;面对去与留,父亲与母亲的态度明显不同,突出父亲坚守岗位、高度负责的品质;面对斗争,敌人虚张声势、凶狠残暴,李大钊沉着严峻。
5.畅谈自己心愿,选择表达方式
夯实革命文化教育,既要感受舍生忘死的革命精神,体悟先辈的爱国情怀,聆听紧跟党走的深情召唤,牢记为民造福的使命,又要唤醒沉睡的梦想,激励学生寻梦、追梦、圆梦。有心愿,有梦想,就有行动。教学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六年级下册的“综合性学习”——奋斗的历程时,教师要落实“写一写自己的心愿”这一任务,教学可分三步。第一步,创设情境,畅聊心愿。心愿是一盏明灯,照亮探索的道路;心愿是一声号角,激励拼搏的斗志。教学时设问引思:你的心愿是什么?对衣食住行、学习有怎样的期盼?第二步,确立心愿,选择表达方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确定自己的心愿,然后选择相应的表达方式。学生可以给崇拜的英雄、科学家写封信,畅谈自己的心愿;也可以讲述成长小故事,诉说自己的想法;还可以写想象作文,畅谈希望发明的事物,表达造福人类的美好愿望。第三步,动笔习作,交流分享。
语文课程肩负着立德树人和提升语文能力的重要使命。语文教学要注重情感熏陶、知行合一,让革命传统、革命文化和革命精神入脑入心,将“红色基因”根植学生心中,帮助学生成为有理想、有能力、有担当的人。
(作者单位:重庆市万州区沙河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