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一株绿苗,探劳动育人之秘
2023-08-11王慧
王慧
定南县第三小学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校园东北角有一个小山丘,进入校园,往东北角走去,拾级而上,“本草园”映入眼帘,放眼望去,绿油油的一片。“这一块地种的是白萝卜,孩子们经常来浇水、松土。看,萝卜长得多好呀!”缪智芳校长边介绍边感慨道。
“老师,为什么要把这些草、菜叶埋在泥土里?这样它们又可以长出来了吗?”“老师,这泥土为什么有一股说不出来的味道?”在“本草园”里,孩子们边翻土边叽叽喳喳地提问,兴奋不已。为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加强劳动教育的号召,2019年3月,定南县第三小学“因地制宜”,多方筹措,于2019年年底建成了面积达两千多平方米的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命名为“本草园”。2020年开学初,“本草园”投入使用,开启了定南县第三小学劳动教育的新样态。
多元融合,整体架构劳动课程体系
学校从宏观层面整体架构,大力加强劳动教育,积极研发劳动育人课程体系;学校以劳育带多育,注重知行合一,充分利用“本草园”这一劳动育人阵地,制定了劳动教育课程实施方案,为学生开辟了面向生活、面向自然、面向社会的广阔空间。
“在课程设计之初,我们一直在思考。从何处入手?怎样提高教师的劳动技能?怎样将劳动课程与学科教学相结合?这些问题困扰着我们。通过这几年的构思和实践,我们逐步架构了劳动课程体系。”缪智芳校长说道。结合时代特征和学生实际,学校研发了“基础型”课程,家、校、社一体化培养学生劳动素养。学校主要从三个方面、九个系列研发新时期劳动融合育人“基础型”课程。三个方面,即校内劳动、家务劳动、本草园劳动;九个系列包括校内劳动四个系列(我爱学习、美化教室、美化校园、整理系列)、家务劳动四个系列(家务整理系列、美食系列、日常技能、工具使用)、“本草园劳动”一个系列。各系列之间,在一定程度上呈现螺旋上升的结构关系。
一切智慧源于劳动,为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劳动教育需求,学校还积极打造特色化课程。学校引导教师研发劳动微课程,比如劳动与绘画课程、劳动与习作课程等。学校将劳动教育融入学科课程之中,不断完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将劳动的“外在”要求“内化”为学生的自我需求。
“白露种葱,寒露种蒜。萝卜白菜葱,多用大粪攻。夏至黄豆端午秧,要种好麦顶霜降。”在“本草园”里,学生边播种边诵读着有关节气、种植的诗歌、谚语。“不同的季节,我们带领学生种植不同的蔬菜。春季,我们大多会种植茄子、辣椒、青菜等;秋季,我们一般以萝卜、卷心菜、花菜、荷兰豆为主。当然,如果学生和老师们有自己想种的蔬菜、瓜果,我们也会大力支持,您看那边就是老师们种的百香果。”缪智芳校长介绍道。
学校根据播种的不同环节实施相应的学科教学。育苗播种之前,语文教师指导学生查阅适合本地播种的植物的有关资料,数学教师带领学生量一量菜地的长和宽,计算菜地面积。在植物生长的过程中,美术教师带领学生写生,语文教师带领学生深度参与,指导学生记录所见、所闻、所感。“锄头一点也不听我的使唤,我想让它向前挖,它偏落在了我的左边,还差一点伤到我的脚!再看看来帮忙的家长,那锄头就像被驯服了似的。真让我佩服!”“挖土的时候,脚放哪呀?看看刚松的土又被我踩结实了,真是让人哭笑不得。”这是学生在播种时的由衷感慨。数学教师则带领学生计算要挖几个坑,种几排,总共能种多少棵。播种后,教师把菜地“承包”给每个小组,组员负责每天给菜地浇水、施肥、拔草等养护工作,同时,对植物的生长变化情況进行观察记录:低段的学生写图文并茂的日记,中、高段的学生写文字日记。在果蔬成熟时,学校积极举办形式多样的收获庆祝活动,学生记录收获的快乐。学校将劳动课程与语文、数学、科学、美术等学科相融合,引导学生将学科知识迁移到社会问题的解决中,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家长对于孩子们的变化也开心不已。“我家孩子越来越爱到大自然中去,总爱问个为什么。有些问题我们也答不出来,就叫他去网上查查资料。”定南县第三小学的家长兴奋地介绍道。通过劳动实践,学生在劳动过程中提高了劳动技能,观察能力、写作能力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学生对生命的成长也有了更深刻的感悟。
学校还积极构建探究型课程,开展了多样化劳动教育主题活动。学校研发了探究型“德育”系列课程,包括“养成习惯教育”“花样童年”课程。“养成习惯教育”是学生“学习准备期”的微型德育课程,其中“养成好习惯”板块中的“学会整理我最棒”“创业教育”“公共物品爱惜好”等几个小课题直接与劳动教育相关。“花样童年”是校内主题教育活动课程,其中“环保节”“采摘节”“丰收节”等主题活动与劳动融合育人密切相关,学生可以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展现不同的劳动风采,学生的劳动意识、劳动技能也得到了发展。
拓展提升,启创新之思
为了让学生掌握更多的劳动技能,学校定期邀请种植经验丰富的家长、专家到班级进行讲解。学生从中了解到,不同的植物浇水时间、浇水的量是不一样的。“原来四季豆播种后不能每天浇水,要三四天之后才能浇水。”“胡萝卜要在比较阴凉的地方才能长得好!种蔬菜还是有很多讲究的!”学生在听完讲座后发出感叹。教师还带领学生到学校的“客家文化长廊”,参观、了解各种农具的特点及用法,了解客家人勤劳善良的优秀品质,传承农耕文明。
除了带领学生在劳动基地进行实践,学校还经常组织学生到校外农场参观,了解大棚蔬菜的种植方法及原理,了解滴灌的实际操作及运用,了解反季节蔬菜的种植方法及无土栽培等现代技术,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他们对现代农业探究的兴趣。另外,学校还组织部分班级的学生观察每个节气的气候、植物的生长特点,了解二十四节气对农业的指导意义。
深度体验,感劳动之乐
在学校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本草园”,常常会看到学生脸上洋溢着笑容,这是他们正在享受种植的快乐。到了播种季节,教师、学生、家长来到劳动实践基地热火朝天地干起来:锄草、翻土、平整、播种,再覆土、浇水。每一张红彤彤的小脸上都写满了兴奋与惊奇。随后,小组成员轮流到基地观察、浇水、施肥,看着小苗一天天长大,感受生命拔节成长的力量。“没想到,才几天的时间,萝卜苗就长那么高了,像可爱的小婴儿。”学生在日记中写道。
到了蔬菜成熟收获的时候,定南县第三小学的学生便过上了丰富多彩的收获节。他们来到基地,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才两个多月的时间,像芝麻大小的萝卜籽就长成了胖乎乎的白萝卜,大自然真神奇呀!”他们迅速投入劳动中,摘菜、运菜、洗菜,既分工又合作,快乐的笑声在校园里回荡。
有的班级的学生在校门口摆起了菜摊子,边上放着一块大大的招牌“爱心菜铺”,上面有他们精心设计的宣传标语:“爱心菜铺,让您吃得健康又营养。”他们头上还戴着“绿色”“环保”“营养”等字样的头饰,吸引着周围的顾客。也有的班级独树一帜,拿着菜到各个教师办公室进行推销,用“三寸不烂之舌”说服顾客购买。“做个买卖真不容易,我们在家一定要珍惜爸爸妈妈的劳动成果。”孩子们由衷地说道。
收获的蔬菜,除了义卖,教师还会奖励学生,让他们带回家,学习做菜。学生在家长的指导下,洗菜、切菜、炒菜,最后全家品尝他们的劳动果实。“吃着自己种的、自己炒的菜,感觉格外香。”有些班级,还开设了制作客家美食的微课程,“酿豆腐”“酸酒鸭”“糖醋鱼”等,一个学期下来,学生学会了做十几道菜。在深度的参与中,学生提高了自己的劳动技能,同时感受到了劳动的幸福。
一颗种子可以拥有无限的希望,一株绿苗可以拥有远大的梦想。定南县第三小学在劳动教育这片沃土上,引领学生亲近自然,育一株绿苗,品尝劳动的艰辛,感受生命成长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