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代报刊中毒蘑菇识别文献述评

2023-08-10曹婷婷贾身茂王瑞霞

食用菌 2023年4期
关键词:毒菌鹅膏菌类

曹婷婷 贾身茂 王瑞霞*

(1《食用菌学报》编辑部/上海市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国家食用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奉贤 201403;2河南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河南郑州 450008)

梳理近代报刊中对毒蘑菇记载情况及其学术水平发展状况,发现尚无系统的报告。根据作者在上海市图书馆等单位查阅的文献,晚清报刊中对毒蘑菇的记载有2 篇文献;民国时期有4 篇,其中一篇是从美国年刊翻译而来。作者根据这6篇文献中的记述,对近代报刊中有关毒蘑菇报告进行整理,试图厘清该阶段我国报刊文献记载的毒蘑菇识别相关内容,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1 近代报刊中毒蘑菇文献及其主要内容

作者已查到近代报刊中包含毒蘑菇的文献共有6篇。

晚清时期2 篇,即“毒菌伤人”(1908)和“蕈”(1909)。“毒菌伤人”是报道重庆一家五口食毒蘑菇中毒死亡的事件。“蕈”篇除介绍10 种食用菌外,还对6种毒蘑菇进行介绍。

民国时期4篇,一是“菌类鉴别法”(1915),是专门介绍如何区分食菌和毒菌的专论。二是“论可食菌与毒性菌”(1928),为翻译美国1897 年农业年刊上介绍食菌和毒性菌的专篇。三是“高等菌类有无毒之鉴别法”(1929),分条对比列出有毒菌和无毒菌的特征,进行比较。四是“毒菌与无毒菌的鉴别”(1931),也是分条列出有毒菌与无毒菌的特征,进行比较。

1.1 晚清时期食毒蘑菇中毒“毒菌伤人”篇

《重庆商会公报》1908 年8 月1 日第103 期上的“毒菌伤人”[1],是一篇报道,篇幅较短。

1.2 晚清时期含有毒蘑菇的文献“蕈”篇

《教育杂志》1909年11月7日第10期上的“蕈”[2]篇,是晚清时期唯一一篇介绍识别毒蘑菇种类的文献。作者严保诚,刊载于“教授资料”栏目之“小学理科教材”中,是专门为学生写的知识专篇。该文将近4页,约2 520余字,除描述松蕈、香蕈、麦蕈、青头菌、木耳、石耳、茅蕈、玉蕈、栗蕈、黑皮蕈10 种无毒蕈外,还描述红菌、绿蕈、萤火芝、笑菌、僧帽蕈、杯形蕈6 种有毒蕈,并在篇末列出无毒蕈与有毒蕈的区别特征表。

该篇在具体介绍每种无毒蕈和有毒蕈之前,有一段对蕈的概括论述:“吾人所称为蕈者,皆属于植物学上之真正菌类(或称真菌类)。惟种类甚多。或者可充蔬膳,香味俱佳。或则色彩斑斓,毒人致死。今就此等蕈类之重要者,别为有毒无毒两类分述之。”

在论述10 种无毒蕈和6 种有毒蕈时,该文介绍了大部分种的分类地位、生境、发生季节、形态结构、繁殖、生理特性和营养成分等内容。

对有毒蕈与无毒蕈之区别,论述为:“蕈类之有毒无毒,颇难区别,左列各条,为其较易分别之处,可大略以此判决之。……兹将两种蕈类之特征,对举如下。”它的具体内容如表1所示。

表1 《蕈》篇中有毒蕈与无毒蕈之特征

1.3 1915年《科学》上胡先骕的“菌类鉴别法”

1915 年《科学》上胡先骕(1894—1968)的“菌类鉴别法”[3]一文,是民国时期第一篇用近代真菌理论知识区分可食菌与毒菌的文献,特别是他对社会上长期俗传的识别有毒菌与无毒菌的银器试验、豆腐试验、菌生时味道、表皮是否可以揭落、菌类是否有乳状汁液、菌类折断之处变迁颜色、是否昆虫所食这七种不可靠方法,进行科学的解释,指出其误区所在。

接着指出:“然则终无良法鉴别毒菌乎?曰于平常日用之间有二法焉:1.试食之!此法至险尤以初学为甚……2.以他人经验为规……欧美学术昌明,于兹具有专书,详审而类较之,当无大失矣。”在这一节中,有毒伞属Amanita的插图一幅,图中有“最毒之菌”两种,但未注明两种毒菌之名称。在“植物学之鉴别菌类法”一节中,首先介绍大型真菌的形态结构,接着介绍孢层的类别与孢子的颜色鉴定物种的依据,还指出应当特别注意辨别菌类最幼及将腐朽者。

1.4 1928年《科学丛刊》上的“论可食菌与毒性菌”

1928 年《科学丛刊》上的“论可食菌与毒性菌”[4]是张国藩翻译美国哈佛大学隐花植物学教授费乐(William Gilson Farlow)博士的研究论文,该文刊载于1897 年农业年刊,除介绍10 余种可食菌外,介绍两种毒菌,一种是杀蝇菌Amanita muscaria,一种是送命菌Amanita phalloides。

该文还介绍了普通担子菌与杀蝇菌、送命菌的区别特征,并在“结论”中有一段区分食菌和毒性菌的“规则”。

1.5 1929 年《农声》上的“高等菌类有无毒之鉴别法”

1929 年《农声》上的“高等菌类有无毒之鉴别法”[5]一文较短,为清楚起见,“高等菌类有无毒之鉴别法”之对列,如表2所示。

表2 高等菌类有无毒之鉴别法

1.6 1931 年《农声月刊》上的“毒菌与无毒菌的鉴别”

1931 年《农声月刊》上的“毒菌与无毒菌的鉴别”[6]更短,只有毒菌与无毒菌的鉴别法对列7 条。为清楚起见,“毒菌与无毒菌的鉴别”之对列,如表3所示。

表3 毒菌与无毒菌的鉴别

2 近代报刊中有关毒蘑菇的6 篇文献之内容分析与价值述评

2.1 近代报刊中6篇文献中报告之毒蘑菇种类

在近代报刊中6篇文献中报告之毒蘑菇种类有8 种。其中晚清“蕈”中记载有红菌、绿蕈、萤火芝、笑菌、僧帽蕈、杯形蕈6 种有毒蕈;民国翻译美国的文献“论可食菌与毒性菌”中报告了美国的两种毒菌,一种是杀蝇菌(Amanita muscaria),一种是送命菌(Amanita phalloides)。

在这8 种毒蘑菇中,“蕈”篇中的6 种,由于是俗名或地方名,无法与现代物种准确对照;有些可以对照出现代名称,如民国翻译美国的一篇文献中的杀蝇菌(Amanita muscaria),我国也有分布,在《毒蘑菇》一书中记载为:“毒蝇伞Amanita muscaria,别名:毒蝇菌、朴蝇菌、蛤蟆菌”[7];在《毒蘑菇识别与中毒防治》一书中记载为:“鹅膏(毒蝇鹅膏、蛤蟆菌)Amanita muscaria”[8]。另一种送命菌Amanita phalloides,在《毒蘑菇》一书中记载为:“毒伞Amanita phalloides(极毒)”[7];在《毒蘑菇识别与中毒防治》一书中记载的200 个毒蘑菇物种中没有记载。而在该书“第一章我国毒蘑菇中毒概况与案例”之“第二节我国蘑菇中毒概况及特点”中则叙述:“鹅膏属的一些种类是引起我国蘑菇中毒并导致死亡的主要物种。鹅膏属是一个世界性分布的大属,全球已经描述的物种超过500 种,在我国目前已经发现有130 余种(杨祝良,2015[8])。在欧洲和北美,90%以上的蘑菇中毒死亡是由鹅膏属中的种类所引起的,主要的剧毒种类有绿盖鹅膏Amanita phalloides,春生鹅膏A.verna、鳞柄白鹅膏A.vieosa、双孢鹅膏A.bisporigera和赭鹅膏A.ocreata等(Wieland,1986,Berger and Guss,2005a;Karlson-Stiber and Person,2003)。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我国鹅膏菌的资源调查与分类大多沿用或误用欧洲、北美种类的名称,此后,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杨祝良及其合作者对采自我国各地的鹅膏属标本及国外代表性鹅膏属标本进行系统研究,发现我国的很多种类包括几种剧毒鹅膏菌都是东亚所特有的,我国过去报道的绝大多数‘欧美’种在我国没有分布。”[9]由此可知绿盖鹅膏Amanita phalloides,即送命菌是分布在欧洲及北美的剧毒蘑菇,我国没有这个物种。(这条结论的得出是有问题的,“我国过去报道的绝大多数欧美种剧毒鹅膏在我国没有分布”,不能说明没有绿盖鹅膏这一种,只能说是绿盖鹅膏造成中毒的概率较低,可能有误判现象;作者是否没有引全资料,实际上,绿盖鹅膏有分布在中国的记录。)

2.2 近代报刊中6篇文献之记载的中毒症状类型

在6 篇文献中记载的毒蘑菇中毒症状之类型,只有在翻译美国的一篇“论可食菌与毒性菌”(根据学术规范,此处应当附上外文刊名原文Some Edible and Poisonous Fungi)中有简单的记述:“要把各种菌的毒性都讨论,不是本文所能尽及的。但毒性的效果可以大概说,约有两种:一是刺激性,牠是直接影响胃部和消化器的,中了这种毒,不久就会发现牠的效果;一是麻醉性,这种毒更要厉害;牠是攻刺神经器官的。中毒的现象要在几点钟以后方能发现,平常约八点至十点之久。并且具有麻醉性的菌大半是很适口的,至少也不是讨人厌的。”[4]

2.3 近代报刊中6篇文献之毒蘑菇毒素

近代期刊中6 篇文献之毒蘑菇毒素,只有在晚清的“蕈”篇中记述了一种:“杯形蕈”中“含一种称为模司卡林之有毒成分甚多,食之,有死者。”[2]模司卡林应为英语muscarine 的音译,汉语称毒蝇碱,又称血色蕈胺。杨新美记载,毒蝇碱于1869 年由Schmiedelberg 和Koppe 首次研究,但直到1955 年Kuehl 等才确定它的分子式为C9H20NO2[10]。据现代研究,毒蝇碱也产生于杯伞属(Clitocybe)中的一些毒菌,该篇记载的杯形蕈可能是此属的某一物种。

2.4 近代报刊中5篇文献之毒蘑菇识别

上述表1、表2、表3 中识别毒蘑菇与无毒蘑菇的对照条目,是国内文献所记述,基本上是大同小异,仅是个别文字和词语上的区别。对这些区分有毒菌与无毒菌的方法,胡先骕在其“菌类鉴别法”一文中已经指出了其误区。但表2、表3 中的方法,是在胡先骕文章发表后又刊登出来的,说明当时科学信息传播不畅。胡先生讲的用孢子颜色区分有毒菌与无毒菌的方法,是真菌分类学家的工作,一般大众难以操作。民国时期没有毒蘑菇调查研究的专门报告,也没有出现毒蘑菇图谱一类的图书,反映了当时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水平。科学技术界还没有关注到这一领域的工作,亦尚未展开对于大众的相关知识普及。

在翻译美国的一篇“论可食菌与毒性菌”中,虽然对杀蝇菌、送命菌的形态特征做了描述;对普通可食担子菌并与杀蝇菌、送命菌的差别列出条目;但这是专业人员的工作,大众尚不能用来识别;对区分食菌和毒性菌提出的“规则”确实有值得参考的实用价值。

3 讨论

虽然随着西学东渐,西方近代真菌科学知识已经开始传入我国,但根据晚清和民国时期报刊中中国人撰写的有关毒菌6 篇文献来看,当时还没有运用近代真菌理论知识对毒菌资源进行专门的调查。“蕈”篇虽然记载了6 种毒蕈,但使用的名称还是俗名或地方名,无法准确地与现今的中文学名对照。翻译自美国的“论可食菌与毒性菌”一文,报告了美国常见的两种毒菌,使用了拉丁学名,经对照,一种杀蝇菌Amanita muscaria,在我国也有分布,另一种送命菌Amanita phalloides在我国没有分布。

晚清和民国时期对毒菌中毒引起中毒的毒素,只在“蕈”篇中提到一种:即“模司卡林”“模司卡林”是muscarine 音译,现代汉语称毒蝇碱,又称血色蕈胺,是杯伞属毒菌产生的一种毒素。晚清和民国时期对毒蘑菇中毒的报告,仅在晚清时期有“毒菌伤人”一篇。

晚清和民国时期对毒菌中毒引起的中毒症状还没有详细的、科学的分类,仅在翻译美国的“论可食菌与毒性菌”一文中提到一是刺激性,一是麻醉性。这可能是受限于当时的科学发展水平,对毒菌引起症状的认识只达到此种程度。近代报刊中6篇文献中没有毒蘑菇中毒后的治疗记载。

猜你喜欢

毒菌鹅膏菌类
鹅膏毒肽中毒动物模型建立的研究进展
菌类是米饭的好搭档
“最毒蘑菇”的毒素这样炼成
“最毒蘑菇”的毒素这样炼成
蘑菇杀手:一旦误食,难逃一死
菌类蔬菜交叉种植一地双收
高中作文选粹
高中作文选粹
雷公山自然保护区大型有毒菌物多样性研究
在雨后,与菌有约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