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减”背景下家校社协同育人挑战与路径新思

2023-08-10张欣微

科教导刊 2023年7期
关键词:协同育人双减

张欣微

摘要“双减”背景下,家校社协同育人被赋予了新的内涵,面临新的挑战。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共同体是现代教育的重要一环。当前,家校社协同育人建设存在协同育人观念尚未明确统一、协同育人参与主体常有缺失、协同育人质量效率有待提升等问题,制约着育人共同体的建设。宣扬协同育人观念,建立协同育人意识、做好协同育人分工,明确协同育人责任、提升协同育人能力,打好协同育人配合是“双减”背景下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新思路。

关键词 双减;家校社;协同育人;路径新思

中图分类号:G620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j.cnki.kjdk.2023.7.047

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政策)。“双减”政策致力于解决教育的短视化、功利化问题,确立了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对当前教育生态产生了重要影响。多方位的教育布局也对家校社协同育人实践提出了新要求。

1“双减”背景下,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内涵

1.1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内涵

现代教育中,学校教育仍然起着主导作用,此外,家庭教育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提升,社会教育也逐渐崛起,成为不容忽视的教育力量。“双减”背景下,家庭、学校、社会的学生教育责权分工逐渐明确。教育生态系统中,家校社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进行信息与资源的交换、传递,以促进学生发展。家校社协同育人共同体建设对优化教育生态有着重要意义[1]。

家校社协同育人符合“双减”提出的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充分调动各方资源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交叠影响域理论认为,家庭、学校、社会三方协同育人建设并非简单的三种影响相加,而是存在更为复杂的关系与互动。三者之间的互动给学生带来的是成長与发展中的交互叠加影响[2],三位一体的教育能够协调学生在不同场景中受到的教育影响,保障学生受到的交叠教育影响具有一致性。

1.2家校社协同育人的特点

“双减”背景下,家校社协同育人具有新的育人特征。首先,家校社协同育人建设具有整体性特点。学生人格与发展具有整体性,家校社协同育人时也应关注学生的人格整体性与发展整体性。相较于来自于单一主体的教育,家校社协同育人需要协调各方的教育力量,以对学生施加一致的教育影响,保证学生受到的教育影响具有一致性,而不是碎片化、割裂化的内容,教育应当考虑学生作为完整的人的整体性发展需求。

其次,家校社协同育人建设具有共享性。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对育人主体间的资源共享水平具有较高要求。在进行家校社协同育人建设时,家校社三方共享各种相关信息与资源,包括各方所拥有的教育资源、学生发展情况、政策文件解读等信息,以共同促进育人共同体的高效率工作。建立高效的共享机制,以进行积极的高质量沟通,促进育人工作的有效进行。

最后,家校社协同育人建设具有回应性[2]。家校社协同育人建设要求各方多关注其他群体的问题与需求,并积极做出回应。家、校、社中的一方需要回应其余教育参与主体以及其他群体的育人需求,协同育人可以为不同的主体提供有针对性的群体服务和个性化回应,尽量避免家庭、学校、社会等单一主体提供教育时会产生的限制,做到及时了解多方需求并做出回应。

2“双减”背景下,家校社协同育人挑战

2.1协同育人观念尚未明确统一

“双减”政策的出台是为了解决教育的短视化、功利化问题,切实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落实立德树人的目标。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家、校、社等主体对“双减”政策的认识程度及教育意义的认识深度存在差异,导致家校社协同育人建设在观念统一上存在挑战与困难。

家庭中,部分家长过度焦虑子女的升学问题,只关注学生成绩的短期发展而忽视了学生发展的多方面需求。一些家长执着于寻找各种资源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缓解自身的教育焦虑,忽视了教育的真正意义。并且部分家长对子女学习成绩存在攀比心理,由此导致对子女学习成绩的不合理要求,忽略学生发展的各种可能性,违背了“双减”政策的初心。局限于子女成绩的家长往往缺乏协同育人意识,拒绝来自外界的指导与帮助,最终可能对子女的成长造成巨大的消极影响。学校中,部分教师因为时间、能力等不足,只愿意完成基础的教学工作,不愿意花时间投入到家校社协同育人建设中,一些教师缺乏提升意识,无法跟上教育发展的时代脚步。社会中,部分群体只关心与自己相关的教育需求,缺少教育发展的全局观,容易在家校社协同育人建设中出现交流不及时、沟通不到位、配合不彻底等问题。由此可见,家校社协同育人理念还需要进一步明确统一。

2.2协同育人参与主体存在缺失

在家校社协同育人共同体的建设中,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是参与主体缺失。家庭中,因为阶级、能力等因素的影响,处于不利地位的主体更易缺席育人共同体建设。家长因为学历、经济地位等原因,可能会缺乏参与协同育人建设的观念和能力。校园内,“双减”为学校和教师带来了各种挑战,例如,课后服务体系的建立需要教师付出更多时间与精力去协调自己的工作并平衡担任的各种角色,这可能会增加教师的压力,使他们在育人共同体建设中缺乏足够的精力。部分教师因为专业能力不足无法与家长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造成信息滞后、资源浪费等问题,制约育人共同体建设的效率与质量。社会中的不同教育力量在职责分工、帮扶对象选择等环节上存在混乱,极大的自主选择性导致社会教育力量存在形式上更散、协调性更低等特点,导致社会力量在育人共同体建设中的缺失。

2.3协同育人质量效率有待提升

家校社协同育人理念宣传已久,但真正落实水平还有待提升。家校社育人网络建设需要各方积极奉献自己的力量,家校社育人共同体建设涉及范围广、参与群体多、工作要求高、影响意义远等特点决定了完成这项精细的任务需要各方的高参与和高配合,并做好各项细节。已经有一些地区为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做出了良好示范,例如,济南市舜耕小学根据当地特色建立了以家长为主要组织力量的“舜友联合会”,结成教育同盟[3],并在社会生活中进行实践。但到目前为止,家校社协同育人建设还有待更深的开发,如何建立高质量、高效率的育人共同体仍是“双减”背景下家校社协同育人建设面临的重要挑战。

3“双减”背景下,家校社协同育人路径新思

3.1宣扬协同育人观念,建立协同育人意识

宣扬协同育人观念,建立协同育人意识是家校社协同育人共同体建设的基础。认知是行为的基础,参与主体达成一致的育人观念是建设育人共同体的基石。社会各界应加大对协同育人内涵的宣传,以学校、社区为核心向家长、居民普及相关知识和理念,鼓励人们参与到家校社协同育人建设中,例如,可以开展不同年级学生家长交流会,促进家长间的沟通,邀请专员向家长们普及相关知识、解答家长与教师的困惑,学校也可以通过组织教师与家长的沟通来帮助家长建立协同育人观念。另外,各类教育参与主体应主动提升自己的思想水平,深化对“双减”政策与育人理念的认识,建立正确的育人观和协同育人理念,为家校社协同育人共同体建设打下基础。

3.2做好协同育人分工,明确协同育人责任

做好协同育人分工,明确协同育人责任是家校社协同育人共同体建设的关键。家校社协同育人的主要力量是学校的主导作用、家庭的主体作用及社会的支持作用[4]。家校社育人共同体建设的重要任务包括确保学生所受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作为学生接受教育最系统的场所,学校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积极组织各方沟通,协调好各方的教育力量,确保学生所受的教育影响和谐统一及连贯有序。家长则要发挥家庭的主体作用,重视家庭教育的重要意义,主动接受学校和社会给予的帮助与指导,结合具体情况为子女提供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指导,积极参与到对子女的教育中。社会方面应该做好支持工作,配合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工作,为家校社协同育人建设及学生的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风气,积极创建并维持学生成长与发展的良好大环境。

3.3提升协同育人能力,打好协同育人配合

育人能力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重要内容。提升协同育人能力,打好协同育人配合是家校社协同育人共同体建设的核心。

政策先行,无数相关教育政策、文件的出台对教育能力的提升提出了政策要求。国家的教育目的提出了对各级各类学校、不同地区等的教育总要求,指出了学校教育的发展方向及社会的协同、配合任务。为了进一步解决家庭教育指导服务需求与供给间的不平衡问题,帮助“双减”落地,《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对家庭教育中的各种情况做出了明确的指导和要求,为家长的家庭教育水平提升提供了有效帮助。

除了政策指导之外,家校社三方应积极促进育人共同体的内部能力提升。一方面,社会应该提供各种资源以帮助学校开展家校社协同育人课程建设[5],邀请专家和学者对家长、教师进行指导,有针对性地解答家长和教师的疑惑,帮助家长和教师提升育人水平。另一方面,邀请家长、社会力量加入学校相关课程的建设中也是必要的[6]。这样能够拓展学校的教育视野,综合不同主体的力量与建议,开拓出能真正使不同教育提供主体和学生受益的课程,而且高度的参与感能够帮助参与主体增强育人凝聚力,提升协同育人效果。

利用线上资源,便利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生活在互联网时代,线上资源的使用不容忽视,建立线上沟通与提升渠道是现代家校社育人共同体建设的重要一环。线上渠道能够解决时间、空间上的错位问题,人们可以根据情况选择线上資源来配合家校社育人共同体的建设,线上活动方式既能便利育人参与主体的工作,也能丰富学生学习与发展的渠道,体现了教育的时代特征[7]。

总的来说,“双减”背景下,家校社协同育人被赋予了新内涵,面临新挑战的同时也有着新机遇。家校社协同育人建设是符合时代要求的必经之路,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对优化教育生态有着重要意义,值得全社会为之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张俊,吴重涵.从家校合作到良好教育生态——兼论有效的家校合作如何在学校产生[J].中国教育学刊,2021(3):7-13.

[2]顾理澜,李刚,张生,等.“双减”背景下数字化赋能家校社协同育人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22(4):10-17.

[3]胡爱红.培育家校教育的新型共同体——济南市舜耕小学推进“家、校、社”教育一体化的实践[J].当代教育科学,2012(2):33-34.

[4]杨雪梅,王维.基于家校社协同的“双减”推进路径[J].中国教育学刊,2022(2):104.

[5]肖红春.全域统筹校社联动:构筑合作共育的“家校命运共同体”[J].中小学管理,2022(10):50-52.

[6]董红军.“双减”背景下的家校协同共育[J].中国教育学刊, 2021(S2):196-199.

[7]邵晓枫,郑少飞.新形势下的家校社协同育人:特点、价值与机制[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22,34(5):82-90.

猜你喜欢

协同育人双减
“双减”重构义务教育格局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研究
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由“依附”走向“联动”:学校与政府协同育人策略研究
物联网工程专业协同育人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