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地方高校生物工程专业建设探索
2023-08-10卢福芝钱丰高丽霞罗奉奉
卢福芝 钱丰 高丽霞 罗奉奉
摘要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保障高校工程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对促进专业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起着重要作用。生物工程专业是我国发展较快的新兴专业,其为生物产业培养了大量专业人才,极大地促进了我国高端科技的发展。文章着眼于地方高校,首先分析了地方高校生物工程专业办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然后结合工程教育专业的认证标准,提出了相应的专业建设策略,为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地方高校生物工程专业的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地方高校;生物工程;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j.cnki.kjdk.2023.7.009
工程教育在我國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对国家的工业化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针对工程类专业开展的专门性认证,用于保障工程教育质量,为实现工程教育和工程师资格国际互认奠定基础[1]。为推进工程教育改革,提高工程教育质量,实现与国际工程教育接轨,我国教育部成立了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家委员会,负责认证标准的制定和认证试点的实施[2]。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与专业评估不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一种合格性评价,核心是确认工科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达到行业要求的标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以培养目标为导向,可很好地规范工科专业办学,对工科专业的建设及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起关键作用[3]。因此,我国各高校的工科专业建设必须要按照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进行,这也是我国工程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生物工程专业于1998年在教育部进行本科专业调整时正式设立,是由生物化工、微生物制药、生物化学工程、发酵工程等专业转化而来[4]。20世纪70年代,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生物学的热潮,2l世纪也被誉为生物学的世纪。生物工程专业作为一门新兴的涉及生物的综合性应用学科被炒得火热,发展极为迅速,大量高校纷纷开办该专业。但生物工程作为新兴的专业,其办学时间短,多数高校的生物工程专业学科定位不准确,课程设置不成熟,涉及方向较多,科目多而不精,理科和工科专业知识均有涉及但深度不够,且不同层次高校开办该专业的情况千差万别,专业方向也各有不同,导致了各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参差不齐[5]。地方高校由于办学经费普遍不多,师资力量较为短缺,专业建设基础相对薄弱,培养的生物工程专业人才难以满足高层次生物工程应用领域对人才的需求[6]。因此,如何按照工程教育专业的认证标准,结合地方高校的办学情况进行生物工程专业建设,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企业需求的高质量人才,摆脱地方高校生物工程专业的办学困境是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本文首先分析了地方高校生物工程专业办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然后对地方高校生物工程专业建设策略进行探索,为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地方高校生物工程专业的建设提供参考。
1地方高校生物工程专业办学中存在的问题
1.1学科定位不准确
对于生物工程专业,很多高校显现出很高的办学积极性。据统计,全国设置有生物工程专业的高校有119所,但这119所高校中几乎所有的高校同时也设置了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等生物相关专业。生物科学专业是属于理科办学专业,生物技术专业是以理为主,以工为辅的复合办学专业,而生物工程专业则是以工为主,工理管结合的复合型专业,培养的是工程技术类人才[7]。很多高校在办学过程中学科定位不准确,几个生物相关专业的界限不清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混淆,人才培养方案雷同,没有突出生物工程专业应用实践性强的特点,尤其是对于办学时间短、基础力量薄弱又同时开设多个生物相关专业的地方高校而言,要做到学科定位准确,专业界限清晰往往困难重重、力不从心。
1.2教学体系不成熟
生物工程专业作为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很多高校的专业办学时间并不长,教学经验及积淀较少,还处于不断探索与改革的办学阶段。不少高校的生物工程专业是由生物技术、生物科学等相关专业转化而来,由于办学理念及师资等多种原因,生物工程专业往往带有原专业的影子,专业教学体系缺乏独立性和完整性,行之有效的专业教学方案尚未固化。生物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缺乏严格的专业论证过程,极少甚至没有校外专家和企业家参与制订,教学体系中弱化了工程技能的培养,实践性、应用性较强的课程开设较少,甚至能减则减。因此,目前我国生物工程专业的教育教学建设处于自由发散阶段,其发展缺乏方向性及目标性的指导,没有一个真正有效的成熟的教学体系[8]。
1.3工程特色薄弱
生物工程专业是由微生物工程、生物化学工程、发酵工程等专业转化而来。1998年教育部明确将生物工程专业界定为工科专业。虽然生物工程专业距离设立已有二十多年,但很多地方高校的生物工程专业普遍存在理科性强,工程特色薄弱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一是教师队伍中工科背景的少,理科背景的多,且有企业行业实践经验的老师更少;二是由于很多地方高校生物相关专业研究生少,甚至没有相应的硕士点,教师的科研主要是靠本科生完成,生物工程专业大部分学生的毕业论文是跟着教师做科研,做毕业设计的较少,加上工程背景的教师少,对毕业设计的指导不够,学生的毕业设计质量普遍不高;三是实践环节实训基地少、时间短,且大部分是以参观形式开展,学生真正接触到生产实际的机会少,造成实践经验短缺,工程问题解决能力差[9]。
2.4办学特色不明显、存在感低
生物工程是生命科学和工程科学等多学科的交叉融合,能解决很多世界性的实际难题,如能源短缺、疾病蔓延、环境污染等,且在解决这些关系人类生存问题上比其他学科更具优越性,各国都纷纷优先发展生物工程[10]。因此,生物工程专业发展非常迅速,我国很多新建的本科院校也纷纷开设生物工程专业。但是很多地方高校由于办学时间不长,教学积淀不多,缺乏生物工程专业的办学经验,其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和培养目标并没有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几乎都是仿照高层次高校,缺乏特色。但是地方高校生物工程专业培养的人才质量与高层次大学有明显差距,导致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给地方高校学生就业带来极大的困难。久而久之,地方高校的生物工程专业失去了存在感,出现就业率低—社会评价差—招生困难—专业发展缓慢的办学恶性循环,使地方高校生物工程专业的发展陷入了困境。
2地方高校生物工程专业建设的策略
2.1明确专业性质,找准专业定位
进行专业建设,必须要明确专业性质,找准专业定位,因为这关系着整个专业的办学方向,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设立,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和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具有重要的意义。任何专业定位的确定,都需严格对照国家相关文件,并与其他学校的培养方向进行广泛参照。生物工程专业培养的是掌握生物技术科学原理、应用技能、工艺过程和工程设计等基础理论,并能在生物相关领域的企事业单位中胜任生产、管理及技术研发等岗位的工程技术人才[11]。严格意义上说,生物工程专业是以工为主、以理为辅、工理管结合的复合型专业,但是生物工程专业具有典型的工科性质,现在新建的本科院校都把生物工程专业定位为工科,因此高校在生物工程专业建设中一定要精准把握好教育部关于工程教育专业的认证标准,从专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师队伍、设施及管理等方面严格按工科要求进行建设,制订具有本校专业特点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并严格按照目标定位有计划、有步骤地实现既定目标,以保障生物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
2.2完善生物工程专业教学体系
教学体系是专业办学的基础。一个成熟健全的教学体系对于保障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是至关重要的。教学体系也是专业教学改革的基础,持续完善教学体系是有效提升专业教育水平的重要手段。现阶段,我国生物工程专业由于办学时间短,还未形成较为完善的教育教学体系,不利于培养高质量的专业人才及生物产业链的增值,严重制约了专业的发展。因此,必须要加快完善我国生物工程专业的教育教学体系,快速推动生物工程专业建设。各高校生物工程专业的教师要将不断完善专业教育体系作为自己的使命,要在原有教育体系基础上持续改进,建立一个更加成熟健全,更加适合本校生物工程专业发展的教学体系。在建立生物工程专业的教学体系时,尤其要注重实践教学环节,要合理地增加实践教学的比重,并制订完善的实践教学考核评价制度,确保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避免出现重书本、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重科研、轻教学等情况,导致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脱节。通过不断地改进和完善,提升我国生物工程专业的教学水平、人才培养质量,以及相关产业链的增值,进而促进我国整个生物工程专业的建设发展[8]。
2.3增强生物工程专业工程特色
针对地方高校生物工程专业普遍存在的工程特色薄弱问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改进,增强专业的工程特色。
第一,要抓好教师队伍建设。生物工程学科属于较新的学科,学科人才特别是高学历的人才较少,从事高等教育的更是奇缺。师资力量薄弱的地方高校往往利用本校一些相关专业的理科教师承担生物工程专业课程的教学,导致整个教学体系远离工科性质,偏向于理科性质。各地方高校必须重视该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一方面大力引进生物工程专业并具有专业工程实践经验和相应行业背景的优秀教师,另一方面加强现有教师队伍的培养,为教师创造工程实践的条件,将从事生物工程专业教学的教师,尤其是具有高学历但缺乏工程实践训练的年轻教师,送到生物工程相关企业挂职锻炼,顶岗工作,接受企业生产训练,使其熟悉企业生产实践过程的各个环节,不断积累生产经验,提升解决生产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同时,出台相关激励政策,大力支持教师与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针对企业存在的生产问题进行研究,帮助企业解决生产实践问题,为企业开发新产品、引进新工艺、改造旧设备等,将产学研延伸至产学研用,同时积累工程实践经验。教育部等多方部门发布的《关于加快建设发展新工科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指出,要搭建工科教师挂职锻炼、产学研合作等工程实践平台,实现专业教师工程岗位实践全覆盖[12]。多方式、多渠道弥补专业教师实践经验不足的缺陷,提升生物工程专业教师队伍实力,进而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第二,优化实验实训教学内容。通过加强相关实验课程内容的融合衔接,整合资源,不断优化实验实训内容,使整个专业的实验实训内容更具综合性和系统性,更符合生产实践。学生在实验实训的锻炼中提升了运用理论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提高专业实验实训效果。
第三,重视毕业论文及毕业设计环节,抓好质量关。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是培养大学生综合实践能力,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教学环节。高校要积极鼓励学生到企业开展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工作,让学生深入企业找问题,利用所学专业理论知识,结合生产实践,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真题真做提高学生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同时,动员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勇于改革创新,大胆地进行企业规划、设计,专业教师及企业导师给予精心的指导,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增强学生的事业心和成就感。
第四,要开展实践教学及实训基地建设。实践是工程专业的根本,工科专业更注重的是知识技术的应用。地方高校要积极进行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同时要结合社会需求,与实力雄厚的企业共同构建多元化且长期稳定的实践教学及实训基地,增加学生的实习实践机会,培养生物工程专业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解决目前地方高校生物工程专业学生实践经验缺乏、工程能力弱的问题。
2.4凸显地方高校生物工程专业办学特色
生物工程专业发展至今,已经形成了一门由生命科学、化学、物理、数学及电子信息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综合性学科。生物工程涉及食品、医药、化工、环境等领域,口径非常宽泛。虽然生物工程专业适用面广,但高校在培养人才时不可能培养行行精通的全面型技术人才。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人才。各高校应该根据各自的综合实力、办学层次及具体情况制订相应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服务方向。而地方高校要想在众多实力雄厚的高校中脱颖而出,必须要突出自身的办学优势,尤其是要凸显“地方性”的办学特色。地方高校本身承担着为地方培养人才、科技创新及社会服务的职能。专业人才培养必须与地方经济建设紧密结合。地方高校在紧跟时代步伐、放眼世界的同时,更要牢牢把握住“地方性”这个落脚点。因为“地方性”不仅体现了地方高校生存的价值,更是地方高校发展的基础。地方高校在办学中要充分体现“地方性”的办学特色和要求,如地方高校可以结合地方的优势资源如生物多样性中的特色动植物资源、药用植物资源等,以及地方的特色工業产业群,如医药、食品、酿酒、化工等产业,有针对性地开设、强化相关的专业课程模块,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毕业后更好地为地方服务。因此,地方高校必须根据学校的办学历史与现状、所处区域以及服务领域的不同,依托自身学科优势,牢固树立依托地方、服务地方的办学理念,进行科学的办学定位,提出科学的发展战略,办出自己的特色[13]。
3结语
地方高校的生物工程专业在高科技应用型人才培养及服务地方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地方高校生物工程专业在办学过程中仍存在不少亟须解决的问题,在专业建设发展中的有效策略也还有很多。各地方高校的教育工作者一定要找准专业定位,严格按照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同时根据各自学校在办学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及拥有的优势特色,持续优化专业建设方案,寻找真正适合本校生物工程专业发展的有效策略,不断提升专业办学质量。
*通讯作者:卢福芝
基金项目:河池学院教育教学改革项目(2021EA012);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22JGA311)。
参考文献
[1]李明.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以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21,42(2): 138-144.
[2]刘忠柱,焦明立,秦琦,等.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探索[J].高分子通报,2022(5):117-123.
[3]李九阳,陈立,胡广朝,等.新工科建设与工程教育认证相结合,促传统专业内涵式发展[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3(2):85-89.
[4]苗永美,夏海武,钱立生.我国高校生物工程教育面临的问题与思考[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2):73-75.
[5]王宗成,刘小文,张敏,等.以就业为导向的生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科技资讯,2014(20):231-232.
[6]潘勋,周海梦.生物工程专业的办学现状与建议[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3(2):27-29.
[7]裴倩敏.生物工程专业分析[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18):32-33.
[8]刘续航,薛飞燕,马兰青.关于生物工程专业建设的实践与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20(14):221-222.
[9]张朝峰,李彦威,刘世斌.生物工程专业人培养困境与思考[J].西南科技大学《高教研究》,2013(1):69-72.
[10]胡化广,张振铭,孔莉.新建本科院校生物工程专业教育的现状、存在问题和发展对策[J].林区教学,2012(7):3-4.
[11]张超,张健,侯茂.生物工程专业高素质复合型应用人才培养方案初探[J].安徽农业科学,2011(18):11343-11345.
[12]樊丽霞.新工科背景下工科优势高校课程建设问题及对策研究[D].上海:华东理工大學,2021.
[13]赵崇峰.地方高校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 2009(17):164-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