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综合性大学开放课程体系构建与实践
2023-08-10赵红李晓艳李欣则
赵红 李晓艳 李欣则
摘要 为应对高等教育信息化、国际化挑战,解决课程体系封闭、优质教育资源建设和共享不足、学生学习模式和经历单一等问题,各高校不断推进开放课程体系建设。文章分析近年来开放课程体系建设问题,以大连大学开放课程体系建设为例,从建好、用好、学好、管好方面持续发力,探索了制度建设、课程建设、学生学习体验改进等方面改革与实践,构建了包括自建、共享、应用、管理一体化的开放课程体系,为地方大学开放课程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 地方综合性大学;开放课程体系;构建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j.cnki.kjdk.2023.7.007
教育部2011年颁布《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拉开了中国高校开放课程建设的序幕,2013年被定义为“中国慕课元年”[1],经过十年的建设,中国开放课程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弱到强,从跟跑到领跑,建设成最大规模慕课体系,实施史无前例教学实践,形成中国特色课程建设方案。[2]大连大学(以下简称“我校”)作为地方综合性大学,以培养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及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开放课程体系建设主要在建好、用好、学好、管好方面下功夫,不断探索开放课程体系建设思路和方法,建成具有地方综合性大学特色的开放课程体系。
1高校开放课程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我国开放课程历经十年建设,开放课程体系建设已具备中国特色,形成中国方案。但快速发展的进程还伴随制约开放课程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在地方高校表现尤为明显。
1.1高校开放课程建设观念滞后[3]
有很大比例高校教师还没有解放思想,在开放课程建设和共享方面观念比较固化,停留在传统课堂师生面对面授课,难以适应教育现代化及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要求。我国已经建成的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的功能还没有得到深入挖掘,优质课程的使用率和共享率还有待提高。部分老师宁可采用直播的方式授课,也不使用在线开放课程资源。
1.2高校之间在线开放课程共建共享长效合作模式還未有效形成[4]
各高校在课程建设及共享方面还存在各种壁垒。如在开放共享理念、学校之间的信任度、学生层次、课程管理等方面还不能达成一致,校际间课程认定和学分转换还存在障碍,再加上课程开发成本和利益分配等问题,导致使用范围受限,仅在本校或有限的联盟内部共享,优质课程资源开放共享的价值未得到充分发挥。
1.3学习者缺乏临场感和现场学习体验
开放课程学习考验学生自觉性和自律性。学生在教师不在现场的虚拟场景下进行学习,与在教室的学习体验感不同。一是缺乏监督,学生长期以来形成的学习模式很难在短期内形成质的变化;二是缺乏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充分交流互动,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游离于课堂之外,造成学习过程不完整。
1.4开放课程管理尚不完善
开放课程与线下课程管理方面还无法做到完全实质等效,多数学校无法做到线上与线下课程同管理、同要求,尤其是实践类教学环节表现更为突出。学生线上学习过程管理及课程转换和学分认定、课程选用、教学、考核评价、督导管理等方面也有待进一步完善。各高校目前在线开放课程的管理差别很大,与教学管理其他方面(如学制、学籍)不能同频共振,教务管理系统与开放课程对接不顺畅,课程认定和学分转换存在一定困难[5]。
1.5课程平台使用受限
随着开放课程的规模壮大,各商业公司开发了很多课程平台,为高校开放课程建设提供了很好的载体,但各平台功能不同,资源不同,即使同一个平台,资源也没有很好整合,使用成本存在差异,各平台之间的课程无法全部共享,导致一个学生使用多个课程APP,甚至同一门课程也要使用多个APP才能完成线上学习,影响了学习体验。
2地方综合性大学开放课程体系建设举措及成效
大连大学作为地方综合性大学,拥有法学、经济、教育、文学、艺术、历史、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11大学科门类,各学科综合特色使学校具备构建开放课程体系得天独厚的优势。近十年来,学校一直在建好、用好、学好、管好等方面下功夫,不断探索开放课程体系建设思路和方法,建成具有地方综合性大学特色的开放课程体系并积极实践。
首先以制度引领教师更新教育思想观念,创造条件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拓宽其发展空间,保证教师建设和共享开放课程进行混合式教学的积极性,并对建课和共享资源进行教改立项资助,有条件的教学团队建一流课程,尚不具备条件的团队共享一流课程,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充分利用;其次,尊重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助力学生成长成才,引导学生主动开展开放课程自主学习和境内外交换学习,开阔学生视野,共享优质教学资源,收获了较好的教学体验;再次,履行高校服务社会的职能,我校建设的各类课程持续在不同平台向社会开放,累计选课人数超过400万人次,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和社会效益。
2.1注重制度创新,引领开放课程体系建设
学校2010年制订了《大连大学本科学生课程认定及学分转换管理办法》,使我校本科学生在境内外交流学习、开放课程学习、创新创业、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勤工助学等学习成果认定为专业培养方案相应课程学分,为学生学习开放课程创造有利条件。还出台了《大连大学在线开放课程管理办法》,在立项与建设、运行与管理、支持与保障、知识产权等方面激励教师建课的积极性并保证课程质量,该项制度旨在指导和激发教师建设和共享优质教学资源的积极性,保证了开放课程教学的资源基础。制度的完善和实施,推进了开放课程学校层面管理有效;教师层面建课积极、共享主动;学生层面充分利用。
2.2建设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实现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
为满足我校学生及社会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学校加强顶层设计,致力打造服务社会和本校学生需求的一流课程,精品课程建设成效显著。充分发挥综合性大学学科优势,依托国内优质慕课平台和学校课程平台,历经十余年,不断挖掘、培育名师及名课,建成国家级一流课程6门,“百门最美慕课”1门、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3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124门。推荐优质课程资源在主流平台上线共享,在中国大学MOOC平台和爱课程网持续开课7门,在优课联盟平台开课13门,在中宣部学习强国平台上线课程5门,在学堂在线开课1门,累计选课人数400余万人,建设成果在我国同类院校中名列前茅,建成的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实现了大学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的功能,成为学校履行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职能的一个重要载体。
助力新生成长成才,帮助新生尽快完成从高中到大学的转变,学校组织14位资深教授及管理人员建设了《稳稳地启航—连大新生学前慕课》(校本课程),涵盖连大初印象、未来可期、求知路上、规矩方圆、连大营养站5个章节,这门课程帮助新生主动认知专业、学会管理学业、适应大学生活,在学生在拿到录取通知书的时候开始进行学习,掌握大学学习方法,自觉规划职业发展,涵养优秀品格与高尚情操,尽快完成从中学到大学的转变。自课程2020年上线以来,3届学生完成学习,累计点击量301万次,除我校学生外,2400余名社会学习者也参加该门课程学习。该项工作受到新生的好评,学生写的课程评价“感谢连大提供的这个提前了解大学生活的机会,让我对大学可能遇到的问题有了一个较为清楚的认知,对未来的大学生活有了更加清晰的规划,以及对大学可能遇到的挑战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我受益匪浅,让我对即将到来的大学生活充满了信心,作为一名‘新莲子’,我内心充满了自豪与感动。”
2.3坚持学生中心,丰富学习体验
优质教学资源的建设和共享,不仅提升教师教学成就感,也提升了学生学习的获得感。学校现选用“中国大学MOOC”“智慧树”“超星学银”等课程平台开展混合式教学1500余门次;2014年起参加辽宁省跨校修读学分工作,累计互选共享课程160余门次,在辽宁省内跨校联盟做到校际间学分互认;2018年起参加“全国地方高校优课联盟”,提供共享课程资源13门。
自2013年起,我校陆续与大连理工大学等4所高校签署合作培养协议,每年选派60余名学生赴协议高校学习,协议高校成绩单认定我校培养方案课程。使學生有机会体验不同的校园文化,在交流学习中增长见识、开拓视野,丰富第二校园经历,提升学生的文化包容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学生在享用兄弟高校的优质课程资源的过程中,提升了知识的认知水平。每年参加开放课程进行学分认定的学生600余名,2000余名学生通过跨校修读获得学分,有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尤其对于因各种原因调整培养方案或学习进程的学生,如转专业、交换学习、创业、参军等情况,在共享优质课程资源的同时,为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创造有利条件。
2.4建设各类校级课程平台,满足教师的建课需求,畅通学生学习渠道
开放课程建设需要良好的平台保障。学校重视各类课程平台建设和管理,现有校级超星泛雅、BlackBoard、中国大学慕课云平台和智慧树教学云平台及雨课堂智慧教学工具。每个平台各有特色和优势,资源不同,教师可根据人才培养需要结合自身需求,选择合适的课程平台和资源进行混合式教学,满足了师生多元教与学的需求。
2.5变革教学方法和手段,适应高教新形势发展需求
教师必须直面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所带来新形势和新挑战,课堂教学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摒弃填鸭式教学方式,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在课程教学中选用“MOOC”及“SPOC”等方式,采取探究式、启发式、研讨式、翻转课堂等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回归常识,求真学问、练真本领;在课堂教学改革中引导教师回归本分,热爱教学、倾心教学、研究教学,潜心教书育人。
教师对开放课程的态度从排斥到逐渐接受开放共享理念,再到主动实施混合式教学,经历了教育观念更新变革到自我成长的蜕变。现在学校90%以上的教师已经能够熟练运用开放课程平台和资源,共享优质课程资源实施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也把优质开放课程资源作为自己课程的必要补充和参考,做到了教学相长,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我校在各平台上线的课程持续开放,实施混合式教学或线上教学。开放课程建设及共享类教学改革和成果获批省级教学改革立项40余项,获批省级教学成果奖5项。
3结语
经过十余年持续建设,学校建有国家级一流课程、省级一流课程120余门,出版配套教材5部;制订了《大连大学在线开放课程管理办法》和《大连大学本科学生课程认定及学分转换管理办法》两个相关制度,激发教师建课及共享优质教学资源的积极性并保证课程质量,使学生个性化学习可认定为相应课程学分。在学校超星泛雅平台自建开放课程600余门;300余名学生收获了第二校园经历体验,万余名学生通过跨校修读享受到外校优质课程资源并获得学分。
开放课程体系的构建在实践过程中提升了学校的办学声誉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了教师教学的成就感和学生学习的获得感,提高了教学治理能力和信息化水平,形成了时时、处处、人人皆可学的教育生态。也为地方高校建设开放课程体系提供有益的参考。
基金项目:辽宁省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14B702)。
参考文献
[1]郭英剑.“慕课”与中国高等教育的未来[J].高校教育管理,2014,8(5):29-33.
[2]吴岩.抓好新基建,迈向高质量——大力推动慕课与在线教学创新发展大力推动慕课与在线教学创新发展[R].中国慕课大会主旨报告,2021.11.
[3]胡珂.我国高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应用价值提升策略研究[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22(3):43-45.
[4]聂建峰,蔡佳林,徐娜.我国高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应用的问题分析和改进策略[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0(4):60-65.
[5]张景富,孙浩,张慧超,等.慕课背景下高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问题浅析[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2019(11):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