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腹淋巴结切除术与腹腔镜淋巴结切除术对妇科恶性肿瘤患者的疗效比较
2023-08-10赵攀攀
赵攀攀
妇科恶性肿瘤包含卵巢癌、子宫内膜癌、宫颈癌等,其中宫颈癌的诱发因素较为多样,包含分娩次数、性行为、病毒感染等,该疾病的病理特征以宫颈细胞不受控制生长为主[1-3]。其临床症状包含阴道不规则出血、分泌物增多等。外科手术是治疗该疾病早期的首选方案,见效快且可快速控制病灶转移,因此临床应用较为广泛。经腹淋巴结切除术为传统开腹手术,虽具有一定效果,但受患者机体状态及手术创伤等因素影响,患者术后并发症相对较高。而随近年微创手术发展,腹腔镜淋巴结切除术在宫颈癌患者中逐渐广泛应用,可在确保手术效果的同时,降低机体创伤,促进患者术后恢复。本研究选取我院92例妇科恶性肿瘤,对比分析经腹淋巴结切除和腹腔镜淋巴结切除术的应用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2016年4月至2018年5月我院妇科恶性肿瘤患者9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腹腔镜组和经腹组,各组46例。经腹组:年龄36~70(51.79±5.13)岁;病程1~3(1.98±0.27)年。腹腔镜组:年龄36~70(52.61±5.85)岁;病程1~3(2.04±0.42)年。两组基线资料均衡可比(P>0.05)。
1.2 选取标准
纳入标准:①经影像学、实验室等检查确诊为宫颈癌;②伴有阴道不规则出血、分泌物增多等临床症状;③无其他恶性肿瘤;④无严重内科基础病变。排除标准:①存在严重或急性并发症;②术前经检查腹膜后存在巨大转移灶与严重粘连;③不符合手术指征。
1.3 方法
术前2 d均给予两组肠道准备、阴道冲洗,维持脐孔清洁。
1.3.1 经腹组 予以经腹淋巴结切除,全身麻醉,于耻骨联合中点至脐上3 cm处做手术切口。依次清扫双侧腹主动脉旁、髂总、髂外、髂内、闭孔淋巴结等,并将其置入标本袋内。于髂内主动脉主干子宫动脉分支部位,将子宫动脉切断,并于距子宫3 cm左右处,切断双侧圆韧带,剪开子宫膀胱腹膜,对部分阴道直肠间隙与侧间隙进行分离,对膀胱宫颈间隙与侧间隙进行分离,开放输尿管隧道,将被切除的盆腔淋巴结取出,然后盆腔腹膜、引导残端关闭,留置引流管,术毕。
1.3.2 腹腔镜组 予以腹腔镜淋巴结切除术,全身麻醉,取头低臀高倾斜20°~25°,于脐部穿刺并造气腹。自脐部位穿刺腹腔镜套管,仔细查看盆腹腔,并依据需求及患者年龄,判定是否对卵巢进行保留,然后实施卵巢移位腹腔悬吊术。依次清扫双侧腹主动脉旁、髂总、髂外、髂内、闭孔淋巴结等,并将其置入标本袋内。后续手术操作流程同经腹组一致。
1.4 观察指标
(1)对比两组手术时间、淋巴结切除数目、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2)采用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AS)评估两组术后12 h、术后24 h、术后48 h疼痛情况,总分10分,分值越低疼痛越轻微。(3)对比两组术后淋巴结转移、脉管浸润情况。(4)对比两组尿潴留、切口感染、下肢静脉血栓、低蛋白血症情况。(5)随访3年,剔除脱离病例,对比两组1年、2年、3年生存情况。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围术期情况
两组住院时间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腹腔镜组手术时间、胃肠功能恢复时间较经腹组短,淋巴结切除数目较经腹组多(P<0.05),见表1。
表1 围术期情况
2.2 疼痛程度
术后12 h、术后24 h、术后48 h,腹腔镜组VAS评分较经腹组低(P<0.05),见表2。
表2 疼痛程度分)
2.3 术后病理结果
腹腔镜组淋巴结转移发生率(4.35%)、脉管浸润发生率(2.17%)较经腹组发生率(17.39%、17.39%)低(P<0.05),见表3。
表3 术后病理结果(例,%)
2.4 并发症
腹腔镜组尿潴留(4.35%)、下肢静脉血栓(0.00%)、低蛋白血症发生率(2.17%)与经腹组[8.70%、4.35%、13.04%]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腹腔镜组切口感染发生率(0.00%)较经腹组(15.22%)低(P<0.05),见表4。
表4 并发症(例,%)
2.5 生存率
腹腔镜组1年生存率(95.45%)、2年生产率(86.36%)与经腹组(88.10%、78.57%)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腹腔镜组3年生存率(79.55%)较经腹组(54.76%)高(P<0.05),见表5。
表5 生存情况比较(例,%)
3 讨论
宫颈癌为临床常见妇科恶性肿瘤类型,主要是受医疗卫生条件与生活习惯因素影响产生,具有一定地域差异[4-6]。早期妇科恶性肿瘤主要利用手术切除对疾病进行有效控制,而避免肿瘤进一步累及邻近组织或器官,对机体产生更多损害。肿瘤若未及时实施治疗,进展至中晚期,或会产生侵袭与转移,可经淋巴转移至机体其他器官与组织,对手术治疗效果产生不利影响[7-8]。经腹淋巴结切除术为宫颈癌患者治疗的传统术式,应用较为普遍,但受创伤较大,术后制动时间较长等因素影响,逐渐被其他治疗方式所取代,用以促进治疗效果。
腹腔镜器械与微创技术随医疗技术的发展逐渐成熟,腹腔镜淋巴结切除术在妇科恶性肿瘤中逐渐应用广泛[9-10]。腹腔镜淋巴结切除术与经腹淋巴结切除术相比,存在切口美观、创伤小、术后恢复较快等特点,且该手术方式视野灵活且清晰,可最大限度对各组织进行详细观察,减少术中死角,彻底切除病灶,确保手术的有效性与安全性[11-12]。本研究针对妇科恶性肿瘤患者采用腹腔镜淋巴结切除术,结果显示,腹腔镜组手术时间、胃肠功能恢复时间较经腹组短,淋巴结切除数目较经腹组多(P<0.05),且术后12 h、术后24 h、术后48 h,腹腔镜组VAS评分较经腹组低(P<0.05),提示腹腔镜淋巴结切除术可提高淋巴结切除效果,并能减轻术后疼痛度,加快患者术后恢复。分析原因在于腹腔镜淋巴结切除术在对患者实施手术时,并未将腹壁全层切开,而是通过景观腹部腹壁穿刺点实施的手术操作,可最大限度减少腹壁血管神经与肌肉受损,维持腹壁完整性良好,进而可在减少患者出血量的同时,促进胃肠功能恢复,加之腹腔镜可将细节放大,便于医生快速分辨病灶与正常组织,手术操作更为准确,因此淋巴结清除效果更佳,手术时间更短,同时还可减少对邻近组织造成不必要损伤,减轻疼痛。
本研究数据,观察者淋巴结转移4.35%、脉管浸润2.17%较经腹组17.39%、17.39%低(P<0.05),且腹腔镜组3年生存率79.55%较经腹组54.76%高(P<0.05),表明腹腔镜淋巴结切除术可减少病灶残留,延长生存期。分析原因在于腹腔镜淋巴结切除术的视野较广,可对病灶进行准确区分,进而可促进淋巴结清扫效果,且手术可将盆腔隐蔽区域充分显露,且医生在实施各项手术操作时,是利用多种精密器械实施手术操作,并未与腹腔组织直接接触,故而患者感染风险较低,且因腹腔镜视野的灵活性,可对血管、盆腔神经进行仔细分辨,进一步增加淋巴结清扫切除效果,进而可减少病灶残留,改善术后生存情况。此外,腹腔镜组切口感染0.00%较经腹组15.22%低(P<0.05),可见腹腔镜淋巴结切除术可减少肠粘连发生风险,手术安全性较高。分析原因在于腹腔镜淋巴结切除术是于气腹建立后实施各项手术操作,密闭性良好,可确保手术期间的无菌性,因是利用器械扩张方式进入人体腹腔,腹壁完整性更高,且切口更小,故术后切口恢复更快,可缩短切口与空气接触时间及卧床制动时间,进而可降低切口感染发生率,改善预后,进一步提高治疗安全性。但腹腔镜淋巴结切除术的手术方式对手术医生的操作技巧要求相对较高,医生需对子宫颈解剖结构较为熟悉,且可熟练掌握腹腔镜操作技巧。
综上所述,与经腹淋巴结切除术相比,腹腔镜淋巴结切除术在妇科恶性肿瘤治疗中,可提高淋巴结切除效果,并能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减轻疼痛度,加快术后恢复,并可提高远期生存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