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知行合一”思想视角下 高职院校劳动教育难点审视与路径选择

2023-08-10赵晓兰

广西教育·C版 2023年5期
关键词:知行合一劳动教育高职院校

【摘要】本文阐述“知行合一”思想内涵与新时代劳动教育理论,分析“知行合一”思想与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价值的契合之处,论述“知行合一”思想视角下高职院校实施劳动教育的若干难点,建议高职院校以“知行合一”思想为视角,通过加强劳动教育“知”的渗透,实现以知促行;做深做实劳动教育的“行”,实现以行促知;完善劳动教育的“评”,实现知行合一。

【关键词】高职院校 劳动教育 知行合一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3)15-0004-0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需求量大大增加。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教育部出台《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要求各个学段要重视劳动教育。高职劳动教育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培养社会主义职业人才的有力推手。但是,当前高职院校的劳动教育尚存一些难点问题,不利于劳动教育目标的落实。《意见》提出要“注重教育实效,实现知行合一,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知行合一”是新时代劳动教育的要求,新时代教育者应分析“知行合一”思想融入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现实价值,探索“知行合一”思想视角下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实施路径。

一、“知行合一”思想内涵与新时代劳动教育理论

(一)“知行合一”思想内涵

“知行合一”是明代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王阳明提出的思想理论,也是一种哲学观点,强调意识和行为之间的内在联系。“知”指人内心的觉知以及人对外部事物的认识和自然发出的评判,王阳明提出的“知”倾向于人的良知、向善的心理,他倡导大家积极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并且坚持内心的道德标准。“行”指人的实际行为,通常人是由“知”产生主观的意识和理念、情感和动机,而人的行为受理念、情感和动机支配,因此人的“知”和“行”密不可分。所谓“知行合一”,表明人要从自己的内心出发行动,使“知”和“行”达到有机统一。王阳明所说的“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便表达了“求知便是行动的开始,行动才是求知的结束,知行相互包含”的观点。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哲学思想在教育方面也有相应的阐述。以道德教育为例,王阳明反对道德教育上的知行脱节及“知而不行”,他认为道德意识离不开道德行为,道德行为也离不开道德意识,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不能算真知。这一思想引申至其他类型的教育同样适用。

(二)新时代劳动教育理论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到,“未来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劳动创造价值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之一,新时代的劳动教育以马克思劳动价值观为基础,其除了创造价值,还能创造美好生活以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意见》和《纲要》分别提出了劳动教育的基本内涵和主要内容。基本内涵:劳动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主要内容: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中的知识、技能与价值观。这些意见的提出,遵循了社会主义教育与生产劳动紧密结合的根本原则,也体现了培养德智體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要求。

二、“知行合一”思想与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价值的契合

“知行合一”思想能教育引导人知而行之,使人的思想与行为达到和谐统一的状态。高职院校是培养实用型技能人才的重要基地,劳动教育是培养学生实践、实操能力的重要途径。新时代的劳动教育既要引导学生在思想上“知”劳动,也要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可见,“知行合一”思想与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价值存在一定程度的契合性。

首先,“知行合一”是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应有之义。《意见》指出,“高等学校要注重围绕创新创业,结合学科和专业积极开展实习实训、专业服务、社会实践、勤工助学等”,这表明高职院校的劳动教育侧重劳动实践教育,集中体现在劳动行为上。劳动行为是劳动教育的落脚点,一切劳动教育最终都要落实到行动上,否则劳动教育成为空谈,无实质意义。然而,劳动行为是以劳动意识、劳动观念为基础,即“知是行的主意”,缺乏劳动意识、劳动观念不正确,难以保证劳动实践方向的准确性和劳动行为的科学性。因此,在进行劳动实践教育前,应先扎实开展劳动理论教育,为学生的“知行合一”奠定基础。从这个层面而言,“知行合一”思想对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具有重要启示,而“知行合一”是高职劳动教育的最终追求、原本之意。

其次,“知行合一”为高职院校劳动教育提供科学的方法。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基本观点是实践的观点,其提出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并必须回到实践,以满足实践的需要。“知行合一”思想中的“知”是德性之知,属于认识的范畴,“行”是身体力行,属于实践的范畴。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与“知行合一”思想一致。《纲要》明确要求,职业院校要“依托实习实训,参与真实的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增强职业认同感和劳动自豪感,提升创意物化能力,培育不断探索、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和爱岗敬业的劳动态度”,这表明高职院校需要以“知行合一”为方法,从劳动态度和劳动行为两个层面开展劳动教育,落实高等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目标。

三、“知行合一”思想视角下高职院校劳动教育难点审视

当前,劳动教育已被纳入高职院校课程体系中,成为高职院校的公共必修课和选修课。新时代的劳动教育内涵进一步丰富,教育手段趋势多样化、智能化。但是,在“知行合一”思想视角下,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尚未能做到“知”和“行”有机统一,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部分教育者没有树立大劳动教育观,对劳动教育的认识和理解片面、窄化,认为劳动教育是劳动课教师的责任,其他学科的教师只需要做好分内事,由此未能对劳动教育进行全学科渗透,这不利于强化学生知行合一的劳动观念;还有部分教育者思想落后,对劳动教育作用的认知仍停留在培养普通劳动者的层面,未能用与时俱进的眼光审视新时代劳动教育在培育“双创”人才、“大国工匠”、高素质人才等方面的价值,因此其开展的劳动教育教学只涉及一些劳动知识、劳动技能,未能往更深层次的劳动素养靠拢,也缺乏劳动实践环节,造成学生只“知”不“行”。

二是劳动教育模式单一化、机械化、浅表化。单一化表现在劳动教育形式单一、方法单一、内容简单。当前,大部分高职院校是在劳动课程中实施劳动教育,教育内容以体力劳动、集体劳动为主,学生在被动、无差别的劳动中难以获得独特的劳动体验,因此难以产生劳动兴趣。机械化表现在学校勉强开课、教师随意组织活动,缺乏适应学情的灵活策略。部分高职院校为了落实劳动教育相关政策,在师资不充足、硬件不配套的情况下开设技能性劳动课程,在大班额的课堂上“填鸭式”讲授劳动理论知识,然后组织集体性劳动实践,导致学生的学习热情不高,难以落实劳动教育“知行合一”目标。浅表化表现在学校实施劳动教育的力度不强,未能紧扣高职阶段的劳动教育目标实施教学,部分学校甚至降低了劳动教育的目标层次,将事实性知识从记忆目标降为感知目标,将方法性知识从应用目标降为了解目标,将价值性知识从感悟目标降为体验目标,使学生只能在课堂“听”劳动、在校园“喊”劳动、在基地“看”劳动、在家中“演”劳动,最终导致劳动教育有形无质,学生“知”“行”难合一。

三是劳动教育过于形式化、功利化。当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劳动课程是以学分制形式实施学习效果评价,学生参与相应课时的劳动课学习,完成一定量的集体劳动,就能获得学分。因此,部分高职学生只是将劳动课学习作为一种获取学分的手段,并未在内心真正认同劳动教育的意义和价值,在日常生活中也未身体力行开展劳动。部分高职院校以组织学生到企业的车间、生产基地参观的方式开展劳动教育,这只是形式上的劳动教育。上述形式化、功利化的劳动教育不符合“知行合一”思想理论中“致良知”的观点,“致良知”即在劳动教育中引导学生树立的正确劳动观、价值观。

四、“知行合一”思想视角下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路径选择

当前,针对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研究较多聚焦于课程的设置、教学的设计、劳动素养和劳动精神的培育等方面,对劳动教育“知行合一”方面的探讨不多。基于“知行合一”思想进行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路径选择,关乎学生全面发展,对破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单一化、形式化、浅表化、功利化等难题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加强劳动教育“知”的渗透,实现以知促行

随着时代的发展,劳动教育有了新的发展态势和样式,不再指代单一的课程,而是自由教育、對话教育、生态教育、系统教育的综合体。在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中,“知”不单指“认知”,更多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他主张按照道德的要求行动,强调道德意识的自觉性,因此这种“知”带有道德色彩。将“知行合一”思想融入高职院校的劳动教育,不是简单地将劳动理论学和劳动实践教学相加,而是在二者融合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形成德性之知,即在劳动教育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的劳动观,形成劳动素养。因此,高职院校需要跳出狭义的劳动教育观,打破劳动教育由劳动课教师实施的偏见,重塑教师的劳动教育观,从思想上改变目前师生对劳动教育认知片面、窄化的问题。新时代的劳动不再狭隘地指体力劳动或直接的生产劳动,而是指基于体力劳动与物质生产劳动的实践活动,因此教师需要树立大劳动教育观,从统领的视角将各学科专业的教育内容联结于劳动实践之中,通过广泛的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爱劳动、愿劳动”的品格与观念,让劳动教育成为一种价值召唤。

在大劳动教育观下加强劳动教育“知”的渗透,需要体现在全学科、各场所、多载体上。首先,设置劳动教育必修课,将其作为劳动教育的主要载体,使劳动教育系统化、集中化,循序渐进地渗透劳动教育知识和劳动观念。其次,全学科开展劳动教育。教师要自觉紧扣学科专业或职业特色,挖掘相应的劳动教育元素,进行与专业相关的劳动教育知识渗透,提高学生对劳动的认知,夯实学生的劳动知识基础,为学生的专业技能实操、劳动实践奠定根基。同时,教师要将劳动知识、劳动精神、职业素养、职业道德渗透到专业教育、思政课、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创新创业课、大学生就业辅导课程以及校园文化建设中,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劳动自觉。如在汽车维修与检测专业课程中,设置“懂原理、识结构、精诊断、会排故、爱劳动”的劳动教育目标,培养学生适应汽车行业的劳动技能和素养;在涉农专业课程中,培养学生“知农爱农”的职业情怀、“劳心劳力”的职业素养。其次,在课堂、校园、宿舍、教室等场所进行劳动文化建设,全方位构建浸润式劳动教育场域。如在校园内建设劳动文化长廊,在校园空地开辟种植体验场,结合“五一”国际劳动节等时间节点开展劳动文艺晚会、劳动技能大赛、劳动文化讲座等活动。通过开展不同形式、丰富多彩的劳动主题活动,促进学生学思践悟。

(二)做深做实劳动教育的“行”,实现以行促知

实践性是劳动的重要特征之一,体力劳动是劳动的主要类型。“知行合一”思想视角下,高职院校实施劳动教育需要设计劳动实践环节,让学生通过身体力行体悟劳动的艰辛,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从而做深做实劳动教育的“行”,起到以行促知的作用。

一是开展“专业+劳动实践”活动。这一活动类型以专业实践课为依托,虽说高职院校的实践、实训教学资源比较丰富,但将其转化为劳动实践资源平均分给全校的学生,数量相对不足。因此,高职院校要不断拓展校内、校外的劳动教育实践资源,如创设学校专业实践基地、建设实验教学平台、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等,结合专业特色开展多样化的“专业+劳动实践”活动。如机械制造专业学生在校企共建的智能精密制造产教园开展实操活动、教师在涉农专业“植物种植技术”课程中开展花卉栽培的劳动实践教学等。通过这些专业性较强的劳动实践教学,可以加深学生对专业劳动的认知。又如,通过顶岗实习等方式,鼓励学生在农业生产、工业制造、基层服务等社会生产或服务环节中提高劳动技能,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

二是开展“生活+劳作体验”活动。我国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知行合一”思想视角下,高职院校实施劳动教育需要结合学生的校园生活,设计“生活+劳作体验”的活动,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获得劳作体验,从而加深对劳动实践价值的认可。如开展校舍卫生保洁、垃圾分类处理、校园环境美化、校园景观绿地维护等活动,增强学生“美丽校园,我来守护”的意识。北海职业学院教育系学前教育团队将北校区空地开辟成劳动实践基地,将劳动课堂延伸到户外,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体悟劳动之美,在劳作体验中感受春耕秋收的乐趣,实现以行促知。

三是开展“服务+公益劳动”活动。高职院校的主要任务目标是培养实用型职业人才,因此,要搭建更多服务型、公益劳动性的平台,助力学生参与公益劳动和志愿服务劳动。如学校和专业对口的企业、工厂、农场、养殖场等签订合作育人协议,让学生能够进入真实劳动场所体验生产劳动,在劳动过程中增长见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如北海职业学院将劳动课程的实践项目与校园服务性、公益性劳动结合起来,组建了学生志愿服务队,极大地促进了学生在劳动服务中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意识。

(三)完善劳动教育的“评”,实现知行合一

评价是教育教学过程必不可少的一环,始终引领着一线教学实践。当前,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评价方式手段相对简单,较难发挥教育评价的“指挥棒”作用。高职劳动教育作为一门具有职业特殊性和实践性要求的课程,在教学中不仅要评价“知”,更要评价“行”。通过建立健全劳动教育评价制度,采取科学性、多元化、公开化的评价手段,实现以评促劳、知行合一。

首先,将成长型思维嵌入评价体系,体现劳动教育评价的科学性。劳动教育是促进学生思想、素质、技能多重发展的一种手段,设计指向学生多方面成长、发展的评价目标与内容,形成发展性评价模式,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成长型思维,提升学生“知”劳动的境界与层次。当学生对劳动的认知提升到一定程度,“知”的量变会引发“行”的质变,就能促成知行合一。如进行“服务性劳动”内容的教学,首先在课堂上展示“服务性劳动”的具体类型,让学生提高对服务性劳动的认知,初步感受劳动服务的价值以及服务行业人员的奉献精神、职业精神;其次设置校园服务劳动环节,包括以年级、班级为单位轮值轮岗进行农作物、绿植花卉种植栽培劳动,以兴趣小组的形式开展校园环境美化、废物创新利用、器材维修等活动,通过量化评估学生的劳动成果,肯定学生的劳动价值,使学生知而行之,更积极地参与社会公益服务、社区志愿服务、勤工俭学等劳动实践。

其次,兼顾学生多样性需求实施评价,体现劳动教育评价的多元化。学生的个性不一、劳动实践水平不同,要避免采用單一的评价方式。多元化的评价手段旨在促进学生在劳动学习中全面发展、知行合一。一是评价的主体要多元化。避免采用传统教学中以教师评价为主的方式,要增加学生、辅导员、室友、公寓管理员、家长、服务对象等评价主体,使学生获得相对公平、全面的劳动实践评估结果。二是评价的内容要多元化。除了对学生的课堂学习表现进行评价,还要将学生在寝室、公寓、校园、实习单位、社区等地方的劳动表现纳入评价内容体系中,拓展评价的范围与角度,使评价相对全面。三是评价的方式要多元化。高职劳动教育常规的评价方式是终结性评价,如通过书面考试评价劳动知识掌握情况,通过量化劳动次数评价劳动实践情况,这样的评价方式不利于全面评估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素养、劳动技能等培养情况。高职院校应该健全劳动教育评价方法体系,纳入更多科学的、先进的评价方式。如劳动清单评价方式,其依照学生的劳动基础设计劳动清单任务,任务的内容覆盖各类劳动教育活动,对劳动实践的类型、时长、次数等提出明确要求,由学生自己记录劳动过程记录,记录结果可作为学生期末综合评价的依据之一;信息化评价方式,其以大数据、云平台、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对学生的劳动学习过程进行监测,能全面、客观地提供学生参与课内外劳动的相关数据,这能在一定程度上确保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公正性;第三方评价方式,这是针对学生劳动素养设计的评价手段。如委托麦可思等第三方机构定期对学生劳动素养状况展开调查,调查结果可以作为教师完善教学策略的依据。此外,还可以使用照片、视频、成长档案袋等具体技术,把过程性记录与结果性测评结合起来,具体记录学生课内外劳动的过程和结果。

最后,健全劳动教育评价制度,体现劳动教育评价的公正化。学校管理层面实施强有力的监督机制,促使学生切实参与劳动实践,这是落实劳动教育知行合一目标的保障。例如,公示制度下,学生何时参与劳动、劳动具体时长、取得什么样的劳动效果会明确展示,使学生在公众的监督下更好地落实劳动的知行合一。又如,申诉复议制度可以为不满劳动评价结果的学生提供申诉复议的渠道,使学生有机会修正评价结果。再如,责任追究制度是针对在劳动教育活动中弄虚作假、蒙混过关的学生的惩罚制度,这对培养学生诚实劳动、知行合一的品格很有助益。

新时代的劳动教育要回应国家需要和时代呼唤,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丰富内涵,同时要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知行合一”思想与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价值具有较高的契合性,高职院校可以在此思想视角下进行劳动教育课程设计,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努力培育一批具备知行合一劳动素养的青年人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人才保障。

参考文献

[1]韩剑颖,邱静.高职劳动教育“知信行”一体化课程建设研究[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22(5).

[2]陈慧枫.高职院校新时代劳动教育的价值与路径探究:基于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视角[J].现代交际,2021(7).

[3]朱旭,苏国红.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融入高校德育工作新思路[J].宿州学院学报,2022(4).

注:本文系广西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专项课题“新时代广西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践研究”(2022ZJY1870)、2022年度广西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五育融合视阈下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2022SZ148)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赵晓兰(1980 — ),广西钦州人,研究生学历,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责编 黄健清)

猜你喜欢

知行合一劳动教育高职院校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立“三者”,提升“两学一做”实效
如何在小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