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之道》的现代解读
2023-08-09徐瑞卿崔兵
徐瑞卿 崔兵
摘要:对《大学之道》一文要立足现代视角解读,要建立在对国家文化的认同与对社会制度的认同基础之上进行解读。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继承“三纲”“八目”之文化精华,提升个人的道德品质,提升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學生应从“大学之道”的解读当中认识到生活中无论高低贵贱,只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取向来修己之身,才能够在新时代背景下成为符合时代需要的继承者与开创者。
关键词:高中语文;《大学之道》;现代视角
对于一篇经典作品来说,在具体的时代背景下赋予其现实意义是经典作品表现出强大生命力的主要途径。高中语文教材中选择了若干篇来自传统名著中的经典篇目,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大学之道》就是《礼记》一书中的名篇。
教师要站在时代背景下解读这篇课文,关键的一点就是要建立起现代解读视角,即在坚持传统的基础上,用现代视角对文本进行解读,以寻求文本的现实意义。拟结合时代的需要、学生的成长需求去探究其现代意义,在视角建立与意义探究的过程中形成反思意识,使文本解读过程形成一个科学的闭环,展现出基于传统媒介同时又超越传统的教学样态。
一、《大学之道》现代视角解读的可能性
儒家思想的代表作《大学之道》深深影响了传统中国社会,对社会及历史文化的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文章以“大学之道”为题,沿袭了古文命名的传统,也就是将第一句作为文章的标题。从传统意义的角度来看,这段文字强调的是修身为本。从文章结构的角度来看,课文中提纲挈领地论说了“三纲”“八目”。“三纲”是指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目”则是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传统意义角度来看,“三纲”“八目”是儒家政治伦理的基本观点。宋代程颢与程颐兄弟进一步明确了“大学之道”的价值,《大学》成为当时人们治学的入门读物。
追溯历史是为了强调一个基本观点:当今,我们追求“大学之道”的现代解读视角是站在历史的肩膀上,其现代解读不能脱离历史而另起炉灶。当然,基于历史并不意味着被历史束缚,结合时代需要发展其内涵是现代解读视角的基本原则。笔者认为解读应当强调两点:其一,应当寻求“大学之道”的积极意义;其二,应当寻求“大学之道”的作用发挥机制。
“大学之道”是具有中国基本文化特征的哲学观点,“三纲”“八目”对于当下的社会治理以及个人发展来说,都有着积极的意义。面向高中学生开展教学,其实就是理解并建构这一意义的过程。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一个追溯的过程,从而让学生深入体验文本内涵。对于当下的学生来说,就是让他们认识到在新时代背景之下,如何做到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同时也要让学生思考“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新时代背景之下有着怎样的意义与内涵”。
事实证明,当学生有了这些认识之后,他们对文本的理解就可以与时代发展需要形成理想的共振。
二、“大学之道”中的“道”与“修身”的现代意义探究
面向当代高中学生,对于“大学之道”的现代意义探究,应当有着怎样的过程与结果呢?课文在明确了“三纲”之后又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众所周知,我国古人是崇尚“道”的,也是在追求“道”的。尽管在追求的过程当中,对于“何为道”有不同的理解,但是如果站在国计民生的角度看各家不同的解读会发现各家最终的追求大致是相同的,那就是“国泰民安”。事实上这一点与当下的中国社会治理目标也完全一致。作为高中学生自然也应当认识到自身学习与未来发展之间的关系,既有着明确的国泰民安的指向,同时又必须在国泰民安的背景之下有所获得。由此可以认为,“大学之道”的现代意义之一就是在对“大学”之“道”的理解中,获得对于完善自身以及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解。这种理解必须与当下的现实相结合,即要植根于对国家文化的认同与对社会制度的认同基础之上。
再看课文中所说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国治而后天下平”。这段文字丝丝入扣,逻辑严密,虽然文字不多,但是所构建出来的却是一个从个人指向到天下指向的宏大背景。很显然,这样的阐述既有着面向个人的细致入微,又有着面向天下的宏大叙事,当文章强调从个人到天下的梯度时,实际上已经涵盖了整个社会发展的全部。于是结合这样的文字,再结合当下的背景来理解,“大学之道”的另一个现代意义实际上就是个人立德的重要性所在,其可以描述为:作为一个社会个体(站在学生的角度看,就是“作为一个学生”),其首先应当“明明德”,这是“大学之‘道”的基础,“德”之所在,则是“道”之所在,只有夯实了个人的“德”之基础,才有后面的一系列行为或追求。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在“三纲”“八目”当中是有轻重之分的。课文中所阐述的最重要的一点,是个人的“修身”,这一点依然具有现代意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社会与经济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中国社会建设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历史走向的必然。如何在多元的价值取向当中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实落地,与学生受到的教育有关,也与学生的自主思考有关。如果学生能够从“大学之道”的解读当中认识到生活中无论高低贵贱,都能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取向来修己之身,那他就有望在新时代背景下成为符合时代需要的继承者与开创者。这实际上也是“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的真实含义。
三、《大学之道》的现代价值思考
作为跨越千年的经典文章,《大学之道》入选高中语文课本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实现“文化传承与理解”这一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要素。很显然,在这个要素里,“文化”是主体,而“传承”与“理解”是关键。文化从来都不能空洞地存在,像《大学之道》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佳载体,“传承”不是简单的被动接受,笔者认为只有结合时代的需要、赋予经典文本以时代意义,才是真正的传承,才是真正的理解。
当今我们所追求的文本理解,显然不是“王天下”,而是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用“三纲”“八目”来提供内在的驱动力,即继承“三纲”“八目”之文化精华,来提升个人的道德品质,提升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笔者认为这样的观点可以成为“大学之道”现代意义的最终概括。
总而言之,作为传统哲学经典文献的《大学》篇以其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内圣外王之“道”的精炼阐发,树立了中国传统实践哲学的一座思想丰碑。在当下,理解文中的现代意义,是继承传统文化、建构其现实生命力的基础,是经典文本焕发现实力量的最佳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