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明代官员的留都衙门观
2023-08-09朱忠文
朱忠文
(江西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江西 南昌 330022 )
作为明代两京制度的重要载体,留都衙门受到学界的关注比较有限,且主要集中在政治制度方面(1)参见王天有:《明代国家机构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99—212页;张英聘:《明代南京行政功能初探》,《明史研究》第7辑,2001年;周忠:《明代南京守备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年,等。,政治文化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明代官员是如何看待留都衙门的?留都衙门在其心目中又有何价值?(2)有研究曾提及过这些问题,但都不够深入,参见张英聘:《明代南京七卿年表简述》,《明清论丛》第6辑,2005年;余劲东:《明代北京官“乞改南”探因》,《江苏大学学报》2017年第2期。本文通过分析明代官员对于留都衙门的描述与评论,试图客观全面地回答上述问题,从政治文化角度解释留都衙门存在的意义,进而深入认识明代两京制度。
一、闲散安逸之所
迁都北京后,南京留都衙门的职能大大缩减。这直接决定了有些官员心目中北京衙门相对留都衙门的优越感,如唐胄从南京户部调任户部时,林文俊指出北京“政务填委,视南恒倍之”,认为唐胄此后不仅可以在本衙门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甚至可以影响到整个国家事务,不是留都衙门所能比拟的。(3)林文俊:《方斋存稿》卷5《送少司徒西洲唐公序》,《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71册,(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756页。顾应祥在考订官制时曾指出,“守”特指唐宋时期“任官阶卑而拟高”的现象,“我朝官制无行守”,但留都官员“往往自称曰守,甚无谓”。(4)顾应祥:《静虚斋惜阴录》卷10,《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子部第84册,齐鲁书社1996年版,第169页。从定义上看,“守”的确并不适用于明代留都官员,因为两京官职相同者,官品与官阶也都平等,留都官员只是因为自惭形秽,才会产生类似的感觉。
这种优越感也影响到对留都官员政治前途的评价。吴一鹏虽出身翰林,有建功立业之才,但在留都衙门长期任职的经历极大影响了其政治前途;(5)罗钦顺:《整庵存稿》卷7《赠少宗伯吴公北上诗序》,《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61册,第91页。吴希贤从翰林院调任南京翰林院时,程敏政认为此地“官冷”,极易“淹骥”。(6)程敏政:《篁墩文集》卷76《送吴学士汝贤莅事南京》,《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53册,第560页。于是在有些官员的描述中,任职留都衙门成为仕途坎坷的象征。如刘溥以“贾谊道孤”“张衡愁绝”类比刘昌任职南京工部;(7)刘溥:《草窗集》卷下《送刘主事钦谟赴任南京》,《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32册,第411页。林廷枊以“君有才,用弗究……栖迟郎署二十年,题墓犹从大夫后”感慨南京吏部郎中华珏的去世。(8)林廷枊:《哭南京吏部郎中华汝和》,曹学佺编:《石仓历代诗选》卷463,《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393册,第318页。甚至对调往留都衙门的官员产生惋惜之意,如姚夔在邹干赴任南京礼部时指出:“南京虽根本,而地散官闲,奚事公为?”(9)姚夔:《姚文敏公遗稿》卷6《送南京礼部尚书邹公之任序》,《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34册,第511页。王鏊在林瀚赴任南京吏部时指出:“今诸贤在朝,若先生者,宜在左右,而听其远去,何也?”(10)王鏊:《震泽集》卷12《送南京吏部尚书林先生序》,《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56册,第267页。总之,在他们看来,留都衙门不是理想去处,甚至直接否定留都衙门存在的价值。如桂萼和叶春及曾从三个方面论述裁撤留都衙门的合理性:留都事务清闲,没必要保留一套中央机构;此前历代留都只有少数留后、京尹之类的官员,均没有本朝留都官员如此繁多;留都官员俸禄开支巨大,加剧了财政困难。(11)桂萼:《论革冗官疏》,陈子龙等辑:《明经世文编》卷181,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857页;叶春及:《石洞集》卷2《省费冗》,《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86册,第273页。
不过,因留都衙门政务较少,在生存状态方面更胜一筹。如秦夔曾指出,任职北京有助于仕途显达,任职南京则有助于身心安逸;(12)柯潜:《赠南京兵部主事秦君序》,秦夔:《五峰遗稿》卷24附录文,《续修四库全书》第1330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第334页。梁储认为“安逸之福”是南京衙门的优势。(13)梁储:《郁洲遗稿》卷4《送大司空李公之任南京序》,《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56册,第573页。这种安逸状态主要通过两种场景表现出来:一是赋诗吟啸。萧宽任职南京吏部时,杨士奇期盼他在“官府日长无一事”的环境下“寄诗频到五云坊”;(14)杨士奇:《东里诗集》卷2《送萧雅容郎中归南京吏部》,《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38册,第341页。马中锡任职南京工部时,希望自己能在“吏隐”状态下“诗逢工部足豪吟”。(15)马中锡:《东田漫稿》卷5《改南京工侍》,《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41册,第465页。二是结社活动。如程敏政认为杨守阯任职南京翰林院使得“江左诗盟添社友”(16)程敏政:《篁墩文集》卷76《送杨维立侍读莅任南京》,《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53册,第560页。,并宽慰任职南京翰林院检讨的方昌言“饮社诗坛足慰人”。(17)程敏政:《篁墩文集》卷76《送翰林检讨方昌言考绩还南京》,《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53册,第562页。
这种安逸状态也在以下几种意象中得到进一步强化:首先是仙境的意象。吴节以“南京少宰领群仙,来祝皇王寿万年”描述南京吏部右侍郎章纶恭贺圣寿(18)吴节:《吴竹坡先生诗集》卷19《送章侍郎大经还南部》,《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33册,第554页。,尹襄以“窗里烟云浮几案,人闲官府著神仙”描述严嵩赴任南京翰林院。(19)尹襄:《巽峰集》卷5《严介溪侍读赴南京掌院》,《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67册,第179页。而在仙境的烘托下,赴任留都衙门的船只被称为“仙舟”,留都官员被称为“仙客”,留都衙门则被称为“仙曹”。
其次是南京风景名胜的意象。南京风景名胜众多,为留都官员工作之余追求山林之乐提供了绝佳场所,因此柯潜以“翠微亭上题诗去,玄武湖头放棹归”为陈秉中展望任职南京翰林院的生活(20)柯潜:《竹岩集》卷4《送侍讲陈秉中掌南京院事》,《续修四库全书》第1329册,第266页。,文徵明也以“爽气钟山秋拄笏,春风鳌禁晓闻莺”描述何良俊任职南京翰林院的生活。(21)文徵明:《文徵明集》卷12《送何元朗南京孔目》,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版,第356页。在此类描述中,南京风景名胜还与留都衙门之间产生了联系,有时体现在与留都衙门的位置之间,如南京刑部位于太平门外、玄武湖畔,薛瑄便以“粉署正当玄武畔,青云多在凤台间”描绘友人任职于此的生活;(22)薛瑄:《薛瑄全集》卷10《送王郎中还南京》,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608页。有时则体现在与留都衙门的日常职责之间,如南京翰林院掌管文翰,邵宝便在吴俨任职于此时描绘道:“高陵云护钟山晓,清禁星连阁道秋。新制有词全逼汉,旧章无恙正从周。”(23)邵宝:《容春堂集》前集卷6《闻吴宁庵转南京学士》,《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58册,第56页。
此外,还有家乡和养亲的意象。对于南方官员而言,南京密迩家乡,便于回乡休养,赋予了留都衙门衣锦还乡的色彩,如陈循在为任职南京吏部的曹义贺寿时称赞道:“何殊衣锦归荣乐,岁岁如君有几人?”(24)陈循:《芳洲文集续编》卷6《寿南京吏部曹尚书子宜七十》,《续修四库全书》第1328册,第85页。倪谦也在童轩任职南京六科期间发出了“锦游乡国真堪羡”的感慨。(25)倪谦:《倪文僖集》卷8《送童轩给事还南京》,《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45册,第300页。与家乡密切相关的还有养亲,如程敏政在刘瑱任职南京礼部时指出南京便于迎养双亲,可共同享受“竹笋江鱼”天伦之乐。(26)程敏政:《篁墩文集》卷81《送刘进士瑱赴南京祠部主事》,《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53册,第621页。吴宽则在伊乘任职南京刑部时羡慕他可亲自奉养双亲,不必天各一方。(27)吴宽:《匏翁家藏集》卷8《送伊德载赴南京刑部》,《四部丛刊初编》第1558册,商务印书馆1930年版。在养亲意象的烘托下,任职留都衙门可在为国效力的同时尽到孝道,享受到难得的安逸之乐,如李东阳在郑环调任南京太常寺时评价道:“进不负国,而退不遗亲,持不苟得之宠,以成不易得之乐。”(28)李东阳:《李东阳集》文稿卷4《送太常郑先生之南京诗序》,岳麓书社2008年版,第420页。顾清在周伦任职南京大理寺时指出:“两都并列,班秩惟均。楼航板舆,密迩乡邑。足以极爱日之欢,而无远游之叹邪。”(29)顾清:《东江家藏集》卷20《彩侍承恩诗序》,《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61册,第576页。
二、劳逸并重之地
在有些官员眼中,留都衙门虽然安逸,但仍需勤于理政。如罗钦顺认为,留都官员虽闲暇较多,但“将必有所用其心。苟无所用其心,则远大之业因而遂荒于嬉者”。(30)罗钦顺:《整庵存稿》卷5《赠督府都事贡君考绩序》,《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61册,第91页。岳正认为,虽然沈与纯任职南京光禄寺是“舍剧就闲,用违其利焉耳”,但“既以时格而去,安知他日不以时格而升乎”(31)岳正:《类博稿》卷6《送光禄寺丞沈公赴南京序》,《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46册,第409页。,所以留都官员应在公务清闲的情况下保持勤政状态,在工作之余努力提升自身素质与能力,为仕途发展作准备。如刘球指出,留都官员应“留心诗书,以博其见闻,广其志趋,使政体明于己”。(32)刘球:《两溪文集》卷9《送礼部郎中陈君赴任诗序》,《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43册,第531—532页。
这种观点的基础在于,安逸与勤政在官员们心中并不矛盾。一方面,虽然勤政是留都官员的本分,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在工作之余享受安逸。如高彦才任职的南京户部虽然最为繁忙,但他“嗜问学,才识出人上,于治繁剧绰乎有余裕也”,仍可享受游玩之乐;(33)柯潜:《竹岩集》卷10《赠高地官赴南京序》,《续修四库全书》第1329册,第306—307页。另一方面,留都官员在关键时刻还是能够集中精力于政务之上。如嘉靖三十一年倭寇谋犯南京,“诸在南京台省之长贰凡若干人,咸罢燕游,避声乐”,积极投入到备倭事宜中。(34)王维桢:《槐野先生存笥稿》卷5《赠南京礼部尚书端溪先生考绩序》,《续修四库全书》第1344册,第54—55页。于是留都衙门的安逸状态成为劳逸结合中“逸”端的重要体现,正如王直回忆留都衙门生涯时的评价:“士大夫固当务其大者远者,然一张一弛,先王之道,其何可少哉”。(35)王直:《抑庵文后集》卷36《题春日宴桃李园诗》,《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42册,第351页。有些官员认为这种状态并不影响留都官员的重要性,因为它是未来承担重任的必要准备,如柯潜分析陈俊任职南京太常寺的原因时指出,留都衙门政务简约,陈俊“久处繁剧之司,当路者奇其材,欲委以重任,必先思以休之”。(36)柯潜:《竹岩集》卷7《赠南京太常少卿陈君序》,《续修四库全书》第1329册,第284页。
这种劳逸状态本身也拥有了值得肯定的重要价值:一是使志在安逸而非功名的官员找到归宿。如程敏政认为沈瑜任职南京太常寺后每天欣赏“东南山水佳胜处”,相比于“终其身行忧患之途,求一日之乐而不可有者”,所得颇多。(37)程敏政:《篁墩文集》卷33《送太常少卿沈公廷美考绩还南京序》,《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52册,第567—568页。邵宝也认为储巏(字静夫)任职南京吏部是个不错的选择,因为“事不劳则静夫可任,职易称则静夫可食。”(38)邵宝:《容春堂集》别集卷5《送储考功赴南京序》,《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58册,第739页。这种价值也为留都衙门被用来优待老臣提供了依据,如王直认为魏骥任职南京吏部是对老臣“去烦就简”的优待(39)王直:《抑庵文集》卷6《赠吏部左侍郎魏公赴南京序》,《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41册,第127—128页。,陈循也认为其任职南京是“未许身闲许职闲”的“恩诏”。(40)陈循:《芳洲文集续编》卷6《送魏侍郎骥赴南京吏部》,《续修四库全书》第1328册,第88页。
二是有助于留都官员养成安定从容的境界。如王直称赞任职南京吏部的萧宽恬澹自守的境界,认为“从容进退而安于其分”也是“道之当然”;(41)王直:《抑庵文后集》卷13《送文选员外郎萧君序》,《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41册,第638页。赵时春也在王祯任职南京太仆寺时提出了静修其德、舒神畅情的期许。(42)赵时春:《浚谷先生集》卷4《送王府丞赴南太仆寺卿序》,《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87册,第285—286页。这种境界也得到了相当多留都官员的认同,如马廷用任职南京翰林院时说:“得之不得曰有命,吾亦安其所遇而已矣”;(43)刘春:《东川刘文简公集》卷4《瀛海奎光后序》,《续修四库全书》第1332册,第66—67页。张鹗翼任职南京通政使司时也说:“夫不择地而安者,君子立身之要道也;不择官而仕者,君子行义之大方也”。(44)何良俊:《何翰林集》卷10《送南京通政须野张公之任序》,《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142册,第94—95页。
三是造就了留都衙门的清高意象。正如杨守陈所言,留都衙门的安逸状态符合人情所好,“崇要之职”在某种程度上要靠“乞墦媚灶”才能得到(45)杨守陈:《杨文懿公文集》卷10《送徐天锡赴南京兵部武选主事序》,《四库未收书辑刊》第5辑第17册,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第482—483页。,前往留都衙门任职者往往不愿这样做,如陈绍被召入京后,因不愿谄媚吏部文选司的官员,被改任南京都察院;(46)程文德:《程文恭公遗稿》卷20《中顺大夫广东韶州府知府楼山陈公墓表》,《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90册,第281页。王材服阕还朝后,因不屑依附严嵩而任职南京国子监。(47)耿定向:《耿天台先生文集》卷12《南京大常寺卿管国子监祭酒事稚川王先生神道碑》,《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131册,第314页。留都衙门也由此成为不愿迎合权贵、保持自身高尚情操的重要象征,如何良俊曾以嵇康、许椽自喻,将留都衙门描绘成清净之地;(48)何良俊:《何翰林集》卷5《戊午春良俊乞休得请季泉鹤田二先生用衡山昔年送余赴官诗韵先后赋赠》,《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142册,第49页。徐阶称赞屠楷任职南京工部是“卓然植立于风波颓靡之中”,使“号为锐敏通达者”黯然失色。(49)徐阶:《世经堂集》卷13《送大司空直斋屠公赴南都序》,《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79册,第612页。
三、仕宦紧要之处
在有些官员心目中,留都衙门在某种程度上拥有与北京衙门的平等性。如张宁在有人奏请考察留都官员老疾情况时指出,“今在南京者既加考察,而在北京者一概优容,泾渭莫分,熏莸同器”;(50)《明英宗实录》卷267,景泰七年六月己亥,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校印本,第5663—5664页。党杰在谈到留都官员只能在留都衙门升转的问题时指出:“稽诸祖宗时建设,京官南北一例,升除迁转,彼此相同”。(51)党杰:《议处留都属臣以重根本疏》,朱吾弼编:《皇明留台奏议》卷6,《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74册,第592页。这种平等性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两京制度之下的南京也是都城,留都衙门与北京衙门一样具有中央机构属性。如丘濬曾将两京翰林院都称为“玉堂”,并将其分别比作“东壁”与“文昌”;(52)丘濬:《琼台诗文会稿》卷5《送陈宗尧侍讲署南京院事》,《丘濬集》第8册,海南出版社2006年版,第3901页。贾咏也曾评论:“南北两京并建国学,所以重首善之地,而开教化之源也”。(53)贾咏:《奏均选擢以励庶官事》,张瀚:《皇明疏议辑略》卷11,《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71册,第701页。二是两京衙门职责具有同一性。如顾璘曾指出两京衙门“职则均也……贤者自效,岂以远近大小异哉”;(54)顾璘:《息园存稿文》卷3《赠谢应午迁北省序》,《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63册,第482页。林希元也曾评价:“今两京并置,南北事权虽不同,其职一而已矣”。(55)林希元:《同安林次崖先生文集》卷10《南京大理寺右寺题名记》,《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75册,第627页。
两京衙门的平等性有助于体现留都衙门的重要性。如张邦奇在孙承恩任职南京翰林院时指出:“留都诸司之重,与京师等”;(56)张邦奇:《张文定公纡玉楼集》卷3《送学士孙毅斋先生岀掌南翰序》,《续修四库全书》第1336册,第500页。严嵩也曾指出,虽然南京工部每年供应的器皿比北京工部少,但职责却跟后者一样重要。(57)严嵩:《钤山堂集》卷23《南京工部新建器皿厂记》,《续修四库全书》第1336册,第197页。因此从北京衙门调任南京并不意味着政治地位下降,如刘春曾认为,虽然大多数人以留都衙门为闲局,“然上之宠任,殊无或异”;(58)刘春:《东川刘文简公集》卷15《南京吏部题名记》,《续修四库全书》第1332册,第204页。夏言在湛若水调任南京礼部时也指出,两京官员相互调动,“孰非天子之休命,亦何有于远近疏戚之嫌?”(59)夏言:《夏桂洲文集》卷16《送大宗伯甘泉湛公之南都序》,《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75册,第5页。有些官员甚至以留都衙门的重要性作为拒绝接纳低素质官员的依据,如俞俊等人曾在陈云等人以罪调任南京时指出:“其(南京)事体与在京相同……奈何以祖宗根本之地为罪人贬谪之所?”(60)《明宪宗实录》卷78,成化六年夏四月丁卯,第1518页。南京十三道监察御史在程万里调任南京工部时也说:南京“非谪放罪人之所……岂可调之于此,使人谓陛下有轻重两京之心?”(61)《明宪宗实录》卷170,成化十三年九月乙亥,第3078页。
在有些官员看来,留都衙门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如杨廉曾劝慰任职南京尚宝司的韩同“士必有所养,而后有所用”;(62)杨廉:《杨文恪公文集》卷12《赠尚宝卿韩君考绩序》,《续修四库全书》第1332册,第475页。王圻也将贾待问任职南京光禄寺称为“储养”。(63)王圻:《王侍御类稿》卷2《赠伯岳贾春容荣迁光禄卿序》,《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140册,第141页。这种价值在于锻炼官员的能力,为其日后执政提供经验。如王认为秦夔在南京兵部的任职经历使他“有所见”“有所为”,有助于日后“建勋业于廊庙,垂声光于海宇”;(64)王:《送南京武库主事秦君考绩还任序》,秦夔:《五峰遗稿》卷24附录文,《续修四库全书》第1330册,第335页。林文俊回忆刘龙在任职留都衙门的过程中,“在礼部,则礼典明而百神秩焉。在吏部,则型范端而百寮式焉。及为大司马,任居守之寄,则威行强御,德洽茕嫠”,并认为他受召进京,“其泽将及天下矣”。(65)林文俊:《方斋存稿》卷6《赠大司马紫岩刘公被召入朝序》,《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71册,第786页。二是前途光明,极有可能调往北京担当重任。如薛瑄指出两京官员调动实属常态,任职南京刑部的郑泰完全有可能在北京有缺的情况下入赞大猷;(66)薛瑄:《薛瑄全集》卷17《送刑部郑侍郎序》,第776页。张邦奇认为宋景既然被授予南京工部尚书,“则召掌枢柄,固旦夕间事耳”。(67)张邦奇:《张文定公纡玉楼集》卷3《送南京工部尚书南塘宋公之任序》,《续修四库全书》第1336册,第492页。在这种情况下,有些官员任职留都被看做是未来调北的准备。如南京兵部尚书耿裕调任礼部尚书时,王举李世勣曾被唐太宗出于洛阳、后被唐高宗召为尚书仆射的事迹为例,认为他此番先调南后调北乃是“明圣贻谋之远”。(68)王:《思轩文集》卷9《送宗伯耿公赴召诗序》,《续修四库全书》第1329册,第504页。甚至已致仕的留都官员也受到政治上的期待,如程信在南京兵部尚书任上致仕时,倪谦以文彦博在请老致仕后再起为平章军国重事的事迹为例,指出他“虽抱微恙,而年未周甲,况日臻康宁,诚如皇上之所望矣”。(69)倪谦:《倪文僖集》卷15《康宁窝记》,《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45册,第376页。
既然留都衙门如此重要,于是有些官员便认为任职于此是皇帝的恩宠。如刘春将罗钦顺任职南京翰林院看作新的“宠命”;(70)刘春:《东川刘文简公集》卷22《送罗允升司成之南京》,《续修四库全书》第1332册,第325—326页。李东阳把杨守阯任职南京吏部看作是“亲擢”的“深恩”。(71)李东阳:《李东阳集》诗后稿卷5《送杨维立之南京吏部》,第848页。为报答皇帝的恩宠,忠诚便成为留都官员的重要特征。如杨荣称赞任职南京吏部的黄宗载“悬知耿耿丹心在,松柏凌寒最后凋”;(72)杨荣:《文敏集》卷6《送吏部黄宗载之南京》,《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40册,第93页。任职南京翰林院的周叙也自诩“报国丹衷不日悬”。(73)周叙:《南京翰林三年秩满偶书所怀》,曹学佺编:《石仓历代诗选》卷354,《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391册,第801页。作为忠诚的重要表现,勤于政务成为对留都官员的重要期许:一是将留都看作建功立业之地。如梁有誉以“悬知铜柱铭勋后,天畔还看剑气雄”,鼓励任职南京工部的潘潢。(74)梁有誉:《兰汀存稿》卷5《送潘尚书改调南京》,《续修四库全书》第1348册,第655页。二是期望留都官员保持勤政状态。如杨士奇希望任职南京都察院的杨挺能够勤谨政务、早起晚归。(75)杨士奇:《东里续集》卷58《题竹为族孙挺》,《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39册,第477页。有些留都官员也以勤政自我要求,如毛珵赴任南京六科前,曾专门向翰林王鏊请教如何履职;(76)王鏊:《震泽集》卷10《赠毛给事序》,《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56册,第248—249页。孙承恩任职南京六科时,慷慨陈词:“吾谏官也,谏吾分也。于斯弗谏,奚以谏议为哉”,并坚持进谏,得到一片赞许。(77)胡缵宗:《鸟鼠山人小集》卷12《毅庵奏议序》,《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62册,第326页。
结 语
明代官员的留都衙门观呈现出复杂多面的特点,这是由两京制度下南京的特殊地位决定的:一是迁都北京后,南京不再拥有政治中心的地位,对官员的吸引力大大下降,留都衙门在官员的心目中的地位削弱;二是南京仍保留了都城的地位,留都衙门在制度层面仍属中央机构,拥有地方衙门无法相比的地位。这奠定了明代官员描述与评价留都衙门的重要基础,也使本文所展现留都衙门观的三个方面一直贯穿于明代官员的心目中。
中国古代政治文化中长期存在出世与入世的辩证关系。入世是所有官员乃至士大夫的必然选择,出世也并非不可接受,但“潜隐山林从本质上说,仍然是一种政治行为”。(78)王子今:《权力的黑光:中国传统政治迷信批判》,四川人民出版社2020年版,第26页。选择了“仕”的官员不是不可以“隐”,但终极目标仍然应该是“仕”。留都衙门位低权轻的现实,为出世思想提供了土壤,造就了安逸的意象,为官员提供了“隐”的条件。而南京的都城地位又为入世思想提供了土壤,造就了勤政的意象,为官员提供了“仕”的条件。这两种意象看似矛盾,但又辩证统一,使得明代官员的留都衙门观虽然带有若干消极方面,但仍以积极意象为主。留都衙门的长期存在,既为失意落寞的官员提供了后花园,也为渴望上进的官员带来了希望,从而充当了中央集权的解压阀,在政治空气长期紧张和政治生态严重恶化的情况下,成为明王朝维持长期统治的重要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