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学—评”一致性视野下数学评价任务的设计与实施
——以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认识平行四边形”为例

2023-08-09

现代教育 2023年5期
关键词:教—学—评教与学平行四边形

● 梁 爽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倡导“‘教—学—评’一致性”。“教—学—评”一致性就是指在课堂教学体系中学生学习目标、教师的教或者学生的学和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之间的一致性。[1]将“教”“学”“评价”放在一条线上考虑,用评价任务来监测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验收学习成效,从而改进教师教学,激励学生学习。而当下的课堂教学中仍普遍存在“教师教了,学生却似乎没学;学生学了,却似乎没学会”这样的“教—学—评”不一致的情况。究其原因,主要是目前的教学仍旧是重教学轻评价、重知识轻达成[2],教学设计之初就缺少课堂的评价任务设计,没有及时跟进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不知道学生学到了什么程度,更何谈改进教学、激励学习。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设计评价任务并实施,以监测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更好地指引“教”与“学”的方向,实现“教—学—评”一致性,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呢?笔者尝试在“教—学—评”一致性理念的指引下,以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认识平行四边形”为例,基于学习目标设计课前、课中、课后评价任务,并展开相应的教学过程,以评促学、以评导教,帮助学生达成学习目标,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

一、评价任务的内涵、要素与实施路径

(一)评价任务的内涵

评价任务是为了监测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而设计的学习任务。评价任务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诊断学习成效、激励学生学习、改进教师教学的重要指南。没有评价的教学是无目标的教学。新课标倡导评价形式多样化,既可以是纸笔测验,也可以是表现性评价,如学生展示、师生问答、课堂观察、课后访谈、成长记录等。评价维度多元化,既要指向“四基”“四能”的达成情况,又要关注核心素养的培养。

在教学、学习和评价“三位一体”的关系中,评价被看成是镶嵌于“教—学”之中的一个成分。[3]评价任务应贯穿于学习活动的始终,及时监测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便于教师调整教学,促进学生学习。评价任务可以设置在课前、课中、课后(如图1)。课前评价任务是为了了解学生起点;课中评价任务与学习过程相融合,检测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同时巩固新知;课后评价任务用以综合评判学习目标的达成度,巩固知识,并为之后的教学作出指引。

图1 评价任务

(二)评价任务的设计要素

评价任务的设计应该基于学习目标。“评价任务”设计的内容与学习目标间的关系,即“评价任务”以任务的形式把知识、技能获取过程中涉及的思想方法以及知识间的联系、整合及应用等元素融于具体的情境中,通过任务的实施来检测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4]由此可见,评价任务是借助具体的情境,把学习目标所包含的知识、技能方法、情感态度转化为可操作、可测评的任务。因此,评价任务需要包含三个要素:情境、内容、方式。情境是指任务发生的具体情景,内容是所搭载的知识、技能方法、情感态度的具体表现形式,方式是完成任务的路径。

(三)评价任务的实施路径

学习目标指导评价任务的设计,基于情境、内容、方式三要素设计评价任务,并将评价任务融合进教与学的活动中进行实践,通过实践后收集到的学习证据来检测学习目标的达成度。达成学习目标了,就可以进入下一个阶段的教与学;如果学习目标未达成,仍有偏差,就调整目前的教与学活动。通过这样的评价任务追踪,来更好地达成学习目标,真正地实现“教—学—评”一致性(如图2)。

图2 评价任务实施过程

二、基于学习目标设计数学评价任务

笔者尝试基于学习目标设计课前、课中、课后评价任务,来及时监测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更好地指引“教”与“学”,实现“教—学—评”一致性,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一)分析课标和教材,确定学习目标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对“认识平行四边形”这一课的内容要求为:1.认识平行四边形,会根据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对四边形进行分类。2.在图形认识的过程中,增强空间观念。这些内容都要求学生能理解平行四边形的概念,能根据两个组成要素“边”和“角”来认识特征,增强空间观念。这里的空间观念主要指的是:理解平行四边形的概念,掌握特征,增强平行四边形的空间观念;认识高,形成高的空间观念;感悟易变形特性,形成易变形的空间观念。

纵观教材相关知识的安排情况:一年级下册,直观认识平行四边形,初步建立平行四边形的表象;三年级上册,从边和角两个组成要素来认识四边形,初步习得研究图形的方法;在四年级上册“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这个单元中,认识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特殊位置关系“平行”和“垂直”,认识垂线和点到直线间的距离。这些知识基础和操作经验都可以用来帮助学生基于“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核心本质,来建构平行四边形的概念,自主尝试从边和角两个方面认识平行四边形的特点,迁移旧知来认识高的内涵,动手操作来感悟易变形的特性。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将学习目标制定如下,以更好地指导课堂评价任务的设计和“教”与“学”的展开。具体如下。

1.通过对图形的观察、比较,抽象出“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共同属性,理解平行四边形的概念。

2.通过猜想、动手操作,验证并归纳出平行四边形边和角的特点。

3.认识平行四边形的高和底,会准确画高,体会高的特点。

4.在创造平行四边形中,巩固平行四边形概念和特点,体会容易变形的特性。

5.在认识图形和操作活动中,增强空间观念,积累操作活动经验。

(二)基于学习目标,设计评价任务

1.课前评价任务,探寻学生起点

课前评价任务,用以探寻学生的起点,了解学情。根据制定的学习目标,笔者设计了课前评价任务,通过监测学生的学前基础,以更精准地指引后续的教与学活动。具体评价任务见表1。

表1 课前评价任务

2.课中评价任务,监测学习目标达成

课中评价任务用来监测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了解学生学到了什么程度,以指导后续教与学活动的调整,最终达成学习目标,实现“教—学—评”一致性,见表2。

表2 课中评价任务

3.课后评价任务,巩固新知

课后评价任务综合评价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同时巩固新知,也为下一阶段的教与学提供了学习证据,见表3。

表3 课后评价任务

学习目标5 的评价任务贯穿了整个教与学活动,平行四边形概念的建构、特点的认识、高的内涵认识、易变形特性感悟这些学习目标的达成,就意味着学生的平行四边形、高、易变形这些空间观念的增强,并积累了一定的操作活动经验。

三、数学评价任务驱动“教—学—评”一致性的实现

(一)实施课前评价任务,探寻学习起点,精准指引教学方向

笔者在教学前实施了课前评价任务,用以精准探寻学生的学习起点,具体情况见表4。

表4 课前评价任务的实施情况

通过课前评价分析,大部分学生都能正确画出平行四边形,说明已直观认识平行四边形,因此,可以借助学生所画的平行四边形展开教学。对于平行四边形的概念,一半左右的学生能从边和角的维度来描述,只有一小部分学生能用“平行”这个核心特征来描述,因此,让学生从具体图形中抽象出“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本质属性,将作为概念学习的关键。对于平行四边形边和角的特点,有小部分学生已经了解,可以借助学生的经验来操作验证这些特点。对于水平方向平行线间的高,多数学生都能画,但作图不够规范,而非水平方向间的高,因此这项任务对学生来说是有难度的,说明学生未真正理解高的内涵,认识高的内涵、能准确画高将作为认识高的关键。学生对平行四边形易变形的特性有感知,但表达不到位,因此将借助具体操作和生活情境,来让学生有深刻体会。

课前评价任务精准地探测了学生的起点,为后续教与学活动的推进提供了明确的指引。

(二)实施课中评价任务,追踪学习成效,精准评价目标达成度

1.指向概念的评价任务,实现概念理解的“教—学—评”一致性

概念的学习除了需要通过正向例子来抽象特征、理解内涵外,还需要反向例子来深化概念的内涵。因此在认识平行四边形概念这一学习过程中,笔者设计了反例辨别并说理的评价任务,监测学生对概念理解情况的同时,也深化学生对平行四边形概念的进一步认识。

【评价任务1 的实施】

学生画一画平行四边形,并根据多个平行四边形抽象出共同特点: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理解了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后,投影学生画的错例。

师:这两个图形是平行四边形吗?说说你的理由。

生1:第一个不是。两组对边都不平行,是普通四边形。

生2:第二个也不是。它只有上下这组对边平行,左右这组对边不平行,是个梯形。

评价任务1 是一个表现型评价任务,以学生画的错例引导学生辨析并说理。依据学生能否用“两组对边分别平行”这一本质特征来正确判断并说明理由,来检测“理解平行四边形概念”这一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通过评价任务的实施,发现学生不仅能正确判断,还能用“两组对边是否平行”来说明不是平行四边形的理由,说明已经牢牢理解和掌握了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学习目标已达成。通过前面的学习过程和评价任务1 的实施,学生经历了概念建构的完成过程:直观感知、丰富表象(画一画平行四边形)→抽象本质、形成概念(找一找共同属性)→反例辨别、概念内化(评价任务:辨一辨图形),让“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本质特征在学生的脑海中经历了由直观到抽象的完整建构,建立起了良好的平行四边形空间观念,同时也做到概念建构的“教—学—评”一致性。

2.指向特点的评价任务,实现特点掌握的“教—学—评”一致性

引导学生用学具量一量平行四边形的对边长度和对角大小,也可以剪一剪、比一比对边的长短、对角的大小,验证了平行四边形对边相等、对角相等的特点后,为了检测学生对平行四边形特点的掌握情况到底如何,笔者设计了相应的评价任务。

【评价任务2 的实施】

师:你能找找这个平行四边形中的对边相等、对角相等吗?同桌之间说一说。

生1:对边相等是:AB=DC,AD=BC。

生2:对角相等是:∠A=∠C,∠B=∠D。

基于具体的一个平行四边形,根据学生能否准确找出对边相等、对角相等来评价“特点掌握”这一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通过同桌交流和集体反馈,学生找出了所有的对边相等和对角相等,并且表达清晰完整,说明学生已经牢牢地掌握了平行四边形边和角的特点,学习目标达成。通过这样的学习过程:先猜想特点→再动手操作验证特点→最后用评价任务来检测特点掌握的情况并巩固特点,学生经历了完整的实验验证过程,不仅掌握了平行四边形的特点,达成了特点掌握的“教—学—评”一致性,还在“做中学”,学会了多种操作方法,丰富了探究图形的经验,也为之后的图形学习奠定了良好的知识和经验基础,

3.指向高的评价任务,实现认识高的“教—学—评”一致性

对于高的认识,学生不仅要理解高的概念,还要掌握画高的方法,因此笔者设计了两个不同层次的评价任务来检测学生对高内涵的掌握情况。

【评价任务3 的实施:初步认识高】

师:认识了高,现在你能画一画平行四边形的高吗?请在你自己画的平行四边形上画一条高,并标上高和底,画完以后,同桌校对下。

展示学生作品:

(1)正确、规范

(2)正确但作图不规范

针对作图不规范的学生作品:

师:对于他们画的高,你们有什么建议吗?

生1:画高要标上直角符号。

生2:画完高,要写上高和底。

【评价任务4 的实施:进一步认识高】

师:看来平行四边形有两组不同的高。老师这里有2 个平行四边形,你能画出指定底边上的高吗?

学生作品:

(1)正确、规范

(2)错误

针对画图错误的作品:

师:这两幅图的高,你们认同吗?

生1:第一幅图不对,高是从一条边向对边做垂直线段,他没有从这条边出发。

生2:第二幅图,高是条垂直线段,他画得不垂直,不对。

两次画高的评价任务,分为两个评价层次:第一层,初步认识高的阶段,能正确规范画高;第二层,深化高的概念,能画出对应底边上的高。有梯度、分层次地检测学生对高概念的掌握情况。

第一个评价任务,依托学生自己画的平行四边形画一条高,并标上高和底,来检测学生初步认识高的这一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由学生作品可知,大部分学生能正确画出高,并且作图规范:用虚线画高、标上直角符号、写上高和底,说明已初步认识高;个别学生的作图不够规范,通过其他学生提建议的方法来完善高的画法,达成初步认识高的学习目标。

第二个评价任务,笔者提供了两个具体的平行四边形,通过可测评的学习任务“画出指定底边上的高”,来监测学生对“高内涵的进一步认识”这一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通过学生作品可知,大部分学生能正确规范画出指定底边上的高,说明已经深入认识和理解了高的内涵。而个别学生仍存在问题,就借助这些典型错题,请其他学生来分析错因,并改正错误。通过学生间的交流来纠错改正,让所有学生都能进一步正确深化对高的内涵的理解,达成高概念建构的学习目标。

这两个评价任务不仅及时地监测了学生对高内涵的掌握情况,也让学生的作图技能得以夯实,实现认识高的“教—学—评”一致性。

4.指向概念和特点巩固的评价任务,实现特点巩固的“教—学—评”一致性

基于前面的学习过程,学生对概念和特点是否能灵活运用也是评价学生对概念、特点掌握情况的一个维度。

【评价任务5 的实施】

师:老师为你们提供了学具,请选择自己喜欢的,创造一个平行四边形。

学生作品:

(1)用两支笔画

(2)用两个长条的长方形拼

(3)用小棒搭

师:四根小棒搭成的平行四边形还可以变成什么样?请动手拉一拉。

展示学生作品:

师:同样的四根小棒,怎么能搭出这么多不同形状的平行四边形呢?

生: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

笔者提供了学具,请学生选择喜欢的工具创造一个平行四边形,通过学生能否创造来评价学生对平行四边形概念和特点掌握并灵活运用这一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通过操作,发现学生创造的方法很多:有用笔借助平行线来画出平行四边形的,有把两个长方形上下相叠,利用互相平行的对边拼出平行四边形的,也有用两组长度一样的小棒搭成平行四边形的……方法多样、方式巧妙,说明学生对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和特点掌握扎实,达成了学习目标,也进一步巩固了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和特点。在用小棒搭成的平行四边形中,请学生思考并拉动成不同形状,在操作活动中体会到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的特性。通过这样的评价任务实施,达成了概念、特点巩固的“教—学—评”一致性。

(三)实施课后评价任务,巩固学习成效,精准指导后续的教与学

通过课堂学习活动的开展,学生经历了理解平行四边形的概念→认识平行四边形的特点→认识高→巩固平行四边形概念和特点→感悟易变形特性的学习过程,并在每个学习活动中都完成了相应的评价任务,检测了学习成效。

为了进一步巩固学习成效,笔者设计了课后评价任务,对在校的240 名四年级学生进行了评价,通过评价情况精准指导后续的教与学。见表5。

表5 课后评价任务的实施情况

通过课后评价任务分析可知,绝大多数学生能正确辨认平行四边形和其他四边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达成了概念和特点掌握的学习目标,增强了平行四边形的空间观念。几乎所有学生都能正确填写高和底,所有学生都能画出水平方向对边间的高,大部分的学生能画出非水平方向对边间的高,并且绝大多数学生作图规范准确,说明学生已扎实掌握高的内涵,达成了认识高的学习目标,建构起了高的空间观念。所有学生都能正确判断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的特性在生活中的应用,说明已经牢牢掌握了易变形的特性,建构起了易变形的空间观念。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均已达成,后续可以借助学习平行四边形的经验来认识梯形。通过课后评价任务,不仅巩固了学习成效,也为下一阶段的教与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做出了很好的指引。

四、结论

在“教—学—评”一致性视野下,笔者精准定位学习目标,基于学习目标设计了课前、课中、课后评价任务。通过各个阶段评价任务的实施,精准探寻了学生起点,及时监测了学习目标的达成度,有效巩固了新知,达成了核心素养的培养。通过这样的以评导教、以评促学,不仅让教师明白“教到了什么程度”,也让学生在评价的指引下实现了真正的“在学习”“真学习”,让有意义学习真正发生。

猜你喜欢

教—学—评教与学平行四边形
楷书的教与学
教与学
平行四边形在生活中的应用
让“预习单”成为撬动教与学的支点
小学音乐课堂中“教—学—评”一致性实践分析
课堂观察助力高中地理课“教—学—评”的一致性
“平行四边形”创新题
对一道平行四边形题的反思
判定平行四边形的三个疑惑
“教—学—评”一致性课堂怎样设计课时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