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传统文化的渗透策略

2023-08-09陈荣

当代家庭教育 2023年13期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渗透策略传统文化

陈荣

摘 要:立德树人是新时代教育教学的根本任务。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立德树人的重要依据。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蕴含丰富的传统文化元素,是培养学生优良的道德思想和人格品质的根基。教师应当重视道德与法治课程中传统文化元素的价值,积极挖掘传统文化内涵,依托道德与法治课程,推动学生思想与文化能力的全面发展。本文论述了传统文化融入道德与法治课堂的价值,并探讨了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传统文化的渗透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传统文化;渗透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539(2023)13-0091-03

中华传统文化是人类历史长河中的明珠,滋养着丰厚的人文沃土。它是民族发展的根基,更是人才建设的根本。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化传承、文化自信就成为教育教学的重点内容。传统文化与各个学科关系密切,是实现学生综合发展不可或缺的元素。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培养学生思想素质、道德修养和人格品质的重要课程,它对学生的思想、情感都有着良好的滋养作用。由此,道德与法治课程也能成为渗透传统文化的主要平台。因此,教师要重视传统文化的价值,积极地将传统文化渗透到道德与法治课堂,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人格品质,促进未来的健康成长。

1.传统文化融入道德与法治课堂的价值

中华传统文化拥有五千多年的璀璨历史,它孕育了一代又一代文人志士,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书写了壮丽诗篇。在传统文化中,蕴藏着深厚的民族精神、道德思想和家国情感,是指引民族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关键力量。这样的文化元素是学生健康成长的保障,而道德与法治课堂是帮助学生孕育道德思想和人文情怀的平台,这些思想和能力的发展与文化的熏陶不可分割,因此將传统文化融入道德与法治课堂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首先,有助于促进学生的思想认知,构建良好价值观念。传统文化是认识和理解民族生活以及民族思想的重要媒介,学生在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程时,如果能感受传统文化,体验传统文化,就能深入感受优秀的思想,正确认识真善美,从而形成良好的思想认知,构建正确的价值观念。其次,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民族情感,提高文化传承能力。传统文化是民族精神的体现,是民族生活的精髓,只有正确地认识民族文化,才能有效地理解民族情感和民族追求,才能认可文化,继而传承文化。因此在道德与法治课堂融入传统文化,将使学生全面地认识文化内涵,从道德、思想、情感等多方面体验文化,继而不断增进学生的文化传承能力。最后,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促进终身健康发展。道德与法治课堂注重学生的道德与行为能力培养,而良好的道德思想在传统文化中孕育和传承,所以融入传统文化,学生就能从根本上理解优秀的道德思想,接纳良好的思想品质,从而自我熏陶,逐渐提升自身道德品质,建立健全的人格,从而促进终身健康发展。

2.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传统文化的渗透策略

初中阶段是培养良好人格品质的关键阶段,而引导学生理解文化、接纳文化是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道德思想和人格品质的前提。依据传统文化理念,教师应当积极地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渗透传统文化,有效地将两者结合,以推动学生思想、行为和品质能力的健康发展。

(1)充分挖掘教材,渗透文化理念

道德与法治是与文化联系最紧密的学科,课程中包含道德、观念等多方面的内容,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价值观念所需要的。而这些内容也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展现中华民族政治、历史、民俗、经济等各方面发展进程的要素,由此,道德与法治教材本身就具备浓郁的文化内涵。教师要想培养学生的文化思想,就要从教材着手,充分挖掘其中的文化元素,在教学中有意地引导学生理解文化,鼓励他们深入地接纳文化,从而逐步渗透正确的文化理念。以部编版七年级上册“享受学习”教学为例,学习是什么?这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是非常中重要的课题,真正认识到学习是什么,为了什么学习,才能为他们未来的成长和发展指明方向。而学习自古以来就是传统文化中的重要话题,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样的思想充分地诠释了中华传统文化中对学习的态度和观念,只有享受学习、有兴趣学习的人,才能实现学习探索的目标。这正是道德与法治学科教材中传统文化元素的体现。此外,在该课中还有很多其他的文化元素,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等都充分地体现了传统文化中的学习、合作理念。因此,教师要充分地挖掘这些元素,在教学时引导学生思考,如提出问题:“依据这些名言名句,你们能看出古人追求的‘学习是怎样一种态度吗?”“人学习才能收获知识和品德,那么你们能依据讲一讲这些名言警句背后的文化故事吗?”通过这些与教材和文化紧密相关的问题,学生就能进一步放眼文化角度,从传统文化中体会对学习的追求和认知,由此就能更好地渗透文化理念,提升文化素养。

(2)开展情境体验,促进文化情感

传统文化汇集了中华民族历史上的各种优秀思想,还包括各类情感认知、行为理念,是极具教育价值的思想载体。传统文化形成于人们的生活之中,是人们对生活、对社会的态度和选择,由此,传统文化能有效地熏陶人们的情感和思想。对于初中学生来说,道德与法治课程过于理论化,难免显得枯燥晦涩,但是如果能融入文化情感,让学生感受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蕴含的深厚民族情感,那么就能使课程知识更加生动、便于理解。因此教师要积极地开展文化体验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深入理解道德与法治行为,感受其中蕴含的思想和情感,从而更好地理解文化中的情感,感悟文化的价值。以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爱在家人间”教学为例,亲情是每个人都难以割舍的情感,也正是这份真情,滋养了人们的心灵,让家成为每个人心中最温暖的港湾。自古以来,亲情就是人们所珍视和追求的。在传统文化中,亲情可能源于家庭内部的情感,但却不局限于此,它甚至还拓展到更广的层面,如思乡之情、家国情怀等,对家的思念往往会转化为对家乡及国家的怀念,这也是传统文化中最炽热的情感。那么怎样让学生理解文化中的这种情感,促使他们有效地构建学科思想呢?教师可以创设体验情境,利用真实的场景来唤起学生内心的触动,从而提高学生对文化情感的理解能力。例如,教师可以选取青春期亲子之间相处的问题为情境,引导学生演绎自己与家人之间相处的场景,包括与家人产生冲突以及矛盾缓解的过程。这样的情境让学生重新审视发生在家庭中的故事,由此就能帮助他们从旁观者的角度更清晰地认识到亲情的含义,随后就能激发他们的共情能力,使他们更生动地理解家人之间的爱,继而愿意接纳亲情之爱,将之转化为对文化的理解和感悟。

(3)组织合作探究,发掘文化内涵

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同样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道德与法治知识的渗透。在道德与法治课堂,道德素养和法治观念相关知识的形成与发展都与文化息息相关,文化左右着道德水平与法治思想,人们依据文化实施相应的行为和措施。所以要想学生深入理解这些知识,就需要学生从文化根源上去理解和掌握。因此教师就应当组织学生开展合作探究,使他们在开放的探究主题下,更深入地挖掘道德与法治知识内涵,从文化根源角度理解道德与法治理念的发展与变化,由此就能进一步促进学生对文化的理解,从而提升他们吸收文化内涵的能力。以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在社会中成长”教学为例,社会是每个人成长与发展的基地,人的成长过程就是社会化的过程。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衣食住行、所思所想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这与文化的发展息息相关。那么学生要如何在社会中健康成长呢?教师可以从文化角度出发,引导学生先阅读各种不同的成功人物的故事,可以是古时候的著名人物,也可以是近代或现代的著名人物,然后让学生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人物,探究其成长的过程,了解其融入社会、在社会中发展的经过。例如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开放式的问题:“你喜爱的这个人物,是怎样一步一步成长并为社会做出贡献的?”然后学生就能依据这样的问题,开启探究之旅。在探索过程中,学生需要了解人物所处的社会背景,了解人物在社会背景下所开展的行为以及他优秀的品质思想,并且在思考分析中进一步了解文化发展对社会的影响以及对人物行为的影响,由此,学生就能更深入地了解文化内涵,掌握文化对社会的意义。

(4)结合生活实践,促进文化传承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具有实践性特点的课程,学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真正理解和内化学科知识。新课标中指出,道德与法治课堂应丰富学生实践体验,促进知行合一。学生往往在实践的过程中才能更好地理解理论性的道德思想和法治知识,才能切身地体会生活中的行为,继而从生活中汲取文化,实现文化的有效传承。由此,教师在渗透传统文化的过程中,还应当积极结合生活开展实践活动,鼓励学生设身处地地参与不同的文化实践活动,从中感受真实的文化引导下的行为、思想追求,从而使学生更愿意接受文化,传承文化。以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关爱他人”教学为例,关爱他人,能给人带来温暖和希望,也能传递自己美好的情感。在中华传统文化中,讲仁爱是非常重要的理念之一,讲仁爱,不仅是对他人友善,更是善待自己的一种德行品质。那么怎样让学生理解什么是仁爱,怎样讲仁爱呢?这需要亲身体验才能感悟。因此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生活实践,用实际的生活行为来诠释仁爱之心。例如,在遇到其他人有困难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及时伸出援助之手,可以从精神上鼓励他人,也可以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给予物质上的帮助。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共同参与社会志愿活动,为山区的孩子捐献书本等,让自己的爱心温暖山区学校等。在这种实际的生活实践中,学生用自己的行为诠释了仁爱之心,并且在行为履行过程中收获关爱他人的独特体验,由此就能让他们更深层次地理解传统文化中“讲仁爱”的意义,从而用仁爱的行为为自己带来良好的情感和思想,有效地吸收文化、传承文化。

(5)拓展多元学科,建构文化体系

中华传统文化涉及多个领域,是具有综合性的文化载体,它存在于多元学科之中,无论是在语文、数学还是在音乐、美术等学科中,都有文化的身影。而道德与法治课程与文化联系紧密,是文化推动下形成的知识体系,由此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时也应当注重综合性的融入。教师可以以文化为媒介,以学科为线索,在教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时,积极拓展多元学科,将其与其他学科有效地融合,紧抓文化的缩影,由此就能充分挖掘出文化的内涵,帮助学生构建健全的文化体系,从而实现文化的有效渗透和发扬。以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教学为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中华传统文化中诠释家国文化的重要思想。纵观历史文化发展进程,这样的思想推动著社会、文化以及生活的变迁,在诸多的学科中,都渗透有这样的思想理念。因此教师教学时要有效地拓展多元学科,扩展道德与法治课堂的范围,让学生从更综合的角度了解文化思想,构建文化知识体系。例如,在学习该课时,教师可以结合语文学科中的古诗词,引导学生了解不同时代、不同人物或不同社会背景下家国责任以及家国情怀的体现。如岳飞的《满江红》:“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陆游的《示儿》:“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等,这些古诗词不仅包含语文学科的文字之美,更展现了不同时代诗人的家国情怀和民族气节。据此,学生就能从其他学科角度更好地了解该课主题,并且从多个角度感受到传统文化中的家国文化内涵,继而就能构建完善的文化体系,全面地理解和接纳中华传统文化,建立优秀的民族情怀。

综上所述,中华传统文化是民族智慧的结晶,其中包含的优秀思想、道德认知以及情感品质是人才发展所必须追求和依据的。学生只有真正认识文化、接纳文化,才能接受熏陶,形成优秀的道德品质思想,成为社会发展的接班人。由此,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教师要重视传统文化的渗透,有效地挖掘文化资源,积极开展文化体验,引导学生合作探究,从深层次感悟文化内涵,同时还要结合生活实践,推动学生的文化视野和文化能力,最终在多学科融合下,帮助学生建立健全的文化知识体系,促进他们不断提升文化认知水平,继而实现文化的有效传承,实现自身品质的全面提升,从而健康地成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翁文静.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途径研究[J].亚太教育,2022(09).

[2]蓝天.用中国传统文化点亮道德与法治新课堂[J].科学大众,2019(07).

[3]黄毅菁.小课堂 大文化 强自信——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若干思考[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9(10).

[4]刘维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策略[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1(12).

猜你喜欢

初中道德与法治渗透策略传统文化
基于课程标准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课堂教学艺术初探
情感教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运用
创新视角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探究
中学音乐教学中德育的渗透策略探析
技工院校语文教学渗透人文教育的思考与实践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