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课前“微作业”,提升数学教学效率
2023-08-09徐晓红
徐晓红
摘 要:课前五分钟是让学生更好地进入课堂、快速进入学习状态的第一步。科学、合理地利用这一环节,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让学生在后续的课堂学习中与教师形成密切配合的关系。能够在教师的带动及引领下,实现对知识的多元化解读、创新思考,积极主动地彰显自身的学科核心素养。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实施课程教学时,就应该充分利用好课前五分钟,实现“微作业”的有效设计。将其作为开展有效教学活动的铺垫与过渡,借助课前“微作业”,让学生提前感知学习任务,组织他们开展一系列的尝试性学习活动。这样不仅能够搭建课前学习与课堂教学之间的桥梁,而且能够给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自我展示平台,使整个教学过程得以优化和创新。文章基于此点,对小学数学课前五分钟“微作业”的设计与运用进行了探究和分析。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前五分钟;微作业;设计与运用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539(2023)13-0054-04
在生本教育的理念下,“先学后教”这一教育思想受到了很多学者的关注。立足于“先学后教”的教育思想,翻转课堂、导学课堂应运而生。生本教育理念是为了学生好学、善学,重点是要突出学生、突出学习、突出探究、突出合作,高度尊重学生。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就应该充分利用好课前五分钟,实现“微”作业的设计及运用,带动引领自身实现更为科学的数学教学,丰富学生的数学素养,全面保障他们的数学学习质量。
1.课前“微作业”,的设计与运用价值研究
在小学数学阶段的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效地开展课前五分钟,能够让整个课程教学的质量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为良好的课堂导入能够在最大程度上优化课堂的教学模式,全方面地凸显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能够真正地成为数学学习的关键主体,驱动他们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地投身于课程学习活动。从传统的课程教学模式来看,它往往是处于“满堂灌”的状态,教师寄希望于通过每一分钟的高效化利用来打造高效的数学课堂。然而这种传统且单一的教学模式不仅无法优化学生的数学学习模式,更难以调动并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新课程的背景下,科学的“生本教育”理念应运而生,教师为了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全方面地贯彻落实这一理念,就会更加注重自主学习空间及环境的创设。会立足于学生的学习情况,科学合理地引导学生,满足学生自主学习及探究的需要。在实现这一理念的过程中,教师必不可少地会涉及课前五分钟活动的开展。而“微作业”的设计就能够为教师打造科学、高效的五分钟课堂提供有力的支撑帮助。
课前五分钟的“微作业”是立足于学生现有的数学知识基础,结合即将所学的知识内容而展开的作业设计,能够引导学生在作业完成的过程中查漏补缺,了解及将所学的知识内容,充分彰显他们的数学学习主体地位。让他们能够主动地投身于即将开展的数学活动中,全方位地保障并提升他们的数学学习效率。而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也能够实现对相关知识点的迁移应用,也能够让他们在完成作业之后进行自我展示,积极自主地分享知识体验。这样就能够让学生实现对旧知识的巩固及新知识的探究。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课前五分钟“微作业”的设计与应用能够全方面、多模态地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极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够为学生后续展开更高质量的知识学习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此外,课前五分钟“微作业”的设计及运用有利于实现师生之间的高效对话。教师以“微作业”为引领,结合即将所学的知识内容,将其变成一个个小作业。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积极探索,能够有效地夯实他们的问题意识及探究素养。
2.课前“微作业”的设计与运用现状研究
课前五分钟“微作业”的设计是贯彻落实了“以学定教”的教育理念的。它的设计与应用能够为课程教学的开展提供有力的支撑与帮助。然而教师在实现课前五分钟“微作业”设计与应用的过程中,依旧存在着一些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作业内容设计相对单一
从“微作业”内容的设计来看,大部分教师都更加倾向于学生对知识的积累。他们布置“微作业”大多是围绕着教材的题目进行的,使“微作業”的内容比较单一,无法体现开放性和实践性的特点。也无法让学生在“微作业”的完成过程中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并展开综合性的实践探索。相比起书面化的作业,小学生其实更喜欢实践性、探究性的作业。但是在“微作业”的设计过程中,教师并没有注重内容的多元化设计,就无法给学生创设更为广阔的自由发挥空间,最终也无法激活学生的作业探究积极性。
(2)作业难度设计不够合理
课前五分钟“微作业”设计的目的在于引领学生在知识学习前,初步地进行相关基础知识内容的建构。并且能够串联迁移旧知识,为参与高质量的课堂活动奠定坚实的基础。然而教师在设计作业的时候,并没有考虑到这一点,没能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准确把握作业的难度,这样就会导致一部分学生因为“微作业”的难度过大,而不能自主地完成作业,这样就无法充分发挥出“微作业”的价值与作用。究其根源,还是教师没能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把握教学内容的难度,以至于影响了学生的作业探究实效性。无法让他们通过课前“微作业”的练习来完成知识的建构,也无法激发他们的个人思维,最终也让课堂教学的效果极其不理想,无法彰显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3)作业与课堂衔接不紧密
课前五分钟“微作业”的设计目的是要更好地导入课堂活动,帮助学生快速地进入学习状态。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设计并运用“微作业”的时候,却并没有注重作业与课堂的衔接度。使二者之间的衔接并不是十分紧密,将“微作业”与课堂教学割裂开来,也很少给学生进行汇报、展示自身“微作业”的时间。部分教师在设计了“微作业”后,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他们完成,随后则是简单地用几句话一笔带过。这样就没有充分发挥“微作业”的价值与作用,使“微作业”与课堂的衔接度不是很高,很难让学生的思考结果及知识经验串联迁移到课堂上,也无法让学生在“微作业”的引领下主动地探究新知识,将自己思考的结果和知识建构的结果融入数学课堂中,以至于影响了他们综合性学习的效果及质量。
(4)作业评价方面不够及时
任何形式的作业在设计并完成了之后都必不可少的会涉及评价这一方面,小学数学教师在设计了课前五分钟“微作业”之后,就应该结合学生完成的情况,对他们进行及时、客观地评价。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对学生“微作业”的评价及反馈都不合理,这也就影响了“微作业”价值效力的具体体现。其中不合理的地方具体体现在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作业布置的时间间隔比较短,教师会将几次布置的作业合并在一起来实施评价或者进行选择性的评价。但是每一次“微作业”的设计内容及学生完成的情况都是不一样的,这就会让作业的布置与评价反馈出现步调不一致的情况,这也无法充分发挥课前“微作业”的教育价值与效力。第二部分是教师的评价往往以作业批改为主,以简单的等级评价作为最终的结果导向。但是并不会针对每一个学生完成“微作业”的具体情况给出详细的反馈,这样就不能让教师切实了解每一个学生在课前“微作业”完成过程中产生的学习困惑,也无法以此为支撑,给自身的课堂教学提供科学、合理的支撑,最终也影响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3.课前“微作业”的设计与运用策略研究
(1)生活为基——设计生活化作业
数学来源于生活,最终也将回归于现实生活。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前五分钟“微作业”的设计与应用过程中,教师应该以生活为基,要尝试立足于学生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情境,为他们设计充满生活化色彩的“微作业”。保证自身所设计的作业内容能够契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发挥出生活化“微作业”的实际价值与作用。
以北师大版小学数学课本教材为例,教师在教学“买铅笔”时,其中就涉及了“20以内退位减法中十几减9”这一知识点的教学。那么在实施本次课程教学之前,教师就可以立足于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购物的情境,给学生设计“微作业”内容如下:文文和明明两人一起去买文具,他们身上都带了15元钱。其中一个人买了三块钱的笔,另一个人买了九元钱的文具盒。请问文文和明明还剩下多少钱呢?能否列出算式呢?这一“微作业”的设计契合了学生现实生活中购买文具的情境,能够让他们在作业的完成过程中串联迁移实际的生活经验,结合自己的经验来算出文文和明明还剩下多少钱。随后他们在列算式的时候,学生已经结合之前所学的知识内容来解决这一问题。但是,针对“15-9”这一算式,很多学生就陷入了疑惑,他们不知道应该怎么计算。那么针对学生的疑惑,教师就可以顺势导入课堂,引导学生进入“十几减9”的课程学习中。借助这一“微作业”的设计,串联迁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能够让他们立足于自身的生活经验展开思考,回忆自身已有的数学知识基础及经验,调动已有的知识认知冲突。而后在教师的引导下,进入本节课的探究中,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内容。这样一来,就让本节课的课程教学实现了与现实生活的有效对接,由此也达成了学生的综合性发展。
(2)因材施教——设计层次化作业
“因材施教”是古今教育中的重要理念,它主要指的是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及综合素质等元素,选择不同的教育内容及方法。在实现课前的“微作业”设计过程中,教师就应该贯彻落实因材施教的原则与理念,科学合理地设计层次化的作业,让其契合现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促进他们自身的综合性发展,增进个性特征及多元思维能力的提升。
以北师大版小学数学课本教材为例,教师在教学“面的旋转”前,就可以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考虑到班上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他们设计富有层次化的“微作业”内容。具体如下:①请说出你们在生活中见过的或者用过的圆柱体和圆锥体的物品,并说出它们的特点。②根据生活中见过的圆锥体或者圆柱体物品,用语言描述这些物体的实际特征。③尝试结合教材中所展开的“旋转”所得的圆锥体、圆柱体物品,尝试找出一些平面图形思考其旋转之后所得的立体图形是什么。教师在设计“微作业”的时候,贯彻落实了“因材施教”的原则与理念,设计了层次化的作业内容,不同的作业对应不同层次的学生,促使他们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来完成作业内容,随后在自己的认知范围内达成对本节课知识内容的认知。也能够为他们后续深度的学习本章节的知识内容奠定前提与基础,实现他们的综合性发展。
(3)对症下药——设计针对性作业
“微作业”并不只是简单的问题堆砌,将各个知识点含混表达,而是要具有较强的针对性,要对症下药,找准切入点,精准地连接學生的旧知识。而后让他们根据自身的认知基础,形成认知冲突,主动地投身于接下来的课程学习活动。保证他们的“微作业”完成过程更加具有针对性,能够借助这一作业内容了解到课程中的主要内容,以此有针对性地展开课堂学习,为打造高质量的数学课堂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
以北师大版小学数学课本教材为例,教师在教学“小熊购物”时,是要让学生分布解决“小熊购物”问题的探索过程,从中感受画图策略的意义和价值。并且能够在这一系列的实践探究过程中体会到先算乘法,再算加法的合理性,掌握这一正确的运算方式。因此,教师在设计“微作业”的时候,就应该结合这一教学目标,科学合理地为学生设计分步计算的“微作业”。让学生结合已有的加法计算、乘法计算基础去展开有关于乘法和加法混合运算的作业训练。当他们在完成了作业之后,教师可以询问他们:“在加法和乘法的混合运算中,如果没有括号我们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让学生立足于自身做“微作业”的基础,完成回答。而后结合学生回答的情况,教师再适时地找准切入点,引入课程,让学生完成对相关知识的迁移及运用,明确乘法和加法混合运算时的运算过程和步骤,让他们的课堂学习更加具有针对性。由此才能够真正地发挥出“微作业”的价值与作用,也能够为本节课程的重难点知识讲解奠定基础,减轻学生课堂学习的压力及负担,也能够为后续他们对加减乘除的混合运算学习打下坚实根基。
(4)集思广益——设计合作性作业
合作共赢是当今社会的主要发展趋势,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在设计“微作业”的时候,也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合作效力。要尝试立足于学生的综合性发展,给他们设计合作类的课前“微作业”内容,满足学生综合性发展的需要。让学生能够在合作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并论证数学知识内容,能够建构形成较为完整的数学知识体系,帮助学生获得更为丰富的数学知识经验。随后能够将自己在小组合作探究过程中获得到的知识内容及方式方法应用于课程学习中,为学生的合作探究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
以北师大版小学数学课本教材为例,教师在教学“探究活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前,就应该结合所教学的内容,明白推动实现学生合作学习的重要性。所以教師就可以给学生设计合作性的“微作业”,让学生利用软尺、记录本和铅笔等工具,测量教室里平行四边形物体的面积。并且在测量过程中,要说明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要综合考量哪些因素,它与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有什么不同。在整个作业设计的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让他们尝试集结小组的力量完成这一微型作业,彰显他们的实践能力。学生在实践探究中,会分别测量平行四边形的底边、高和侧边等数据,随后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并综合思考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之间的差别,找准概念。从概念着手来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计算方法,以此为基准点,学生便能够自主地进入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探究活动中,能够丰富学生的感知,帮助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发散思维,猜测验证。在“微作业”完成过程中实现对教材知识内容的综合性分析,以此彰显“微作业”的教育价值和作用,推动引领学生实现更高阶段的课程学习。
(5)及时反馈——实现科学性评价
评价是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环节,它应该贯彻落实到教学的整个过程。尽管课前五分钟是一个比较简短的环节,但是教师仍不能忽视在这一环节的教学评价。因为在这一环节中,“微作业”练习会对后续的教育教学活动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就应该采取更为合理的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微作业”完成过程进行科学评价。这样一来,才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微作业”的价值与作用,才能够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引领和促进效力。因此,学生在完成了“微作业”的练习后,教师首先就要鼓励学生自我评价、相互评价,促使学生能够在这一评价环节中总结自己在课前预习过程中获得的知识内容,并且也能够了解到自己存在的不足。学生在发表了自己的想法后,教师还要对学生“微作业”练习的效果进行评价。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就要采取三种方式:①参与式。教师要参与到小组活动中,给学生提供适当的引导,让学生完成“微作业”的过程更加具有针对性。②检查式。教师可以在作业完成的过程中抽查部分学生的作业,随后了解学生作业练习的情况。③考察式。在“微作业”的基础上,教师可以继续给学生设计一些探究性的问题,加大这些问题的难度,带动引领学生参与到深一轮的讨论及分析中,发散学生的思维。
总的来说,课前五分钟的“微作业”开展过程中,实现全面且高效的评价是十分重要的,它是学生得以表现自我的舞台。而教师作为学生表现的观察者,就应该引领学生进行自我评价。随后当学生展示完后,教师及时给予评价和鼓励。要通过科学、有效的评价,提升学生的课堂专注度,引领学生互相分享、互相促进,才能够充分利用好课前五分钟,让学生投入更为高效的课堂学习实践活动中。
4.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中,为了真正意义上地构建高效的数学课堂,全方位地提升并优化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就应该全面、深入地利用好课前五分钟,要在具体活动的实施过程中优化课程教学的策略与措施,尽可能地为学生打造较为高效的“微作业”模式,让学生在做“微作业”的过程中,达成对即将所学知识内容的初步认知。随后支撑自身开展更为多元的学习活动,提升他们的综合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耿海嫔.因需而设 以学定教——苏教版小学数学前置性作业设计研讨[J].家长,2022(27).
[2]朱宏龙.对前置性作业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设计与应用的思考[J].智力,2022(23).
[3]闫世界.临界“热身”,激活思维,吐故纳新——“互联网+”背景下课前五分钟活动实践策略例谈[J].中国校外教育,2020(21).
[4]胡晓燕.小学数学前置性作业与新授衔接[J].数学大世界,2019(12).
[5]顾静娴.关于生本课堂中小学数学“课前小研究”的实践思考[J].小学教学研究,201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