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从拉魂腔到泗州戏
2023-08-09张廷
张廷
摘 要:泗州戏原名拉魂腔,起源于江苏省泗洪县上塘镇,经民间艺人记录、整理逐步形成拉魂腔的固定唱腔,距今已经有二百多年历史。清朝后期,泗州戏主要分布于泗洪境内上塘、魏营、峰山、归仁、朱湖、梅花等二十个乡镇。泗州戏淳朴、热烈的剧种风格,深受当地人民喜爱。如今泗州戏是安徽省皖北地区优秀的传统戏曲剧种,乃安徽四大剧种之一,入选首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关键词:拉魂腔;泗州戏;发展;繁荣
在泗州戏初期阶段,演唱者都是三三两两在农村唱门子,以说唱的形式代替乞讨,到处流浪。在这个阶段,表演的形式很简陋,没有乐器伴奏,只是用两块竹板敲击掌握节拍,所唱的内容都是祈盼丰年、歌颂大好河山的吉利词儿,以及生活中的男女爱情、人伦五常的小篇子。之后,艺人们在唱腔上有所丰富与改进,自制发明了土琵琶,一个人就自弹自唱,两个人就一个打板兼唱,一个弹琴伴奏。内容上也由演唱的小篇子发展到有故事情节的折子戏。
一、泗州戏的雏形及发展
在拉魂腔刚刚形成时,艺人们的生存比较困难。在这种艰难的情境下,由于拉魂腔深受淮北一带农民群众的喜爱,在广大人民的热心帮助下,拉魂腔艺人有了生存的空间,使拉魂腔逐渐发展起来。当时在民间有着“拉魂腔、拉魂腔,不怕你不来,就怕俺不唱”的谚语,由此可见拉魂腔的魅力所在。到邱、葛、张后期,剧目就增加了不少,不过那个时候,由于经济和人力的限制,仍然没有力量正式登台演唱,直到乾隆年间才从一二人的说唱形式,发展到七八个人登台演戏,但当时并没有固定的班子,除了少数职业演员,大多数表演者都是当地的农民。拉魂腔剧目,老旦的看家戏有《断双钉》《大盘山》《三踡寒桥》《割肉救母》等,青衣的看家戏有《点兵》《四告》《大书观》《观灯》等,花旦的看家戏有《四平山》《八盘山》《鲜花记》《鱼篮记》等。随着剧目增多,唱腔也有了改进,伴奏增加了笛子、胡琴、唢呐、二胡等,武场则吸收了京剧的打法。如冲头、慢长锤、快长锤、小锣抽头、滚头子、大锣水底鱼、小锣水底鱼、四边静、扑灯蛾、小锣扑灯蛾、急急风、四击头等。
解放以后,戏曲在党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推陈出新方针的指导下,欣欣向荣、蓬勃发展。泗州戏也不例外,它在党和人民政府的大力培养和爱护下,也以崭新的姿态飞速地向前发展,开始走向了黄金时代。泗州戏真正地结束了过去那种走街串巷、唱门子、摆地摊的流浪走四方的生活,逐渐有了固定的演出场所,成立了国营泗州戏剧团,有蚌埠泗州戏剧团、宿州泗州戏剧团、滁州泗州戏剧团、五河泗州戏剧团、凤阳泗州戏剧团、怀远泗州戏剧团、泗县泗州戏剧团、濉溪泗州戏剧团、灵璧泗州戏剧团。20世纪50年代末蚌埠泗州戏剧团就升格为安徽省泗州戏剧院。泗州戏艺人的政治觉悟有了显著的提高,表演艺术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和进步,戏曲队伍也壮大了,各个剧团不仅有比较健全的乐队,而且有了比较完美的服装、头饰和行头,艺人的生活水平也都有所改善。
随着广大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泗州戏在辽阔的淮北平原上已经成为人民群众精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淮北地区它拥有着较雄厚的观众基础——淮北农民不管是在家休闲,还是田间劳动,哼哼唱唱,拉魂腔就出来了,当时有着“清早就听拉魂腔,晚上还梦泗州戏”等谚语。由此可见当地群众对泗州戏的喜爱。
泗州戏之所以能势如破竹、日新月异,从三两卖唱到登上大雅之堂,名列安徽第二大剧种,是和党和国家对泗州戏的爱护、重视、支持分不开的。泗州戏体现了它独具的魅力,蒸蒸日上。
1951年,华东地区蚌埠淮光泗州戏剧团(安徽泗州戏剧院前身)为了配合婚姻法的宣传工作,首次排演大型现代戏《小女婿》,由李宝琴、霍桂霞、包桂珍等主演,给观众留下了积极深刻而良好的印象,受到了热烈的欢迎。此后该剧又在合肥、上海等地展演,受到觀众及文艺界的一致好评。各地剧团受到淮光泗州戏剧团的影响,也纷纷上演现代戏和历史剧。为了更好地发展泗州戏事业,该剧团随后排演了弘扬爱国主义、歌颂英雄的《拦马》一戏,由李宝凤、贾玉庭等主演,受到观众的好评。
二、泗州戏的表演形式
泗州戏最初从唱门子到跑破,形式上有了改进,艺人从夫妻俩或父女俩发展到一家几口或师徒,推着独轮小车,四处流浪,从这个村唱到那个村,早晚两头不见太阳,艺人称之为“拉更戏”。虽然泗州戏的演出形式比以前有所改进,但当时演员还是没有头面和戏装,男演员只有简单的礼帽、长褂、麻制胡须,女演员只有一件布短衫和百褶裙,用红布扎一朵红花作为头饰,演的内容除了压花场外,还有一些小戏。
最初的泗州戏常在庙会招徕观众,为会主或赌场的场主接班子唱会戏或赌场戏。地主豪绅家中做寿、办喜事也唱堂戏。农村中家里有红白喜事也请班子到家唱“愿戏”。因连续演唱比较劳累,即采取帮腔与和唱的形式,这种表演形式一直延续到解放初期。当泗州戏由民间走向舞台后有了角色分工,其角色行当不像其他剧种分得那么清晰,生分大生、小生、老生;旦分老头(即老旦)、二头(即青衣)、小头(即花旦);丑分文丑、武丑、老丑等。在说唱基础上吸收民间的“压花场”“旱船舞”“花灯舞”“跑驴”等舞蹈表演形式,带有活泼质朴、热情泼辣的特点。泗州戏与泗州(今泗洪县)一带人民的习俗及流行于当地民间的音乐舞蹈有着密切的关系,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压花场”是泗州戏表演的点睛之处,分单压、双压。压花场的演出形式是由一生一旦对舞对唱,做出不同的舞蹈身段和步法,也就是故事情节的小篇子。艺人学表演就是从“压花场”开始。演员在表演时,必须注意手、眼、腰、腿、步的协调与配合。如女演员在走四台角、旋风式时,形如杨柳拂风,神似芙蓉出水,舞姿优美。泗州戏的身段和步法有整鬓、顿袖、叉腿双蹉步、三合手、舒懒腰、下场步、颠步走、十字转身、搂腰抗肩、鸭子和泥、板脚跨腿、凤凰单展翅、凤凰双展翅等多达数十种。“压花戏”慢慢地开始演两小戏(小生、小旦)或三小戏(小生、小旦、小丑)。如《打干帮》《小书馆》《王小赶脚》《跑窑》《拦马》《大隔帘》《小南阳》《戏牡丹》等。
从两小戏到三小戏再到“马踹雪”[雪与薛同音,即薛平贵(跑窑)],又有进展,所谓马踹雪即由一生一旦同台演出《拦马》《打干棒》《跑窑》等折子戏,旦角要同时扮演杨八姐、张四姐和王宝钏,生角要同时扮演焦公普、崔自成和薛平贵,三个小戏穿插演出,三组人物轮流上下场,安排巧妙,演出别致。“七忙八不忙,九人看戏房”,这个时期乐队上加了梆子,并配上了小锣及人声帮腔,以增强演出气氛,主要给予演员以休息的空间,用帮腔代替音乐过门。
三、泗州戏的音乐唱腔
泗州戏的唱腔曲调源于当地的民间小调、劳动号子及农民生活的音调,并吸收了花鼓、琴书等民间艺术的音调而加以改造发展。最早泗州戏班子里没有女演员,一般女的角色都是由男演员反串,后来在淮北一带大锣班里有了女演员,正式登台演出,唱腔委婉,身段优美,发挥了女性的自然美,再加上一些即兴表演,让人回味无穷,深受群众的追捧。女演员的表演给南路的拉魂腔艺人以很大的激励作用。
“拉魂腔”起源于苏北海州。当时,那里流传着“太平腔”“猎户腔”两种民间曲调,经过民间艺人搜集、整理并加以发展,就成为了原始的“拉魂腔”。清朝宣统年间,于登元(艺名一碗鱼、古大娘)率领一个班子从苏北海州一带流动到淮北一带,因为班子里有一口大锣故称大锣班。这个班子文场不仅有柳琴还有三弦,武场里有梆子、大锣、小锣和鼓,但由于人数不多,武场全由一人操作,这些打击乐器已经废去了人声帮腔儿,完全采用了音乐伴奏,这对拉魂腔的音乐改进起到了很大的积极作用。拉魂戏最初只是一种由一两个演员表演的民间说唱,发展成小戏,后又不断完善,能够演出大戏和连台本戏,表现力大为丰富。如果将大戏、折子戏、连台本戏、小戏和说唱篇子都算在内,泗州戏的剧目可达四百余个。
“拉魂腔”传到淮北后,以泗县、灵璧一带流传最广,艺人最多,故被称为如今的泗州戏。在流传过程中,吸收了淮北的赶车号子、秧歌小调、妇女哭腔、花鼓小调等艺术成分,形成了具有安徽地方特色的剧种。
如今泗州戏的曲调,以节奏区分,有“慢板”“二行板”“数板”“垛板”“紧板”“五字紧板”等,并不繁多,但唱腔却千变万化,女腔的变化尤为丰富。伴奏主乐器为柳琴,唱时停奏,不唱时追腔齐奏,形成强烈的气氛。泗州戏表演的基础和根本是“压花场”,有各种身段和步法。泗州戏唱腔丰富,使用的语言基本上是苏北方言,唱腔婉转华丽、优美动听,道白唱词直白诙谐、口语化、通俗易懂,生活小戏白口用地方方言,袍带戏用方言韵白,唱腔一律用方言。尤其是女腔在每段唱腔结尾处,用小嗓翻高八度拉腔,男腔加入衬词拖后腔,具有动人魂魄的魅力。它的特点是:似唱非唱,似说非说,常常是唱中夹说、说中夹唱,故名“怡心调”。它的白口、唱腔、表演风格与当地的生活语言、风土人情紧密相连。
四、泗州戏的主要曲牌及传统剧目
随着泗州戏的不断创新与发展,经过音乐工作者的创作和改编已形成了新的传统曲牌。如【苦中乐】【绣花牌】【水龙吟】【什样锦】【朝天子】【抱妆】【云灯】【游场】【建都】【掃灵】【哭灵堂】【三清曲】【走马出兵】【赏花】【娃娃令】【迎春曲】【传情曲】【鸳鸯戏水】【喜临门】【叶落金钱】【进花园】【会佳丽】。
泗州戏的传统剧目非常多,有“篇子”近两百个,传统小戏四十多个,折子戏二十多个,传统大戏六十多个,没有固定唱词和对白的连台本戏近三十个。
大戏有六十多出,由老艺人口述的剧目有《鲜花记》《空棺记》《大书观》《钓金龟》《樊梨花点兵》《西回龙》《破洪州》《三打薛平贵》《罗鞋记》《皮秀英四告》《六月雪》《鞭打芦花》等。
小戏有《打面缸》《挡马》《双下山》《喝面叶》《打干棒》《走娘家》《站花墙》《英台劝架》《拾棉花》等四十多出。
加工整理的剧目有《恩仇记》《双玉蝉》《十二寡妇征西》《白莲仙子》《白蛇传》《十五贯》《三踡寒桥》《蝴蝶杯》《红嫂》《模范山乡》《三凤求凰》《合家欢》等三十多出。
创作的剧目有《杨排风挂帅》《罗元下山》《风展红旗》《稻花香》《半条意见》《战斗在洪泽湖畔》《借砖》《母女命运》《情结》《湖畔人家》《青阳红霞》等。
综上所述,泗州戏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内容简单纯朴、语言诙谐风趣、唱腔独特的泗州戏精品也层出不穷。如今依托泗州戏传承基地,使大家可以近距离接触泗州戏、了解泗州戏,切身领略泗州戏的风采,体会到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
参考文献:
1. 张效恩:《皖北泗州戏发展模式研究》,《铜陵学院学报》,2017年第6期
2.魏丽莉:《泗州戏的创新与发展》,《人民音乐》,2009年第6期
(作者单位:安徽省宿州市泗州戏剧团)
责任编辑 岳莹 王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