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肺隐球菌病诊断中CT联合隐球菌抗原检测的作用

2023-08-08陈桂林泉州市德化县中医院放射科福建泉州362000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23年12期
关键词:丙组球菌预测值

陈桂林 泉州市德化县中医院放射科 (福建 泉州 362000)

内容提要: 目的:研究肺隐球菌病患者采用隐球菌抗原检测联合CT引导下经皮穿刺肺活检对病情进行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20年1月~2022年12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肺隐球菌病疑似患者68例,在患者接受手术治疗前,首先以CT引导下经皮穿刺肺活检技术对病情进行检查,定义为甲组,再采用隐球菌抗原检测方式进行检查,定义为乙组,将联合检测作为丙组。所有研究对象在手术后均接受组织病理学检查(作为金标准)。对比以下观察指标:①各组检测结果;②三组检查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③各组检查操作时间和病情确诊时间。结果:①丙组检查操作时间长于乙组,组间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乙组略长于甲组,组间数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丙组病情确诊时间短于乙组,组间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乙组略短于甲组,组间数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证实,存在阳性病例61例,阴性病例7例,所占比例分别为89.71%和10.29%。甲组阳性53例,占比77.94%,乙组55例,占比80.88%,丙组60例,占比88.24%,丙组明显高于乙组,组间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乙组略高于甲组,组间数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丙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均高于乙组,组间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乙组略高于甲组,组间数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隐球菌病患者采用隐球菌抗原检测、CT引导下经皮穿刺肺活检方式对病情进行诊断,均能够及时发现病情,为进一步提高检查准确性,防止误诊和漏诊发生,建议在诊断过程中,将两项技术联合应用,虽然会使操作时间延长,但准确性可明显提高,为患者争取更多的有效治疗时间。

肺隐球菌病具体指的是,经过呼吸将环境当中存在的新生隐球菌或格特隐球菌吸入,导致急性、亚急性、慢性肺部真菌类病变。随着近些年来相关检测及诊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肺隐球菌病的临床发病率水平呈现逐年上升的发展趋势。在呼吸内科当中被确诊为侵袭性肺真菌病的患者当中,肺隐球菌病的占比相当高。根据相关权威指南的要求,确诊该类病变,必须有相应的组织病理学诊断结果支持[1]。目前,呼吸科进行病理学取材的主要方式包括超声引导下经支气管镜肺活检、CT引导下经皮穿刺肺活检两种,然而对两种取材方式在疾病确诊发生的应用价值进行比较的相关报道较少。而且,上述两种方式均会对患者的机体造成一定创伤。近年来通过不断地研究与更新,临床上越来越多的情况下主张以血清隐球菌荚膜多糖抗原检测方式进行诊断,该技术属于无创方法的一种,与其他的诊断方式比较,优势较为明显[2]。本文主要目的在于研究肺隐球菌病患者采用隐球菌抗原检测联合CT引导下经皮穿刺肺活检对病情进行诊断的临床价值,现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20年1月~2022年12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肺隐球菌病疑似患者68例,在患者接受手术治疗前,首先以CT引导下经皮穿刺肺活检技术对病情进行检查,定义为甲组,再采用隐球菌抗原检测方式进行检查,定义为乙组,将联合检测作为丙组。所有研究对象在手术后均接受组织病理学检查(作为金标准)。其中包括男性49例,女性19例;年龄36~75岁,平均(52.9±3.6)岁;患病时间1~15个月,平均(6.2±0.5)个月。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比较分析。

1.2 方法

首先以CT引导下经皮穿刺肺活检技术对病情进行检查,定义为甲组,在手术治疗开始前,所有患者均需要完成胸部增强CT扫描检查,对病变所处位置、周围血管的实际情况予以确定。随后根据病灶存在的具体部位,对穿刺操作的体位状态及穿刺点进行确定。穿刺操作的步骤为:对患者接受全面的胸部CT扫描检查,在获取满意的CT图像之后,对最佳的穿刺点及穿刺的路径进行规划,在穿刺点确定之后,做好相应的标记,对局部实施消毒处理,随后再采用浓度为2%的利多卡因对局部实施浸润麻醉处理,再次期间需要嘱咐患者保持屏住呼吸状态,在穿刺点位置进针,选择规格为18G的切割针,沿着预先设定好的穿刺角度,实施穿刺操作,再次对患者实施胸部CT扫描检查,确定穿刺针完全抵达病灶内部,将针芯拔出,助手此时需要将检查枪置入到穿刺针当中,以较快的速度切取肺部病灶组织,此操作需要进行1~3次,获取到理想的组织之后,可以将活检枪和穿刺针撤出,实施局部压迫之后,常规消毒,并覆盖无菌纱布,将切取得到的病变组织,放置在浓度为4%的甲醛溶液当中,尽快送病理检查,手术操作完成后,再次进行1次胸部CT扫描检查,对出血及气胸情况进行判断。采用隐球菌抗原检测方式进行检查,定义为乙组,选用乳胶凝集试验检测隐球菌荚膜多糖抗原滴度,滴度的具体判断标准为,达到甚至超过1:8水平,可以判定为阳性,1:2或1:4水平,可以判定为弱阳性[3]。将联合检测作为丙组。所有研究对象在手术后均接受组织病理学检查(作为金标准),组织样本常规采用浓度为4%的甲醛溶液进行固定处理,随后以石蜡实施包埋,组织切片,分别进行常规HE染色、过碘酸雪夫染色、Gorcott六胺银染色、抗酸染色。

1.3 观察指标

①各组检测结果;②三组检查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③各组检查操作时间和病情确诊时间。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2.0进行处理,计数资料和计量资料分别进行χ2检验和t检验,并分别以[n(%)]和±s表示。P<0.05为数据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各组检测结果

术后病理学证实阳性61例,阴性7例,占比89.71%和10.29%。甲组真阳性53例,乙组真阳性55例,丙组真阳性60例,丙组略高于甲组、乙组,组间比较P>0.05,见表1。

表1.各组不同检测方法的检测结果(例)

2.2 检查操作时间和病情确诊时间

丙组检查操作时间明显长于乙组,组间比较P<0.05;乙组略长于甲组,组间比较P>0.05;丙组病情确诊时间短于乙组,组间比较P<0.05;乙组略短于甲组,组间比较P>0.05,见表2。

表2.检查操作时间和病情确诊时间

2.3三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三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三组检查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

3.讨论

肺隐球菌病患者的CT影像学表现往往存在多种形式,主要包括斑片状影伴实变、单发或多发结节/肿块等,其中以斑片状渗出伴实变影,在临床实际工作中多见,其次为结节/肿块型,以单肺/叶多发病变为主,单肺叶单发病变次之,双肺病变在临床上较为少见,多数情况下病变位于胸膜以下的位置,以双下叶较为常见,这可能是由于隐球菌的直径相对较小,人体吸入之后,到达细支气管、终末支气管等部位的难度相对较小。病灶出现的部位可能会有晕征、支气管充气征等相关伴随征象产生,极少情况下会出现纵隔淋巴结肿大、空洞、胸腔积液等异常情况,在诊断过程中,被误诊为肺癌、肺结核、普通肺炎的可能性较大,此型最常见,需要与周围型肺癌和肺结核等疾病进行鉴别;对于多发结节型肺隐球菌病患者而言,则需要着重将其与肺结核、转移性肺癌进行鉴别[4]。

无菌部位标本病原学涂片及培养结果显示为阳性、组织病理检查确定存在隐球菌,是目前临床对该类疾病患者的病情予以确诊的“金标准”。来自于呼吸道当中的分泌物或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涂片或培养结果显示为阳性,对疾病的诊断具有积极的帮助作用,但对于机体免疫功能表现正常的一些患者,呼吸道当中取材的分泌物或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标本的病原学培养结果显示阳性率的几率较低,而肺穿刺组织与其他标本病原学检查比较而言,其阳性率水平较高。组织标本除常规进行的HE染色之外,还可以通过六胺银、过碘酸雪夫染色等一些较为特殊的染色方法,使检出率水平显著提升[5]。

临床实际工作中,获取肺部组织的方法主要包括:支气管镜检查、CT引导下肺穿刺活检、外科胸腔镜等几种方式。超声引导下经支气管镜肺活检,可使肺活检的阳性率水平得到显著提升,与以往所应用的CT引导下肺穿刺技术相比较而言,产生的放射线暴露情况更少,出现相关并发症的可能性小,且程度轻微,可控性更加理想,对机体造成的创伤小,可以反复进行取材,但活检阳性率不如CT引导下肺穿刺。血清隐球菌荚膜多糖抗原检测技术,与培养、病理学检查等相关方式相比较而言,在肺隐球菌病诊断过程中应用,主要具有检测快速、操作方法简便、敏感性和特异性水平更高等几大优势,对病情的早期筛查,具有积极的帮助作用,且可以在治疗效果和预后的评估过程中应用,可以达到领域满意的效果,可在临床实际工作中推广应用,使更多的患者从中受益[6]。

本次研究说明,肺隐球菌病患者采用隐球菌抗原检测、CT引导下经皮穿刺肺活检方式对病情进行诊断,均能够及时发现病情,为进一步提高检查准确性,防止误诊和漏诊发生,建议在诊断过程中,将两项技术联合应用,虽然会使操作时间延长,但准确性可明显提高,为患者争取更多的有效治疗时间。

猜你喜欢

丙组球菌预测值
加拿大农业部下调2021/22年度油菜籽和小麦产量预测值
±800kV直流输电工程合成电场夏季实测值与预测值比对分析
法电再次修订2020年核发电量预测值
结节病合并隐球菌病的研究进展
地佐辛复合丙泊酚用于无痛人流的意义探析
IL-33在隐球菌脑膜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一株副球菌对邻苯二甲酸酯的降解特性研究
红球菌H-412 生长细胞脱除正十六烷中的有机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