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后现代主义教育观中教师角色的转变

2023-08-08李妍红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3年7期
关键词:教师角色后现代主义教育

李妍红

内容摘要:后现代主义思想是对现代思想的反思和批判。在教育领域,传统的教师角色观也受到冲击,在后现代主义教育思想下的教师角色应成为“富有学识的人”、“懂得自我完善的人”、“拥有丰富而多层次的教育理想的人”、“具有平等的民主思想的人”。

关键词:教师角色 后现代主义 教育

教师角色是教师在学校教学活动中进行多种活动的反映。教育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路径,作为教育重要一环的教师发展已逐渐被视为教育改革的中心和核心要素,甚至被视为“学校与教学革新的心脏,它能最大程度地重建和振兴一个国家的教育希望”。[1]而教师角色是教师发展的重要基础,教师角色深受当代社会特征和教育思潮的影响,所以提倡个性差异,创新思维为主的后现代思潮不仅引起了课程领域的转变,同时也影响教师角色发生了巨大转变。

一.传统教育中的教师角色

中国传统文化中崇尚,教师的角色严格受到道德价值的制约和牵制,传统的教育长期以来强调社会价值取代个体价值,忽视了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现代社会相信理性和科学的进步,相信技术能够征服自然,相信将科学技术运用于社会改革就能控制和改善人类的状况。[2]这些理念深度影响着教师的发展,特别是教师的角色定位。

1.代表着权威者的形象

1949年,被称为现代课程理论之父的泰勒(Ralph W·Tyler)发表了《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提到课程设计的基本原理:设定教学目标、选定教学经验、组织教学经验、设定教学评价。从中可看出,泰勒原理提倡了教师的外在控制力,确定教师的权威角色。在现代教育中,形成了这样一种观点:教师是真理的化身,在知识的传授中占有绝对的优势,学生只能处于被动的地位,对教师的话只能言听计从,这样的课堂缺乏交流和互动,师生关系无法融洽和谐,师生之间缺少最起码的信任。

2.師生的分离和对立

无论是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还是以卢梭的教育思想都反映出师生关系的分离和对立。尽管出现了诸如,“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师生之间的主体间关系”等等思想,但是师生关系始终保持着分离,相互对立的师生观仍然无法消除。

3.受目标制约的人

现代的课程设计都是以泰勒的目标模式为范本的,泰勒在这本书中提出的四个基本问题中可以看到,泰勒目标模式的心理学基础是行为主义,强调如何确立目标和实现目标。教师成为进行教学行为,达成教学目标的人,树立目标以及过于功利性的教学过程让忽略了教师对于教学活动的自主研发意识和开发课程的能力。

4.完美形象的化身

从现代社会的眼光看来,教师是传道授业的导师、是学生人格的塑造者、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长者、是引路人、是为人师表的楷模等等。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对教师的要求可以说越来越高,在很多人眼里看来,教师担负着培育下一代的责任,因此,他们的一言一行必须受到严格的监督和训练,并为学生树立良好的师德形象而努力,有时甚至牺牲自己的一切。诸如,“五·一二”地震期间,社会舆论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是最后出教室的人,必须是学生的守护者,这种高要求的道德水准在其他行业很少出现,但是在教师这个职业中却出现了。由此可见,教师在人们心目中,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道德楷模的“完人”形象。

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的转型是对文化精神和价值取向的一次重要变革。[3]长久以来,人类社会以泰勒为主的功利主义科学理性思潮占主导地位,但是,当科学技术的滥用破坏生态平衡,网络技术的泛滥,黑客出现的隐患,网络信息的无限膨胀和无序化以及人们对网络的过多依赖导致真实与虚幻的无界化等等问题出现时,秉承非理性主义的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出现无疑是对现代思想的一种批判和质疑。20世纪60年代,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思潮兴起,是对现代文化精神和价值的解析和批判。虽然后现代主义的理论体系不是很完善,但它还有拥有值得借鉴的特征。

二.后现代主义教育思想的特征

1.开放性

后现代主义是与现代主义相对而言的,它提倡事物的多变性,批判用线性的思维看待事物。在教育观中,后现代主义认为教育的发展是超越线性的,是复杂的、多元的和不可预测的。[4]多尔是后现代主义课程思想的典型代表,他在《后现代课程观》一书中指出,现代思想的运作以封闭的、非转变性的框架为假定前提,当今的课程理论都是以牛顿式传统科学的封闭、简单、稳定为主。后现代强调在课程领域,教育的过程是活跃的、需要不断调节的,主张将课程视为变化的、活跃的、创新的、流动的、开放的系统。后现代主义强调课程开放性和活动性的特征要求课程的流动性,以及开放性和生成性,强调学习者对于课堂干扰因素的适应和利用,也是对教师在课堂中扮演什么角色的新的界定。

2.复杂性

多尔在他的课程观中强调课程的复杂性,他的理论基础之一是混沌学理论,他认为,发展的过程是不断分叉的,其影响因素是网状的,由多种因素的交互作用组成,形成综合的影响。[5]这说明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再只是虚心听教的“乖乖孩儿”,他们有权利与教师共同分享课程资源,学生不再超然于课程之外,教师也不再处于权威的地位,师生关系注重对话和交流。

3.多元性

多元性基于后现代的开放性而言,后现代主义强调事物的复杂性意义,不强调线性的定论。在课程领域,后现代主义教育观不仅关注了学生的学习状态,而且提倡关注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遇到生长环境、心理环境等各种因素。不论从多尔提出的“3S”,即“将科学思维、事物的想象力以及心理感受和创造性结合起来”。还是课程的“4R”标准,即课程的丰富性、回归性、实践性和严密性,还是卡普拉倡导的注重人与自然的生态课程观上看,无一不体现多元性的特点,他们注重课程对生活的回归,尊重差异和多样化。

4.革新性

后现代主义课程观就认为,后现代的课程具有革新性的特点,强调课程的变革是平衡到不平衡再到平衡的过程,这种过程是突发性的,教师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内驱力,诱发学生运用创新思维和方式解决问题。课程应给学生自组织的机会,在最有利的时机引发学生的内部重组。[6]

5.感性的关怀与理性思考的结合

后现代主义认为,以唯科学至上思想为主的现代科学理性将人类与自然环境隔离开来,使人类对自然的关注度降低,造成人类与自然界的对立。提出整体性生态课程论的卡普拉(CaPra)于1982年出版《转折点:科学、社会和新文化》一书,呼吁人们采取科学与人类精神相结合的后世界观,将人类的生活世界看成一个相互依存的整体,用生态学的世界观看待世界和设计课程。[7]这种后现代的生态课程观无疑是对传统重知课程观的挑战,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教授学生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生知道和了解这个世界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了解到他们所生存的环境,关注自然,了解生活的真谛。

6.不确定性

哈桑认为,后现代存在一种基本的精神,那就是对于一切秩序和结构的消解。后现代主义提倡多种特征的综合,如间断性、多元论、随意性、变性等。现代教育中,现代主义课程观的先设定目标,后按照目标行动的模式是较为生硬的、直线性的,使得师生关系变得僵化。后现代主义教育观反对目标的确定性,提倡对一切秩序的解构,强调教学过程的不确定性和生成性。

7.否定分割的师生关系

后现代主义是反对本体论和二元论的。因此,在教育领域,后现代主义教育思想家们反对将教师和学生对立和割裂开的二元论思想,进而崇尚师生的融洽共处。

三.后现代思潮下的教师角色

1.拥有平等观念的人

多尔强调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权利和平等性。他提倡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指出教师应将外在于学生情境的作用转向于与学生情境共生共存。多尔提出的后现代课程理念中,教师不再是原因性的,而是转变性的。[8]他指出教师应当鼓励和帮助学生的学习,强调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理查德·罗蒂作为后现代主义的代表之一,认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对話需要提前预演。由此看来,后现代主义视野下强调师生之间对话的动态过程,追求“对称的相互作用形式”[9],教师的权威性不在,教师和学生不存在先知与后知的鸿沟,教师是与学生平等对话中的“首席”,是学生内在精神的引路人,是和学生心灵结合的构成体。而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成为主动吸收知识,重构知识的“学习者”。他们面对教师可以存有疑问,甚至他们可以参与课程的建设。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他们可以自由地搜寻有用的信息,吸收和建构新的知识体系,成为知识的主动“选购者”。

2.可以被挑战的人

教学是开放的,活跃的组织过程,教师不应是僵硬的站在“神坛”上宣讲,而应该和学生一起探讨和进步,随时接受学生对自己的挑战。在过去的教育观中,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人,对于学生是长者,中国传统的教育观念教育学生要尊师重道。这些观念长久以来使教师处于权威、高高在上的地位,他们的一言一行对学生而言充满了危机和压迫感,这样的“不公平”待遇使师生关系变的越来越生硬。后现代主义反对生硬的“惟一”观,认为知识是有活力的、开放的、复杂的,提倡知识的多元性和创新思维,对于学生而言,教师不再站在神坛上的人,教师的权威性受到质疑,强调教学是交互的关系。教师能够从容面对学生对于知识的质疑,并与学生可以反思和寻求问题的答案,懂得随时完善自身在知识领域的不足,形成终身的理念。教师和学生的交往是互相交流和沟通的过程,彼此是可对话的平等的关系。这样形成的师生关系才能构成具有活力的课堂,这样教师才能在自己的教学历程中享受到和学生交流的快乐。

3.多角度的观察者

后现代主义知识观是一种多元观和有机观,它强调知识是生活的知识,知识是个人化、境域化、社会化的知识,是开放的、批判的、创造的知识。[10]教师不仅仅传授了知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倡学生用创造性思维去思考问题,理解知识的多面性,这意味着学生的创造也是多面的,教师对学课堂活动中的评价方式也不能是唯一的、单方面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当否认学生在课堂中的创造性,既然知识是多元的,没有仅有的“惟一”性,那么教师对于学生的学习评价也不应当是惟一的、单调的,我们应当认识到,学校不仅仅是知识的殿堂,学生的能力也不应当仅仅靠获得的分数来体现,所以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应当是多元的、动态的。

4.懂得创新的人

多尔把课程不再视为固定的跑道,而是个人转变和发展的通道,它只强调“跑道过程”,而不把它作为“模式”。[11]多尔倡导怀特海和杜威的教育观点,关注教育的过程性,认为课程的丰富的、生成性的,提倡教师和学生对于课程内容的共同拥有和创造性。因此,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角色并不只是传授知识的学者,而是一种在课堂中创造性运用知识、技能,营造一种生命运动的环境,在这个动态的环境中,教师可以自由的发挥和创造,能够自由的引领学生,关注学生的动态发展过程。在这里,每位教师所创设的环境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风格,对于学生的评价机制也应当是多元和多样的。

5.生命历程的导航者

在后现代主义的视野中,课堂是学习历程的发展和创造的过程,是一个生命历程的出现、发展和创新的历程。相应的,教学过程不是一种单纯的认识过程,而是生命意义的发生、创造与凝聚的过程,是生命力量的呈现与发展的过程,是主体对生命内涵的体验过程。[12]教师对于学生来说,并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传道授业”者,他还是一个为学生创设生命充分生长环境的人,在这个充满不确定、不可推测性的环境中,教师充分引导学生体验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享受生命旅途的欢乐,是学生生命历程的导航者。

6.“人文+科学”的结合者

后现代主义提倡多元化的关注角度,在教育领域中,更是提倡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和谐培养。卡普拉的生态课程观,D.R.格里芬提出“神圣的联系”(1990)、D.奥尔(D.Orr,1992)提出“生态脱盲”、J.P.米勒(J.P-Miller)提出“整体性课程”、D.奥里佛和K.杰士曼(Do-liverandK.Gershman)提出“相关多元性的统一”,等等。[13]这些后现代课程理论家都在倡导教师应当将科学理性思维与人文关怀相互融合,教学过程不仅强调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的人文关怀,而且要树立起学生的科学思维品质和精神。中国传统思想中的“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的观点,早已不适应现今社会的发展,儿童作为未来社会的接班人,有权利和义务关注人类的生存,关注自然,关注世界各个角落的发展。相对而言,教师的角色不再是单纯的“教书匠”,而是带领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劳动、感受自然之美好,从而构建和谐的心理环境和物质环境的人。

四.后现代主义教师角色

1.富有学识的人

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互动对象,教师应当具有渊博的,紧跟时代的知识体系和框架才能带领学生探索知识的海洋,才能理解和重构多元的知识体系,才能在一定程度上引导学生发现和改造世界。后现代主义知识观主张:①知识是对开放的、复杂多变的现实的解释,知识具有局部的、意境的特性。②知识是一种过程,是在学习者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③知识依存于知识的掌握者,知者与被知者紧密联系在一起,知识是有价值偏向的,受社会明显的或者隐蔽的权力关系的制约。此外,知识是个人经验的统合。④知识是作为整体的对自然、人类和社会的统合的解释。[14]对于教师而言,他不再是知识的掌控者,他不仅要拥有深厚的理论功底,而且要注意到知识的变化性和复杂性,教师和学生一样需要随时摄取最新的信息资源,在课堂中和学生共同交流和建构,能够和学生共同进步,师生关系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生活中都能够达到和谐。

2.懂得自我完善的人

教育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自我完善的过程,一个接受自我瑕疵,懂得自我完善的教育者才能引导学生完善和发展自己;一个懂得生活美好的人才能引导学生热爱生活。由于教师的职业特殊性,古往今来,整个社会都对教师有很高的期待,认为教师培养出来的要德才兼备,所以,有些人也会认为教师的素质也应当要接近于完美,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深受大众的关注。但是,教师只是一个普通人,教学工作的时长和教学活动的繁杂已经让很多教师有了工作的倦怠感。因此,教师应当随时自我完善,完善自己的工作,完善自己的生活,只有这样才能保持工作的活力和热情。这并不代表教师就应当是个“完人”、“圣人”,而是指在自己能力范伟之内,在最大限度内做到最好的就可以称的上是一位称职的教师。

3.拥有丰富而多层次的教育理想

教育理想是教育视野发展的航标和灯塔,没有了它,教育的发展就会失去正确的发展方向。[15]每位教师都应当有自己的教育理想,它是的教师这一角色富有创造性。我国从古至今都是一个讲求求同从异的国家,国情的特点致使我们很多的教师只能跟着教育的大方针转,缺乏自己的教育理念和理想。后现代主义倡导多元和多样化,强调个体的个性发展。每位教师所面对的学生群体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来自不同的生活环境,各有特点,不能在教育中一概而论,而教育理想是建立在一定教育实践基础上的,每位教师的教育实践和体验都不相同。因此,个性化的教育理想不仅可以促进教师的有效的、个性化的教学,做学生生命的导航者,而且是教师事业的“牵引力”,能够让学生和教师能“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发展。

4.拥有平等的民主思想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一位拥有平等民主思想的教师才能拥有平等的师生关系;一位拥有平等民主思想的教师才能懂得尊重和理解学生,走进学生心灵,理解学生的想法和需求,指导学生的人生,多维度的评价学生,一个尊重学生的教师才能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

后现代主义教育思想为教师角色的转变提供了多维度的视角,也带来了发展的机遇和困惑,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安达略教育学院长迈克·富兰说:“当我们面向21世纪的时候,就越来越希望它的众民在他们的一生中,在一个充满活力的、多元文化的全球变革的背景下能够独立地和相互协调地、积极主动地对待变革。”[16]我国的教育改革正不断深化,多样的教育思潮带来多样的教育理念,作为教育者,就是要做到扬长避短,取众家之长,促使我国的教育变得更加系统和多元,使我国的教育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翠荣,胡成玉,林芸.后现代教师角色观与教师发展新理念[J].理论月刊.2008,(9):124-126.

[2]谢登斌.多尔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探析[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3):71-76.

[3]李臣之.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试探[J].教育科学.1999,(1):58-62.

[4]覃红霞,陈兴德.经典的解构—从泰勒到后现代主义课程观的变迁[J].国外教育思想,2003(2):109-112.

[5]倪心刚,颜丙峰.社会范式的转型与教师角色的转换[J].教育探索.2004(12):58-59.

[6]蔡绿妍.后现代主义的课程思想及其启示[J].现代教育论丛.2005(4):11-13.

[7]王利平.后现代教育观[J].江西教育.2008(Z2):1.

[8]郭启华.后现代视野中的学生观[D].吉林:东北师范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2006:1-5.

[9]刘哲玲,刘奕.浅论多尔的后现代课程观[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8,24(2):106-108.

[10]顾明远主编:《国际教育新理念》,海南:海南出版社2001年版,第164页.

[11]乔纳斯·.F·索尔蒂斯.后现代课程观[M].第4页

[12]张丽萍,陈红军,陈风华.凭借后现代主义教学观构建几则教学论点[J].教学与管理.2005:5-6.

[13]穆建亚,王婷.论后现代主义视野下的师生观[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汉文综合版).2006,26(3):81-82.

[14]于澤元.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研究[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教科所,2002:1-5.

[15]蒋己兰.多尔的后现代课程观对我国课程改革的启示[J].当代教育论坛.2005(8):82-83.

[16]张善鑫.试论教育者的教育理想[J].华北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04,14(3):82-83.

[17]王少非.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发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注 释

[1]陈翠荣,胡成玉林芸.后现代教师角色观与教师发展新理念[J].理论与实践,2008,9.

[2]李臣之.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试探[J].教育科学,1999(1).

[3]倪心刚,颜丙峰.社会范式的转型与教师角色的转换[J].教育探索.2004(12).

[4]王利平.后现代教育观[J].江西教育.2008(Z2).

[5]刘哲玲,刘奕.浅论多尔的后现代课程观[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8,24(2).

[6]李臣之.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试探[J].教育科学.1999(1).

[7]李臣之.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试探[J].教育科学.1999(1).

[8]乔纳斯·.F·索尔蒂斯.后现代课程观[M].第4页

[9]张丽萍,陈红军,陈风华.凭借后现代主义教学观构建几则教学论点[J].教学与管理.2005.

[10]于泽元.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研究[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教科所,2002:1-5.

[11]蒋己兰.多尔的后现代课程观对我国课程改革的启示[J].当代教育论坛.2005(8).

[12]张丽萍,陈红军,陈风华.凭借后现代主义教学观构建几则教学论点[J].教学与管理.2005.

[13]李臣之.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试探[J].教育科学.1999(1).

[14]陈翠荣,胡成玉,林芸.后现代教师角色观与教师发展新理念[J].理论与实践.2008(9).

[15]张善鑫.试论教育者的教育理想[J].华北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04,14(3).

[16]王少非.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发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作者单位:银川职业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教师角色后现代主义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从后现代主义传记戏剧到元传记:重读《戏谑》与《歇斯底里》中的荒诞性
元艺术与后现代主义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后现代主义的幻想
教师角色在英语学习中的作用及角色转换
浅谈新课改下教师的角色与教学行为
新媒体环境下多模态商务英语课堂教师角色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