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肯定的主观评价构式“X不香吗”
2023-08-07王圣博
【摘要】“X不香吗”是一个可以表示肯定的主观评价构式,变项构件X在上下文语境中获得了[+对比性]的语义特征,常项构件“香”在隐喻和隐喻中的转喻的认知机制下由表示“食物味道好”演变为表示“事件结果好”。整个构式可以表示发话者在经过对比后认为X更胜一筹,具有主观评价和诱导移情的功能。
【关键词】“X不香吗”;隐喻;转喻;主观评价;诱导移情
【中图分类号】H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26-0114-04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26.037
一、引言
近年来网络上出现了一种表肯定的新兴构式——“X (他/它)不香吗”,如“买口红不香吗”“有个爱买买买的女儿不香吗”。我们认为其中的“香”不表本义,整个构式在语义上的特殊之处使其在使用上存在创新,发话者可以借助味觉评价词实现对事物或事件的评价。例如:
(1)锅包肉不香吗?你怎么不吃啊?(微博2021.03.08)
(2)不得不说男朋友真的很会过日子。昨天三八节,我说我也想要花,他说我们不要跟别人一样,别人过我们“三八”过“三九”。花买来没几天就枯萎了,那些钱拿去吃个饭不香吗?(微博2021.03.09)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可以视作构式的“X不香吗”。Goldberg(1995)认为,如果某一语言形式所表达的整体意义或功能不能由其组成成分完全推导出,则该表达可被视为构式。例(1)的“锅包肉不香吗”表示“锅包肉不好吃吗”,是发话者就“锅包肉”这道菜的味道发出的疑问,能根据句子的表层形式完全推导出来,因此“锅包肉不香吗”不是构式;例(2)的“那些钱拿去吃个饭不香吗”是指相比于情人节花高价买花,用同样的钱出去吃饭更好,该结构在语境中浮现出了“更”“更加”的含义,不能根据其表层形式完全推导出来。由此可知,例(2)中的“那些钱拿去吃个饭不香吗”可以看作是构式,属于本文的研究对象。
国内语言学界对该新兴表达已有一定研究成果,赵敏(2021)从话语互动的角度对“他不香吗”展开研究,认为“他不香吗”,具有积极肯定和消极否定的立场表达功能。谭志文(2021)在共时层面梳理了“香”的含义,认为“X它不香吗”具有主观肯定、否定调侃、推荐建议的功能,并从认知机制和语言模因的角度讨论了这种表达的形成动因。
任群(2020)在共时层面梳理了“香”的含义,还总结了构式“X不香吗”的语体特征和出现语境。朱敏(2022)认为“X不香吗”带有说话人明显的态度倾向,变项X与“X不香吗”小句的上下文所提之事存在对比意味。
王佩瑶(2021)从篇章的角度对其进行考察,将“X它不香吗”与其上下文语境总结为“Y,X它不香吗”的形式,其中Y和X在语义上是相反或相对的。
现有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构件“香”与构式整体的语义、构式的语用功能与认知机制上,但现有研究成果中还存在以下不足之处:1.对构件X的考察仅仅局限于对其所处的句法位置和所作的句法成分的总结,而未从语义角度进行分析;2.语用功能的总结过于零散,且只立足于发话者的主观性,没有立足于发话者的交互主观性。因此,本文拟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1.构件X和“香”的语义;2.构式义;3.构式的基本表达功能,从而揭示该构式的特殊之处。
二、构件及构式义分析
(一)构件分析
1.X
在我们检索到的146例构式“X不香吗”中,有135例其中的X能在句子中找到其对比对象,例如:
(3)不明白为什么这么多演员甘心做脸替,好好练练台词上上声台形表的课不香吗?(微博2021.03.08)
(4)正当我疑惑为何我们单位妇女节不放假时,节日慰问的500元立马到账。放什么假?工作不香吗?(微博2021.03.08)
例(3)中的“好好练练台词上上声台行表课”指的是“做正式的演员”,其对比对象是“做脸替”;例(4)中的“工作”的对比对象是“放假”。
我们对剩余的11例语料进行了穷尽式考察,发现,其中的X的对比对象虽然并未在句子中出现,但是我们可以根据语境以及一些规约化的信息将其还原,例如:
(5)26元的泰山门票它不香么?夜爬泰山!冲!(B站2020.08.30)
(6)新买的小白鞋真的很好穿,而且100块钱不到就可以拥有。这还不香吗?(微博2021.09.25)
例(5)中的“26元的泰山门票”的对比对象虽然在句中并没有出现,但是泰山门票的正价要比26元更高,由此可知26元的泰山门票作为特价门票,其对比对象是正价门票;例(6)中的“这”指的是“新买的小白鞋”,它的对比对象虽然在句中并没有出现,但是人们都知道穿起来很舒服的鞋子往往价格都很高,所以“这”的对比对象是价格高昂的鞋。
结合以上分析可知,构件X在上下文语境中获得了[+对比性]的语义特征。
2.香
“香”在《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作为形容词主要表示的是“食物味道好”。结合“X不香吗”的起源“那一百块钱买排骨吃,它不香吗?”可知,构式中“香”的本义表示的是味觉上给人的愉悦感受,其语义特征我们可以概括为:[+味觉][+积极][+主观感受],但考察检索到的语料,我们发现“香”在构式中的语义要比其本义更加丰富。例如:
(7)百度就有且很详细的东西真的没必要去问別人好吧,自己搜不香吗?我跟你又不熟,有被无语的一刻。(微博2021.09.25)
(8)最近接到的诈骗电话都太低级了,几句话就被怼得毫无逻辑,下次再接到诈骗电话我就要劝他们洗心革面,找个班上不香吗?(微博2021.09.26)
(9)嚯!八块钱的遮瑕它不香吗?便宜也有好货!掏心窝子好物大放送!真的太好用了!学生党必看!(B站2020.03.20)
(10)从大年初一开始,我开始在单位值班,一直到初六。反正是没人约会的单身狗哈哈哈。之后休息6天!后面这6天就没有什么人了吧?现在什么电影院,什么网红桥,到处都是人山人海。关键是前三天还有3倍工资,这样的安排不香么?(嘉兴19楼微信公众号2021.02.16)
结合语境信息可知,例(7)的“自己搜不香吗”表示发话者认为相比于“问别人”,“自己搜”更便捷;例(8)的“找个班上不香吗”表示发话者认为相比于从事电信诈骗的违法活动,找份工作好好上班,赚合法的钱更光荣;例(9)的“八块钱的遮瑕它不香吗”表示发话者认为相比于昂贵的大牌遮瑕,便宜且好用的遮瑕更实惠划算;例(10)中的“这样的安排不香么”表示的是发话者认为相比于大年初一到初六放假,大年初六到初十二放假更省钱,休假的体验感更好。
由于“香”的本义在上述例子中均未得到体现,所以这说明“香”的本义和它在构式中的语义并不兼容。这种“不兼容”体现了“构式压制”的互动关系。
侯国金(2015)认为“构式压制”表现为构式的整体意义会迫使不兼容的个别语词在意义上做出迁就,发生移变,从而优选出与语境匹配的含义。
也就是说,“香”在构式中的语义要结合语境信息来确定。据此我们认为,上述例子中的“香”依次表示“便捷”“有意义”“光荣”“令人开心”。由于上述四种含语义都属于事件结果给人带来的积极感受,即“事件的结果好”所以“香”在构式中的语义特征可以总结为[+事件结果][+积极][+主观感受]。
“香”的本义表示“味道好”,从认知上看,属于味觉认知域。它在进入构式后发生了“跨域投射”,表示“结果好”,属于事件认知域。
因此我们认为“香”在构式中的语义是在隐喻机制下形成的。另外,从“香”的本义及其在构式中的语义来看,发话者是利用味觉上的主观感受指称事件结果引起的主观感受。
由于“香”的本义是人们与生俱来且人人都有的,所以发话者利用“香”来转指事件结果引起的主观感受,可以使“主观感受”得到凸显,受话者也更容易理解“香”在构式中的含义,而这种“凸显说明“香”在构式中的语义的产生机制还包括“转喻”。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这种转喻是发生在“跨域投射”的基础上的,所以这里的“转喻”更准确地说是“隐喻中的转喻”。
(二)构式“X不香吗”的构式义
我们在第二章已经对构式“X不香吗”的构件进行了分析,但是对整个构式的语义特征还不是十分明确,需要继续进行更加深入的分析。在构式“X不香吗”的实际使用中,我们发现构式“X不香吗”具有[+主观趋优性]的语义特征。
考察检索到的语料,我们发现构式“X不香吗”经常和表示反问的副词“难道”共现,所以可以根据形式上的共现成分断定该构式可以视作反问句。
学界普遍认为理解反问句的句义的方法是“命题+否定”,即对反问句体现出来的命题进行否定就可以得到反问句的句义。由此可知该构式的含义就是“X香”。由于我们在第二章已经指出X在构式中具有[+对比性]的语义特征,这说明“X香”是发话者进行对比后的产物。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将构式“X不香吗”的构式义概括为:发话者在对比后认为X更胜一筹。
三、构式“X不香吗”的语用功能
(一)主观评价功能
“X不香吗”可表示发话者单纯针对X的积极评价,还可以在表示发话者对X的积极评价的同时体现对发话者对X的对比项的消极评价。
(11)几年没进来了,完全不适应。以前年轻的时候还可以蹦几下,现在完全没得感觉了,难道在家追剧不香吗?(微博2021.09.25)
(12)我想自己做蛋黄酥,看教程之后觉得做豆沙馅好麻烦,买现成的吧。取咸蛋黄好麻烦,買现成的吧。做酥皮好麻烦,买现成的吧。算了,直接买蛋黄酥不香吗?(微博2021.03.14)
例(11)的“在家追剧不香吗”体现了发话者对在家追剧的积极评价,还体现了对其对比项“去夜店蹦迪”的消极评价;例(12)的“直接买蛋黄酥不香吗”体现了发话者对直接买成品蛋黄酥来吃十分方便的积极评价,还体现了发话者对自己做蛋黄酥又麻烦又不易做好的消极评价。
(二)诱导移情功能
胡德明(2008)认为反问句具有诱导性和隐涵性的特征,其诱导性是指发话者可以利用反问句诱导受话者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引导受话者人自己得出否定性的结论,其隐涵性是指反问句的语义和其所体现的发话者的意图是隐涵的。
隐涵性与诱导性存在内在联系,因为发话者的诱导行为就意味着其话语含义与真实意图要遮掩起来,又不能让受话者完全理解不了,所以只能以隐涵义的形式传达。
由此可知二者的内在联系表现为反问句的诱导性导致了隐涵性。反问句的隐涵性会导致发话者的诱导行为主要出现两种结果,一种是诱导成功,即受话者认同发话者的观点,另一种是诱导不成功,即受话者不认同或不完全认同发话者的观点。
需要注意的是,当诱导成功时,受话者产生的理解与发话者的观点相一致,发话者与受话者对X具有相同的情感态度,此时发话者与受话者获得了相同的情感态度,情感通道相通,发话者实现了诱导移情。
(13)许同学:那个学校我应聘上了,但是太偏僻了,还是烟洲香一点。
蔡同学:乐平确实偏,三水都靠近我家这边了。
陈同学:找个工作生活三公里内就能解决的地方不香吗?
许同学:香,太香了。
(微信聊天记录)
(14)张三:你干啥呢?
李四:看那个悬疑剧呢,大boss出来了。
张三:看那外国剧干啥?难道国产剧不香吗?
李四:这个也挺好看,我马上就追完了。
(微信聊天记录)
例(13),发话者通过“找个工作生活三公里内就能解决的地方不香吗”来表达自己认为通勤便利的工作要比通勤压力大的工作更好;例(14),发话者通过“国产剧不香吗”来表达自己认为国产剧比其他国家的电视剧更好。在这两个例子中,发话者都是利用反问形式的构式来诱导受话者进行思考,希望受话者能够获得与自己相同的理解,认同自己的观点,但从受话者的实际回答来看,例(13)中的受话者认同发话者的观点,所以发话者的诱导移情行为是成功的,此时发话者和受话者的情感通道得以相通;例(14)中受话者依旧坚持自己的观点,因此发话者的诱导移情行为并未成功。
诱导移情这一功能说明发话者在交际中使用以反问句作为外在形式的构式“X不香吗”是从受话者的角度进行考虑的结果。发话者尽可能使受话者对构式的含义产生与自己一致的理解,体现了发話者在交际过程中的交互主观性。
四、结论
本文运用认知语言学的构式相关理论对构式“X不香吗”进行了探讨,结论如下:
1.构件X具有对比性的语义特征。“香”原本表示“食物味道好”,进入构式后,其语义在隐喻和隐喻中的转喻的认知机制下发生变化,表示“事件结果好”。
2.构式“X不香吗”可以表示发话者在经过对比后认为X更胜一筹。
3.构式“X不香吗”具有主观评价功能,发话者使用构式“X不香吗”既可以表示对X的积极评价又可以表示对X的对比对象的消极评价。
构式“X不香吗”还具有诱使移情功能,这一功能体现了发话者在交际中的交互主观性。这种诱导行为可能会成功也可能会失败,当诱导移情行为成功时,发话者与受话者的情感通道实现相通。
参考文献:
[1]陈西,束定芳.新构式的固化-规约化分析——以“可能V了假X”为例[J].语言教学与研究,2020,(05):103-112.
[2]陈颖.由转喻而来的即时性主观评议构式“看把P+A/V的”[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8,41(02):46-54+160-161.
[3]何自然.言语交际中的语用移情[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1,(04):11-15.
[4]侯国金.语用制约/压制假说[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15,47(03):345-354+479.
[5]胡德明.反问句的语用价值——诱导性与隐涵性[J].修辞学习,2008,(04):36-40.
[6]刘彬.反问句的意义和功能研究:回顾与展望[J].汉语学习,2021,(05):64-73.
[7]任群.“X不香吗”的构式探析[J].汉字文化,2020, (S2):15-17.
[8]谭志文.网络流行表达式“X它不香吗”探析[J].品位·经典,2021,(04):45-47+53.
[9]沈家煊.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04):268-275+320.
[10]王佩瑶.网络流行语“X它不香吗”句式探析[J].汉字文化,2021,(21):119-122.
[11]张旺熹,姚京晶.汉语人称代词类话语标记系统的主观性差异[J].汉语学习,2009,(03).
[12]赵敏.多义同构类新兴构式在话语中的互动——以反问构式“他不香吗”为例[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49(05):150-156.
[13]朱敏.模因论视域下的网络流行语“真香”“X不香吗”探析[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2,42(01):106-115.
[14]Goldberg.Constructions:A Construction Grammar Approach to Argument Structure[M].London: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5.
作者简介:
王圣博,男,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现代汉语语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