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格斯平等观研究
2023-08-07梁钰
【摘要】面对杜林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说的攻击和污蔑,恩格斯选择以文字对杜林进行批判,《反杜林论》由此问世。在《反杜林论》中,恩格斯秉持其一如既往的战斗风格与批判性思维,对于杜林所宣称的平等观进行剖析,发现其实质不过是在为奴隶制进行辩护。在恩格斯看来,平等是一个历史范畴、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能够制约其实现程度、只有消灭阶级才能实现真正的平等。恩格斯平等观为马克思主义平等观注入了新鲜血液,使马克思主义平等观更加全面丰富。对于我国来说,恩格斯平等观为我国构建平等思想体系提供了理论来源和实践指引。
【关键词】恩格斯;平等观;公平正义
【中图分类号】A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26-0077-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26.025
基金项目:2023年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创新项目“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领导抗疫斗争的实践与经验研究”(项目编号:MYYJ23S16)阶段性成果。
一、恩格斯平等觀的理论渊源
对任何一个观点进行深度剖析,首先要对其理论渊源进行阐释,从理论源头探析其形成的基础。恩格斯结合三个时期的哲学家们对于平等问题的不同看法,对于其中代表人物的经典论断加入了自己的思考,从而逐步形成了完整的平等观。通过梳理,可发现恩格斯主要是参考借鉴了三个时期的哲学家们所阐述的平等观念。
(一)西方传统哲学家思想中的平等观念
探析西方传统平等思想,最初可以回溯到古希腊时期。当时的希腊社会是一个以土地私有制为基础的奴隶制社会,依托其最显著的特点,平等思想在该条件下应运而生。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出了“男女平等”的思想,主要表现在:男女拥有相同的天赋,在同工种中,无法单纯凭借性别评判谁的工作能力更强;要对男女实施平等的教育,无论是教育内容抑或教育形式;男女能够承担相同的职务,不得进行性别歧视。柏拉图的“男女平等”观置于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其实是不符实际、无法实现的,但即便难以实施,也能够体现柏拉图的远见卓识。
亚里士多德在论述平等精神时认为其体现了公民的本质及城邦的本质,也就是说在城邦中做出相对比较大贡献的公民能够享有较高的地位。除此之外,亚里士多德还坚持认为不得实行绝对平等,因为绝对平等与政治正义相抵触。我们可以看到在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时代,平等思想带有明显的理想性、相对性和阶级性。
(二)近代资产阶级哲学家思想中的平等观念
在近代资产阶级哲学家中,较具有代表性的是英国哲学家托马斯·霍布斯。他认为每个独立的个体、每个人在自然状态下都是平等的,但在互相交往的过程中,出于利己主义的本性,人性的丑恶一面会相应地暴露出来。霍布斯本意是希望在宣扬平等的同时,能够让人们摒弃自己为了实现利己主义而实行的伤害他人的行为,但讽刺的是,他本人却站到了对立面上——大力拥护封建君主剥夺人民的政治权利。
除霍布斯外,英国哲学家洛克的平等观念也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一方面,洛克认为对他人生命、自由和财产进行侵犯的行为是绝不会被承认的,因为这种行为违背了“每个人在自然状态下都是自由而平等的”观点。但另一方面,高声宣扬“人人平等”的洛克对于把平等要求运用到经济生活中的行为又持坚决反对的态度,意味着洛克仅承认人在政治领域的平等,而否认了经济领域的相互平等。因而洛克被认为是平等论的“两面人”,体现了资产阶级平等观念的自私性和狭隘性。
(三)近代启蒙思想家的平等观念
伏尔泰认为人在财产权利上是存在不平等的,从拥有财富数量的角度来看,分为富人阶级与穷人阶级,富人阶级凭借其拥有的财富数量理应处于支配地位,故穷人阶级自然沦为被支配地位。
卢梭坚信在自然状态下,人与人之间生来平等,个人自由与平等相互依存。人类自然状态是研究现存社会中的不平等从何而来的源头,从人类自然状态中能领悟到人的自然本性,借此推理如何从平等向不平等发生变化。
卢梭指出“私有制是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首先是生活在原始社会的人们,即使在体质上有所差别,其影响也是微乎其微的。后来当人们开始学会使用工具,进行农业劳作,就产生了私有制及财产的不平等。往后就产生了统治和奴役,进入了奴隶社会。在奴隶社会中,人类被进一步划分为统治者与被统治者,在统治者的压迫下,被统治者逐步变成了盲目服从的奴隶。基于此,卢梭提出了人民主权学说,主张主权绝对属于人民所有。
二、《反杜林论》中恩格斯对杜林平等观的批判
(一)对杜林唯心主义先验论的批判
《反杜林论》中第十章“道德与法。平等”是恩格斯从研究问题的关键方法论入手进行批判的一章。恩格斯认为虽然杜林宣称找到了永恒的真理,但实际上其不过是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变种,即先验主义。杜林将概念置于核心地位,以概念衡量对象,经此过程,导致思维和意识难以立于现实世界基础之上,即脱离现实世界而存在。在这种错误的方法下,杜林进行任何研究都不可避免地滑向唯心主义,由此提出的平等观也带有主观唯心主义的色彩。
(二)对杜林“平等公理”的批判
杜林在研究数学的过程中总结归纳了一定的方法,他借助这些方法来对社会中的平等问题进行研究,在参考借助他人经验的基础上,构建起一个并非其独创的“两个人”的简单模型——两个独立的人之间拥有完全平等的意志,从一定角度来说,双方处于完全平等的条件下,且一方不能以强硬态度向另一方提出任何肯定的要求。在恩格斯看来,杜林创造的这个所谓的“两个人”模型,是其功利性思想的体现,并无合理性可言。同时恩格斯认为,无论在何种社会形态下,男女都不会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完全平等。
(三)对暴力是不平等起源谬论的批判
杜林认为,在两个意志中,双方完全平等,若其中一方向另一方提出了任何肯定的要求,这种要求是不被允许的。如果一方更借助暴力形式来逼迫另一方实现他的要求,就会产生非正义的状态。针对杜林的观点,恩格斯持反对态度。在恩格斯看来,不平等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背后隐藏的因素多种多样,经济、政治方面的发展状况也会造成不平等,暴力并不是造成不平等的直接根源。
三、《反杜林论》中恩格斯的平等观
(一)平等是一个历史范畴
平等在各时期有着与之相匹配的时代背景,比如在原始社会阶段,由于生产力极度低下,各氏族成员对于平等的概念是财产公有;在奴隶社会,产生了奴隶主支配奴隶的现象,奴隶在反抗奴隶主剥削的过程中渴求地位的平等。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构建了一个论述“平等是一个历史范畴”观点的体系——从原始社会的平等观开始分析,后续展现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发展状况,按照时间顺序对各阶段的平等观念进行梳理,从而论述了平等观是依赖于特定的历史条件进行发展的。
(二)平等的实现程度受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
在恩格斯看来,正是由于社会资源匮乏,各种生活必需品无法满足人们基本的生活需要,如最简单的饱腹都无法满足,需求得不到满足的人们开始争抢资源以保证自己能够生存,不平等由此产生。而导致不平等的政治根源则是生产力不发达带来的阶级压迫。资产阶级掌握着巨大财富,与之相对的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无产阶级所拥有的财富微乎其微。资产阶级也凭借着拥有的权利压迫、奴役无产阶级,通过雇佣无产阶级出卖劳动力为其制造更多的财富,导致两个阶级间的矛盾愈发严重,阶级压迫也相应加重。恩格斯认为,要想消灭社会阶级,首要前提条件就是生产高度发展,在这种条件下,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才有缓和的可能,平等才有机会实现。
(三)消灭阶级是实现真正平等的唯一手段
资产阶级平等观总归是反映资产阶级的利益,资产阶级通过出台与平等人权相关联的法律来标榜自己的“人性化”。这种行为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仅仅是资产阶级借助“法的平等”的外衣来掩盖实际的“现实的不平等”,同样也掩盖了资本家剥削他人劳动以获取利润的本质。这种平等在社会大众看来并不是真正的平等,而是具有虚伪性、形式性的平等。
无产阶级相对于资产阶级来说,缺乏足够的财富和社会地位,只能出卖劳动力为资产者创造财富。资产阶级宣扬的平等观在无产阶级看来是虚伪的,无产阶级渴望的是社会权利与地位的平等,但资产阶级绝不可能赋予无产阶级此种平等。资产阶级关注的只有自身能否获益;无产阶级则要求的是“消灭阶级本身”。
四、恩格斯平等观的当代价值
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步入新时代,面临的时代背景、挑战不似从前。新时代我国主要矛盾随着时代变化相应改变,变成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从这个主要矛盾中,我们可以看到,人民始终是我国推进各项工作的着力点。虽说我们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但不同区域间的发展水平不甚相同,人民也在渴求更多方面的平等。在处理我国平等问题的过程中,要发挥恩格斯平等观的指导作用,结合自身国情,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人民享有广泛的平等权。
(一)恩格斯平等观的理论价值
在对杜林抽象平等观进行批判的过程中,恩格斯指出,任何理论都不是绝对永恒的,不存在永恒且适用于各种社会的理论,是因为一个理论的提出依赖于当时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发展状况。同样的理论并不普遍适用于各种社会,要根据实际判断是否能将此理论运用到社会建设中。
1.坚持新发展理念的价值导向
新发展理念中的“共享”最能体现平等理论,在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城乡之间存在发展差距。我国目前的国情是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说明保障人民群众享有平等权是一个需要长期努力的过程。
恩格斯说可以“消灭牺牲一些人的利益来满足另一些人的需要的情况” ①,也就是说,恩格斯主张以消灭部分利益达到人民能够平等拥有社会资源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人民可共享劳动成果,实现各项权利与义务的平等。我国将“平等”置于新发展理念中,体现了“坚持让每个人都可以享受到发展成果”的美好愿景。将恩格斯平等观作为我国处理平等问题的指导思想之一,有助于我们兼顾效率与公平,在追求快速发展的同时注重是否实现了公平。
2.推出中国外交新理念的思想参照
在新时代,我们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对于一些国家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持反对态度,同时也坚持反对任何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在恩格斯平等观的指导下,我们一直以来贯彻落实了和平的外交政策。面对国际风云变幻,我国政府适时提出了“和谐”的外交新理念,对于推动建设和谐世界、促进世界和平起到较大贡献。外交新理念是对恩格斯平等观的时代性、开放性继承,和谐是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我国在与别国的相互交往中,始终平等对待其他国家,不因为国家大小改变态度,做到平等相处、互惠互利。
(二)恩格斯平等观的实践价值
恩格斯平等观的实践价值主要体现在打造全新社会治理格局,满足人民美好生活追求,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方面,有助于结合我国具体实际处理现存的不平等问题。
1.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行动指引
建设一个公平正义、诚信有爱、充满生机、稳定有序和生态和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心愿。最先要着力解决的就是经济层面的效率与公平,受地理环境、经济基础、人口数量等因素影响,我国各地区、各城市的發展水平不尽相同。如何处理好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情况,是我们当前面临的一项重大挑战。政府通过发挥城市对农村的辐射作用,采取积极措施,推动农村劳力转移,不断提高农民经济收入。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格局离不开公平正义,需要结合恩格斯平等观的科学内涵,为指导我国社会治理新格局的实践进程增速。
2.实现美好生活目标的行动指南
邓小平提出的“共同富裕”思想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其指的是全体人民的富裕但同时允许存在着一定差距。共同富裕思想是恩格斯平等观在中国的实践践行,是人们得到物质满足的关键一环。恩格斯对平等的唯物主义阐释,对于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走向富强之路,实现共同富裕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过程中,对于收入差距過大的问题,政府采取了不同的税收制度,调节企业收入和个人收入,使之符合社会公平。同时加强制度建设,对于基本领域实现机会平等。还有最重要的是保证结果公正,这些人民平等权的实现,需要政策的大力支持和合理调整作为保证。
3.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精神引领
当今世界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各国间联系和依存日益加深的同时面临着诸多共同挑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第一步是要坚持平等与他国交流对话,在此基础上,才能建立良好外交关系。
近年来我国在处理国际事务时,坚决贯彻平等的外交政策和外交理念,充分展现了勇于担当的大国责任感。例如面对出现的单边主义,中方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坚持多边主义,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向公正合理方向发展。面对突发的国际事务,我国与其他国家共同协商,积极寻求解决办法。自我国提出建设“一带一路”的合作倡议以来,毗邻国家积极签署经贸合作中长期发展规划,周边各国经济实现稳步提速。“一带一路”给参与各方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合作红利,为世界走向共赢带来了中国方案。
五、结语
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中,平等的问题始终是人们的关注焦点。通过对《反杜林论》中恩格斯平等观的理论渊源、对杜林平等观的批判进行分析,能够明确恩格斯平等观是立足于唯物主义史观的前提下,对资产阶级平等观进行深刻批判,科学阐明了无产阶级平等要求。将恩格斯平等观运用到我国解决现实问题的实践中,着力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增强人民幸福感。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371页。
参考文献:
[1]姜琦昱.恩格斯平等观及当代价值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22.
[2]黄秀振.批判与建构:《反杜林论》中恩格斯的平等观及其时代价值[J].哈尔滨学院学报,2022,43(04):10-13.
[3]王显星.《反杜林论》中恩格斯平等观论析[J].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2022,24(02):25-30.
[4]王笑容.恩格斯的平等观及其当代价值——基于《反杜林论》的文本解读[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22,(01): 39-43.
[5]周梦琴.恩格斯平等观及其意义[D].南昌大学, 2021.
[6]林进平.恩格斯对杜林平等观的批判及其当代意义[J].马克思主义研究,2021,(06):63-72+164.
[7]张婉.恩格斯《反杜林论》中的平等观及时代价值[J].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1,(02):59-70.
[8]毕天良,曾红宇.恩格斯《反杜林论》中的平等观探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3(04):50-56.
作者简介:
梁钰,女,广东肇庆人,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