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韵典型动作对于中国古典舞演员的隐性价值
——以“风火轮”和“云手系列”为例
2023-08-07刘逸珂
刘逸珂
(北京舞蹈学院 北京 100081)
隐性价值不是对价值主体的直观反映,它具有隐蔽性、内化的特征,同时伴有持久性和复合性,具体指一种基于长期经验积累的、没有具体物化的、产生多重效益的组织要素。它的第一特征是收益的间接性。在近些年发文量骤增的相关文献中,多为在前瞻性视角下对中国古典舞身韵教学本体的研究,研究训练意义作用于舞蹈演员表演价值的内容相对稀少。因此,本文另辟蹊径,试图切换视角,聚焦于“风火轮”和“云手系列”两种动作,并以小见大,去窥见身韵典型动作的训练意义,试图对培育中国古典舞演员的隐性价值进行解读。
本文之所以选择“风火轮”和“云手系列”两种动作,是因为“风火轮”中有快、慢两种不同的节奏处理和劲力对比,而“云手系列”丰富多样,具备可变性。“风火轮”和“云手系列”除了可以有效地挖掘舞蹈演员的身体运动能力,培养舞蹈演员的身体表现力,还可以使演员跳出思维窠臼,将“隐”在其身上的价值转化为适应各舞种表演的通识动作,从而建立属于中国舞蹈表演范畴的审美意识。因为教学和表演是相互渗透的关系,所以在进行身韵典型动作的教学时,除了要传承经典,还需要结合当下舞蹈演员的实际需求不断地优化教学方法,确保“回头看”和“往前走”双管齐下,更好地适应当代舞台的多元化。
一、有效挖掘演员的身体运动能力
身韵典型动作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中国古典舞教材训练的取向和范围,为组合编排提供了规格和依据。为了掌握某个典型动作的组合或风格,为了参透中国古典舞的运动规律和身法走向,演员必须接受身韵典型动作训练,从而在最大限度上挖掘与开拓身体的幅度、力度、速度,以得到“一副好用的身体”。
众所周知,中国古典舞演员的基本功非常好,这不仅指他们将某一种或全部的舞蹈动作练到极致了,更是指他们在日复一日的基本功训练中打磨出了“会使劲儿的身体”,即懂得如何使用“巧劲儿”使自己的身体动作张弛有度,以至于在各种舞蹈表演中具有可塑性和适应性。笔者对当今院团中的舞蹈演员进行了分析,发现舞台上的主要演员中有九成是中国古典舞演员。可见,经受过中国古典舞身韵典型动作训练的舞蹈人才,在高标准、严要求下,其身体能力已经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因而,身韵典型动作训练,势必对演员挖掘身体运动能力起到了核心的作用。
唐满城先生曾说:“身韵的训练是让中国古典舞演员在运动过程中的用力呈现出轻重、长短、顿挫等可切分可对比的节奏处理,这些节奏通过人体表现出来所用的力度就称之为‘劲力’。”例如,“风火轮”是一个技术性较强的动作,该动作正如其名,要充分体现出“风啸啸”“火腾腾”“轮滚滚”的动势特点。在表演慢速风火轮时,舞蹈演员要在敞胸、转腰、翻拧的运动过程中最大限度地舒展身体,使四肢充分延伸,而腰部要尽力配合拧、仰、翻、俯等各种动作;在表演快速风火轮时,舞蹈演员虽然要用腰部发力,但为了表现出“迅猛”的特点,必须在抡臂的同时放松肩部和腰部,才能避免上肢的“僵”和“拙”,从而实现“轮”的动感视效。当然,舞蹈演员如果只训练慢速风火轮或快速风火轮,就只能训练出一种节奏,产生一种动作质感。中国古典舞在节律上向来追求“满、赶、闪”的特征,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够体现出“快而不乱,慢而不断”的劲力法则。因此,舞蹈演员在训练时,常将慢速风火轮和快速风火轮结合,从慢速与快速的对比、衬托中展现出“风火轮”形与神之间的配合关系,从而达到从容地转换发力的训练效果。
二、培养舞蹈演员的身体表现力
身韵典型动作作为中国古典舞文化审美的支点,在表演趣味与品格上追求一种经典意味和典雅格调。因此,身韵典型动作的训练价值还在于使舞蹈演员具备儒雅之风和文化底蕴,让舞蹈演员用舞蹈动作体现中国古典精神,以彰显中国人自古以来的宽广胸怀、坚韧品格、傲然风骨。
以“云手系列”中的“基本云手”为例,它是双臂交叉进行而产生“立体式”的圆线动作,充满“云”的意象与生气。舞蹈演员在表演“基本云手”时,先让腰部发力,让身体随之提、仰、含、沉,眼随手走,双臂必须始终保持“圆臂”状态,表现怀中“揉球”之感,动作要呈现出浑厚圆润的气质。从“基本云手”的动作来看,舞蹈演员手上的运动轨迹、上身的子午相、步伐的一掰一扣等,无处不在“行圆”“走圆”“划圆”,从“相对”走到了“相合”,仿佛在用身体描绘一幅太极八卦图。“基本云手”动作中的和谐、对立又统一的“圆融”思想,体现了中国古典舞求圆、求和、阴阳相生的中和之美,与中国人一贯追求的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相契合。
舞蹈演员除了要有完美的肢体动作,还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身韵典型动作是中国古典舞教学的重要成果,中国古典舞演员的训练过程实际上是一种修身养性的过程。接受身韵典型动作训练的舞蹈演员应当“形正、气顺、神宁”,内外兼修。西方芭蕾中的“开绷直立”训练可以培养舞蹈演员的优雅气质,这正符合西方人追求的体态和心态。相较之下,中国古典舞由传统文化孕育而出,其训练方式和审美原则自然要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谦和、适度、圆融等君子风范历来为中国人所推崇和追求,它们正是身韵典型动作遵循的审美原则。因此,身韵典型动作的训练价值还在于让舞蹈演员不仅优化外在的形式美,而且修炼身心、提升品质,使演员在今后的舞台角色塑造中,也能够将这些内在素养外化于形。
三、转化为兼容并蓄的舞种适应力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观众审美水平的提高,当今的舞蹈演员需要打破原有的专业方向属性,将自身多年所学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拆分结合,以获得各舞种、各角色所需要的表演适应力。中国古典舞演员由于多年接受舞蹈专业课程体系的教育,在运动和发力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被打上专业标签,以至于难以在其他舞种的角色塑造中突破古典舞的表演风格。此时,演员就需要将多年的舞蹈功底融会贯通、综合移植到所表演的角色里。中国古典舞演员要学会灵活运用和有意识地转化身韵课的学习成果,使学习成果更适应舞台表演领域,顺应舞台表演的多元化,成功地从“技术性阶段”迈入“创造性阶段”,实现身韵典型动作传承的当代愿望和终极意义。
一个舞蹈演员在其职业生涯中,会遇到许多风格迥异的编导,要塑造不同类型的角色,要接触多种类型的舞蹈,要面对形形色色的观众。因此,学会转化与创造,是舞蹈演员终其一生的必修课。舞蹈演员从课堂走上舞台,不仅面临着场地和环境的变化,更要求思维和能力的转变。能否将课堂中的核心成分提炼出来,并将其灵活转化成舞台上所需要的表演要素,是对一个舞蹈演员是否具有多舞种、多角色适应能力的考验。因为中国古典舞的课堂采用“老师教,学生学”的传统教学模式,所以多数舞蹈演员在校学习期间养成了依赖教师的习惯,逐渐形成了“按照老师要求,把动作技术做好就行”的“差不多”思想,不会主动思考如何打破身体局限并向多元发展,从而磨灭了对舞蹈表演的想象力、创造力。但是,身韵是多种动作元素的组合,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舞蹈演员应当将身韵作为母体去拆分和运用。因为舞蹈演员如果对身韵进行拆分和重组,会获得不同的舞蹈效果。而身韵典型动作是把这些元素组合成最具民族性和训练性的动作,由简至繁,极具逻辑性。所以,演员应当透过身韵典型动作的程式化去看到其全面性。学会舞蹈动作不是身韵基本动作训练的最终目的。掌握身韵最核心的运动方法、审美风格和衍生方向,将这些变为中国古典舞演员的优势,去创新各舞种的表演,才是身韵典型动作训练的必要之处和成功所在。
四、中国舞蹈意味下的表演想象力
中国古典舞以“起于心、发于腰、形于体、达于稍”作为身体运动法则,可见外形只是表演的载体,真正产生表演冲动的是“心劲”,而切实传递舞蹈内涵的是演员的表演想象力。在表演中国古典舞时,舞蹈演员让内在的气息和意识带领动作,哪怕只是一个眼神的收、放、聚、合也由心理节奏所掌控。身韵典型动作的训练涉及对演员“心象”情感外化的过程,这是演员塑造角色必不可少的基础和现实条件。中国古典舞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肢体表演形式,需要体现出中华民族对“意”的追求。中国古典舞演员在表演过程中,更重要的是向观众传递“弦外之音”与“象外之意”,这些都离不开演员自身对“心象”的酝酿。长久以来,中国古典舞教学高度重视对舞蹈演员外在身体能力的训练,而相对忽视对内在的情感表达,而“心象”的吸取恰好填补了演员修炼内涵的空缺。
以“云手系列”为例,“云”本身是一种变化无常、飘忽不定的聚合物,以“云”来命名该动作,充分体现了中国人对意象精神的向往。此外,“云手系列”脱离了武术云手的实用性和戏曲云手的程式化,更注重肢体的外化表意功能,具有多样性、可变性和衍生性。在中国古典舞的课堂中,教师常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想象力。舞蹈演员多年受这种启发式教学的影响,在表演动作时,不会想着“双手经过折叠交叉”“走上身留下身”“大圆套小圆”等“云手”的基本动作概念。他们在教师的引导和音乐的渲染下,会展开想象,会将自身的双手比作“一条相互追赶的阴阳鱼”,或是“游走于山水之间的逍遥者”,甚至想象自己置身于云雾缭绕的群峰间。这些便是演员将自身“心象”外化的情感表达,是演员对组合或作品的二度创作。将“心象”附着于动作层面从而自定义形象,是中国古典舞演员从自身角度出发进行舞蹈表演的一剂良药,也是舞蹈演员在角色塑造中将“心象”和“形象”合二为一的个性化表达。
五、结语
中国古典舞是古典艺术中的“集大成者”,沟通古今。身韵典型动作作为中国古典舞的文化缩影,不仅弥补了基本功训练中风格性的缺失,诠释了理论书写中的审美文化精神,开拓了创作者衍生性的语汇思维,而且对人才培养具有独特价值,对当代舞台表演具有普适性用处。一部舞蹈作品是否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不仅取决于编导的创造力和挖掘力,还受舞蹈演员专业修养的影响。中国古典舞演员可以充分利用身韵典型动作的变通性、生发性和可复制性,来加强其在作品中的内推力,使其表演实现肉体和灵魂的高度统一。在时代大背景下、在审美取向的更新进步下、在与姊妹艺术不断深入融合和借鉴的过程中,中国古典舞演员应通过表演在传统艺术的共性中彰显个性,让艺术界认可身韵典型动作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