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表演的技巧与节奏的运用研究
2023-08-07干晓滢
干晓滢
(福州闽剧艺术传承发展中心 福建 福州 350001)
戏曲表演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与传承具有重要影响,在戏曲表演中,演员要运用扎实的表演技巧与独特的表演节奏来展现戏曲的内容,通过戏曲特有的程式化表演方式将人物角色的性格特点以及思想内涵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在这一过程中,戏曲演员要具备高超的表演技巧,将表演技巧充分融入舞台节奏,强化人物的真实感,展现戏曲表演的价值。
一、戏曲表演的内涵
戏曲是中国传统表演艺术的瑰宝,其起源于传统社会中的歌舞文化,先民在庆祝、祈祷或者打猎之前会进行欢送性质的舞蹈,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逐渐产生了傩戏,成为戏曲的萌芽。到了宋元时期,我国戏曲文化逐渐走向成熟,经过数次的演变,戏曲逐渐成为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表演艺术。在戏曲表演过程中,每一场戏的内容都有所不同,需要用到的表演技巧与表演节奏也不相同,因此,在戏曲表演之前,戏曲演员要对各种表演技巧进行长时间的练习,才能更好展现戏曲表演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从而打动观众,使观众逐渐爱上戏曲,使戏曲在我国得到健康发展。
二、戏曲表演技巧总结
(一)唱的表演技巧
“唱”是戏曲表演过程的重要支撑,其对演员的唱功有严格要求,演员唱腔优劣会影响整个演出的舞台效果好坏,因此,“唱”在戏曲表演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不懂戏曲表演内涵的观众对戏曲的欣赏以欣赏戏曲演员的演唱为主,他们赞扬较多的也是戏曲演员悦耳动听的唱腔。在一出完整的大戏表演中,戏曲演员的唱腔是展现戏曲表演内容的重要手段,戏曲演员通过演唱展现戏曲的内容,塑造戏曲中的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此时此刻的状态。在戏曲表演过程中,戏曲演员的台词少则几十句多则上百句,如果演员没有全面掌握戏曲表演中的唱功,就会使舞台表演的听觉效果平淡无味,也就很难呈现听觉盛宴。在表演过程中,戏曲演员的演唱方法是通过气息带动声带,在头腔、鼻腔、喉腔、胸腔不同部位发出不同音高、质感的声音,在唱功练习过程中,戏曲演员需要通过喊嗓、吊嗓等形式锻炼喉部发声效果,从而使自身的音色生动且有震撼力,在发声、用声、吐字等方面圆润且有形象感。在戏曲舞台表演排练过程中,演员要对不同的人物形象运用不同的唱功技巧,有时候,对处于不同年龄段和不同境遇的同一个人物,表现其特征的唱法也会存在较大差别。例如,在《三搜幻化庵》这出传统闽剧大戏中,张雅云这一角色的唱腔处理就有较大变化,前半场,这个人物是大家闺秀、年轻少女,这一阶段的声腔多是头腔、喉腔位置发声,共鸣位置偏高,小嗓居多,给观众的感觉是甜润细腻、优雅婉约。但后半场中,因剧中人物角色转变为十八年后的母亲,这时的唱腔处理虽然也有高亢的声腔,但是,相较前半场的唱腔,嗓音要加宽加厚,更多运用鼻腔和胸腔共鸣带给观众成熟沉稳的感觉。
(二)念的表演技巧
戏曲的基本表演技巧包括“念”,“念”就是戏曲表演过程中所谓的念白。“唱”与“念”同样需要戏曲演员锻炼自己的嗓音与气息,在表演过程中,“唱”与“念”需要相互配合,从而对人物情感进行渲染。从古至今,我国的戏剧表演等艺术常采用念白对表演场景进行烘托,展现丰富的人物情感,使观众充分融入戏曲表演,同主要人物产生相应的情感共鸣。同时,念白在一定程度上能展现戏曲表演中人物面临此刻所发生的事件时的态度以及心情,更能展现相关人物的思想品格以及内在精神。我国戏曲表演中的念白通常分为四种形式:散白、韵白、数板、引子。戏曲表演中的散白常常采用民间方言或者通俗语言,较为贴近大众生活,极易引起大众对戏曲表演的共鸣。例如,京剧常采用北京方言作为念白,这种念白在一定程度上展现着北京语言的美感。念白中的韵白是指对念白语言进行一系列的加工,韵白在一定程度上接近戏曲表演中的唱词,能使整个戏曲表演有较好的节奏感和韵律感,进而丰富戏曲表演的形式。在念白中,数板常常有较强的节奏感,一般情况下,数板的语言比较规范,这主要是为了配合戏曲表演的节奏。在引子上,需要更好把握表演节奏,让“念”与“唱”两种形式融合在一起,丰富戏曲表演中的人物形象内涵。
(三)做的表演技巧
戏曲表演中的“做”常常指戏曲演员的动作,包括走路的步伐、表演中的舞蹈等众多需要戏曲演员运用肢体进行表演的内容。戏曲演员要通过“做”这种技巧展现人物心理及性格,为此,戏曲演员要不断加深对人物形象的了解,从而在戏曲表演舞台上完成精彩的艺术表演[1]。戏曲演员在进行戏曲表演之前需要练好自身的基本功,通过长时间的锻炼使自身的头、脖、手、腰、腿等各个部位灵活敏捷,才能充分展现人物形象与精神。戏曲表演中的“做”以人物的走路步伐为主,步伐的表演也分为多个种类,如云步、圆场步、碎步、垫步、趋步等,云步,顾名思义是指戏曲演员仿若在云端上行走,在步伐的展现过程中,演员不能过于豪迈,不能展现幅度较大的动作,要小幅度快速行走,云步的应用以表现女性居多。圆场步常常依靠演员的腿部力量,特别是小腿的力量,在表演过程中能为观众营造一种沉稳感,体现戏曲表演中人物形象的敦厚稳重。碎步以表现女性角色为主,能够展现女性的焦急心理,以小幅度的琐碎步伐展现人物特色。垫步是指,在行走过程中一只脚在地上,另一只脚垫起来向前伸,垫步的动作能对人物性格以及人物心理进行表现。趋步的运用常以男性形象为主,在做动作时与垫步相仿,一脚在前、一脚在后,后面的脚不断成为整个身体的重心所在。
(四)打的表演技巧
“做”和“打”两种戏曲表演技巧在表演过程中通常相互促进,共同提高戏曲表演效果,在戏曲表演过程中,通过“唱、念、做、打”展现人物形象,能丰富人物内涵,体现人物精神,对人物进行渲染,从而使观众产生共鸣,为观众带来视觉与听觉上的享受。“打”是戏曲表演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指戏曲演员用武打等形式进行表演,在戏曲表演中,“打”也被分为两种主要形式,一种是戏曲演员自己进行独舞,或者是利用兵器进行简单的对打,另一种是戏曲演员在摊子上表演各种高难度动作,例如翻滚等,展现戏曲人物的个性精神,为观众带来视觉上的独特体验。
三、戏曲表演节奏运用要点
(一)将唱念做打融入到表演节奏中
在戏曲表演中,“唱、念、做、打”作为四种基本的表演技巧,在表演中并不只是简简单单地对戏曲文字内容进行唱、念,对戏曲的肢体动作进行做、打,而是需要在表演过程中根据戏曲的节奏展现戏曲的表演风采,将“唱、念、做、打”充分融入表演节奏。在“唱”的过程中,需要戏曲演员根据音乐的节奏调整唱的节奏,将唱腔与戏曲音乐充分融合。在念白过程中,戏曲演员要在表演时利用声音、气息、腔调等充分体现念白的抑扬顿挫,使念白在表演时充分符合音乐的节拍,使整个表演井然有序,为观众带来听觉上的极致享受[2]。例如,在戏曲唱腔中,需要通过唱出来的节奏带动观众的热情。在传统闽剧《一文钱》“美貌娇容”这一唱段中,“生来命带富贵星,时运一到土变金……”就为戏曲表演中的唱带来了特定的节奏,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戏曲表演中剧情的发展。“做”和“打”也要具有特定的节奏,戏曲演员表演武打动作时常采用节奏性音乐作为武打场景的支撑,在独舞或者双打过程中,都需要节奏性的音乐作为背景,使整体表演节奏分明。
(二)通过表演节奏展现人物心理
在戏曲表演过程中,要通过节奏展现人物的心理变化与情感状态。在正常情况下,观众可以通过节奏以及人物动作来猜测人物的心理。在人物内心平静的时候,人物的动作常常是舒缓的,节奏常常是缓慢的,在人物着急的时候,节奏往往是激进的,人物的动作常常带有焦躁感。因此,节奏不同,人物的心理情感与内心状态也不相同,戏曲表演中的人物心理往往需要通过外部动作或者表演节奏进行展现,从而增强人物的感染力,为观众带来丰富的视觉体验,使观众在一定程度上猜测接下来的戏曲表演内容或者人物动作,不断激发观众对戏曲内容的探索欲望,从而展现戏曲表演的价值[3]。例如,在原创新编闽剧《双蝶扇·回书》这一折,主人公林梦卿在收到陈子霖的离别信后的一段表演中,读信的念白节奏变化让观众直观地感受到林梦卿这个人物从满心期待地看书信到得知陈子霖没有来接她而是离她而去后难以置信、不知所措的情感突变。为了展现内心崩溃后的林梦卿的状态,演员用急、快步的圆场冲出房门后又戛然而止,这一小段的急、快步圆场完美展现了演员的圆场功底。从冲出房门到转身回房关门放声哭泣这一系列形体动作呈现了此时此刻的人物心理矛盾冲突和情感变化。
(三)通过表演乐器的使用展现表演节奏
在戏曲表演过程中,表演乐器是展现表演节奏的有力手段,戏曲表演中的打击乐器可以为戏曲表演营造一种特殊的氛围,通过锣鼓经等音乐可以在戏曲表演中推动剧情的衔接并渲染气氛。锣鼓作为戏曲表演中的重要乐器,在把控表演节奏方面具有重大优势,通过敲击锣鼓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振奋观众的内心[4]。因此,戏曲演员在表演过程中应该充分掌握锣鼓的使用方法,通过对锣鼓节奏的掌握展现自身的节奏控制能力,为观众展现最佳的戏曲表演效果。比如,戏曲演员需要适应锣鼓的节奏,根据不同类型的表演内容不断改变表演过程中的节奏,使唱腔符合锣鼓节奏。在念白中,戏曲演员要不断根据锣鼓的节奏使自身的念白抑扬顿挫,并具有层次感,这种场景下形成的念白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人物的情感,使人物具有丰富的语音腔调。做和打也是一样,通过锣鼓的节奏不断调整表演步伐,能起到烘托人物性格的重要作用。
四、结语
在悠久的发展历史中,戏曲的表演技巧以及戏曲表演中的节奏把握技巧的传承离不开一代又一代戏曲演员的努力。掌握正确的戏曲表演技巧与节奏运用技巧可以充分展现戏曲的魅力,为观众带来丰富的观赏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