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共同富裕的内在逻辑及路径抉择

2023-08-07

关键词:共同富裕文明人类

吴 昊

(合肥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1]。生态环境作为现代化建设中普惠性的民生福祉,决定了要实现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达到真正的共同富裕,必须首先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构建良好的生态环境。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在生态层面体现为自然资源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与人民日益增长的对更好生态环境的需要之间的矛盾,这表明实现生态共同富裕是解决当前社会主要矛盾的必经之路,是满足人民幸福生活的先决条件。生态共同富裕是有源之水,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理想社会自由人联合体的理论学说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同富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论述是其理论经纬,生态与共同富裕具有内在一致性,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题中应有之义,对新时代实现生态共同富裕的路径抉择有着重大启示。

一、生态共同富裕的理论经纬

生态共同富裕以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为目标,旨在调节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自然的和谐,实现人与自然的双向共赢。生态共同富裕不是无源之水,其理论有据可依,马克思恩格斯“两大和解”思想、资本主义生态批评理论、自由人联合体思想是生态共同富裕的理论之经,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生态决定文明兴衰、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等相关论述是生态共同富裕的理论之纬。

1.马克思恩格斯“自由人联合体思想”是生态共同富裕的理论之经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首先提出,“自由人联合体思想”“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2]。但要实现“自由人联合体”,必须达到“人与人之间和人与自然之间极明白而合理的关系”[3],在此基础上,才能实现这样一个未来理想社会,“任何人都没有特殊的活动范围,而是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社会调节着整个生产,因而使我有可能随自己的兴趣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这样就不会使我老是一个猎人、渔夫、牧人或批判者”[4]。由此,我们可以设想,马克思恩格斯描述的未来理想社会既是经济层面社会财富的充裕,也包含了生态层面满足人民生态诉求的生态共同富裕。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人不能够得到全面自由发展,就不可能成为真正的自由人,社会不能进步,“自由人联合体”的未来理想社会也就无法实现。

马克思恩格斯“自由人联合体思想”是生态共同富裕的理论之经。首先,“两大和解”思想是生态共同富裕的理论基础。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作为辩证唯物主义的重要内容,包含了整个自然界这一宏大的生命共同体的根本观点总和,其中,“两大和解”是其自然观的基本价值追求,旨在寻求能够满足人类发展需求并且与自然界和睦相处的道路。恩格斯在《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中提到“即人类与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5],而后,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强调,未来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6]。马克思恩格斯站在全人类的角度上提出的“两大和解”和“两大矛盾的真正解决”隐含了生态共同富裕的价值意蕴,人与自然的和解是人类本身和解的前提条件,只有人与自然之间矛盾得到真正解决,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才能真正化解,若人类发展缺乏良好的生态环境,人类最终会受到自然的报复,走上因抢夺自然资源而引发冲突和战争的道路。其次,资本主义生态批评是生态共同富裕的制度前提。资本主义生产造成了劳动异化,也导致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资本主义制度本身带有破坏生态环境、威胁人类生存的反生态性,具体表现为只要存在资本主义制度,那么无节制逐利的资本主义生产是永无止境的,它将最终使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与矛盾由人类领域向自然领域延伸,进而给生态环境带来不可恢复的破坏,久而久之必然造成生态危机。

资本主义工业文明所到之处,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增长,同时也带来了生态危机,陷入“生态贫穷”,造成资源枯竭、环境恶化的后果。而资本主义生态批判是遏制这种后果的必要途径,要消灭“生态贫穷”,防止环境持续恶化,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必须扬弃资本主义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才能实现生态共同富裕。最后,自由人联合体思想是生态共同富裕的价值追求。恩格斯指出:“我们的目的是要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这种制度将给所有的人提供健康而有益的工作,给所有的人提供充裕的物质生活和闲暇时间,给所有的人提供真正的充分的自由。”[7]只有在超越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社会中人才能够自由发展,生态共同富裕才能实现。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自由人”有其特定的内涵,以良好的社会关系氛围为前提,每个人各方面获得充分的发展,真正实现“两大和解”。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仅体现在需要充裕的物质生活、富足的精神生活,更需要和谐的生态生活。生态环境具有系统性、重组性、弥散性的特征,是人能够生产发展的基本前提,直接影响了共同富裕能否实现以及实现程度,可以说,如果不能实现生态共同富裕,生态治理权将掌握在少数人手中,生态资源被部分人控制,大多数人可能会处于恶劣的自然环境之中,基本的生存条件得不到保障,由此可见,自由人联合体思想是生态共同富裕的价值追求。

2.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同富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论述是生态共同富裕的理论之纬

1953年《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中提到并使用“共同富裕”的概念,但当时仅仅指的是从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来探寻共同富裕的内涵,没有把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与共同富裕的内涵结合起来,没有看到共同富裕的生态意蕴,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同富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论述把共同富裕和生态文明紧密结合在一起,全面丰富了共同富裕的内涵,是新时代迈进生态文明新局面的思想依据,是构建生态共同富裕的理论基础。生态共同富裕旨在解决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全体人民共享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优质的生态产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8]。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同富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论述是生态共同富裕的理论之纬。其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9]。纵观古今,人类文明的起源和衰亡都与自然环境有着直接的关系,人类作为生态的一部分,生态环境的微小变化直接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自然环境依据人类对其影响程度可划分为原生环境和次生环境,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即次生环境的扩大,原生环境不断地缩小,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要不断改造原生环境以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如若在改造生态环境的过程中不当开发,没有考虑到自然环境的承载能力,必定会导致生态危机,人类文明的衰亡。例如,人类历史上辉煌一时的玛雅文明、苏美尔文明、古巴比伦文明都是由于盲目开垦和过度砍伐造成了生态系统的破坏,最终导致了文明的衰落和灭亡。这些文明的消失不断警醒人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保护自然,深刻反思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只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才能延续,文明才能繁荣。其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8]。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内在一致性要求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前提下获得自然的积极反馈,既不能竭泽而渔,贪图眼前利益只顾发展经济,也不能缘木求鱼,盲目地保护环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本身就是经济,生态文明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的极端重要性预示着协调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现实途径,实现自然价值和经济价值相统一,是为子孙后代谋福利的长远规划。因此,要维系好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良性平衡,将生态价值转化为发展价值,把生态文明和共同富裕有机结合,保障人民生态权益,让每个人享受到生态福利,生活在绿水青山、蓝天碧海的良好生态环境之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实现全体人民的生态共同富裕。其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10]。“高质量发展”就是指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满足人的发展需要,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突破环境问题瓶颈,实现可持续发展。共同富裕本身包含了生态层面的价值追求,反对“唯生产力论”和“经济决定论”,作为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目标,具体来说,是以经济建设为基础,包含了生态文明等各方面相互促进、相互协调达到和谐的状态和结果。生态共同富裕可以归属于物质共同富裕的范畴,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人与自然不可能实现和睦相处,没有生态共同富裕,就不肯实现真正的共同富裕。生态共同富裕赋予了共同富裕新的时代内涵,为推动共同富裕指明了生态路径,是在生态文明视域下实现共同富裕的思想指引和发展动力,构建生态共同富裕恰逢其时,也尤为必要。

二、生态共同富裕的内在逻辑

生态与共同富裕的内在一致性决定了二者是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题中应有之义,生态共同富裕既能够满足人民对和谐生态环境的诉求,还能够推动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实现效率与公平,走上生态和谐、生活幸福、人民富裕之路,是生产发展与生活富裕的支撑点和落脚点。

1.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永恒前提

自然本身与人类相分离,但人与自然的一体性表明了人类发展与环境保护并不是处于对立的矛盾之中。自然界是人无机的身体。大自然孕育了人类,人类本身属于自然,起源于自然,人的肉体、血液、骨骼等组成部分皆来自于自然。人类的物质生活依靠自然,人类生活所必需的食物、水、衣物、住房、燃料等生活资料皆取之于自然,同时自然也给予人类肥沃的土地、丰富的矿产、葱郁的森林、浩瀚的海洋等生产资料。人类的精神生活依靠自然,自然界里的一切既是人类的研究对象,又是人类精神活动、艺术创作的思想来源,是人把自然界通过精神的加工和改变成为人的意识的主要内容,总的来说,自然界是人类文明的创造源泉。

人是自然界有机的身体。人作为自然界的组成部分,与自然界构成了生命共同体和发展共同体。在自然界长期的演变过程之中,形成了适宜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系统,用之不觉、失之难存,生态环境不可替代,若不能及时地修复和治理,一旦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人类就无法存活,所创造的文明也随之衰落。因此,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永恒前提和必要基础,只有摒弃人与自然相对立的错误观点,破解生态困局,缓解生态危机,人民的生命安全与生活质量才能得到保障,共同富裕的价值目标才能变现。

2.自然资源是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

自然是人类生存的基础,自然界的资源是有限的,但是,是全人类所共有的。自然资源是所有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来源,也是物质财富的来源,人的劳动只有具备了一定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才能创造出使用价值和物质财富。人类利用自然资源来实现自己的劳动、创造出自己所需要的产品,使自身的劳动有用武之地、附着之处。可以说,自然界和人类劳动都是使用价值和物质财富的来源。同时,人的劳动力可以将自然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实际上,肥沃土地的生产能力、丰富矿产的冶炼能力、葱郁森林的净化能力、河流海洋的运输能力等自然资源都能够影响社会生产的效率和物质财富的数量和类型,所以说,自然力本身是生产力的构成和体现。人类劳动所创造的生态产品,其价值的实现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克服共同富裕的短板,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物质基础。

土地和劳动构成了社会财富的来源,但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资本家认为自然界和生态资源是其个人私有,片面夸大劳动的作用,把劳动当成是财富的唯一来源,忽视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作用,没有意识到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是创造财富的第一来源。然而,贫富分化与占有和消耗自然资源的数量紧密相关。那些只拥有自身劳动力但没有任何财富和生产资料的人被迫去从事雇佣劳动,资本家不用付出额外的劳动就可以获得更多的物质财富,但却占有了更多的自然资源,拥有更多的选择权利,更大的机会享受更好的生活,不利于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

3.生态环境危机引发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实现美好生活的前提在于人的需要,而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前提,也是一切社会生产的基础。“自人类文明产生以来,生态文明与经济发展之间就始终存在矛盾关系。”[11]随着人口的增长、科技的不合理应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了生态系统不断遭到破坏,造成了自然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严重、生物多样性破坏,也“同时破坏了一切财富的源泉——土地和工人”[12],这使资本积累的成本增加,引发经济危机。经济危机的出现加剧了人们掠夺自然资源和物质财富,反过来造成了生态危机。生态危机和经济危机相互影响,这不仅阻碍了共同富裕的实现,也不利于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生态危机一旦出现,带来了各种矛盾的加剧。人们身处政治、经济、社会的冲突之中,动荡不宁。若社会财富的第一来源遭到破坏,人们不仅要面对生态环境的威胁,还要承受社会变迁的代价。新时代,社会安全问题不只是传统军事力量的较量,“而是愈来愈多地包括作为我们物质生活基础的环境资源。这些资源包括土壤、水源、森林、气候,以及构成一个国家的环境基础的所有主要成分”[13]。如果出现自然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退化的问题,社会的财富总量将急剧减少,国家的经济建设将倒退,政治结构将混乱,国家动荡,人民也难以安定。由此可见,生态环境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严重影响了社会的进步和繁荣,构建生态共同富裕是当今社会的热点议题。

4.生态环境危害加剧贫富分化

当生态系统遭到破坏,面临生态危机时,不同的地区因贫富程度不一,所受到的损害程度和为此付出的代价也有所不同,其中,生态危机对贫困者的危害更大。少数人消耗更多人均自然资源,也因此产生了更多的人均环境污染,却占有大量的经济发展成果,但是,相比于贫困者而言,他们有更多规避风险的机会和应对危害的能力。而占有和消耗较少人均自然资源的群体和个体由于没有一定的经济基础支持,没有能力改变环境持续恶化的情况,因此,不得不忍受环境污染带来的侵害,甚至诱发疾病。例如,煤炭资源丰富的地区使煤炭的开采者和买卖者获得了大量的经济财富,但无节制的开采和低门槛的环保规制造成了当地水质破坏、空气污染,少部分的富有者选择移民到生态良好的地方,大部分在煤炭开采中收益甚少的普通百姓需要承受环境污染、生活贫困的代价。生态安全感的保障是民众的底线需要,是持续提升生活幸福感的基础,生态环境的破坏能够引发各种社会问题,与此同时,贫富分化的问题得不到有效遏制,共同富裕也难以实现。“后小康”时代民众的美好生活需要包含了生态环境需要,因此,社会要具有不断满足人民良好生态诉求的能力,这样才能从整体上解决贫富分化的困境、提升民众的获得感。

三、生态共同富裕的路径抉择

实现共同富裕和构建生态文明的内在一致性决定了实现生态富裕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内涵和重要特征,这表明我国生态共同富裕本身就具有“社会主义”性质,以实现人民共同富裕为根本宗旨,与资本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有着本质的区别。实现生态共同富裕,必须加强和完善党的领导以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政治方向,坚持和完善自然资源资产公有制度以巩固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规范和引导资本行为以坚持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价值目标。

1.加强和完善党的领导,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政治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1]。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不忘初心和使命,在新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带领人民长期奋斗,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众所周知,欧美等发达国家凭借其发展时间早和一定的技术优势,为了寻得发展出路、谋求大量财富,通过殖民掠夺等野蛮方式完成了资本原始积累,而后依靠抢夺全球资源来实现其现代化的进程。不同于这些欧美发达国家,我国的现代化进程开展在起始条件薄弱、时空境遇艰难的背景下,人口规模巨大,人民生活贫困,国际形势严峻等,是不通过侵略和压榨的方式以和平发展道路实现生态文明和共同富裕的一系列必须面对的现实挑战。这要求中国共产党艰苦奋斗的精神永远不能丢,始终秉持谦虚谨慎的态度,新时代继续发挥巨大的思想优势和政治优势,把提升百姓幸福感作为关注的重点和努力的方向,树立大局意识和全局观念,充分考虑国家的长远利益和人民的根本利益,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生态共同富裕共同奋斗。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要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就必须首先办好党的事情。其一,坚持党的领导。各级党委及政府要坚决维护党中央的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各项制度,全面、深刻地理解新发展理念并推动其有效实施,走一条生态良好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必须站在生态共同富裕的高度上谋划经济社会的发展,承担起生态文明的责任重担,严厉打击破坏生态环境的恶劣行为,保障党中央为保护生态环境颁布的各项决策和部署皆能有效实现。其二,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中国共产党正是依靠人民一以贯之的拥护和支持才能创造出历史伟业,必须要看到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生态环境诉求,逐步满足民众对高品质生活的需要,把人民美好生活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保障人民基本的生态权益,实现全体人民都享有美好生活的共同富裕。其三,坚持自我革命。坚持自我革命是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奋斗的雄厚底气,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必要方法,坚持自我革命和反腐败斗争,勇于应对生态风险、敢于正视生态挑战、积极回应人民的生态需求,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在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接续奋斗的精神密码。

2.坚持和完善自然资源资产公有制度,巩固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

消费资料和劳动收入分配的不均是造成贫富分化的主要原因,但要想从本质上解决问题,仅仅调节消费资料和收入分配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消费资料的任何一种分配,都不过是生产条件本身分配的结果;而生产条件的分配,则表现生产方式本身的性质”[14]。也就是说造成贫富分化的根本原因是生产条件的分配,即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

环境资源资产具有整体性、公共性、人类性的典型特征,是自然界赋予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也是人类进行生产活动及获得财富的第一来源,不同于通常人们所理解的私人生产资料的“产权确定”。我国《宪法》以根本大法的形式规定了自然资源资产的公有性质,由法律规定属于集体所有的森林和山岭、草原、荒地、滩涂除外,矿藏、水流、森林、荒地等自然资源都属于国家所有,即全民所有,为化解人与自然的矛盾形成了必要条件,为真正实现生态文明与共同富裕的统一创造了法理前提。由此可见,坚持自然资源资产的公有性质有利于使生态文明具有社会主义性质,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制度保障,只有坚持自然资源资产的共有性质,生态共同富裕的宏伟愿景才可能得以实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公有制主体地位不能动摇,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能动摇。这是保证我国各族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制度性保证”[15]。坚持自然资源资产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体现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内容和要求,必须发挥我国的制度优势,关键是要区分所有者和管理者的权力。当前我国在实现自然资源资产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挑战,例如出现所有者设置虚化、管理者权力过大、监督监管不力、所有权边界模糊等问题,这些问题导致了即使我国《宪法》规定了自然资源资产为公共所有,但在实际的经济活动中成为某些少数人的私有财产,属于全体人民共有的公共资源被少数人占有,难以造福于民,不利于共同富裕的实现。因此,必须区分所有者和管理者的权力,建立完善的监督管理机制,保障自然资源资产由人民共享,为巩固共同富裕提供物质基础,改善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彰显我国生态文明的社会主义价值导向,切实推动生态共同富裕的实践。

3.规范和引导资本行为,坚持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价值目标

资本是一个历史范畴,资本运动的唯一目的就是增值或者赚钱。资本的天然逐利性决定了资本本身就具有量大、高流动性、集聚性的特点,是同时具有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的矛盾体,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内在属性上看具有两面性,一方面,资本能够给人类带来文明。通过资本逐利的无限运动,不断推动社会的分工协作、科技的进步,在社会生产过程之中,资本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调整,资本的流通有利于人类的交流合作,促进自由平等,破除地域限制,社会关系和谐,社会财富增加,为社会转型创造条件。另一方面,资本能够给人类带来“灾难”。资本本身具有残酷性、贪婪性和破坏性,资本通过残酷性的途径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并创造出资本关系,不断追求增值的天性使资本的所有权掌握在少数人的手中造成严重的两极分化,由于没有有效的监督管理导致资本无限积累、无序扩张,形成资本垄断、金融垄断等恶劣后果,资本把一切高尚的东西贬低为追求利润和财富的手段,并且不断通过各种途径降低费用的支出以保障利润的最大化,是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的重要原因。

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自然界只是一个通过人为操纵和控制可以开发利用的对象,能够被分割为带来丰厚利润财富的商品,与普通商品一样,可以定价、自由买卖。生产的目的是为了价值交换和利润增加,追逐私人利益最大化和私人资本积累,而不是为了使用价值以及满足人的需要。自然环境资源是无偿的,发展经济破坏环境也是理所应当的,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是对立的,与资本主义制度相互矛盾,两者之间存在根本性对抗关系。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种具有正确价值导向和严格制度规范的伟大创造,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不是为了获得利润的最大化,而是为了持续增进民生福祉。促进生态共同富裕的实现必须规范和引导资本行为,一方面,要持续深化各类生产要素流动型开放的体制机制。为充分发挥资本的积极作用支持各类资本积极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之中,并且鼓励一切可以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涌现出来,形成流动型开放的体制机制,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破解社会主要矛盾。另一方面,要充分认识到资本为了实现价值增值而展现出损害人民利益和破坏环境的负面行为。必须坚持自然资源资产公有制,注重生态安全、设置生态红线,抑制资本的消极作用,避免出现资本无限积累、无序扩张的问题。还要实行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健全相关方面的法律法规和实施机制,强化生产者的环境保护责任意识,加以正确地引导和规范,提高各类资本破环生态环境的成本和违反法律的代价,把环境保护落到实处,解决环境恶化的问题,以良好的生态环境回馈人民,满足人民日益多样的生产和消费需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持续增进民生福祉。

4.建立和完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促进“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良性互动

我国的国土辽阔,但地形复杂、气候多样,空间分布不均,自然灾害频繁,生态系统较为脆弱,所以适合开发利用的面积较少且自然资源人均占有量很低。由于不同的地理环境和资源状况,以及我国国土空间主体功能区战略的实施,以提供生态产品为主体功能的地区和以提供农产品、工业产品等为主体功能的区域之间收入分配、城乡差距不断扩大,不利于社会的稳定、人民幸福感的提升。因此,建立和完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是缩小区域差距、促进“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良性互动、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的重要途径。

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是坚持人本主义理念,以生态环境保护者受益、使用者付费、破坏者赔偿为价值导向,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价值前提,依据生态产品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以及生态保护成本、发展机会成本,将经济发展现状与环境资源现状相结合,符合国家治理特征,立足于生命共同体理念,实现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良性互动的一种制度安排。建立和完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实现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殷切期盼,其一,完善纵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按照主体功能区战略,构建生态系统服务核算的动态价格体系,大力支持生态保护及修复工作,规范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并将生态保护成本作为生态补偿标准下限,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价值统一。其二,完善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要推动各个区域之间生态系统绿色发展、协调发展,实现整体的生态文明,提高共同富裕的质量,既要改善生态环境以满足人民的精神需要,又要发展经济实现人民的物质需要,实现“全面富裕”。其三,完善生态化产品的价值实现机制。大力宣传生态化产品,积极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态化产品知名品牌,提升社会关注度和社会影响力。建立规范化标准化的生态产品质量认证体系,增强人民的生态意识,形成全体人民保护生态环境的社会风尚,避免资源浪费,实现良性循环。从本质上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生态需要,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辩证统一,推动实现人与自然互利互惠、和谐共生的生态共同富裕。

猜你喜欢

共同富裕文明人类
论中国式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请文明演绎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人类第一杀手
漫说文明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对不文明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