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发展历程及其理论特征

2023-08-07

关键词:文明理念生态

朱 波

(莆田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莆田 351100)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我国长期积累的严峻生态环境问题,习近平同志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针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论断和新要求,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标志性事件是2018年5月18日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在此次会议上首次明确提出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这一概念。习近平为这一思想的形成发展做出了主要贡献,是这一思想的开创者,这一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和谐的自然观、生态观在中国的最新理论形态,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内涵丰富、逻辑严密、系统完备、论述深刻,深化了我们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规律性认识,系统全面回答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理论遵循和行动指南。

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发展历程

目前,国内学界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发展历程这一问题日益重视,开展了初步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理论成果。孔红梅、钟壮壮认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生成发展,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生态思想的丰富发展,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在当代中国的发展新境界; 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生态思想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是立足于中国共产党百年来的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的伟大生态实践而孕育生成的”[1]。郇庆治等人根据习近平不同时期工作地点的变化,生态实践的内容不同,他的生态文明思想也随着不断丰富发展,以此作为划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发展历程的依据,这在国内学术界形成了一定的共识。目前,学界的主要分歧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发展阶段具体时间点的划分是否科学合理。笔者认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发展主要经历了:萌芽期、发展期、形成期和深化期四个发展阶段。

1.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萌芽期

习近平在梁家河的7年知青岁月,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萌芽期,时间跨度主要从1969年至1975年。当年不满16岁的习近平,离开北京来到陕西省延川县梁家河大队开启了他7年的知青岁月。当时的梁家河面临着极其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由于森林过度砍伐自然植被破坏严重,由此造成水土流失加剧、黄沙漫地,生态环境非常脆弱。习近平担任大队支部书记后勇担重任,带领当地群众积极开展了发展生产、保护生态环境的工作。这一时期在保护生态环境方面,他具体做了两方面的工作:一是进行打淤地坝工作,淤地坝建设不仅增加了大队的耕地面积,而且也有效缓解了梁家河比较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二是建沼气池,推广清洁能源,解决群众做饭烧柴的问题,减少对森林的破坏。面临梁家河恶劣的生产生活环境,习近平开始萌生的改善生态环境的朴素想法,促使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萌芽。在这一时期,习近平对周围生态环境的改善,更多表现为一种自发行为和被动行为,还没有进行系统全面的理论思考,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整个发展历程来看,这一时期应属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萌芽期。

2.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发展期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发展期时间从1982年至2007年,这一时期习近平先后在河北、福建、浙江、上海等地工作了25年,在地方工作期间,习近平始终都非常重视生态环保建设,为解决当地的生态环境问题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有针对性地发表一系列涉及生态环保的讲话和文章,蕴含着丰富的生态理念和观点,开展了一系列生态环保建设的早期实践与探索。目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理念和主要内容,习近平在地方工作期间提出的那些生态理念和生态实践几乎都有所涉及,这些理念与实践构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主要内容,正因如此,这一阶段可以看做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发展期。

习近平在正定工作期间(1982—1985年)提出“宁肯不要钱,也不要污染”的“两不要”发展理念。在这一时期,习近平认为发展经济和环境保护在一定程度上是矛盾对立的,当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产生矛盾时,更加强调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他坚决反对“要钱不要命”的发展方式,提出“保护利用当地生态环境与历史文化资源基础上发展县域大农业经济和城乡一体化经济的新理念新思路”[2]。

习近平到厦门工作后(1985—1988年),积极推进污染严重、令人望而却步的筼筜湖生态治理,现在的筼筜湖已经成为厦门亮丽的风景名片。他在制定《1985—2000 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时,专门把环境优美写进了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作为厦门经济社会发展的六大战略目标之一。当时他就提出“发展特区经济的同时,一定要防止环境污染,保持生态平衡,为厦门的子孙后代保护和创造一个美好的生产生活环境”[3],这体现了习近平对生态环境的高度重视和他的战略远见。

习近平在宁德工作期间(1988年6月—1990年4月),对宁德地区如何发挥生态优势摆脱贫困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生动的实践,他在《闽东的振兴在于“林”——试谈闽东经济发展的一个战略问题》中指出,闽东的优势在林,鼓励闽东地区通过发展林业实现脱贫致富。当时他提出“在闽东这样一个贫困地区,山林资源是一个重要的优势、什么时候闽东的山都绿了,什么时候闽东就富裕了”[4],这可以看做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的雏形,这时习近平已经认识到经济发展和保护环境的辩证关系,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习近平还提出发展“大农业”的发展思路,他对“大农业”的阐释是:“在农业上,‘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经’,山海田一起抓,发展乡镇企业,使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5],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并重发展经济,提高农业产量和农民增收。他还支持鼓励洪口乡积极发展水电清洁能源。

在福州工作期间(1990—1996年),坚持“抓重点、保基础、上水平、一体化”的工作思路,开始了福州生态城市的建设。生态建设规划先行,制定出台福州市《城区内河污染综合整治规划》,积极开展福州内河综合治理工作,重点提升福州西湖的生态环境;在开展绿化福州的工作中,坚持“见缝插绿”与“成片种树”策略,积极保护三坊七巷古建筑群、发展生态旅游等,有效提升了福州市生态环境质量,近年来福州市生态环境质量稳居全国前列,空气清新、环境优美已经成为今天福州市的亮丽名片。

习近平担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省长后(1996—2002年),积极推进长汀水土流失的治理,大力推进全省林权制度改革,积极推进木兰溪系统治理,治理“餐桌污染”取得实效,大力推进具有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菌草技术研发,积极推广菌草技术帮助我国宁夏和非洲国家减贫。2002年1月,习近平在省政府工作报告中,在全国率先提出建设福建生态省的战略目标,“此后,福建作为样板,带动了全国十几个生态省的建设”[6],这可以看做是建设美丽中国在福建的先行先试。

习近平主政浙江后,在浙江倡导实施“生态省”建设战略,2003 年开始在浙江省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这是习近平生态实践的重要体现,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果和生态效果,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认可。2005年在浙江余村,提出了著名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两山论”的提出表明习近平对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认识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认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并不矛盾,是协调统一、相互促进的,绿水青山可以转换为金山银山,标志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2007年习近平到上海工作时,虽然时间不长,但他积极推动上海“崇明生态岛”的建设。

这些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表明,习近平在地方工作期间,都始终高度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在他工作过的地方成效显著,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这一时期的突出特点是生态实践丰富全面,几乎涉及到后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各个方面;对建设生态文明重要性的认识也在不断提升,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这一时期主要体现为实践性,生态文明建设的丰富实践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发展期”的主要特点,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实践基础。

3.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期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成熟期的时间跨度从2007年至2018年。2007年习近平到中央工作后,开始用生态文明思想指导全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习近平生态理论和观点得到了全面系统的阐述,标志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正式形成。

从2007年至党的十八大召开前,习近平无论在参加“两会”、到各地考察调研还是出国访问,多次强调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2008年3月,习近平在参加“两会”上海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着眼‘四个率先’推动科学发展”,要求上海今后要朝着创新能力显著提高、资源消耗持续降低和生态环境逐步改善的目标不断迈进。2010年4月,习近平在海南调研时为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又好又快发展指明了方向,他指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建设国际旅游岛的突出优势。要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之路,建立健全资源节约型技术体系和生产体系,提高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使青山更绿、海水更蓝、环境更美。”[7]2011年11 月,习近平在“妇女与可持续发展”国际论坛开幕式上致辞中指出:“在本世纪第二个十年,中国在积极推动世界经济实现强劲增长、可持续增长、平衡增长的同时,将加大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力度,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上不断取得新的更大的成绩。”[8]

党的十八大报告第一次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这一转变体现了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报告还首次把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作为我们重要的奋斗目标。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首次提出了绿色发展理念。绿色发展理念的提出是我国发展理念的一次重大转变。习近平在2016年参加全国两会黑龙江代表团讨论时,为黑龙江发展冰雪经济诊断把脉,提出了“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要意识到冰天雪地的经济价值,通过发展冰雪产业壮大黑龙江经济,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党的十九大又将“美丽”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五个重要目标之一,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突出重要地位。在国际上,习近平向世界各国提出共建“地球美好家园”和共建“清洁美丽的世界”倡议,体现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宽广的国际视野和负责任的大国担当,为人类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中国智慧、给出了中国方案、做出了中国贡献,得到了世界各国的认可。

在2018年5月18日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的报告中,首次正式提出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概念,报告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主要内涵、主要特征,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任务、途径等内容,进行了系统化、体系化的阐述,标志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成熟。

4.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深化期

从2018年6月至今,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深化期。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是一个开放的体系,仍处于不断深化发展的过程中,这一时期习近平不断有关于生态文明思想的新观点、新思想、新论断的提出,进一步深化发展了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

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提出要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新论断,指明人与自然和谐是我们现代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和重要特征。在过去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提法的基础上,2020年8月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习近平又提出要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又加上了“沙”,使我们生态治理的内容更为全面。2021年习近平在青海考察时提出,“生态是我们的资源和财富,是我们的宝藏”,进一步强调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把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习近平还在多次国际会议上强调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思想,世界各国要同舟共济、守望相助,共建美丽的地球家园,进一步深化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国际合作的内涵。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指出,新冠肺炎疫情启示我们,人类需要一场自我革命,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习近平在2021年领导人气候峰会上强调,面对严峻、长远的气候变化,各国只有同舟共济、守望相助,才能够应对好全球气候环境挑战。2022年出版发行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学习纲要》从十个方面概括总结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主要内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得到进一步深化发展和完善。

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特征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引领我国实现人与自然和共生现代化的战略思想,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行动指南。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1.理论的实践性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目标就是要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我国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产生的现实基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在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经验、教训深刻总结的基础上形成的理论成果。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来源于我国生态实践,反过来又指导我国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理论遵循和实践指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要解决的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思想理论问题,更重要的也是重大现实、实践问题,只有大力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克服危机最终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实践性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首要特征。从生态文明的体系建设、制度改革、绿色发展、美丽乡村建设、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等多方面进行的实践探索,都离不开这一思想的指导,只有这一思想指导下才能找到生态文明建设切实有效的实施路径和具体的方式方法,要求我们要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完善生态文化、生态经济、生态目标责任、生态制度、生态安全五大体系建设,深入推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全面推动绿色发展、绿色生产生活、绿色消费,有效防范化解各种生态风险,加大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力度,提高环境治理水平,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实践经验和路径,具有鲜明的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实践性特征。

2.风格的民族性

习近平态文明思想产生于中华大地,用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语言、浅显易懂的话语阐释深刻的生态文明道理,话语表达做到了理论的通俗化;在表达方式上,一些思想观点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民族特色,易于为广大人民群众理解和接受。形成具有鲜明中华民族特色的理论体系、话语体系,极大地提升了我国在国际生态领域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中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把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作为追求的最高境界。习近平在关于生态文明建设讲话中多次引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生态思想,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通俗语言深刻揭示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追求和谐的思想和“天人合一”的思想。习近平在阐述生态文明思想理念时,还经常引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相关文献,比如:“劝君莫打三春鸟,子在巢中望母归”“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等。这些对中国人来说喜闻乐见、浅显易懂的话语表达了深刻的生态文明思想,易于为中国人所理解和接受并付诸于实际行动,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体现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鲜明的民族性特征。

3.发展的开放性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随着实践的发展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 始终站在时代前沿”,同样,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也有着鲜明的开放性特征,是一个开放的理论体系而不是封闭的理论体系,必将随着时代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不断得到丰富和完善。这一思想立足于中国和世界生态环境问题的实际,不断得到丰富和完善。比如由最初“山水林田湖”五方面,发展到如今“山水林田湖草沙冰”八方面的生命共同体理念,体现了生命共同体理念的不断丰富和完善。习近平最早提出“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是在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上。2017年7月,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提出“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添加了一个“草”字让这个理念首次拓展。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在内蒙古代表团参加审议时提出,“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这里又加一个“沙”字。2021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西藏考察叮嘱当地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使这一系统保护和治理理念进一步丰富完善。

习近平关注生态环境问题的视野在不断拓展,由初期关注的是地方具体生态环境问题,到关注全国的生态环境问题,由关注国内生态环境问题到关注国外生态环境问题,由关注国外生态环境问题到关注整个人类的生态环境问题,由关注问题到想出办法,提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命共同体和共建地球美丽家园的倡议,由提出倡议到现在实实在在抓落实的不断深化,都说明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环境的变化不断发展、不断深化的开放性特征,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实践的深入这一思想还将继续不断丰富深化发展下去。

4.内涵的系统性

“作为对世界系统整体性和可持续性的系统把握的科学成果,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9]首先,生态文明建设顶层设计的系统性。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作为总体布局的一个重要方面,体现了总体布局的系统性。建设生态文明还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之中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容之一,体现了战略布局的系统性。在发展理念方面,绿色发展理念是“五大发展理念”的内容之一,体现了发展理念的系统性。实现生态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平衡发展是党、政府、社会、市场与公众的共同责任,必须用系统性整体性生态思维来谋划生态文明建设。

其次,思想内涵的系统性。突出体现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学习纲要》中,由过去的“八个坚持”增加为“十个坚持”,表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进一步丰富完善,进一步系统化体系化。“十个坚持”系统全面阐述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丰富内涵,构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最为核心的内容。“十个坚持”从党的根本保证、历史的依据、重要的原则、核心的理念、宗旨的要求、战略的路径、系统的观念、制度的保障、依靠的社会力量、全球的发展倡议等生态文明建设的十个方面,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进行了全面总结和高度凝练与概括,体现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鲜明的系统性特征。

最后,生态文明建设的系统性。进入新时代我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开展大气、水、土壤污染治理的“三大行动计划”,把与人民群众最直接、最关心的生态环境问题作为突破口,把生态治理作为民生工程紧紧地抓在手上,对大气、水、土壤污染进行全面治理,体现了治理领域的系统性。我国的生态治理还从系统治理和综合治理的角度寻求新的生态文明建设之道,改变过去被动治理、各管一摊、相互掣肘的治理老路,坚持统筹兼顾、整体施策、多措并举的全新治理之路,坚持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治理和保护,把生态环境的治理和保护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致力于美丽中国建设,把依法治国、绿色发展、低碳生活、精准扶贫、振兴乡村统一于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民族大业中,这体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系统性,从多层次、多角度出发整体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实现当代人与当代人之间、当代人与子孙后代之间、国内不同区域之间的和谐,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5.问题的时代性

面对严峻的生态环境压力,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到2035年美丽中国的奋斗目标:“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10]到本世纪中叶我国在建成高度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同时,也将建成高度的生态文明国家。同时,我国还勇于直面当今世界的生态环境问题,向世界庄严承诺我国的降碳目标,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降碳的决心之大、力度之大前所未有,体现了中国的大国担当。这些时代问题,问题具体、目标明确,压力凸显,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生态文明建设的各阶段目标,生态文明建设也将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遇到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所要解决的生态环境问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目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发生了改变,人民对生态环境质量的要求也日益提升,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和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成为影响政府执政能力与公信力的关键因素。只有大力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建成美丽中国,才能得民心、顺民意,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我国目前还正处在全面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国生态环境问题“三期叠加”,面临的生态压力巨大,更需要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具体的理论遵循和实践指引,尽快实现生态环境的改善,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实现美丽中国梦的奋斗目标。

习近平高瞻远瞩站在全人类发展的角度,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共同建设美丽地球家园的倡议。他深刻指出生态环境问题是世界各国都要面对的时代问题,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置身事外,只有世界各国都携起手来积极应对,我们才能解决全球的生态问题。在共同应对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的过程中,我国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避免陷入发达国家的“生态陷阱”。习近平在国际会议上多次强调世界各国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团结协作,中国更是以成立环保基金会、建立环保志愿者组织等实际行动积极履行大国责任,积极促进国际间环境保护的交流与合作。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符合全球化趋势的先进思想,其思想为推动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建美丽地球家园提供了理论借鉴和实践参考。

6.观点的创新性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具有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理论品质,提出了一系列体系严密、逻辑性强的生态文明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第一,是思维新。把战略思维、系统思维、辩证思维、法治思维和底线思维运用到生态文明的建设中,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思维新的主要体现。第二,是理念新。理念新主要体现在绿色发展理念、绿色发展观、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自然观,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等。第三,是体制新。体制机制的创新体现在完善生态环境组织机构,组建了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建立环境保护督察制度,建立河长制、湖长制、林长制等,完善干部离任生态审计制度和环境考核制度。第四,是实践新。体现在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环境治理方面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系统治理,从国家战略高度进行了规划,提出了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规划,坚定不移地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决淘汰落后过剩产能,大力激发创新创业创造活力。第五,是视野新。坚持国际视野,在国际上提出了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新理念,坚持多边主义积极推动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特别是帮助发展中国家进行生态脱贫和生态建设,展现了中国的大国担当。习近平在福建工作期间,2001年就开始利用菌草技术帮助巴布亚新几内亚、斐济、卢旺达等非洲国家发展经济,保护环境,至今20年的时间里,菌草技术已经推广到世界106个国家,中国创新的菌草技术已经成为“帮助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消除贫困、减少饥饿、促进就业、保护生态”[11]的成功典范。

猜你喜欢

文明理念生态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请文明演绎
“生态养生”娱晚年
漫说文明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
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