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路径探析

2023-08-07李铁英高舒宁

关键词:文科思政课思政

李铁英,高舒宁

(东北林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新文科的教育理念最早是于2017年由美国希拉姆学院提出的,其基本含义是对传统文科进行重组,同时主张将人文社科与新技术深度融合。我国的新文科教育理念最早来自2018年中共中央的“四新建设”,中央曾指出“高等教育要努力发展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1]。2019年是新文科建设元年,由教育部、科技部、财政部等13个部门联合发起的“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正式拉开了我国“四新”建设工程的序幕。2020年11月3日,随着“新文科工作会议的召开”,我国新文科建设全面启动。新文科不是对传统文科的摒弃,而是对传统文科的创新发展。21世纪以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应用在新一轮的技术革命下被逐渐普及,新兴技术在社会生活中被广泛应用,涉及到民生、教育、医疗、交通等各个领域,这要求我们以新视野来观察新时代,人才培养水平向着更高的水平发展。教育的根本目的是立德树人,高校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新文科建设背景下思政课要积极革新传统的思政课教学,以新的责任和担当培育时代新人。

一、新文科建设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高校思政课作为大学生公共必修课程,在新文科建设的背景下需努力深化改革,突破以往文科的学科界限、消除文理之间的鸿沟,不断适应新文科建设发展的需要、提升思政课实效性的需要以及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1.适应新文科建设发展的需要

2020年11月3日,由教育部新文科建设工作组主办的新文科建设工作会议出台的《新文科建设宣言》明确了新文科建设总体目标,即“构建以育人、育才为中心的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新格局,建立健全学生、学术、学科一体的综合发展体系,推动形成哲学社会科学中国学派,创造光耀时代、光耀世界的中华文化”[2]。新文科是人文社会科学的中国化,其发展目的是学术与教育的中国化。新文科要培养具有能力创造性转化和创造性发展传统文化,并能深入理解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流创新型人才。中国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在由制造大国向创新强国迈进,在国际舞台中发表中国观点,形成中国的话语体系。目前西方国家正试图通过其强有力的价值观念向我国输入其思想观念与意识形态。在这种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要注重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觉,培养高度的文化自信。高校思政课可以牢固树立大学生坚定的政治立场,培养出大批知世情、知国情、知党情的社会主义人才,为国家的发展和建设做贡献,这与新文科建设致力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文科人才的目标不谋而合,新文科建设的目标与人才培养的目标离不开高校思政课。且按照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来讲,法学属于“文科”范畴,思想政治教育为法学一级学科,隶属于新文科建设的范畴,在新文科建设的背景下革新思政课的教学,提高思政课的实效性,同样有助于推动新文科建设的发展。

2.提升思政课实效性的需要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3]高校思政课作为全体大学生的公共必修课程,课程质量严重影响大学生成长成才。尽管思政课教师始终兢兢业业教学,但思政课的教学质量始终不尽如人意,存在着“到课率低、抬头率低、点头率低”等问题,若需通过改革思政课教学的方式解决这些问题,新文科的建设对于思政课来讲既是挑战又是机遇。新文科的建设注重学科之间的深度交叉融合,学科之间的融合可以为思政课灌入新鲜的血液,思政课可以与社会学、管理学、历史学甚至是理科中的材料学、生态学、环境学等跨学科的相关知识相结合,形成新的、凝聚力强大的学科知识体系,突破思政课固有的知识局限,丰富思政课的教学内容。思政课与其他学科的深度交叉融合可以借鉴学习其他学科的教学方式和思维方法,从其他学科中获取最新的教学资源,培养学生跨领域知识融通能力。同时,新文科的建设强调将现代信息技术融合到教学中,运用大数据、新媒体技术等新兴科学技术改造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既可以充分发挥高校的科技特色,又可以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思政课面向所有大学生,他们充满活力,思维活跃,好奇心强,适应新事物的速度快且热衷于尝试新鲜事物,面向新文科建设的思政课教学改革满足大学生对于课堂新鲜感、获得感的需求,充分适应大学生的需求,有助于将思政课变成大学生从心底里热爱的一门课程,对提高思政课的教学实效性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性意义。

3.适应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

随着新技术的涌现、人工智能的发展,社会中存在的问题愈加跨界化,知识的应用愈发需要综合化,社会的人才需求发生了很大的转变,社会亟需知识综合、思维创新、综合能力强大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当今社会生活中面临的问题没有哪一件事情的解决是仅需要一种知识的,任何一门学科都无法独立有效地解决实践中日趋复杂的综合性问题,传统学科割裂体系,培养出的思维相对狭隘、知识结构相对单一、实践能力较为薄弱的人才已无法适应社会的需求,学科间的深度交叉融合将成为学科发展的新态势,学科边缘将被逐渐模糊,因此,高校的人才培养应紧跟大学生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大学生全面发展重要的条件是健康的心理素质,高校思政课作为培养大学生思想素质的主要课堂,应起到带头作用,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革新思政课教学,主动承担引领和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任,将深度交叉融合的新文科理念渗透到思政课教学改革中,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长久发展。“在专业建设中,要将学生的需求摆在教育的第一位, 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培养新文科背景下的高素质人才。”[4]新文科建设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致力于突破学科之间的壁垒,以“超学科”的思维将思政课与其他学科进行融合、重组,促使大学生的学习不局限于思政课的学科知识,而是能够在思政课的知识基础上建立一个较为全面综合的知识框架,不仅熟知文科知识,而且对理工科的知识同样有所涉及,以便适应新媒体技术支撑下的教育信息化趋势。从当代大学生的特性上看,他们极具探索性与创新性,同时对信息技术又具有较强的敏感性。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高校思政课适应大学生的特性,有助于推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二、新文科建设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面临的挑战

相较于传统的思政课教学,新文科建设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教学优势明显,能够增强思政课的教学效率,培养时代所需的复合型创新人才。但在具体的教学改革中由于受到传统文科思维模式及技术手段等条件的限制,存在着教学内容全面性、教学手段现代性、评价方式创新性的挑战。

1.教学内容的全面性挑战

新文科的构建致力于突破传统学科的藩篱,促进人文学科的转型与升级,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于思政课而言,要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逐步拓展学科新方向,吸收其他学科的优秀教学资源,这无疑对思政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说:“过去讲,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现在看,这个要求已经不够,应该是要有一潭水。”[5]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思政课教师应致力于打破知识界域壁垒,具备较为广阔的知识视野及较为全面的知识体系。教学内容要与工科、农科、医科内容融合,同时还要注重与其他文科内容的内部融合,这要求思政课教师不仅要掌握思政学科最前沿的内容,还要熟悉交叉学科的知识与理论,以帮助学生具备多学科素养与超学科能力。讲授思政课的教师为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专业课教师,这些教师大部分承担着本学院的专业课教学及学校各个专业的公共思政课的教学,且同时肩负着本学科的科研任务。在此情况下,要求思政课教师能够深入了解各个专业的知识并使之与思政课深度融合困难大,实施起来时效性慢,育人效果滞后。同时,大学生也面临着各自的课业任务,想要在学习思政课的同时把包罗万象的学科知识都有所涉及则挑战性会很大、学习任务会加重、可实施性较低,难以适应新形势下新文科建设的需要。

2.教学方法的现代性挑战

教学方法是当前教学改革的核心。在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教学逐步从“一张黑板一张嘴、一只粉笔一节课”转变为“一张屏幕一张嘴、一只鼠标一节课”。5G时代的来临,使网络技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媒介的融合使科技的种类更加多样化,也给思政课带来了许多具有现代气息的新型教学手段。大多数学校虽已运用新媒体教学,但却局限于一些简单的应用,例如电子课件等。由于现代信息传播工具与思政课缺乏深度融合,大多数高校存在着新媒体技术支撑下的思政课教学方式方法与时代联系不够紧密的问题,最终导致学生课堂参与感不强、实际获得感不足。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思政课教师要努力更新思维模式,跟上时代的步伐,以前沿的、敏锐的视角大胆探索新兴的教学方法,塑造符合时代发展的学科发展新范式。郝春文言,“传统历史研究强调考证,强调做卡片,强调资料的点滴积累,而目前大部分研究资料几乎都已被数据化”[6]。正是传统的文科范式和学术习惯使思政课教师在教学方法上过于保守,且许多文化背景深厚的资深思政课教师,学习和运用新兴的教学方法面临一定的挑战。不仅思政课教师面临现代技术知识储备的挑战,新文科的建设对高校教学设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高校面临着流畅运用现代化教学设备的技术环境的限制。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现代化教学方法是高校建设的一部分,教学方法的与时俱进需要高校管理层、教师团队的大力支持。

3.评价方式的创新性挑战

新文科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培育全面发展的大学生,对课程效果的评价方式关乎这一目标是否可以顺利完成。传统的高校思政课课程考核评价分为两方面。一方面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考核评价,基本是由课堂表现情况、课后任务完成情况、期末考核情况三部分构成。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考核评价虽对教学目标的三维目标均有所涉及,但长期偏重结果的课程评价方式侧重于强调对知识目标的培养,对学生是否提高实际能力与情感、价值观是否得到养成的评价有所欠缺。思政课对于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不能单纯地用数量来衡量,由考试或者考核方式来体现,太过单一的评价方法很难反映出学生复杂的学习状况和学习成效,这种课程评价方式与思政课强调育人的教学目标相违背;另一方面是对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主要包括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同行评价与教学督导。针对思政课学生多、范围广的特点,学生对老师的评价大多采用网上评教。教师互评与教学督导一般是使用评价量化表进入课堂进行教学评价,打“人情分”的情况难以避免。这种对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虽然便利性与实用性强,但评价效果一般,难以反映出真实的教学情况。目前思政课的课程评价方式较为固定且运用时间较长,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过程性评价,但不足以满足评价的导向、诊断、激励、反馈等功能。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高校思政课需不断创新融合各种考核评价方法,以达到实际检验思政课教学效果的目的。

三、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路径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实质就是使教学真正落实育人为本的目标,从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应用、评价方式的创新三个方面革新传统的思政课教学,以期助力新文科的建设,真正达到思政课育人的目标。

1.整合“跨学科”的思政课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选择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环节,它直接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质量。高校思政课是涉及到所有大学生的一门公共课程,本身自带“跨界”引力,与新文科的教学理念深度贴切,因此要充分发挥思政课先天的教学优势,“跨学科”整合思政课教学内容。第一,思政课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对象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坚持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教师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思政课教学时,内容的选择可以结合学生的专业背景、专业基础来有所侧重地进行选择,与其他专业课内容进行深度交叉融合。想要做到这一点,单靠思政课教师一人之力显然有些困难。思政课教师可以与各专业课教师共同挖掘融合教学元素,实现可持续性的“跨学科”互动,突破以往思政课教师 “单兵作战”的模式,发挥不同教师的智慧,教师可以按照不同专业的学科差异性将思政课划分为不同模块,要求学生按照自己所需的能力进行“跨学科”模块选课。“跨学科”教师共同选择教学内容,共同指导学生学习,发挥交叉指导作用,全力打造一流水准思政“金课”,有利于最大限度地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第二,新文科建设背景下思政课教师应要求学生深刻挖掘思政课内容中的专业课元素以及现实意义,有能力以专业课和现实意义的角度解读思政课学习内容,并在课堂上积极分享其选择教学内容的专业课角度解读,使不同专业的学生获得多视角解读知识能力的同时更了解到其他专业的学科知识。对于思政课教师而言,与其他专业的教师“跨学科”选择思政课教学内容不仅可以加强教师之间的联系,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真正实现育人的目的,且有了其他学科专业教师对思政课教师的帮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新文科建设下思政课教师教学内容全面性的压力;对于学生而言,因需选择思政课教学内容使学生轻松具备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的整合能力,帮助学生建立学科间的联系,进而加深学生对思政课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跨学科”整合思政课教学内容,从社会热点内容和大学生的迫切需求入手,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科知识已经不再是课程的核心,取而代之的是社会生活中的现实问题。“跨学科”整合思政课教学内容强化了新文科与传统文科的区别,引导学生形成融合性思维,促进学生知识、能力与素质的递进与辐射,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2.探索融合的思政课教学方法

新文科建设想要落地,首先要增强文科的吸引力、影响力。随着现代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思政课授课对象的思维习惯和学习方式正逐步发生改变。思政课要想对学生产生吸引力,必然要大力探索思政课教学的方式方法,继承优秀的教学方法,同时摒弃过时的观念。新文科主张学科交融,不仅教学内容要融合,而且教学手段也要融合。一是可以将现代信息技术有机融入到思政课教学中,目前理工科的大数据、人工智能、数字化手段已取得一定的成果,高校要不断加强硬件设施建设,积极对思政课教师进行专业培训,将这些新兴技术应用到思政课教学过程中,打造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借助慕课、微课等平台实现线上与线下的交流互动,教师线下辅导线上答疑,充分利用线上优质的思政课学习资源,运用TED等全新教学模式,智能化分类展示思政课教学内容。二是可以将现代科技手段(如AR、VR)融合到教学过程中,模拟真实的情景进行教学和实践,让学生获得参与热点社会生活和国际事件的感受,使思政课堂生动活泼、高潮迭起、不断深入,突破传统拼接式教学向注重讲授、体验、反思的全方位主动学习性教学转变,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将生涩的理论知识盘活,从而帮助学生进行体验式深度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兴趣与对理论知识的认同感和使命感。三是可以采用“双师”课堂讨论法,“双师”包括思政课教师和文科教师及思政课教师和理科教师的“跨学科”有机组合。传统的思政课课堂采取“单师”进行教学,很容易形成“满堂灌”的课堂讲授法。新文科主张学科之间的有机融合,“双师”课堂讨论法不仅可以有效弥补思政课教师在教学内容扩展及技术手段应用方面的缺陷,同时,这种新奇的教学组合可以更好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课堂获得感和成就感。思政课利用新技术辅助教学,大力探索融合式的新兴教学方法,同时有效弥补了文科专业学生在技能应用方面的缺陷,符合新文科建设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3.构建全面的思政课评价方式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思政课课程效果的评价方式应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评价方式,以学生为中心的评价方式要落实学生在评价体系中的主体地位,明确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学生服务。一是对于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而言,5G时代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为传统的评价方式提供了新的辅助,利用新技术手段动态监测学生学习成长过程,评价方式由单一终结性评价向多元评价转化,改进结果评价,增加过程评价,健全综合评价。结果评价可以运用在特定的节点检验学生对基础理论的掌握程度,过程性评价可以动态监测学生思政学习的成长过程,“能够基于学习全记录数据来探析学生的偏好、风格、特长与薄弱环节”[7],突出评价的诊断、调控、改进的作用,保证学生全方位健康地发展。思政课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可以在学生入学、毕业时组织两次比较大的思政考试,以及全程监测学生的思政课成长报告和逐年发布的评价标准条例。其中,预备考试和毕业荣誉考试属于结果评价,思政课定期反馈的监测报告则属于过程性评价,逐年更新与定时公布的评价标准条例既保证了教师在评估中的规范性,也为学生指明了学习的重点和方向,以此来全面检验学生思政课的学习成果,符合新文科建设的要求。二是对于检验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而言,首先,应端正评价者参与评价的态度,明确评价的目的,对评价者进行相关的培训,提高评价者评价素质。其次,要能熟练运用各种评价方法,运用问卷、座谈会等方法,客观公正地评价教师的教学效果,评价方式应注重质性评价与量性评价相结合。最后,要求评价者能够通过对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意见,学生是课程评价的服务对象,倾听学生的诉求可以使教师改进教学中实际存在的问题。教师互评不仅要包含思政学科的教师还要包括其他学科专业的教师,实现“跨学科”教师评价,探索建立“跨学科”协同的交叉学科评价体系。思政学科教师一直致力于本学科的教学研究,能够对思政课教师提供宝贵的经验与意见,“跨学科”教师可以为思政课教师提供不同的教学思维与角度,促进思政课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同时有利于新文科的建设。教学督导是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专家,具有较强的可靠性,但对教师教学评价的覆盖面较小,实现常态化听评课的难度较大,难以发挥其重要的评价作用,对此可以定期举办学科资源共享交流会,让每位思政课教师受到监督与指导。通过对学生学习效果评价与思政课教师教学效果评价的改革双重重塑思政课评价方式,使得教育成果可测量与评估,有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真正落实思政课育人的作用,符合新文科建设的需要。

结语

文科建设影响一个时代的思维与认知,新文科以其创新性、融合性、发展性实现对传统文科的突破与超越。本文立足于新文科建设的视角,从新文科建设发展的需要、加强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需要以及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出发,论述了实施“以人为本”思政课改革的必要性。新文科强调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公,思政课教学应挣脱局限知识表面化的枷锁,以学生所获得的学习结果和实际能力为最终目标,根据学生实际需要和心理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思政课教学要勇于探索,打破常规的教学方式方法,运用新技术辅助教学适应新文科建设,丰富思政课的教学方式;思政课应重塑评价方式,推行一种全新的课程评价方式以检验思政课的教学效果,进而促进学生个性化、多样化发展。到本世纪中叶,我国将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一项宏伟的战略工程,必须依靠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来完成。高水平的人才培养是新文科建设的落脚点,新文科的建设在未来发展的道路上势必会以更高的决心推进传统文科的转型升级、打破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新文科建设的背景下,高校思政课要积极改革传统思政课教学,以更高远的视野、更前瞻的目光培养全面发展的高质量人才。

猜你喜欢

文科思政课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文科不懂理科的伤悲
思政课“需求侧”
求学·文科版2019年6、7期合刊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豆文科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