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青年现代意识的觉醒与历史主动性的当代建构

2023-08-07高玉梅

关键词:中央文献出版社李大钊建构

高玉梅

21 世纪的人类历史已经从第一个五分之一时段进入第二个五分之一时段。处在这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交汇点上,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主体的中华民族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目标之后开始转向“第二个百年”目标,亦即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关键阶段。要完成这一历史阶段的战略任务和发展目标,需要中华民族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汇聚历史合力。这其中,中国青年始终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①习近平:《论党的青年工作》,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 年,第209 页。,“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②习近平:《论党的青年工作》,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 年,第208 页。。“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①习近平:《论党的青年工作》,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 年,第17 页。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重要论述以大历史观充分阐明了中国青年的历史职责、历史使命及其与国家发展、社会进步、民族命运之间的历史关系,也启迪我们思考这样一系列问题,亦即中国青年在担当职责和使命的实践中为何会具有如此的历史张力,为何能在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史上扮演“推动中国社会变革的急先锋”②习近平:《论党的青年工作》,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 年,第2 页。的历史角色,在当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关头又将如何构建和发挥历史主动性以成长为新时代好青年。要解答这些问题,就需要我们回到自19 世纪40 年代直至21 世纪20 年代以来的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发展场景之中,亦即要在中国社会从古代向现代,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工业,从落后挨打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向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进而发展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中去认识中国青年,这里既有对中国青年作为一个现代社会群体是如何生成,亦即如何完成现代意识觉醒并展示自身张力的理性认知,也有对中国青年作为社会进步的生力军是如何在一百多年的民主主义革命以及七十多年的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发挥历史主动性的实践体认。自然,通过对这一历史图景的透视,我们还要在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历史发展逻辑中明晰在当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关节点上,中国青年又该如何建构和彰显新时代所需要的历史主动性以成长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从而“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③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年,第71 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的命运,从来都同时代紧密相连。”④习近平:《论党的青年工作》,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 年,第2 页。这既意味着时代构成了青年存在和价值显现的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且这种客观性随着时代的发展又往往具有不同的历史征候,使得青年成长和自身价值的张力显现有其不同的客观环境和历史命运,青年只有与时代同呼吸才能共命运;又意味着青年成长和自身价值的张力显现有其主观性,青年只有在所处时代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以彰显其历史主动性,才能不负韶华,把握时代走势,扼住命运的咽喉。客观性表明青年成长和自身价值的张力显现需要依赖客观条件的存在和成熟,脱离客观环境及其构成诸要素相互之间的关系,则青年成长和张力显现就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主观性表明青年成长和自身价值的张力显现需要在认识、发现和尊重时代发展的客观规律的前提下构建和发挥历史主动性。二者是统一的,缺一不可。

以此关系来考察中国青年的生成史,我们就会看到一个很有意思的历史现象,亦即如果我们梳理古代中国史就会发现,尽管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常常会有“英雄出少年”的历史传说、历史记载和历史痕迹,但多为人们对个体表现的褒扬,青年(古语体中常常称之为“少年”)在很长的历史发展中还没有凝聚成一个独立的政治群体而未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和身份认同,抑或青年自身价值的张力显现的客观环境还没有发育成熟,青年群体还被遮蔽在人们的视野之外。所以,尽管“青年”自古就有,但“青年”无论是作为一个语词概念,还是作为一个政治群体实存所指对象,其出现都是近现代以来的事情,亦即是在中国社会进入现代转型后,青年群体才有了整体性存在的客观环境和主体诉求,并进而产生了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力。所以,中国“青年”的生成和中国现代社会的转型之间有着命运与时代的关联性,也就是说,中国现代化的发生发展及其历史进程为中国青年提供了在场的实现自身价值的命运时空,而中国青年一出场就适逢中国现代化演进的历史使命的召唤。这就使得中国青年必然要开启和经历一个现代意识觉醒及其价值张力显现的过程。事实上,中国青年现代意识觉醒的过程与作为整体性政治存在而受到社会关注并影响社会发展的对象化群体的凝结是交织在同一个历史场景之中的,而影响这一觉醒的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现代社会生成过程中不断叠加的具有现代性征候的诸构成要素及其相互之间关系作用的催动,包括现代工业、现代技术、现代经济、现代教育和现代文化等的进入、传播并生成影响力,二是一批较早接受现代思想和现代意识的先进分子不断发出呐喊,使青年在思想上感受到启蒙和呼唤。从本质上说,中国青年的现代意识既是对旧社会、旧制度、旧文化的反叛,也是对新社会、新制度、新文化的向往,其现代意识的觉醒既有客观条件的催动,也有先进思想者的引领。

从语词生成的客观性上说,某一语词的出现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所以,当“青年”作为社会普遍接受的概念有了明确的所指对象时,它至少说明一个有存在感和影响力的社会群体出现了。这个社会群体,亦即“青年”是在西方列强凭借现代化手段强行改变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历史进程中生成的。鸦片战争的失败使得现代工业以洋务运动的形式出现在中国大地上,那些曾经改变了西方社会发展样态的现代技术及其衍生所需要的现代经济、现代教育、现代文化等要素,在以自给自足的农业为本的中国社会中被不断复制并产生其在技术、制度、文化等方面所具有的现代性的影响力,使中国社会原有阶层发生分化和重新组合。实际上,面临西方列强的入侵和掠夺,中国原有的社会阶层已经无力抵抗,阶层分化和重新组合既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中华民族自救的本能显现,在“秋风秋雨愁煞人”的亡国灭种的文化危险和报国无门的心理沮丧中挣扎出来的诸社会群体纷纷亮相,其中最为激进的当属“青年”。

这里我们需要强调的是,虽然“青年”对于自身群体价值以及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的自觉有一个发展过程,但这丝毫也不影响中国青年作为社会政治群体一出场就具有现代性批判意蕴的革命意义,并演绎出一幕幕改变旧中国的现代性觉醒的历史大剧。可以说,中国“青年”一词天生就是一个具有现代性批判意蕴的革命性词语,李大钊称之为“我们神圣的青年”①李大钊:《李大钊全集》第2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年,第372 页。。自然,在这个觉醒过程中,先进思想的传播无疑扮演了启蒙和呐喊的角色,这其中,梁启超、李大钊、陈独秀、胡适、鲁迅等虽然有各自的价值取向,但无疑都可以算得上是中国青年现代性启蒙的传道者和唤醒师。

被称为发出“封建古国的第一声爱国启蒙”②李泽厚:《中国近代思想史论》,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 年,第431 页。的梁启超于1900 年撰写了著名的《少年中国说》,以“老年”和“少年”比喻“过去之国”和“未来之国”,他意识到从“过去之国”走向“未来之国”的紧迫性和重要性,认为只有“彻底破坏”“过去之国”,才能实现中国的进步,使中国变成一个日新月异的“少年中国”,使“举国之少年而果为少年也”。他高声呼吁中国少年负起建设“少年中国”之责,以主动的姿态改变陈腐、衰败的旧中国,那么“则吾中国为未来之国,其进步未可量也”③李华兴、吴嘉勋:《梁启超选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 年,第126-127 页。。虽然此时的梁启超仍是以“少年”来指称已经具有现代特征的“青年”,但他已经明确意识到这一群体的社会意义和现代功能,这也使得此后“中国少年”(青年)不仅成为近代一个极其重要的词语,而且成为改变旧中国、旧体制,引领新思想、新文化,推进社会新变革的新青年群体的代名词。毫无疑问,梁启超对青年的影响是重要的。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认为梁启超对中国青年历史功能的认知及其具有现代意义的启蒙影响,开启了中国青年现代性觉醒的历史之幕,虽然此时中国青年作为独立的社会力量还是自发且弱小的,但青年作为政治群体登上中国的历史舞台并在风云变幻的历史场景中扮演“革命军中马前卒”的先锋角色所生发的力量已经显现出自身价值的张力以及渴望救赎的现代意识。中国青年的这一文化样态在鲁迅先生的文学作品中得到了描述和映射,鲁迅先生大声疾呼要“救救孩子”,既表现了此种救赎的现实必要性,也表明中国青年的现代意识仍处在觉醒之中,需要一个“警世钟”才能“猛回头”。一般认为,这一觉醒在“五四”运动中才真正完成。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五四”运动无疑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这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个重大事件。……‘五四’运动改变了以往只有觉悟的革命者而缺少觉醒的人民大众的斗争状况,实现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自鸦片战争以来第一次全面觉醒。”④习近平:《论党的青年工作》,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 年,第205-207 页。如何理解“划时代”意义?从革命性质的变化来说,这个“划时代”意味着“五四”前,中国革命属于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五四”后,中国革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特别是“经过‘五四’运动洗礼,越来越多的中国知识分子集合在马克思主义旗帜下”①习近平:《论党的青年工作》,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 年,第207 页。,随着1921 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历史掀开了崭新的一页。从青年现代意识觉醒的程度来说,这个“划时代”意味着“五四”前,青年现代意识的觉醒处在自发状态,“五四”后,青年现代意识的觉醒进入自觉状态。这种自觉状态不仅让青年意识到自己所处的时代已经不同于先人前辈所处的时代,如同李大钊在1919 年所说,“这个新纪元带来新生活、新文明、新世界,和……以前的生活、文明、世界,大不相同,仿佛隔几世纪一样”②李大钊:《李大钊全集》第2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年,第375-376 页。,而且“通过“五四”运动,中国青年发现了自己的力量”③习近平:《论党的青年工作》,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 年,第207 页。,实现了从有力量到意识到自己有力量的历史性转变。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认为经过“五四”运动,中国青年从整体上完成了现代意识的真正觉醒并展现出独特的精神风貌。这个自觉还表现为一个重要的推动社会发展的功能,亦即中国青年现代意识的觉醒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在社会结构中具有辐射力的。由于青年是“五四”运动的先锋,因此,中国青年不仅在先进思想家的启蒙和带领下在运动之初挺身而出,而且还在运动中促进了全民族的第一次真正的觉醒,让“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发现了自己的力量”④习近平:《论党的青年工作》,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 年,第207 页。。也就是说,中国青年和中华民族现代意识的觉醒既有同一性,又有同构性。毫无疑问,在这一划时代的转变中,作为“五四”运动中的青年导师和较早接受现代思想,特别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的陈独秀和李大钊等先进知识分子在推动中国青年现代意识觉醒的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启蒙和引领作用。

早在“五四”前的1915 年,陈独秀就创办了《青年杂志》,并在第一期开篇词的文章里提出了新青年的标准。他认为,中国青年应该是“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⑤陈独秀:《陈独秀文集》第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年,第90-95 页。。陈独秀提出的这一标准,很显然塑造了一个具有现代文化意义的青年形象。即使我们按照英格尔斯在20 世纪70 年代前后提出的现代人的标准来衡量,有关自主、进步、进取和科学等的新青年标准也基本在英格尔斯的评判要素之中。特别是陈独秀高举具有现代化基本特征的“科学与民主”两面大旗,使当时的中国青年在思想意识上有了一个明确的追求价值、发展方向和自身建设的目标。当时的社会舆论称“青年得此,如清夜闻钟,如当头一棒”⑥《通信》,《新青年》第2 卷第5 号,1917 年1 月1 日。。唤醒和启蒙的功效不言而喻。1923 年,陈独秀在《中国青年》第一期上发表《青年们应该怎样做!》一文,在文中他提出,青年“第一要明白他责任重大,而不可自弃,这是因为国民中只有学生比较是醒觉的”①陈独秀:《陈独秀文集》第2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第472 页。,所以,青年的职责是“努力唤醒有战斗力的各阶级”②陈独秀:《陈独秀文集》第2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第472 页。。陈独秀不仅认识到启蒙对青年的重要性,而且进一步引导青年成为社会发展的生力军。如果说,梁启超对中国青年现代意识的觉醒有重要的影响作用,那么陈独秀等革命者则扮演了决定性的作用,亦即真正开启了中国青年现代意识觉醒的历史主动性,并率领中国青年参加了“五四”运动。

而与陈独秀同时代接受了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的李大钊则从唯物史观的角度,不但鼓励青年以青春之我创建一个青春中国、青春世界,而且明确提出“青年尤其应该明白青年所处的地位”③李大钊:《李大钊全集》第4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年,第112 页。。1917 年他提出“吾惟盼吾新中国之新青年速起而耸起双肩,负此再造国家民族之责任,……期于青年时代为一好青年”④李大钊:《李大钊全集》第2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年,第46 页。,1922 年他又提出“青年人的精神是进步的、发展的。……青年的群众运动,就是社会革命的先锋”⑤李大钊:《李大钊全集》第4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年,第112 页。。青年要成长为时代的好青年,成长为社会革命的先锋,要去创建一个青春美丽的中国。李大钊发出的这些呼唤,既是对中国青年要承担的历史使命的确认,也给中国青年在历史大变革时代指明了发展方向。

我们完全可以说,陈独秀、李大钊等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和早期共产党人唤醒和培育了整整一代“新青年”,而中国青年现代意识觉醒的这一历史时期也通常被我们称为“觉醒年代”,如同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那样:“一大批先进青年在‘觉醒年代’纷纷觉醒。”⑥习近平:《论党的青年工作》,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 年,第2 页。

此后,中国青年追随李大钊、陈独秀等革命导师的脚步,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并领导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转向新民主主义的过程中,成为“推动中国社会变革的急先锋”。我们既可以在参加中共一大的13 位代表中看到除何叔衡一人超过40岁,其余12 人均在40 岁以下,包括只有19 岁的刘仁静和20 岁的邓恩铭,而毛泽东当年也只有28 岁,也可以看到,无论是“五四”爱国运动还是“一二·九”爱国救亡运动,其运动最早的行动者都是青年学生。在“五四”运动中,起草《北京学生界宣言》的许德珩时年29 岁,另一学生领袖邓中夏为25 岁;在“一二九”运动中,起草《清华大学救国会告全国同胞书》的蒋南翔只有22 岁,另一学生领导人姚依林只有18 岁。

除了“五四”运动和“一二·九”运动之外,中国青年现代意识觉醒的自觉性还表现在整个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全景中,如同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在革命战争年代,广大青年满怀革命理想,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冲锋陷阵、抛洒热血。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广大青年响应党的号召,向困难进军,向荒原进军,保卫祖国,建设祖国,在新中国的广阔天地忘我劳动、艰苦创业。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广大青年发出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时代强音,为祖国繁荣富强开拓奋进、锐意创新。”①习近平:《论党的青年工作》,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 年,第17 页。

党的十八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进入了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距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越近,我们越不能懈怠,越要加倍努力,越要动员广大青年为之奋斗。”②习近平:《论党的青年工作》,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 年,第18 页。我们理解这段论述,其基本思想至少表达了三层含义:一是新时代的历史主题就是要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既是中华民族一百多年来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也是中国青年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彰显历史主动性的奋斗目标。中国青年的自身价值显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之中。二是虽然我们现在距离这一目标的实现越来越近,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仍需要加倍努力。越是接近目标的实现越是不能懈怠,因为接近胜利的阶段往往是客观环境最复杂最困难的阶段,也是主体努力最疲惫最容易松懈的阶段,只有发挥历史主动性以保持充沛的革命精神和革命力量,才能把优势转化成胜势并最终获得成功。三是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关键时期,要增强中国青年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青年是生力军,是革命先锋,既要冲锋在前,又要善用血气方刚的优势,激发和建构历史主动性,响应党的号召,回应人民和时代的召唤去奋斗。这实际上是要求青年在当下正确处理命运与时代的关系。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青年要“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③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年,第71 页。,从而给中国青年正确处理命运与时代的关系指明了努力的方向。我们认为,当下的中国青年需要在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历史发展逻辑中增强历史自信、明晰历史使命、释放历史张力以建构与展现自身的历史主动性。这其中,历史自信是历史主动性建构和展现的心理基础和逻辑前提,历史使命是历史主动性建构和展现的基本内核和价值导向,历史张力是历史主动性建构和展现的现实表达和动能显现。

首先,要使青年增强历史自信,这是建构和展现青年历史主动性的心理基础和逻辑前提。一方面,有历史自信才有历史主动,历史自信的生成和存在为历史主动性的建构和展现提供了必要的心理基础和逻辑前提。有了历史自信的历史主动才是积极的、真实的历史主动;另一方面,有历史主动必有历史自信,历史主动性的建构和展现离不开历史自信,有了历史主动的历史自信会更加稳定更加自觉。那么,要如何增强历史自信?习近平总书记说:“了解历史才能看得远,理解历史才能走得远。”①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 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 年,第511 页。这实际上回答了历史自信从哪里来的问题。要增强历史自信就要了解历史和理解历史以及对历史发展规律有科学的认识和把握,特别是要了解和理解中国青年现代意识觉醒的历史条件、历史过程和历史指向,以明确中国青年的历史主动性既是源于对苦难沉重的民族危机的警醒,也是源于对“国家坏到了极处,人类苦到了极处,社会黑暗到了极处”②《毛泽东早期文稿》,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 年,第312 页。的旧中国的反叛;还要认识到中国青年的现代意识一经觉醒就表现出前所未有的敢于创造历史的主动精神且这种历史主动精神贯穿中国青年运动的全过程。

从青年运动史来看,一代又一代中国青年之所以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中敢于冲锋在前,不怕牺牲,就在于具有历史主动性,就在于历史自信的不断自觉和增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青年的历史主动集中体现为坚贞不渝、不怕牺牲的救国担当,发出“国土不可断送、人民不可低头”改造旧体制、改变旧世界的救国之声,组织动员青年团员参加“共青团员的礼拜六”“开荒”等劳动活动、参与土地改革,在党的领导下为新的中国之治擘画了宏伟蓝图。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青年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迸发出自力更生、主动作为的兴国斗志。共青团发扬“全团带队”的光荣传统,带领中国青年,跟着党投身到中国几千年来最为广泛最为深刻的社会变革中,与人民一道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在各条战线上中国青年充分发扬共产主义精神,践履“哪里有需要就奔向哪里”的青春誓言。涌现出一批批青年突击手,一支支青年突击队、节约队、垦荒队等,喊出“把青春献给伟大的祖国”的响亮口号,为建设新中国贡献了青春力量。

改革开放后,中国青年以党和国家工作中心的战略转移为工作目标,展现出在现代化征程中勇立潮头、敢闯敢拼的精神风貌,发出“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时代强音,为中国之治增添了新注脚。进入新时代,中国青年积极投身到脱贫攻坚、科技攻关、抢险救灾、疫情防控、守护祖国哨位等工作一线,以守正创新、踔厉奋发的强国使命,发出“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青春誓言,用行动生动诠释了当代中国青年的主动担当精神。

其次,要使青年明晰历史使命,这是建构和展现青年历史主动性的基本内核和价值导向。历史使命既是青年要担负的主体责任,也是青年要奋斗的价值目标。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认为历史使命是建构和展现青年历史主动性的基本内核。没有这个基本内核,则青年历史主动性的建构和展现就缺失了价值导向和责任担当,从而使青年的历史主动性陷入盲目冲动的情态。实际上,回顾中国青年运动史我们就会发现,虽然中国青年始终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急先锋,但青年展现历史主动性时基本有两种状态:一是积极有效的历史主动性,一是盲目冲动的历史主动性。前者是明晰历史使命的结果,后者反之。

七十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了伟大斗争,形成了彪炳史册的伟大中国精神。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特区精神、抗震救灾精神、抗疫精神、脱贫攻坚精神等,无不展现了一代又一代中国青年在党的领导下书写的壮丽篇章。

新时代中国青年在“揭榜挂帅”“赛马”等制度激励下,一大批科技人才脱颖而出,北斗核心人员平均年龄36 岁,量子科学团队平均年龄35 岁,中国天眼FAST研发团队平均年龄仅30 岁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时代的中国青年》,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年,第30 页。。伟大的创造精神深刻回答了“人生的意义究竟是为什么”的人生问题和道路问题。在新的征程上,中国青年把握历史规律、洞察历史大势,跟着党切切实实地把干事业的火热激情投入时代变革的潮流中,用智慧和勤劳改造新世界建设新中国。

最后,要使青年释放历史张力,这是建构和展现青年历史主动性的现实表达和动能显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青年是有伟大创造力的青年!”②习近平:《论党的青年工作》,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 年,第208 页。这里的伟大创造力可以看作是青年适应时代要求而释放的历史张力,它是青年历史主动性的现实表达和动能显现。“五四”运动以来的历史实践告诉我们,这个一百多年是“中国青年一代又一代接续奋斗、凯歌前行的一百年,是中国青年用青春之我创造青春之中国、青春之民族的一百年”③习近平:《论党的青年工作》,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 年,第208 页。。

无论是接续奋斗还是凯歌前行都表明中国青年在创造新中国的运动中释放出独特的历史张力,这既是青年历史主动性的现实表达,也是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能显现。当然,要释放历史张力,需要中国青年具有远大理想抱负,不断练就过硬本领,还需要中国青年能“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和大势,抓住历史变革的时机,顺势而为,奋发有为”④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 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 年,第510 页。。历史张力的释放不能一蹴而就,毕其功于一役,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久久为功。

总之,进入新时代,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需要中国青年建构和发扬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历史主动性,既要怀抱梦想,又要脚踏实地,既要敢想敢为,又要善作善成。“用青春的能动力和创造力激荡民族复兴的澎拜春潮,用青春的智慧和汗水打拼出一个更加美好的中国!”⑤习近平:《论党的青年工作》,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 年,第7 页。

猜你喜欢

中央文献出版社李大钊建构
李大钊《青春》
主题类图书质量提升对策研究
与李大钊一起就义的路友于烈士
李大钊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中共早期领导人李大钊英勇就义前后
建构游戏玩不够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
书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