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文明观视域中的人类文明新形态

2023-08-07李包庚

关键词:人民出版社马克思中国共产党

李包庚,李 琳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①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年,第13-14 页。《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再次指出:“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②《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年,第64 页。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作出科学完整的战略部署,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紧紧围绕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推进各项工作,“不断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③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年,第7 页。。立足马克思主义文明观,深入阐释人类文明新形态对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坚持发展、继承创新关系,阐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新性内涵,是学术理论界的重要理论任务。

一、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核心要义

马克思恩格斯从历史唯物主义视角出发,将文明理解为一个反映物质生产成果和精神生产成果的总和、标识人类社会开化状态和进步状态的范畴,深入研究人类文明交往的历史进程,科学回答文明形态的划分依据、文明发展的基本规律、根本动力和未来图景等问题,阐明文明发展路径的多样性、世界文明交往与冲突的必然性及其解决方案等观点。

1. 马克思恩格斯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本立场,提出人类文明的历史发展必定要经过由低级向高级、由落后向先进、由民族向世界的演变顺序,这是由生产力发展的一般性历史规律所决定的。人类文明的演变史本质是人类生产力的发展史。马克思详细摘录了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中关于原始社会的政治组织形式、生产工具技术和经济发展结构的演变过程,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发展史的角度修改了原书的叙述结构。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文从生产工具和生产成果角度进一步补充道:在原始文明形态中,人们依赖“现成的天然产物”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年,第38 页。;随着生产工具的发明,人类逐渐学会依靠人工产品增加天然产物的产量,发展出畜牧业和农耕业等更为稳定和高效的生产模式,对天然产物的深化加工和加工产业的成熟发展也进一步推动文明时代的到来。在唯物主义者看来,人类通过不断发明生产工具、变革生产模式的方式,改变着人的生产方式和现实生活,推动生产组织形式和社会交往关系的变革。“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年,第602 页。资本主义文明正是在这一系列的生产方式变革运动中诞生,并通过工业和贸易的世界化发展推动自身文明形态在全球范围内的扩张。各民族文明都被卷入资本主义生产体系中,人类文明发展由地域文明转向世界文明。资本主义文明在积累丰富的物质成果、发明先进的科学技术、推动文明交往世界化的同时,也强化了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剥削,致使有产者与无产者之间的阶级矛盾日益激化。马克思敏锐地指出,资本主义“社会所拥有的生产力已经不能再促进资产阶级文明和资产阶级所有制关系的发展”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年,第37 页。,这是由资本主义文明的两面性所决定的。随着资本主义文明在全球范围内的扩张,无产阶级的群体范围不断扩大,无产阶级的团结意识被逐渐唤醒,这一切为人类文明向更高文明形态的演化奠定了充分的物质基础。共产主义文明正是通过变革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生产关系的方式,使社会全体成员重新占有社会生产资料,并通过有计划的生产组织形式将人从异化劳动中解放出来,使劳动回归劳动本身,“消灭了迄今为止的人自己的生产资料对人的奴役”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年,第310 页。,从人对物的依赖关系转向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因此,共产主义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人类文明历史发展的最高阶段。

2. 马克思恩格斯在文明结构理论中阐明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互为前提、互为目的的辩证关系,强调只有在丰富的物质文明中才能发展出先进的精神文明,二者相互作用,共同推动人类文明形态进入历史新阶段。在文本依据上,马克思恩格斯未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进行明确的概念界定,但在语义上已有许多较为接近的概念表述。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一书中将生产力及其生产成果视为“文明的果实”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年,第613 页。,首先确立了物质文明的概念范畴,确定了文明结构理论的根本基础。马克思在《论犹太人问题》一书中首次提出“精神生产”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年,第270 页。的概念,并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进一步说明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的相互关系,确立了精神文明的物质基础。马克思和恩格斯将哲学、科学、美术等视为“人类文明的精神结晶”“文明中一切精致的东西”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年,第480 页。,确立为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界定二者的概念范畴后,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明确了“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⑤《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年,第591 页。对“精神生活”的制约地位和“精神生活”对“物质生活”的推动作用,确定了文明结构理论的内在辩证关系。“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⑥《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年,第525 页。不仅改变了人的现实生活,而且也推动了人的思维方式的变革。在文明形态的变革阶段,物质文明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冲突为根本动力,精神文明以物质文明为基础,并随着物质文明成果的积累而壮大自身,进一步推动物质文明的变革。随着物质文明的世界化发展,精神文明超越原有的地域局限性,从民族文明转向世界文明。由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年,第404 页。,马克思主义理论成为全世界无产阶级的精神财富。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是废除私有制、解放全人类、推动文明形态进入下一发展阶段的前提条件。在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中,人民群众占有了全部生产资料,旧的思想与旧的文明同步瓦解,精神生产随着物质生产的变革而变革,与物质文明一同推动人类文明形态的发展。

3. 马克思恩格斯深入研究不同国家文明形态的多样化发展路径,提出文明交往与文明冲突是生产力普遍发展与生产关系普遍交往的必然结果,只有在共产主义文明中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文明冲突的问题。从生产力发展的一般规律来总结人类文明普遍发展路径,并不意味着马克思所持的是单线历史决定论的观点,这恰恰是马克思极力批判的立场。马克思明确反对将西欧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道路作为人类历史发展路径的唯一标准来衡量和规划其他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发展位置和未来发展方向,强调同一历史时期内不同民族和不同国家各有其独特的政治制度、经济结构和文化面貌,决定了其具有特殊的文明形态和发展前景。在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的笔记中,马克思详细摘录人类文明发展前期三个阶段及各个时期的技术发明、政治结构、社会关系等,发现东方社会与西方社会的历史发展路径之间存在根本差异,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特殊的文明形态——以公有制和民主原则为核心的氏族社会和具有原始共产主义色彩的东方文明。但随着生产力普遍发展,资本主义文明扩张本质上推动了人类文明世界化发展,各国家、各民族文明被迫卷入资本主义文明主导的世界分工体系中,文明交往和文明冲突成为人类文明发展不可逆转的趋势。资本主义文明的扩张,一方面打破了各民族文明孤立发展的现状,加速了各文明之间的对话交流,推动了落后国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另一方面,资本主义文明难以掩盖其野蛮本性,在扩张的过程中摧毁了落后国家原有的文明面貌,激化了各文明之间的对抗冲突。马克思在《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一文中,将较高文明对较低文明的征服视为“永恒的历史规律”,并揭示英国作为第一批文明程度高于印度的侵略者,对印度文明所造成的巨大破坏。“他们破坏了本地的公社,摧毁了本地的工业,夷平了本地社会中伟大和崇高的一切,从而毁灭了印度的文明。”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年,第246 页。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只有通过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生产关系的普遍变革,打破资本主义文明的枷锁,从一个更高的阶段“复归”原始公有制和开创共产主义文明,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文明冲突的问题。“欧洲和美洲的一些资本主义生产最发达的民族,正力求打碎它的枷锁,以合作生产来代替资本主义生产,以古代类型的所有制最高形式即共产主义所有制来代替资本主义所有制。”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年,第472 页。

二、人类文明新形态对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继承

在总结党的百年奋斗经验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③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年,第13 页。在阐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④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年,第16 页。。中国共产党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将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将创造丰富的物质文明同发展多样的精神文明相结合,提出具有社会主义性质和鲜明中国特色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推动人类文明进入全新历史阶段,为马克思主义文明观注入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1. 人类文明新形态理论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提出人类文明发展路径要遵循生产力发展的一般性规律,推动人类文明进入全新的历史阶段。首先,马克思恩格斯强调,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是实现人的自由发展、取得共产主义伟大胜利的基本前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学习马克思,就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思想。”①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年,第17 页。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正确指导,一直将大力发展生产力和积极改善人民生活放在首要地位。经过几十年的接续奋斗,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历史性飞跃,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和带领全国人民接力探索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问题,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②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年,第38 页。这一历史新阶段。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为高质量发展指明方向:坚持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和建设中国现代化产业体系,重视实体经济,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③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年,第28 页。。其次,马克思恩格斯始终关心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强调无产阶级只有在自由人联合体的社会组织中才能占有全部生产资料。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继承马克思主义的人民观,毛泽东提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群众路线,邓小平在讨论改革开放关于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时,将“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确定社会主义性质的根本标准之一。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④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年,第1 页。,突出人民主体地位在中国现代化建设中的根本性和关键性,将马克思主义人民观和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推向历史新高度。在党的二十大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⑤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年,第46 页。中国共产党始终将人民视为历史的创造者和推动者,将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视为最高奋斗目标,坚信人民主体的重要力量,坚守为民爱民的基本原则,坚持群众路线的实践路径。最后,马克思恩格斯强调,只有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彻底消灭剥削和压迫,构建一个所有人共享劳动成果的理想社会。中国共产党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关于共产主义社会的未来构想,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接力探索共同富裕的实践路径,提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⑥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百年大事记(1921—2021 年)》,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 年,第482 页。,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了实现共同富裕的总体思路和具体任务:强化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实现人民幸福、推动共同富裕方面的核心力量,坚持党对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工作的统一领导,将增进民生福祉、维护人民利益、解决急迫问题作为统筹规划的重点任务,依托健全完整的公共服务供给为人民创造更好的发展平台,推进共同富裕迈向历史新阶段。

2. 人类文明新形态理论继承马克思文明结构理论,提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手抓”的发展思想,将创造丰富的物质文明与强大的精神文明相结合,共同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首先,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高度认可资本主义文明在发展生产力、创造现代化工业体系和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等方面取得的历史成就,同时也揭露了资本主义文明蔑视人性、盲目逐利的劣根本质。中国共产党正确认识到资本作为生产要素的积极作用和其加剧社会贫富差距的潜在威胁,摒弃资本主义文明的劣根本质,领导中国人民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迈入人类历史发展新阶段。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共产党开创了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制度,超越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剥削本质。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构建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充分利用资本作为重要生产要素的积极作用,发挥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稳定作用,推动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宣布中国进入经济高质量发展阶段,强调“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①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年,第28 页。,没有丰富的物质文明,就不可能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因此,“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②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年,第28 页。,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朝着机会平等、竞争平等、合作平等的市场环境整体变革,通过举办国际博览会、构建数字经济贸易、制定国际科技合作战略、促进国际供应链产业链融合发展等方式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国内国际在市场资源、贸易往来、产业关联和投资渠道等多方面的联动关系,构建新发展格局,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其次,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指出,“一切划时代的思想体系都是以本国过去整个历史发展过程为基础的”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年,第544 页。,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注意发展革命文化,在艰苦的物质条件下焕发出不畏艰险、艰苦奋斗、勇于胜利的革命精神,为赢得革命胜利积累了强大的精神力量。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充分认识到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邓小平强调,建设社会主义国家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和“高度的精神文明”④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年,第367 页。。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世纪,精神文明建设开启了新篇章。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明需求,习近平总书记对建设什么样的精神文明、怎样建设精神文明等课题进行了重要部署。在党的二十大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共产党人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发展,在守正与创新中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活力,在继承与发展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文化建设领域的主导地位,在完善的制度建设中深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国家治理现代之间的关系,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繁荣发展;赓续红色文化革命文化,为中华民族的复兴注入雄厚的精神动力;深化文化建设与人民群众之间的紧密联系,维护人民群众最为根本的文化权益、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和全面化的文化需求、激活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力和创新精神。“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实施文化惠民工程。”①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年,第45 页。最后,恩格斯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揭示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之间互为助力、相互作用的统一关系。“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是,它们又都互相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年,第649 页。中国共产党统筹兼顾,推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和谐发展,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过程中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总策略。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提出,要建设“一个政治上自由和经济上繁荣的中国”和“一个被新文化统治因而文明先进的中国”③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年,第663 页。。邓小平在继承毛泽东文明观的基础上,进一步详细阐述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之间互相提供“物质条件和实践经验”“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的辩证关系④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读》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年,第1153 页。。习近平总书记继承并发展了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集体的智慧,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手抓”的基础上,提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站在新时代的高度,提出“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⑤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年,第23-24 页。,要构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

3. 人类文明新形态继承发展马克思文明交往冲突理论,正确认识文明交往世界化的必然趋势,开创性地提出不同文明形态和平共处的基本思路。在马克思恩格斯生活的时代,共产主义社会处于构想阶段,社会主义作为一种未来的社会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之间存在根本对立。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独辟蹊径地找到了一条超越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对立、对抗格局的新路径”⑥李包庚:《世界普遍交往中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社会科学》2020 年第4 期。,形成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共存和竞争的历史发展新格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广泛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借鉴学习国外先进的文明建设经验,推动我国文化建设的现代化发展。江泽民指出:“各国文明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①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3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年,第523 页。江泽民在2001 年的亚欧会议上提议构筑新的“丝绸之路”,加强东西方文明交流。胡锦涛进一步丰富了文化交流的内涵,面对世界各种文明和社会制度长期共存的新局面,提出应“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②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百年大事记(1921—2021)年》,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 年,第302 页。的重要论断。在新时代的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把握世界文明的发展规律,提出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文明发展新理念。习近平总书记继承和发展“丝绸之路”精神,提出共建“一带一路”的国际文化交流平台。“古丝绸之路绵亘万里,延续千年,积淀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③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北京:学习出版社,2019 年,第213 页。“丝绸之路”精神包含着中华民族以和为贵的传统文化,顺应了和平发展的时代主题,在尊重各国政治主权和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兼顾各国的发展需求,在交流互鉴中传播各民族独特历史文化,助力各国经济发展繁荣。在文化自信方面,面对西方文化霸权的冲击,我们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在文化交流中把握中华民族的独特优势,“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④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年,第45-46 页。在文化自强方面,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面对西方强势主导的国际环境,我们要继续坚持不同文明形态和平共处的基本思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国与国相处,要把平等相待、互尊互信挺在前面。要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倡导不同文明交流互鉴。”⑤习近平:《携手迎接挑战合作开创未来——在博鳌亚洲论坛2022 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 ,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年,第6 页。

三、人类文明新形态对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创新性发展

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总结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成就时指出:“党带领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⑥《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年,第64 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既是社会主义的,又是中华民族的,是社会主义和中华文明的统一体,具体体现为对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创新性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既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又包括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核心的人类和平发展新道路。

1. 中国共产党继承马克思关于未来文明形态的理论构想,明确中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定位,带领中国人民开创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①习近平:《论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 年,第9 页。资本主义现代化文明以资本为发展核心,以个人利益为发展目标,以对内剥削和对外侵略为发展路径,给本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带来了无数的压迫、战争和血泪。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打破西方化等于现代化的思维定势,结合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开辟符合中国发展需要、极具中国发展特色的现代化道路。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丰富内涵:中国式现代化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我们既要批判看待西方现代化道路,汲取其中有利于中国发展的现代化经验,更要正视自身的特殊国情,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②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年,第22 页。中国式现代化是在社会主义文明形态下提出的现代化道路,与资本主义文明形态下的西方欧美国家的现代化道路有着本质区别,具体表现在以下三点:其一,中国式现代化是“人民至上”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全人类解放的崇高理想转化成“人民至上”的伟大目标,具体展开为消除贫富差距和实现共同富裕,并落实在各项扶贫政策中。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带领下,“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③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编写组:《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年,第436 页。中国式现代化解决了西方现代文明数百年都未完全解决的绝对贫困问题,标志着人类文明逐步达到全新的历史高度,为世界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中国方案,为人类文明发展的光明前景提供了全新可能。其二,中国式现代化是和平发展的现代化。新中国成立以来,始终秉持独立自主、和平发展和平等沟通的外交政策,从未主动挑起侵犯他国政治主权的非正义战争,从未主动激化与别国之间的经济利益冲突。进入新时代,中国紧扣和平、发展的时代主题,宣布奉行防御性国防政策,并将“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正式载入宪法。中国式现代化反对战争、支持和平,抵制霸权、支持民主,抵制单边主义和强权政治、支持多边主义和平等合作,朝着和平发展、互利共赢的现代化文明前景不断努力。其三,中国式现代化是多元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族人民因地理环境、生产模式、政治制度、经济结构和文化理念的差异,具有各自独特的文明形态,在发展路径和思维方式上存在一定差异,但“这种差异不应该成为交流的障碍,更不能成为对抗的理由。不同文明、制度、道路的多样性及交流互鉴可以为人类社会进步提供强大动力。”①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 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年,第457 页。在现代化道路的选择方面,中国尊重各国不同的风俗习惯和文明形态,坚决反对西方部分国家以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一元现代化”思维方式强行干涉他国现代化道路,鼓励各国独立自主的选择,包容各国“多元性现代化”道路。

2. 中国共产党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文明发展路径多样化的思想,传承“天下一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思考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和共同价值,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新文明理念重塑人类文明格局,引领人类文明发展方向,创新人类文明共存方式。这不仅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题中应有之义,而且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在文明方面的最高理想和价值旨归。“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构建全球新型文明观,倡导在全世界范围内构建一个新型的‘文明共同体’”②李包庚:《世界普遍交往中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社会科学》2020 年第4 期。,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平等对话、合作共赢、开放包容、绿色发展、共建共享”的新文明理念构建新型国际关系,重塑人类文明的发展新格局。受传统西方国家关系理论的影响,大多数西方国家处理国家关系问题时惯用“零和博弈”的思维方式,认为在世界总资源不变的情况下,各国之间必然存在利益冲突,“强者有得,弱者有失”③李包庚、王祯:《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出场逻辑与时代价值》,《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4期。。因此,在面对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的现状时,西方部分学者以资本发展逻辑臆测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称中国必然会通过经济增长扩大对周边地区的影响,构建东亚传统霸权格局。中国所提倡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奉行的并非“零和博弈”,而是“共赢共享”。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体系”中,“不再是西方中心主义式的‘一国独霸’或‘几方共治’,不再是为霸权主义国家利益服务的资本体系,而是奉行双赢、多赢和共赢的新理念,力求打造出由各国共同书写国际规则、共同治理全球事务、共同掌握世界命运的人类共同体,从而在共同发展中最大限度地实现各方利益的最大公约数,共享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成果”④刘同舫:《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创性贡献》,《中国社会科学》2018 年第7 期。。正是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指导下,中国不断深化与周边国家的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通过陆海板块的地缘经济战略对接,将欧亚大陆互联互通,构成了一个互利共赢的关系网络,超越了国强必霸的逻辑困境,澄清了“中国威胁论”“国强必霸论”等不实论调,以“平等对话、合作共赢、开放包容、绿色发展、共建共享”的新文明理念构建“和合共生”的新型国际关系,推动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的稳定、和平、健康发展。其二,人类命运共同体以“文明交流、文明互鉴、文明共存”的新发展理念搭建“一带一路”实践平台,引领人类文明多元交融的发展新方向。长久以来,西方文化霸权主义对自由主义的过度推崇,为第三世界民主化国家带来严重的文化入侵和文明转型的灾难,陷入了单向认同的沟通困境和修昔底德陷阱中,阻碍全球经济的健康发展,成为各国不可回避的全球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应对共同挑战、迈向美好未来,既需要经济科技力量,也需要文化文明力量。”①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 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年,第465 页。面对复杂动荡的国际形势,各国比以往任何时候更需要加强团结合作,凝聚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在文明交流互鉴中搭建“一带一路”实践平台:尊重与周边国家文明形态之间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构建与周边国家的集体认同,破除单向认知困境,建立“自我”与“他者”的双向认知,开创不同文明和谐共存、发展繁荣的人类未来新图景。“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②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 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年,第468 页。中国始终是在尊重各族文明发展的多样性的基础上倡导文明交流,在欣赏各族文明发展的独特性的基础上倡导文明互鉴,在正视各族文明发展的多元性的基础上倡导文明共存,并在“一带一路”的建设中积极践行这一观念,拓展东西方文明交流的深度与广度,坚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推动各国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③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 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年,第513 页。。其三,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共同利益、共同需求、共同发展”的人类共善为基础,凝聚“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人类共识,形成“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世界文明体系,创新人类文明共存方式。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天下一家”的大公意识,主张“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各国之间和谐合作才能共存共赢。中国正视文明冲突的利益本质,通过基础设施建设、经济贸易合作等物质层面构建共同利益、满足共同需求、推动共同发展,以文化交流、战略沟通等精神层面凝聚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等共同价值,克服资本逻辑下的霸权主义和零和博弈,建立开放包容、和谐共处、共同发展的人类文明新图景,破解文明冲突的历史现状。

四、结语

回望过去,习近平总书记纵观人类文明千年的历史发展进程,尊重各国文明形态发展的独特性和多样性,鼓励各国文明通过“交流交融、互学互鉴”的方式“让世界变得更加美丽”、让各国人民变得更加幸福。立足当下,习近平总书记明确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系统阐明了新时代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发展路径,开创了各族文明共存、共享、共荣的人类未来新图景,深化了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理论研究,激活了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实践力量。遥望未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始终是在尊重各国文明多样性的基础上,通过同心协力、平等磋商、友好交流等方式寻找中国与各国之间的共同利益、共同价值,建立合作共识,倡导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进一步“同世界人民携手开创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④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年,第63 页。

猜你喜欢

人民出版社马克思中国共产党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我可以咬你一口吗
Alienation and Struggle of the “Happy Housemaker”
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