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层进式议题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2023-08-06尹弘敏

基础教育研究 2023年7期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

尹弘敏

【摘 要】设立层进式议题,就是要在总议题下,推动学生围绕具有进阶性的子议题逐层展开探讨,实现由感知到理解再到运用的发展。层进式议题教学设计要将子议题的设计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落脚点”和学生发展的“观察点”结合起来,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展开。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扮演好“导游”“启智者”“合作探究者”“组织者”“材料提供者”的角色,注重激发学生的主体性,推动学生在“议”中感知、在“论”中理解、在“思”中反照自身进而内化。

【关键词】层进式 议题教学 道德与法治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275(2023)07-40-04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在初中阶段设置了大量的议题,但只是设置了一些较为抽象的大的议题。如何结合学情和教学内容分解大的议题,进而使议题活化,是当前教学探索的难题。

一、层进式议题教学的内在机理:基于学生发展的顺序

新课标提出了议题式教学,并提供了若干议题。但在议题式教学的操作上,教师需要立足学生“增值”和“增值链”的研究,对基于议题式教学实施的学生发展内在顺序及逻辑进行研究,对基于议题自身容量、教学容量进行分析。基于学生的认知发展顺序和内化的进程,设立层进式议题,开展议题式教学,是推动学生深度学习和打造高效课堂的重要手段。

(一)议题式教学自身的逻辑:基于精准目标的“议”和基于层进的“行”

议题式教学围绕特定的议题进行,通过教师引导下学生的“议”,生生合作和师生合作的“论”,来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作为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议题式教学必须凸显层进性,因此设立层进式议题并精准进行目标“抛锚”和观察点选定是议题式教学推进的核心。但新课标提供的议题的目标仍然为抽象层面,需要教师进一步细化,以凸显可操作、可实现、可观察的要求。也就是说,议题式教学的每一步都要立足于具体的教学目标,这就要求教师事先对议题式教学的总目标进行分解。初中阶段的学习主题设计中,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模块,其对应的核心素养不仅涵盖“道德修养”“健全人格”,而且还包含“责任意识”,这是由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的特征所决定的。但在议题式教学中,更要侧重“健全人格”这一核心素养,并凸显“进阶性”——实现从感知到理解再到运用的转变。以“见贤思齐,见善思迁”议题为例,该议题的总目标是“理解中华民族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按照层进式要求分解这一目标,即感知(认识“贤”与“善”的现象,了解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具体表现)、理解(理解“贤”“善”的内涵,理解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并能够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对应)、运用(如何见贤思齐、见善思迁,初步掌握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荣辱观念的要求,并能够结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用以指导自己的行为)。围绕层进式目标“议”,能够在“议”中感知、理解与运用。

(二)层进式议题教学的基本要求

层进式议题教学应凸显以下三个方面的要求:遵循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发展的顺序,凸显对课堂教学生成性的关注,突出对学生“增值”程度及过程的设计。以“见贤思齐,见善思迁”议题为例,学生的发展主要分为三步:第一,通过阅读材料,初步形成“贤”和“善”的形象感知,并对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形成初步认识;第二,通过合议和求证,对“贤”者之“贤”和“善”者之“善”形成具体理解,在此基础上形成对“贤”和“善”内涵的理解;第三,推动学生“论”和“辨”,引导学生理解如何将传统荣辱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并学会正确运用。在由具体到抽象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概念,学生可以据此进行判断和推理。而最终目标是将对“贤”和“善”的理解,与自我发展结合起来。层进式议题教学的设计和管理,需凸显生成性,围绕学生发展的三个步骤,结合提供的材料和“议”的节奏控制,使教学目标水到渠成。当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立足各具体目标的“抛锚点”进行实时评估,掌握学生的“增值”情况(要突出人文性),并依据目标达成情况,调整教学节奏,改进教学方法。而教学反思也应该围绕学生的“增值”情况,对所有教学环节(依据“增值链”)进行反思,尤其是层进式各议题设计和实施情况、层进式目标的设计情况等。

二、层进式议题教学的准备:基于学情的把握与主题的深入分析

毋庸置疑,新课标所提供的议题在内容上具有较强的张力,因而也为议题的开发增加了难度。如何使得议题内容的开发和议题资源的建设具有良好的适切性,是教学设计的难点。因此,层进式议题教学的准备工作非常重要,它决定了课堂教学能否顺利进行、能否有效促进学生的“增值”。准备工作的核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学情分析和议题分析。

(一)学情分析——围绕学生学习习惯、兴趣、知识储备情况的深度预研

层进式议题教学中,教师扮演著“导游”“启智者”“合作探究者”“组织者”“材料提供者”的角色,而学生是“议”的主体,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议题,并围绕议题逐层分析材料,找寻背后的“道”和“理”。从这个角度来看,层进式议题教学既要围绕学生兴趣和关注点选择材料设定各层级议题,以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又要科学设定议题的挑战性,以激发学生探索的热情,还要以梯度性为原则组织议题教学,以保证教学的流畅性。第一,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兴趣进行分析,能为议题的切入和深入提供支持。随着大议题的确定,“切入点”的问题就随之而来,切入点的设计必须起到激发学生兴趣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预研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兴趣,以提升议题的吸引力。以“见贤思齐,见善思迁”议题为例,可以热点新闻为议题切入点,选择“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习近平对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作出重要指示”相关新闻等,引导学生了解这些人物和事件,深入理解中华民族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同时,还要注意突出标题的视觉冲击力。此外,各层级分主题的设计和资源的支持都必须紧贴学生实际,或以学生易于理解的故事作为教学案例,如果要举古代的例子,则必须选择有深远影响的故事或人物。第二,深度预研学生的知识储备情况。新课标所提供的议题,多与学生的生活有关,对于学生和教师来说并不陌生,但问题是这些议题相对抽象,不同学生的理解程度不一样。因此,教师要通过随机提问或者私下交流等方式,了解学生对即将教学的议题的知晓程度,类似话题的理解程度,以及学生获取这些信息的渠道。以“见贤思齐,见善思迁”议题为例,部分学生了解的可能是“见贤思齐”这一成语及其对应的《论语》典故,部分学生可能阅读了更多类似的故事。这就要求教师在设定议题和分解议题时考虑这些情况,避免重复教学及保障教学深度。

(二)议题的深入分析——确定层次与顺序

要想解决议题的层次性设计问题,就要对议题进行深入分析。而议题的分析,则要从议题的容量、内在结构、张力、表现形式、可实现目标、可设定的抛锚点与观察点等维度出发。第一,对议题的容量和难度进行分析。以“见贤思齐,见善思迁”议题为例,新课标明确了其内容,即理解中华民族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就体量来说,上述两个方面都相对较大,且具有极大的张力,要使学生达到理解程度(但理解到什么程度,新课标未指明,同时也为教师留足了空间),难度较大。在此基础上,对崇德向善、见贤思齊的社会风尚的具体表现进行讨论,主要指向社会的和谐和人际关系的和谐。而“教学提示”中,要求“收集体现正确荣辱观念的神话传说、经典故事、嘉言金句”等,并“讨论传统荣辱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前者并不难,但后者在课堂教学上展开,就涉及比较和辨别的问题,不仅难度加大,而且存在时间不足的问题。因此,在处理这一问题时,应是教师出提纲,学生分层对比并进行辨析。第二,科学分解主议题,形成层进式议题。根据主议题内容、容量、目标的综合考量,立足梯度性原则,对主议题进行分解,并设定相应的目标。以“见贤思齐,见善思迁”为例,要设立三个梯度议题,即感知层面(对现象、故事、人物的初步了解)、理解层面(探讨其中“贤”和“善”的含义及要求)、运用层面(作为延展,帮助学生判断和推理,内化并用于规范自身行为)。对应不同的议题,资料分析也应该体现层进性特征,问题的设计也是逐层深入,问题本身也应明确教育的“落脚点”和评价的“观察点”。

三、层进式议题教学的实施:围绕“落脚点”和“观察点”的深入推进

层进式议题教学的设计与实施,要凸显三个方面的关注:在层进式议题的逐层推进中,凸显对学生主体性的关注;凸显议题推进过程中“落脚点”和“观察点”精准协同的关注;凸显对学生“增值”的关注,并基于“增值链”进行系统反思。基于上述三个方面的要求,教师要基于对议题的科学把握与学生发展的了解,丰富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课堂体验感,塑造高效课堂。

(一)层进式议题的设计——子议题的确立与“落脚点”“观察点”精准置放

层进式议题教学的第一步就是设立子议题,而子议题不仅要层次递进,而且还要精准设置话题的“落脚点”即议题所聚焦的问题,以防止“议”的过度发散。当然,议题的设置和“落脚点”的置放都以良好的课前任务设置为基础。以“见贤思齐,见善思迁”为例,课前任务为:教师布置学生收集反映中华传统美德的经典故事、嘉言金句、人物及其事迹等,并设定以下三个子议题:

1.子议题一(感知):描绘“贤”者与“善”者的表现(进阶一)

①议题分析:议题侧重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个人与社会角度,帮助学生认知“见贤思齐,见善思迁”的社会风尚,认识“贤”和“善”。

②学习任务:让学生描述经典故事、嘉言金句、人物及其事迹中值得推崇或赞美之处;让学生说明“贤”和“善”的表现。

③落脚点:通过推崇和赞扬的表达,落脚于“荣辱观”之“荣”;通过描述“贤”和“善”之举,初步形成对二者的感知。

④观察点:是否能够描述“贤”和“善”的表现;是否赞扬“贤”和“善”之举,并以不“贤”、不“善”为耻。

2.子议题二(理解):总结“贤”与“善”的特征,阐释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内涵(进阶二)

①议题分析:议题侧重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认”角度,帮助学生理解“见贤思齐,见善思迁”的内涵和要求。

②学习任务: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尝试总结“贤”“善”的共性特征和内涵,解释中华民族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围绕“崇德向善、见贤思齐”之风的作用展开讨论,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找寻“孝悌忠信和礼义廉耻”的表现。

③落脚点:分析“贤”“善”,解释孝悌忠信和礼义廉耻所体现的“贤”与“善”、“荣”与“辱”;分析崇德向善、见贤思齐对家庭、社会的作用;在传统荣辱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比较中,形成对二者的理解。

④观察点:能否辨析“贤”与不“贤”、“善”与不“善”;能否说清楚孝悌忠信和礼义廉耻的具体表现;是否能说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哪些元素包含了传统荣辱观。

3.子议题三(运用):如何求真向善,见贤思齐,见善思迁(进阶三)

①议题分析:议题侧重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化”角度,引导学生反观自身,探究如何运用和践行“见贤思齐,见善思迁”。

②学习任务:在教师指导下,引导学生讨论古人如何“见贤思齐,见善思迁”,如何做到孝悌忠信和礼义廉耻。在教师的帮助下,引导学生讨论新时代如何以“见贤思齐,见善思迁”的态度,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③落脚点:理解“见贤思齐,见善思迁”的方法,并将其体现于自身行为中;理解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④观察点:能否谈一谈如何做到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能否描述“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生活状态;能否简单说出如何在生活和学习中“见贤思齐,见善思迁”。

(二)层进式议题的实施——围绕“落脚点”“观察点”的“议”的逐层落实

层进式议题教学的实施关键在于“议”,而“议”则要围绕“落脚点”和“观察点”展开,这就要求教师基于自身“导游”“启智者”“合作探究者”“组织者”“材料提供者”的角色定位,选取合适的方法,以保证议题式教学的流畅和高效推进。第一,创设情境,将学生代入议题。“见贤思齐,见善思迁”议题中,教师可以呈现影像资料,带着学生“穿越”回到古代,帮助学生逐步进入场景,体会“见贤思齐,见善思迁”对于人的发展、社会和谐发展的作用。同时,在引导学生理解传统荣辱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可以引入感动中国人物、时代楷模等,引导学生找出他们身上的闪光点。第二,设置问题,触发“议”。问题设置应该由易到难、由浅到深、逐层深入,这样学生在“议”中才能有话可说。“见贤思齐,见善思迁”层进式议题的进阶性问题是“材料中,‘贤的表现是什么?‘善体现在哪里?”教师带领学生围绕进阶性问题展开议论。再指导学生从材料中提炼出“贤”“善”的各传统因素,引导学生合作总结出“贤”和“善”的内涵。第三,不断丰富材料,引导学生“辨”。为帮助学生更深刻地认知“贤”和“善”,进而全面认识传统荣辱观,教师要不断丰富材料,这种材料必须蕴含孝悌忠信和礼义廉耻的要求,这样学生才能从正反面材料中,更为深刻地辨析“贤”与不“贤”、“善”与不“善”,进而实现更为全面的“理解”。第四,启发引导,推动学生深度思考。教师可以通过现身说法,向学生说明自己怎么做,下一步准备怎么样“见贤思齐,见善思迁”,引导学生结合班级生活和所学知识讨论,进而帮助学生反思与运用。

猜你喜欢

道德与法治
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情感教育
初中《道德与法治》“六步五环”高效教学模式初探
遵循身心特点 助推幼小衔接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生活化理念及其实施探讨
浅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栏目设计的选择和使用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教材研读思考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教材使用策略探微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几点反思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