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科教兴国战略中的科技角色:历史方位、实践表征及未来趋向
2023-08-06张成岗吕志君
张成岗, 吕志君
(清华大学 社会学系,北京 100084)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1]。伴随万物互联的迭代更新,新兴技术正在深层次推动社会变革和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创造出更多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持续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2]。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了教育、科技、人才在中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程中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地位,首次就教育、科技、人才进行一体化部署、统筹安排[3],确立了科教兴国战略在新时代的科学内涵和使命任务。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道路上,中国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这一重要论述强调了教育、科技、人才的系统化发展;站在全局高度,坚持系统观念,塑造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这充分体现了党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刻认识,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思量。身处科技赋能社会发展、科技助力实现美好生活的新时代,分析、阐释、再认识科教兴国战略中的科技角色,把握科技角色的历史方位、实践表征和未来趋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思量。
一、不同时期科教兴国战略中科技发展的历史方位
科技是科学技术一体化后的词汇。从18 世纪第一次产业革命到19 世纪第二次产业革命,再到当今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历史考察中,可以发现,科技一体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4]。技术文明的本质是技术依赖动力驱动的机械装置,这类装置超越了人工操作者的身体极限,能够成倍提高商品生产力[5]。兰登 · 温纳探讨了技术在现代社会兴起和发展过程中的巨大作用,认为技术参与造就了现代社会的形态,同时也塑造了现代人的精神世界[6]。Ellul 提到,技术已经发展成为自主性的,技术思维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并隐喻科技发展要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时代背景相一致与吻合,否则“会造成毁灭”[7]。科技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历史地看,从科学原理到技术应用的时间间隔越来越小,科技在社会文明进步中扮演的角色也日趋重要。
近代社会,中国自然科学整体落后于西方国家。虽然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积累了诸多领先世界多年的成果,但是封建社会结构未进化到新的社会形态,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未能同步发展[8]。而在相当长的时期里,无论是从经典理论还是历史文化方面来看,我们对科学技术的认识和理解都是不充分的。在科学技术常规发展的早些年代,人们对于科学技术及机械文明的认知不全面。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科学技术机械曾经被当作难登大雅之堂的“奇技淫巧”,历史上还曾出现了“马拉火车”的趣事。科技本身始终存在于社会之中,受社会形态、教育方式等社会治理机制相互作用的影响,科技未能得到正确对待,未能在政治、经济和社会中发挥积极渗透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科学被当作社会意识的范畴,服务于国家建设。当时国家百废待兴、经济凋敝,亟须经济社会的发展。面对战争带来的创伤和帝国主义的封锁,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科技的发展进行了艰难的探索。从1953 年由26 位科学家组成的代表团赴苏联学习访问开始,到1954 年国家计划委员会编制科学发展远景规划,再到1955 年中国第一个五年科学工作计划的确定,中国共产党和国家领导人开始对科技发展工作进行有意识的部署。1956 年,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听取关于国内外科技发展的报告后,向全体人民发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口号。“会后几年间,全国科研机构从381 个增加到1 296 个,……研究人员从6 万多人增加到20 多万人。油田的发现、原子弹的研制……许多领域都取得了突破性成果。 ”[9]“向科学进军”的动员令是中国发展和建设科技工作的重要标志,“科学技术工作必须切实服务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10]。这一时期,科技成为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力量,主要服务于国家利益目标。在国家政策层面,科技与教育之间并未产生直接关联,科技发展直接带动了科研人员数量的大幅增加。
改革开放时期,科技是社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1978 年3 月,在对比国内外局势后,在全国科技大会上,邓小平明确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对社会主义建设产生了较强的实践指导意义。会后,中国“七五”“八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863”计划等科技发展规划陆续出台。据统计,1979—1988 年这十年间,中国取得重大科技成果74 407 项,国家奖励的发明1 651 项。中国科学家和广大科技工作者在原子能技术、生物科学、农业科学、高能物理、计算科学技术、运载火箭技术、卫星通信技术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成就,有的已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11],全社会科技水平显著提高。这说明了中国科技发展在社会建设中的迫切性,科技发展的春天已悄然来临。1988 年9 月,邓小平又创造性地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把科技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具有重要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指导意义。同时,这一时期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关键时期,邓小平提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并指出通过教育进行人才资源开发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 ”[12]因此,这一历史时期,人才素质和教育发展的关系对经济建设具有重要作用;但科技发展与教育、高科技人才之间并未体现出直接关联。
1995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结合当时国内外局势,全面落实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第一次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全国上下形成了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热潮。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论基础就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念。科教兴国战略是中国改革开放后,自主提出的重要的国家战略之一,具有深远的历史和现实意义。该战略是以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提高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13]。在市场经济体制的背景下,科教兴国战略的启动与实施为国民经济加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动力支撑。这一时期,科技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动力。21 世纪,科技成为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科技全球化加速拓展,国际科技竞争加剧了对知识和人才的争夺。2006 年,《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 年)》动员全党全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党的十八大以来,科技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有力支撑,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支撑。习近平曾提到:“创新驱动是形势所迫。 ”[14]中国经济总量虽跃居世界第二位,但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涉及十几亿人口的现代化全靠要素驱动的老路子难以为继,科技和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中国的发展必须尽早转入创新驱动发展的轨道。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到,新时代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明确了“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首次系统地阐述了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发展,“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在新时代的科教兴国战略中,“我们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15],新时期,科技角色与教育、人才一体发展,在现代化国家建设中发挥着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
中国科技发展尊重知识和人才。在科教兴国战略被正式提出来之前,科技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角色与其所处的历史时期和社会环境密切相关。从历史经验来看,科技的角色从“服务国家建设”到被确立为“第一生产力”。科教兴国战略实施后,科技的历史方位脱颖而出,成为“推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支撑”,以及与教育和人才共同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二、科教兴国战略中科技发展的实践表征
当今世界,信息化、网络化、数据化和智能化交织发展,科技创新能够发挥集聚效应促进产业升级,是提升生产力的重要驱动力量。丹尼尔 · 贝尔在其著作《后工业社会的来临》中力图说明,科技正成为创造发明和制定政策的新原则,在未来,社会决策的制定更依靠新的“智能技术”[16]。在新时代新发展格局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科学研究范式发生深刻变革,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加速渗透融合,基础研究转化应用成果周期明显缩短,国际科技竞争向基础前沿转移。科技在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过程中取得了不少成绩,有效推动了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增强了中国的综合竞争力、创新力和抗风险能力,促进了中国经济社会的转型发展和社会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一) 科技成果的渗透性
党的十九大以来,科技作为“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支撑”,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科研投入经费连年增长且增速较快,为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提供了扎实有效的保障。据统计,中国基础研究经费持续快速增长,2021 年增幅达14.6%,占全社会研发经费比例连续3 年超过6%[17]。2021 年,中国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连续6 年保持两位数增长。企业、政府所属研究机构和高校研发投入不断增加,这些都为中国创新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中国制造2025”等一系列政策和资金支持推动了科技创新。在全面建设现代化社会的进程中,中国在高铁、海底隧道施工、5G 技术、维生素C 自有技术、盾构机等领域的科技实力雄厚,在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领域的科技成果显著,中国首次拥有了与美国同样多的顶级科技集群,即各有21 个[18],已成为全球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之一。
科技成果具有极强的渗透性。科技发展成果应用于精准扶贫、乡村振兴、改善民生环境等各领域,可以有效提升治理方式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助力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同时,科技助力党和国家、社会各项事业的能力也在不断提高,服务领域也在不断深入。此外,中国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科技在国际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地位。科技创新成果渗透到国际科技合作,倡导共建“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计划,积极参与国际科技活动和多边科技合作,参与国际科技治理。
(二) 科技实践的扩散性
科技创新驱动人类生活。人工智能是科技实践的重要产物之一,是一项战略性新兴技术。新兴技术嵌入民生领域能够高效发挥聚合作用,智能科技助力赋能国家治理体系多维度、多种类的建设[19]。
科技实践具有广泛的扩散性,能够扩散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科技实践的迅速扩散促进了基础理论和创新应用的协同发展。在人工智能技术领域,“人工智能+”范式为数学、生物、材料、能源等科学基础理论领域提供了新方法和新路径,引领科学研究范式变革;“人工智能+”在制造、交通、医疗、媒体传播、教育等创新实践领域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和应用。科技助力智能场景搭建,智能场景在网络化、信息化、数字化和智能化的基础上,能够迅速扩散到任何直接关联人们生活的领域和场景之中。智慧社区、智慧教育、智慧医疗、智慧养老、智能公交等都是科技发展扩散到的具体实践场景。
(三) 科技应用的重塑性
科技的发展促进实践场景的应用,重塑原有制度结构。科技应用在信息处理、预测决策等领域的发展,具有重塑国家治理和社会情境的能力。随着科技应用场景多层次、宽领域和全方位的发展,国家决策开始依赖人工智能技术,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方式开始转向“人机共治”。科技嵌入生活场景,重塑着现代社会的治理方式、生活方式和交流方式。高端芯片、操作系统、人工智能关键算法等关键数字技术的创新应用与数字产业化的发展能够推动智能交通、智慧物流、智慧能源、智慧医疗等领域的发展。但同时,OpenAI 的“强势出圈”也让更多人担忧科技应用及其自主性重塑人类生活所带来的社会危机,进而催生科技应用“失范”的内生性风险和“技术安全悖论”,以及给传统安全、非传统安全和国家安全等领域带来挑战与冲击[20]。
为缓解科技重塑可能带来的风险,有学者从人工智能治理原则的伦理基础出发,提出在科技实践场景中重新建构丰富而系统的问题域,构建动态的规制措施,整合伦理文本基础和治理框架,推进人工智能的具体治理实践,促进效益与分配的正义价值[21];也有学者构建了人工智能治理综合分层框架,从“共性价值、结构要素、行业场景、微观操作”等层面来探索人工智能治理与多样治理范式的协同[22],以避免“最大公约数”引起的“一刀切”治理模式。科技自身的重塑性导致科技发展道路的螺旋式上升,道路中利弊交织、喜忧参半。对于新兴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如何通过科技伦理等的规约引导科技向善、趋利避害,让科技更好发挥优势、造福人类,已成为一个有意义的话题。
三、三位一体:科教兴国战略中科技创新的未来趋势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十三》显示,中国科技进步贡献率从2012 年的52.2%增长至2021 年的60%多,中国数字经济增加值从2011 年的9.5 万亿增长到2021 年的45.5 万亿,数字经济增加值占GDP 的比重从2011 年的20.3%提升至2021 年的39.8%[23]。十年来,中国科技成果加快涌现,新经济发展向好,成功跨入创新型国家行列。《2022 年全球创新指数》(Global Innovation Index Database 2022)报告中显示,中国创新指数排名位于全球第11 位,在中等收入国家中排名首位[24]。虽然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稳中向好,科技投入增长,成就显著,但是中国科技发展在由“大”到“强”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不少制约因素,实现加快科技强国建设仍然面临较多问题。例如:中国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不高、创新能力不足问题凸显;目前的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仍然较弱,缺少“从0 到1”的原创性、国产化成果;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卡脖子”问题亟待破解;高校、科研院所科研活动存在脱离经济主战场而自我循环的现象;企业尚未成为科技创新主体,“硬科技”创新少;科技投入产出效率不高;等等。
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到“科技自立自强”,科技兴国战略越来越强调科技创新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价值和引领作用。基础研究是科技自立自强的根基。习近平强调:“应对国际科技竞争、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迫切需要我们加强基础研究,从源头和底层解决关键技术问题。 ”[25]这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要求,也是中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新时代,科教兴国战略要求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全面提升国家科技创新能力与水平,培育更多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所需的各类人才,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高质量的科教资源支持,以掌握关键核心技术为支撑提高国家的核心竞争力”[26]。
(一) 三位一体协调发展助力现代化建设
马克思生产力理论认为,劳动者和人才是核心要素。生产力取决于“劳动者及其生产经验和技能”“科学发展水平及其应用,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27]。因此,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在历史实践中和逻辑脉络上都难以完全区隔。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科技、教育和人才的关系变得越来越紧密。教育、科技、人才三个要素在理论和实践中都呈现出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伴相生的合成逻辑。在科教兴国战略中,教育优先发展用以培养党和国家需要的高水平人才,实现科技自立自强需要“用得好”“留得住”这些高端科技人才。教育、科技、人才三要素的三位一体形成合力,推动科技再创新,以发挥更大的整体联动效应。
1. 三要素相互作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
伴随科技创新进入教育生态,教育领域正发生新变革,学生自主学习、教师教学、学校课程和人才培养标准都将会迎来新变化。科技进步不仅影响着教育方式方法的变革,而且对人才的培养和能力要求也发挥着作用。教育的质量和方法又直接影响着人才的素质和能力,从而影响着科技的发展和应用。
首先,科技创新对教育方式和方法的影响越来越明显。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应用,进一步改进和升级了传统教育方式,并有效缓解了教育领域的不协调不公平问题。“互联网+教育”具有泛在化、资源化和个性化的特点,教育信息化平台使教育突破了地域限制;互联网技术的嵌入使教育脱域学校空间,真正实现跨越地区和国家,实现开放共享。数字技术使教育突破限制,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在北京、天津、内蒙古、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青海、宁夏15 个试点省(自治区、直辖市)为中小学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智慧搭建了专门的智慧教育平台。以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为例,该平台不仅包括德育、课程教学、体育、美育、劳动教育、课后服务、教师研修、家庭教育、教改经验和教材10 个版块的资源,还提供了部分学科教材的基础性作业[28]。
其次,教育的质量和方法对科技进步和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有直接影响,教育公平和均衡关系着人民满意、社会安定。“人民满意的教育”关系着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我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有各项事业发展的广阔舞台。 ”[29]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可以为中国造就更多的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等。
最后,人才的培养和能力要求对科技创新发展和应用也会产生影响。随着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升级,对人才的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在全球化和数字化的今天,人才已成为影响国家科技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科技作为大国博弈的主战场,脱离教育发展和高水平人才的科技创新是无法持续的,也很难获得积时累日的成果。单方面依靠科技进步,无法满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教育在中国高质量发展中处于优先地位,教育的能力和水平关系着人才素质和科技创新能力,但教育的发展、改造和升级又需要依托科技和人才的力量。只有发挥三者的聚合力,才能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自主培养更多的拔尖创新人才、科研战略家、大师工匠,为中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类型丰富、数量充足的人才资源支撑和储备。
2. 三要素整体联动助力现代化建设
在科教兴国战略中,教育是基础,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根本,这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在资源配置、支撑动力等方面的新型战略思路[30]。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调发展,能够在社会主义事业的各个方面形成良性互动。良性互动促进主体间的信任感,“在一个共同体中,信任水平越高,合作的可能性就越大”[31]。“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三个第一协调发展,共同促进中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对新时代的发展中大国而言,科技自立自强是必需品,不仅关系发展问题,更关系基本生存问题。因此,我们在科技创新和高水平自立自强的步伐上,需要加快攻克重要领域“卡脖子”核心技术。以半导体产业链为例,半导体是信息社会的基石,在电子、新能源、人工智能、通信等领域都有重要的应用,但中国的半导体产业自给率严重不足,且在EDA 设计工具、光刻机、光刻胶等技术上面临着较为严重的“卡脖子”问题。芯片设计后的制造环节,需要尖端的技术及精密操作,这是芯片产业链中难度最高的环节。这项技术因受到美国联合日本、荷兰的制裁,中国只能走自主制造的道路。这对科技自立自强的要求极为苛刻。因此,必须三位一体、共同发展,协同构建中国特色的国家实验室体系,布局建设基础学科研究中心和中国新型科研信息化基础平台,形成基础研究教育、科技、人才、创新共同发挥作用的骨干网络;必须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组织战略导向、前沿导向和市场导向的各类基础研究,优化创新资源配置,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必须加强产学研深度融合,发展出一大批有持续竞争力、全球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和机构。同时,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的第一资源。中国现有14 亿多人口,人口数量超过了西欧的3 倍和美国的4 倍[32]。超大人口规模让中国能够在国际舞台上各种各样的竞争中拥有足够大的规模优势,因此,国家仍需“培养好、用得好、留得住”天下英才。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为人才培养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加快了中国实现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才强国转型,让顶尖人才愿意来、留得住、干得好。同时,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激发创造力、增强实践力,能够促进教育更好地为创新服务。只有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才能为中国式现代化强国的高质量发展做好支撑和保障。
国家的制度和战略如果能够推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那么就拥有了实现现代化的能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今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以人民为中心,满足人民群众的根本需求为出发点和最终归宿[33]。同时,科教兴国战略使中国通过优先发展教育来普及推广科学精神,提高全民族的创新文化素质,培养出更多国家现代化建设急需的高层次人才;高水平人才支撑科技再创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这些高端科技人才为科技创新、社会进步和国家富强提供了基础性资源和力量,也使得科技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成为现实。在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下,教育、科技、人才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石。因此,只有坚定地下气力打造体系化、高层次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平台,培养高水平人才,支持科研人员攻坚克难,才能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实力量,实现中国式现代化。
(二) 科教兴国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发展”这个词汇共出现了239 次,是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 ”[15]党的二十大报告为中国高质量发展擘画了明确路线,高质量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全面提升国家科技创新能力与水平,培育更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所需的各类人才,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高质量的科教资源支持,以掌握关键核心技术为支撑提高国家的核心竞争力”[26]。
科技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在个体层面,科技发展为社会上的每位行动者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选择。通过搭建信息化教育平台,智慧教育为受教育者提供了获得公平教育的机会和科教资源均衡发展的可能。除了体系化教育资源外,个体行动者还可以通过网络科技和信息化平台,突破原有空间和地域的限制,获取更多的教育资源,以实现自身认知水平和决策能力的提升,这种提升进而又会创造出新的科技创新需求。在经济发展层面,科技创新通过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的双向发展,促进创新要素全球流动,为经济发展带来了更多的新产业、新业态。2021 年,德国、英国、美国的数字经济占GDP 比重位列全球前三,均超过65%。同期,新加坡、中国、芬兰、墨西哥数字经济占GDP 比重介于30%~45%之间[34]。相较而言,中国数字经济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十四五”国家信息化规划》提出,到2025 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比从2020 年的7.8%提高到10%[35]。到2025 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在GDP 中的占比达到10%[36]。数字中国建设将充分释放数字经济的发展活力,推动产业变革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科技赋能惠及更多产业、业态和人群,较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创造了新的经济价值。在社会进步层面,科技创新与社会发展的深入融合促进了人们生活方式、交往方式和社会治理方式的变革。科技助力社会民生领域建设,全国10 个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综合基地、7 类特色基地建设同步推进,中国国家智能社会治理成绩不断。智慧社区、智能养老场景、智慧园区、智能公共安全防护网等科技智能场景的搭建,是数字赋能、技术赋权在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体现。“数据多跑腿、群众少走路”,高效率的社会治理效能提高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
科技创新发展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增添新能量。过去40 多年,中国的脱贫攻坚是依靠激发人民的内在活力,通过“一点一滴”的扎实推动和人民群众“撸起袖子加油干”而得来的。以贵州省为例,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该省聚焦农村产业革命和深度贫困地区,坚持精准脱贫与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双轮驱动”紧密结合,依靠科技创新助力实现脱贫攻坚。据不完全统计,该省通过“项目+人才”的模式,科技“靶向式”服务累计帮助培养农村实用人才近30 万名,推广农作物新品种2 000 余个,解决农业技术难题80 000 余个,有效提高了农业科技水平和劳动生产率[37]。科技扶贫,通过科技服务和创业带动资源全覆盖,引导贫困地区合理开发资源,缓解局部资源稀缺和地域发展不均衡问题,实现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教育扶贫和人才扶贫,通过带头人培养行动,发挥科技人才、大学生村官、乡土人才的重要作用,发扬科技工作者的“两弹一星”精神、西迁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科学家精神、探月精神、新时代北斗精神等。科技的精准、高效和可持续等特性在中国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建设中发挥了示范带头作用。
科技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助力实现共同富裕愿景。中国用自己的模式在几十年内让14 亿多人走向现代化。这种规模庞大的人口数量实现现代化,在人类历史上从未发生。中国的共同富裕惠及全体人民,坚持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人人共享;而且中国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努力与沿线国家实现科技人才互通,促进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深化科技创新合作,增强科技人文交流,实现民心相通、互信互鉴。中国致力于走和平发展道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努力使中国的现代化成果惠及全世界更多的人口。
四、结语
科教兴国战略的深入实施,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科技的持续发展不断为人们提供了新产品、新工艺,创造了新的生活方式,是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的必要条件。科教兴国战略融合了国家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的人才资源、生产力资源和动力机制。高质量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促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发展。国家通过发挥科技在“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创新驱动和人才强国建设”中的角色作用和价值,以提高更大规模人口的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拔尖创新型高水平人才,促进创新型国家建设,提高中国科技的国际竞争力;加速社会生产生活模式的转变,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