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情境到活动,整体设计阅读单元

2023-08-05周洁

关键词:单元整体教学设计阅读教学

周洁

摘 要:从整合的角度出发,尝试把整个单元的教学放入一个“大情境”,在此情境中搭建任务框架,进而设计学习活动,高效开展阅读教学。提炼“双线”内核,创设“大情境”,有力撑起单元教学内容。依据“大情境”,搭建清晰的任务框架,让不同的任务和学习活动环环相扣,逐层递进,实现单元教学设计的闭环。依据任务框架,层次化跟进学习活动,在感知文本中体认文化价值,在鉴赏表达中收获审美体验,在写作实践中形成语言经验。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设计指南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呈现出“双线组元”的特征——以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串起单元内容。整体设计阅读单元教学,可以从整合的角度出发,把整个单元的教学内容放入一个“大情境”,然后立足此情境,搭建清晰的任务框架,再层次化跟进系列学习活动,高效开展阅读教学。下面以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为例加以阐释。

一、提炼“双线”内核,创设一个“大情境”

立足教材“双线组元”的特征,深入解读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提炼单元教学核心主题,创设一个“大情境”,能够有力撑起单元教学内容。指向核心主题的“大情境”,要能引领学生进入文本情境,关联之前习得的阅读方法,思考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进而在“大情境”中展开分析比较、归纳判断,不断提升思维能力。

本单元人文主题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编排了《古诗三首》(《出塞》《凉州词》《夏日绝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梅兰芳蓄须》、《延安,我把你追寻》四篇课文。四篇课文题材和体裁虽不相同,但都充满了浓浓的爱国情怀,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意在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充分体会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建立文化自信。

单元的语文要素“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在三年级“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基础上的进一步提升,是四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也是前一单元学习用批注的方法阅读的延伸。这一语文要素在四年级又分为三个层次,分别安排在三个单元中: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学习把握一件事的主要内容,了解作者是怎样把一件事写清楚的;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把握几件事的主要内容;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把握叙事性长文章的主要内容。由此可见,本单元在其中发挥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教师需要从教材文本的角度审视单元课文的作用,思考单元教学的价值、需要达到的目标以及需要完成的教学重点。

通过对单元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的分析,根据本单元的编排特点,教师设计了以“追寻百年爱国情”为主题的“大情境”:

国庆节将至,“英雄纪念馆”发来邀请函,邀请你们参加“走进纪念馆 走近古今英雄”的主题活动。

教学这一单元时,国庆将至,因此,这一情境设计和现实相吻合,而且,统整了整个单元的教学:教学《古诗三首》,引领学生参观“古代英雄展厅”;教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和《梅兰芳蓄须》,引领学生参观“现代英雄展厅”;教学《延安,我把你追寻》,引领学生参观“颂英雄展厅”。学生在真实的“大情境”中学习感悟,能够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二、立足“大情境”,搭建一个清晰的任务框架

任务框架便于教师系统全面地设计任务。在搭建任务框架时,需依据“大情境”,设置不同层次的任务,同步链接与学生真实生活相契合的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

教师按照单元文本的编排,

以单元核心目标为主干,设置了“感怀古代英雄”“纪念现代英雄”“颂扬百年爱国情”三个任务。三个学习任务均立足“大情境”展开。以单元内各篇课文为旁支,前两个学习任务是以《古诗三首》《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梅兰芳蓄须》的文本内容为依托,挖掘其中内涵而设计的;第三个学习任务是以诗歌《延安,我把你追寻》为依托,以颂扬革命情为切入点而设计的。聚焦这三个任务,又分别下设不同的学习活动:针对“感怀古代英雄”的任务,设计“感悟戍边将士的壮志”“体悟巾帼女子的豪情”“制作古代英雄人物卡”三个学习活动;针对“纪念现代英雄”的任务,设计“感知伟人的气节”“洞悟艺术家的傲骨”“书写感动中国颁奖词”三个学习活动;针对“颂扬百年爱国情”任务,设计“歌颂延安精神”“给英雄写一封信”“争当纪念馆讲解员”三个学习活动。

本单元的三个学习任务环环相扣、逐层递进,最后由学习任务三和相应的学习活动总结统筹整个单元的学习内容,实现了阅读单元教学设计的闭环。

这样由“大情境”串联的单元阅读教学设计,打破了以往以课文篇目和课时划分为主的语文教学模式,加强了阅读教学和现实生活的联系,提高了学生将所学语文知识应用于现实生活的能力,有助于落实全面提升语文核心素养的目标。

三、依据任务框架,层次化跟进多个学习活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建议“综合考虑教材内容和学生情况,设计不同类型的学习任务,依托学习任务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學习资源,安排连贯的语文实践活动”[1]。作为架构阅读单元教学的基本载体,“学习任务”与“学习活动”是一体的,不可或缺,也不能偏废。学习任务依托学习活动落实,学习活动以逐个完成学习任务为方向。阅读单元的学习活动设计,体现出整体与部分、逻辑关联与能力进阶的统一,帮助学生在习得知识、形成理解、训练思维的过程中,形成语言运用能力。

本单元学习活动的设计,主要分为三类:一是感知文本类,主要是指引学生

通过信息整合、理解阐释等方式整体感知单元课文,如“感悟戍边将士的壮志”“体悟巾帼女子的豪情”“感知伟人的气节”“洞悟艺术家的傲骨”四个学习活动;二是鉴赏表达类,主要是引领学生走向深度阅读,达成对文本内容的深层品鉴,如“制作古代英雄人物卡”“歌颂延安精神”“争当纪念馆讲解员”三个学习活动;三是写作实践类,主要是引导学生通过陈述与描述、介绍与说明等方式巩固迁移文本所得,获得表达能力的提升,如“书写感动中国颁奖词”“给英雄写一封信”两个学习活动。

(一)感知文本,体认单元文化

新课标要求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关注和参与当代文化生活,初步了解和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具有比较开阔的文化视野和一定的文化底蕴。[2]从期望学生“学会什么”出发,逆向设计“学生学会的过程”,为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地指明了清晰的路径。[3]基于这样的设计理念,教师要为学生感知文本,体认单元文化铺设路径。

本单元的三首古诗分别是王昌龄的《出塞》、王翰的《凉州词》和李清照的《夏日绝句》,所以设计“感悟戍边将士的壮志”“体悟巾帼女子的豪情”两个学习活动;《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主要讲述周恩来的读书故事,《梅兰芳蓄须》一课主要讲述梅兰芳表达爱国情的故事,所以设计“感知伟人的气节”“洞悟艺术家的傲骨”两个学习活动。这四个活动的设计,旨在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以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同。

“感悟戍边将士的壮志”学习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走进“古代英雄展厅”。先由展厅中陈列的《边塞图》引出《出塞》这首诗,启发学生结合图文,从人、事、景、情四个方面,说说这首诗的主要内容。之后,通过挖掘八百年前的“飞将军”、八百年前的关和月、八百年前的出征人,解读诗人借由前两句表达的情感。在学生的情感体悟达到高潮时,教师出示《凉州词》,指引学生通过品读“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想象热闹的画面,感受《出塞》和《凉州词》展现的截然不同的场景。学习后两句,教师则主要引导学生抓住宏大的场景进行感悟,并以问题“飞将军李广若在,他会如何奋勇杀敌”启发学生把两首诗结合起来想象。最后,教师引导:“一幅画、一首诗,不足以表达戍边将士的壮志。在这个展厅中还有很多内容值得我们品鉴,我们继续观赏。”此时,教师补充王昌龄的《塞上曲》和《塞下曲》。

“体悟巾帼女子的豪情”学习活动仍旧在“古代英雄展厅”中完成。“在展厅的最后,有这么一位女子,可谓‘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她就是李清照。”教师相机出示《夏日绝句》,让学生感受温婉女子的另一种风格。到这里,教师可以对三首诗进行小结: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那是好男儿明知不能回也要奔赴沙场的悲壮,是戍边将士保疆卫国的壮志,更是巾帼女子的豪情!

“感知伟人的气节”学习活动中,教师带领学生走进“现代英雄展厅”,利用多媒体展示修身课上、奉天家中、外国人占据的地方三个活动场景,带领学生走近周恩来的少年时期。在不同的场景中抓住主要人物事件,把握主要内容。这个活动的重点是让学生感知周恩来“振兴中华”之志。教师充分借助“现代英雄展厅”的情境,采用图片、文字、音频、视频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中华不振的原因,知道当时民不聊生的状况,再引导他们走进人物内心,感知伟人气节。最后,教师补充周恩来的《大江歌罢掉头东》,启发学生体会周恩来的所思所为。

“洞悟艺术家的傲骨”学习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在“现代英雄展厅”中,感受艺术家的爱国情。活动分为两部分:文字背后的故事、照片背后的形象。教师先指导学生品读《梅兰芳蓄须》这篇文章,关注文中的时间点,初步了解梅兰芳先生的爱国事迹,之后以表格的形式呈现,作为梅兰芳展区的介绍词。接下来,教师分别呈现梅兰芳的剧照《贵妃醉酒》和 《霸王别姬》,让学生了解梅兰芳在京剧方面的杰出贡献,以及他为了表达爱国情作出的巨大牺牲。

(二)鉴赏表达,收获审美体验

审美体验是学生通过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语言文字及作品,感受美、发现美和运用语言文字表现美,培养高雅情趣,形成健康的审美意识和正确的审美观念。

新课标就表达形式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第二学段要求学生尝试用文学语言表达情感,学习用口头语言或者图文结合的方式创编儿童诗和有趣的故事。[4]基于此,教师以不同的学习活动,通过不同的形式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提高鉴赏力,从而收获审美体验。

“制作古代英雄人物卡”学习活动是通过整合比较各篇课文的异同点,指引学生基于文章的技巧、結构等设计人物卡的活动,意在让学生从多方面了解古代爱国诗人,以制作英雄卡的方式深化体验,感受作品中人物的品质。教师以“我们领略了戍边将士的壮志,感受了巾帼女子的豪情,了解了古代英雄奔赴战场的无畏,哪位英雄给你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你能为他(她)设计一张名片吗?”导入。学生可以画一画,也可以写一写。

人物卡主要包括古代英雄人物的姓名、性格特点、主要事迹(相关故事情节)及我的点评。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再次回到文本,把古诗凝练的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具有了初步感受人物精神美的能力。

“歌颂延安精神”学习活动是引导学生通过诵读诗歌,形成初步的鉴赏诗歌的能力。这个活动主要依托课文《延安,我把你追寻》跟进。在学习之初,先回顾单元人与事,营造“追寻”之意;再朗读诗歌的词句,体会“追寻”之韵;最后感知诗中景与物,融入“追寻”之境。在此基础上,拓展赞扬“延安精神”的诗歌,形成主题诵读。这样的学习活动,可以让学生在品味文学语言的过程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对革命领袖、革命英雄和爱国志士产生敬仰之情,这是形成健康的审美意识和正确的审美观念的前提。

“争当纪念馆讲解员”学习活动旨在让学生通过复述课文内容,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感受。活动中,教师布置学习活动:“我们通过游览展览馆,穿越古今,感受到了不同时期英雄的爱国情。看,馆长给我们发来了邀请函,诚邀同学们成为‘纪念馆讲解员。”同时,教师出示讲述内容,让学生从“展览馆分布”“古代英雄壮志豪情”“现代英雄气节傲骨”“百年爱国情”几个层面讲述,并就讲述表现相互评价。这项学习活动较好地训练了学生的材料整合和口头表达能力,同时让学生在感受诗词美、人物美、精神美的过程中收获了丰富的审美体验。

鉴赏表达类学习活动有明确的要求,有清晰的支架,为学生鉴赏文本和解决问题提供了助力。学生整合文本内容,将其转化为自己的语言,进行重组再输出,在显著提升审美能力的同时,较好地训练了口语表达能力。

(三)写作实践,形成语言经验

新課标反复强调学生自己的感受和体验,实际上是为了让学生通过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活动,表达自己富有创见的阅读感受和生活感悟,形成富有个人印记的读写成果。单元阅读教学中,组织学生参与不同的写作实践活动,形成多元语言经验,是达成这一目标的必经之路。

考虑到本单元的习作内容为写书信,结合单元主题,教师设计了“给英雄写一封信”的学习活动,意在让学生结合单元内容,以书信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教学时,教师对本单元习作教学的内容进行重构,把交际对象换成古今英雄。在此基础上,教师对书信内容也做了指点,让学生不仅可以谈谈阅读英雄故事后的感受,还可以讲讲身边的英雄人物故事。这样的方式不仅融入了单元主题,还架设了新的学习内容,有利于学生从多方面获得感悟。

“书写感动中国颁奖词”学习活动则源于当下的热门话题,具有新鲜感,能够大大提高学生的写作参与率,提升学生自身的写作素养。由于颁奖词的呈现需要凝练的语言,对四年级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教学时,教师提供颁奖词的优秀案例,启发学生在朗读中真切感受文字的魅力。接下来,又引导学生抓住人物事件完成仿写,重点围绕人物品质进行中肯、准确的评价。

通过写信的方式和英雄对话交流,让学生进一步走进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同时形成了读者与文本、主人公的三维互动。学生沉浸在书信对话的情境中,更好地理解了“爱国情”,搭建起了文本世界和现实世界沟通的桥梁。

本单元的整体设计整合单元内所有学习材料,以学生主体化、情境生活化、任务典型化为具体策略,强调在真实的生活实践中开展有实效性的学习活动。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参与学习活动,在感知文本中体认了文化价值,在鉴赏表达中收获了审美体验,在写作实践中形成了语言经验。

参考文献:

[1][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44,4.

[3] 冯晓.大观念统领下的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以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为例[J].小学教学探究,2023(14):72.

[4] 郑国民,李宇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2:148-151.

猜你喜欢

单元整体教学设计阅读教学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基于“研学后教”理念下的单元目标教学操作
新版译林英语教材单元整体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高中数学一元二次含参不等式的解法探讨
“仿真物理实验室” 在微课制作中的应用
翻转课堂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及改善建议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单元整体教学,提升语文课堂效率
谈高中研究性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