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教学中的课内外阅读融合
2023-08-05高晶
高晶
摘 要: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阅读量的提高。课内外阅读融合是提高学生阅读量的有效途径。教师可以立足教材,基于单元话题、语言知识、语篇主题意义等,适当融入课外阅读材料,让学生在补充与延伸中,加强理解与运用。
关键词:小学英语;课内外阅读融合;语篇
阅读是学生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小学阶段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而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阅读量的提高。《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标”)对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提出了明确要求,其中一级、一级+(3—4年级)要求达到1500—2000词,二级、二级+(5—6年级)要求达到4000—5000词。[1]但在学习压力大、课业任务重的现实下,如何达到这一要求?课内外阅读融合不失为一种有效的途径。
译林版小学英语教材的阅读语篇相对短小,為融合课外阅读材料提供了较大的空间。教师可以立足教材,基于单元话题、语言知识、语篇的主题意义等,适当融入课外阅读材料,让学生在补充与延伸中,加强理解与运用。
一、基于单元话题融合
译林版小学英语教材的每个单元都有明确的话题,单元各板块的内容都围绕该话题展开。教师可以抓住这一特点,研读教材各板块内容,有机融入课外阅读材料,帮助学生开阔阅读视野,增强阅读体验,加深对单元话题的理解与相关词汇、语法的掌握。
例如,三年级下册Unit 4 Wheres the bird?的话题为“方位”,Story time板块呈现了Yang Ling、Mike、Liu Tao等人寻找教室中小鸟踪迹的对话。为了增强学生的可理解性输入,加深其对有关“方位”内容的理解,教师在Story time板块教学后,融入了绘本Where is Baby?的阅读。绘本的主要内容为:Where is baby? I can see jam on the floor. I can see jam on the door. I can see jam on the coat. I can see jam on the boat. But where is baby? I can see jam on the bears. I can see jam on the stairs. But where is baby? I can see jam on the cat. But where is baby? Baby is asleep on the mat. Shhh!这一故事简单、有趣,与教材内容相呼应。
教师带领学生从寻找小鸟到寻找婴儿,以“悬念”引发他们对“寻找方位”这一内容的兴趣。同时,绘本也丰富了学生对这一话题的表达方式——除了使用教材提供的“Its+方位介词+名词”句型,还可以使用“I can see...+方位介词+名词”句式。
此外,教师还需注意挖掘同一话题下不同类型的语篇,如歌谣、诗歌、日常对话等,这符合课标“要为学生提供接触和体验各种语篇类型的机会”[2]的要求。而且,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的语篇类型是多样的,这样的融合更贴近他们的生活实际,有助于深化他们对语篇的理解,也能使其学会从生活中学习。
仍以这一板块的教学为例。有教师在教学后有意融入了英语儿歌Where is it?,截取其中的一段“Wheres the apple? Where is it? Where is it? In the box. In the box.”作为拓展阅读的材料,并以教材中的小鸟寻找食物创设整体情境。这一儿歌朗朗上口,学生阅读兴味十足。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思考小鸟可能还会去哪里寻找食物。学生自然用到教材已学内容,创编新的语篇,很好地在课内外阅读的融合中深化了对“方位”这一内容的表达。
二、基于语言知识融合
学生发展语言技能的重要基础是语言知识学习。但语言知识学习不是孤立的,需要“在真实且相对完整的语篇中接触、理解、学习和使用语言”[3]。因此,教师可以基于教材语篇中的重要语言知识,融入更多的阅读资源,创设更多的语境,让学生在不同的语境中理解、运用与迁移知识。
例如,三年级下册Unit 3的Story time板块要求学生重点掌握文具类词汇。
为了加强学生对这类词汇的掌握和运用,教师在教学中融入了My Noisy Schoolbag这一绘本。绘本的主要内容是:I have a new schoolbag. Whats that noise? Tom, open your schoolbag. Books, crayons and a pencil case. Tom, you have a big pencil case. Whats that noise? Tom, open your pencil case. Pencils and a ruler. Oh, whats that? Oh no. Its running away. Its my super-duper pencil sharpener.故事中反复问到的“Whats that noise?”,引起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他们跟随小熊Tom走进故事深处,不仅解开了“到底是什么声音”的谜团,更巩固了教材中的文具词汇schoolbag、book、crayon、pencil case等,还学习了新的文具词汇pencil sharpener。另外,教师也在这一故事情境中渗透了名词的复数形式,进一步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知识。
再如,三年级下册Unit 4的Cartoon time板块呈现的是Sam和Bobby捉迷藏的故事,相机渗透了有关方位的问答。教师在这一板块的教学后,融合了绘本Biscuit Meets the Class Pet,带领学生在班级宠物兔子与小狗饼干之间的追逐游戏中,进一步运用“Where is...”和“...is+方位介词+名词”的重点句型。同时,绘本中还拓展了表示方位的否定用法,如“Nibbles is not under the table.”。相比于教师直接讲述这一否定句式,学生在绘本中的习得更加自然,也因为语境的加持而记忆深刻。另外,绘本中的“Here is...”和Cartoon time板块中的“Here you are.”相对应,教师适时点拨,使学生对这一特殊用法有了切实体会。
三、基于主题意义融合
主题意义往往代表了语篇的价值取向以及作者与主人公的态度和行为。主题意义的探究是英语教学中的主要任务,能够加深学生对语篇主旨的理解。然而,仅仅基于教材语篇理解主题意义是不够的,因为篇幅所限,有时教材语篇未能将主题意义完全传达出来,而且学生认知有限,难以透彻理解其内涵。因此,融合与教材主题意义相关的课外阅读材料极有必要。
仍以三年级下册Unit 4为例。这一单元的话题是“方位”,但Sound time板块和Song time板块突出了其主题立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Sound time板块主要展现的是一个小朋友不想让小鸟飞走,让它站在自己的课桌上并与之成为好朋友的韵文;Song time板块以Wheres the bird?这一歌曲将小鸟拟人化,意在告诉学生树木是小鸟生活的家园。这些都体现和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主题意义。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这一主题意义,教师在引导学生谈论自己的动物朋友后,鼓励学生在课后自主寻找、阅读有关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书籍,并在课上分享。分享的内容包括书名、我喜欢的词汇、我喜欢的句子、我喜欢的情节或画面、推荐理由等。学生分享了包括A Day with Monster Toon、Puppy in a Box等在内的绘本,不仅深化了对主题意义的理解,还从故事迁移到自身生活,提出“We can be kind to everything.”“I can make friends with them.”,表达了强烈的热爱大自然、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意愿。值得说明的是,此处的融合更为灵活,教师不是单一地将需要阅读的内容传递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基于对主题意义的理解,自主搜寻相关阅读材料,并与同学分享。这样的课内外阅读融合,值得我们学习和尝试。
参考文献:
[1][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25-26,39.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