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的运算”教学思考

2023-08-05路叶娜

关键词:数的运算单元教学结构化

路叶娜

摘 要:小学阶段“数的运算”相关内容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彼此间联系紧密。在对其进行整体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教学策略:在情境与实例中感悟运算的意义,在算法融通中理解算理,在板块递进中感悟运算的本质。教学架构如下:分为“整数运算”“小数运算”“分数运算”这三个板块以及加减法、乘法、除法等子板块;对每个板块立足数学核心素养,整合目标、任务、情境与内容,划分出关键的教学单元,进一步形成教学活动链。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的运算;整体;结构化;单元教学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课程理念”中指出:课程内容组织的“重点是对内容进行结构化整合,探索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路径”[1]。又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在教学中要重视对教学内容的整体分析,帮助学生建立能体现数学学科本质、对未来学习有支撑意义的结构化的数学知识体系……通过合适的主题整合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学会用整体的、联系的、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形成科学的思维习惯,发展核心素养。”[2]

小学阶段“数的运算”相关内容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彼此间联系紧密。本文尝试对其进行整体分析,进而提出教学策略,并进行教学架构。

一、“数的运算”的整体分析

首先,从现实意义来看,人们通常根据数量之间的关系,运用数的运算的算理与算法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从在现实生活中产生数的概念,到建立数的运算体系,再到运用数的运算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广泛

运用于生活的循环过程。

其次,从数学基础来看,数的运算是基于数的概念以及十进位值制记数法形成和发展的。根据数的实际意义、计数单位和数的组成,数与数之间可以定义运算,并形成算理和算法。例如,苏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的例3(如图1所示),便引导学生从现实情境出发,结合计数单位和数的组成(及其实物、图像、符号等多种表征),抽象建立相应的运算法则。此过程中,便蕴含着算理。

再次,从内部体系来看,数的运算分为整数运算、小数运算、分数运算三个板块;小数运算、分数运算以整数运算为基础,与整数运算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随着数的范围的不断扩大,运算法则在原有的整数运算法则的基础上不断扩容、贯通,最终形成数的运算的整体结构。

此外,学生在“数的运算”各个板块的学习过程中,都要经历一步运算、组合运算(混合运算)、运算规律探究和运用这三个层次的认识深化过程。

最后,整体来看,小学阶段“数的运算”的教学目标可梳理如下:(1)知道各种运算的意义,掌握各种运算的一般法则,形成基本计算技能;(2)感悟同种运算不同方法、不同运算之间的联系,发展数学思考;(3)根据不同的情境灵活选择合适的算法(估算、巧算等)解决问题,在规律探究中进一步完善能力建构,发展数学核心素养。

二、“数的运算”的教学策略

(一)在情境与实例中感悟运算的意义

加法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数、量合起来,变成一个数、量的运算。减法是从一个数量中去掉另一个数量的运算,或者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乘法是将相同的数、量加起来的快捷方式。除法是减去相同的数、量的快捷方式,或者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加减乘除的意义对于小学生来说,过于抽象。要让学生形成清晰的概念,需要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一方面,通过具体情境得到算式例子,归纳提炼相同的本质属性,进而形成运算概念;另一方面,针对算式例子联想具体情境,从而丰富对运算意义的认识。

在建构运算意义的过程中,要结合与学生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的实际问题,有机渗透数量关系;同时,在抽象与演绎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抽象和推理等关键能力。

(二)在算法融通中理解算理

理解运算意义,是具体探究算法、深入理解算理的前提。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运算教学的设计,都是从实际问题引入,将问题的解决转化成相应算式的计算,在寻求计算结果的过程中,组织学生经历学具操作(摆小棒、拨计数器等)、符号记录以及口头言说计算思考的活动,生成不同形式的算法;各种算法之间异中有同,通过沟通关联,学生建立算法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而深入理解算理,由此让思维不断从直观向抽象发展。

此外,还有从一道算式(例题)的解决到同类一组算式的感悟,最终抽象形成一类计算的一般方法(口算方法、笔算方法)。同时,在数的运算的不同学习阶段,逐步渗透、落实估算、简算等灵活方法,发展和提升学生的运算能力。

(三)在板块递进中感悟运算的本质

结合四则运算的意义,我们不难发现,乘法就是相同加数相加的简写,而除法也可以理解为不断减去同一个数(不完全除);同时,加法与减法互为逆运算,乘法与除法亦然。其内在关联如图2和图3所示。

此外,我们还可以结合整数、小数、分数加减乘除的一般算法进一步剖析:加减法为什么要数位对齐?为什么要通分?多位数的乘法为什么乘完还要相加?除法除到某一位不够商1时怎么办?……最终发现,其实又回到了数的运算发展的起点——计数单位。计数单位与相应的计数本质上是相乘的关系(乘法的意义是相同的东西合起来),所以,加减法本质上是相同的计数单位不变,相应的计数相加减(分配律的运用,或者说合并同类项);乘除法本质上是计数单位相乘除得到新的计数单位,相应的计数相乘除得到新的計数(幂的运算法则的运用);加减乘除中蕴含着计数单位的合成和分解。可见,运算的本质在计数单位中(或者说,算术的本质在代数中)。

因此,教学要引导学生在“整数、小数、分数”的板块递进(以及“加、减、乘、除”的子板块递进)中,经历从最初的“看山是山”(经验之谈)到中期的“看山不是山”(分解学习),到最后的“看山还是山”(认知的整合)的过程,实现从“双基”到“素养”的进阶,同时,实现从算术到代数的进阶。

三、“数的运算”的教学架构

我们尝试把“数的运算”分为“整数运算”“小数运算”“分数运算”这三个板块来进行教学架构。三个板块都是先学习加法和减法,再学习乘法和除法。

以整数运算为例,我们尝试将其分为加减法、乘法、除法这三个子板块:对每个子板块,由表及里地提炼出关键的教学单元(如下页图4所示)和教学活动链。

图4中的教学单元与教材中的单元有所不同:不只是依据内容划分的,而是立足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整合目标、任务、情境与内容划分的。或者说,一个单元就是一个指向素养的、相对独立的、体现完整教学过程的课程细胞。

以加减法子板块的第一单元为例。为了帮助小学起始年段的学生加深对数的理解,更好地理解加法和减法,在10以内的加减法中培养数感,发展数学思考,我们将教材中《分与合》《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两个单元进行整合,穿插教学,进一步形成教学活动链(如图5所示)。

在小学阶段“数的运算”知识体系中,10以内数的分与合是十分重要的基础知识,直接关系到10以内数的概念的形成,以及1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教材将2—10各数的分与合集中编排,希望学生能较好地感悟“分”与“合”的思想,为以后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打下基础。但集中学习10以内数的分与合,不利于学生体会分与合的价值,较难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使得学生接受学习的容量较大,增加了学生的记忆难度。

10以内数的分与合的意义正是加法和减法的支撑,因此,将教材内容重组,把10以内数的分与合与其对应的加减法的学习有机结合,以帮助学生体会学以致用的重要意义,并在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了解学习方法结构,逐步培养序列化探究、自主迁移学习等能力,促进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与教学评价指向核心素养,实现进阶。相应地,学习内容也在缓冲下逐步增加,便于一年级学生逐步适应学习过程。其活动链中各个活动的目标设计如下页表1所示。

从表1中不难发现各个活动之间教学侧重的转变和要求的递进。在这一单元的活动链中,概念整体进入和对方法的循环递进使用,体现结构的灵活;从分合到加减法再到简单“部总”问题,由浅入深,体现结构的递进。这一设计重在学习成果的内化和思维品质的培养,实现素养本位单元整体设计的价值追求。

总之,整个“数的运算”的教学过程,都要注意横向的丰富与打开,纵向的递进与灵活,用结构化的教学使学生的思维走向灵动与清晰,从“带着学生学”走向“学生独立学”,从点状的探索认知走向链状的有序研究和深入感悟。

參考文献:

[1][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3,85.

猜你喜欢

数的运算单元教学结构化
促进知识结构化的主题式复习初探
结构化面试方法在研究生复试中的应用
运用分析、比较策略设计单元语言实践活动
初中语文单元教学现状与对策初探
新课程标准中关于“数的运算”的教学设计
“学讲方式”在语文单元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数学整体感知策略在单元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数的运算”中转化思想的内容与层次
基于图模型的通用半结构化数据检索
“数的运算”中转化思想的内容与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