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课程考核结果后评价反馈探索与实践
——以“海洋环境学”课程为例
2023-08-05张际标赵利容
张际标,张 鹏,赵利容
(广东海洋大学 化学与环境学院,广东 湛江 524088)
大学课程的限时考核是评价课程教和学效果优劣的重要方式,考核的结果也通常作为衡量学生是否牢固掌握某门课程知识和理论的重要指标。因此,如何选择合适的考核方式,真实反映学生实际掌握课程的程度,提升考核效果,一直是高校教学管理部门和一线教师密切关注的问题。为了综合评价学生对一门课程掌握的程度和效果,许多教育工作者进行了众多考核方式的革新和探索。总体来说,目前大多数课程考核呈现考核方式多样化、评价要素多元化、考核权重分散化、考核过程全程化等,个别考核进阶到可持续发展评价[1-3]。经过诸多探索和实践,传统考核方式单一、侧重结果考核、偏重书面知识考核等诸多问题,逐渐被综合性评价为主的考核方式代替[2-5]。以单纯考核课程内容为目标的考核方式也逐渐向以教学目标达成情况为目标的考核模式转变,整体考核效果也有较大的提升[6-7]。
然而,在众多考核方式的革新和探索中,对考核结果的后评价重视不够,尤其对考核结果蕴含的信息反馈的关注匮乏,导致所揭示的内在问题也没有得到高度重视和充分解决。因此,本课题组以我校涉海核心基础课程“海洋环境学”为对象,分析了该课程近四年各教学环节考核成绩的统计结果,揭示了考核结果背后反馈的信息和产生缘由,并提出了相应的改善措施,为后续课程考核方式的革新及教学效果的提升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我校“海洋环境学”课程基本情况
“海洋环境学”是我校海洋资源与环境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程,是从环境科学的角度认识海洋环境现象、熟悉海洋环境基本特征,以及理解海洋环境变化过程和机制的一门课程,面向具有一定海洋基础知识而环境科学知识相对缺乏的大二学生。该课程为后续以海洋为对象的环境科学和生态科学的学习及生态环境修复实践技能的运用提供理论基础,也对该专业后续课程的教学及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具有奠基作用,因此该课程对知识点的牢固掌握要求更高。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但长期受大陆文明传承的影响,我国大多数的人对海洋认识不足,体现在本专业所招学生三分之二以上都没有接触过海洋,对海洋的了解只停留在抽象的书本认知,这为涉海课程的设置带来一定的影响,也对涉海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为提升“海洋环境学”的教学效果,本研究对该课程的各考核环节进行了综合分析,尤其是考核结果后评价,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完善教学考核方式,提升考核效果,促进学生全方位发展。
二、课程教学各环节考核结果分析与反馈
(一)课堂表现
本课程对学生的课堂教学环节考核内容包括考勤、课堂问答、上课状态表现及课堂测验等。众所周知,考勤、课堂互动问答及课堂测验等是课堂表现的常见考核形式。然而,大多数教师更加关注该环节不同考核内容中学生获得的实际得分,对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上课状态关注不够,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行为表现尚缺乏关注。为充分了解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学习状态和行为表现,调研全班学生的课堂状态和部分行为表现。我们把学生的课堂表现分为三种状态:第一种是上课认真听讲型;第二种是一般认真听讲型,即上课期间偶尔看手机、走神或干其他事;第三种则是不认真听讲型,表现为长时间玩手机或干其他事。
本课程每学年随机抽查三次,连续两学年学生课堂表现的平均结果(两年学生总数129人)显示,能全程做到认真听讲的学生不到三分之一,60%以上的学生属于一般认真听讲型,还有约10%的学生上课精神懈怠,甚至并未参与课堂活动。其中上课表现较差的学生,要么前天晚睡,要么急于完成其他任务顾不上听课,也有极少几位学生因为基础很差,一上课就想睡觉,别的课程也是这种表现。上述结果也说明,目前的课堂教学效果不算很好,所采用的教学方式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方面还存在不足,需改变和完善。
(二)课外作业表现
作为一种传统的考核方式,课外作业是考核学生对所学知识点掌握程度的有效方式。尽管与中小学布置课外作业的频次有较大的差异,但大学里多数课程仍会布置一定次数的课外作业。当然课外作业形式会多元一些,如直接的问答题、带问题的文献阅读、专题汇报、读书心得等,以考查学生对一些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或对某一问题的分析研判水平。课外作业是高校教师评判学生平时表现的参考。但在这一考核方式中,绝大多数任课老师关注的重点在于答题对错和得分的高低,而对做作业过程反映出来的学生态度关注不够。
为此,我校专门对学生完成课外作业的过程表现进行了分类和统计分析。其中,把学生的课外作业表现分为两大类:第一大类是作业得分≥80分,其作业表现分为版面整洁和不整洁两种情况;另一大类是作业得分<80分,其作业表现也分为版面整洁和不整洁两种情况。作业得分≥80分且版面整洁,说明学生积极认真去完成老师布置的课外任务,且对知识点的掌握较牢固;作业得分≥80但版面不整洁,说明学生尽管对需要掌握的知识点有较深刻的认识,但做作业时的态度不够端正,只是单纯地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而已;作业得分<80分但版面整洁,说明学生积极认真去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但对知识点的掌握不完全到位,所以得分不高;作业得分<80分且版面不整洁,说明学生不仅对知识点的掌握不到位,而且态度不真诚,消极对待老师布置的课外作业。
本课程每学年布置三次课外作业,综合评价连续两学年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结果显示,本课程考核的知识点中,有超过80%的学生掌握较牢固,但只有50%的学生能积极认真去完成老师布置的课外任务;同时,能认真做课外作业的学生,绝大多数上课较认真,知识点掌握也较好,只有极少数(占比6.4%)认真做作业的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不是很到位;此外,仍有超过10%的学生上课不是很认真,相关知识点掌握不牢,作业表现也很差,表现为作业得分较低、版面潦草。
(三)课程期末考核结果表现
在课程讲授结束后,开展相应的期末考核,是几乎所有课程都采取的考核方式,且该次考核所占总成绩比重较高,一般在60%~70%之间。根据课程在培养方案中扮演的角色的不同,课程结束后考核的形式可以是闭卷考试、开卷考试及撰写专题报告等。作为海洋资源与环境专业的基础课程,我校“海洋环境学”课程结束后采取闭卷考试的考核方式。
近4年来,从我校“海洋环境学”课程期末考试卷面的平均得分来看,成绩总体不高,平均得分不到70分,优秀得分(卷面得分≥90分)的学生没有,说明该课程近年来的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从卷面平均得分的差异来看,本课程4年来学生卷面平均得分的差异较小(标准差为1.71),说明该课程考核要求相对稳定,没有出现放松趋势,得分低可能是由于课程教学效果没有显著提升而导致学生对课程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提升有限。从良好率和优秀率占比结果看,本课程4年来学生卷面平均得分的良好率(卷面得分在80~90分之间的学生占比)一直较低(<10%),优秀率为零,说明达到全面掌握本课程知识点的学生少,刻苦学习本课程的学生不多,即拔尖学生少,躺平学生占大多数(与天赋和兴趣有关)。4年来及格率整体有所提升,说明达到一般掌握程度的学生占比有所增加,教学效果有所提升(与平时努力程度有关)。从分班教学尝试结果看出,合班和分班教学学生卷面平均得分无显著差异,说明小班上课未显著提升教学效果,该结果可能是由于合班和分班的学生都由同一位教师讲授导致。
近年来,我校“海洋环境学”课程的期末卷面考试题型相对稳定,主要有填空题、选择题(单选和多选)、判断题、简答题、综合应用题这五大题型,题量维持在55题左右。从统计结果来看,各题型的正确率差异显著,其中单选题、判断题和综合应用题等的正确率相对较高,而填空、多选题和简答题的正确率较低。该结果说明,学生倾向于相对简单的理解推导,极度不喜欢复杂推理和综合理解,表现为多选题得分最低;同时,绝大多数学生不喜欢牢记知识点,表现为与记忆相关的填空题、简答题等题型的答题正确率不超过60%。此外,不同班级对不同题型的答题正确率无显著差别,说明绝大多数学生的学习观接近,均不喜欢背诵和复杂推理的知识,即在现有教学模式下,分班教学未显著提升教学效果。
三、课程教学过程各环节改善措施
(一)凝练各章节知识点,多场合提醒与重复
按照OBE理念的教育思想,以学生为目标的教学目标的设计和实施,最终的教学效果是以学生通过教育过程最后所取得的学习成果来衡量的[6-7]。为此,可以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毕业要求,结合课程教学大纲的教学目标,提炼各章重点教学内容——知识点。在各章重要知识点确定后,则在各教学环节中多频次提醒或重复,如课堂互动、课堂测验和课外作业或专题汇报等环节中多次涵盖重要知识点。尽管该方式仍属于被动学习范畴,但有利于学生对重点内容的记忆、理解及掌握,减缓学生记不住知识点的压力,提升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与OBE倡导以学生为主的教育理念是一致的。
(二)重要知识点用起来,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激励学生将重要知识点实践应用起来,这是最新OBE教学思想的核心,因为只有学生能主动把所学的知识点用于分析和解决问题,才称得上对课程核心内容的真正掌握。可以通过布置课外研究专题,预先提出专题的核心问题,这个核心问题与课程的核心内容对应,然后安排学生在课外查阅教材和文献,亲自解答这个核心问题,教师在课堂上再进行修正完善。通过从资料查阅、整理、汇报等全流程的自学环节训练,还可有效培养学生的独立自学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学生对课程核心内容理解更深刻,掌握更加牢固。
(三)课堂教学开展有针对性的互动,力争全员专注课堂
针对部分学生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教师在课堂讲授时,可有针对性地开展互动活动,即专门让这些不认真上课的学生能积极地参与课堂互动,力争做到全员专注课堂。对长期坐后排不听课的学生,可有意识地多提问。对常看手机的学生,课堂提醒或提问,持续不改正的可以考虑暂时没有手机,课后返还。对易睡觉的学生,也可通过提问、停顿、提声等方式进行提醒和疏导。
(四)考核中融入思政元素,培养具有海洋观的综合人才
为深化“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育方针,要求把课程思政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因此在考核环节中本课程可适当融入思政内容[8]。可在平时考核中增加融入思政元素的课外主题调研、课堂分组展示等环节,期末考试可在综合应用题中适当考查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更有利于培养具有正确的海洋观、能服务我国海洋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的高素质人才。
结语
在高等教育教学信息化的推动下,以OBE理念为导向的课程教学改革进行得如火如荼。在课堂教学改革过程中,课程考核是“教”和“学”的双重评价体系,因此科学合理的考试模式对教学具有反馈、调节、评价和促进的作用。“海洋环境学”课程考核结果反馈的信息,可以揭示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其反馈的问题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得到表现,可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杜绝此类现象的发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变得更主动,更有效地提升课程教学效果,有助于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