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在高校教师考核评价中的应用和思考
2023-08-05徐文强
徐文强,杨 渊
(北京交通大学 a.人事处;b.经济管理学院,北京 100044)
引言
高校教师的考核评价是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环节和重要内容。通过考核评价有助于全面了解教师队伍的发展状况,客观评价教师的教学工作质量和科研成果产出,是反映教师立德树人成效的重要依据。同时,对教师师德师风、教学业绩、科研实绩、社会服务等方面的综合评价,可以对教师职业生涯发展起到有效的指导激励作用,从而推动高校教师综合素养与专业水平的全面提升,是推动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科研实力提升的重要手段。随着综合教育评价改革的不断推进,高校对教师考核评价提出了新要求。运用大数据技术获得的考核评价量化指标统计精度高、效率快,可以实现考核评价数据的全周期记录和共享,极大地提高考核评价的精准性和时效性。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高校建立不同学科的分级分类考核评价体系是必然趋势。
一、大数据在高校教师考核评价中的应用现状分析
在传统的教师考核评价体系中,主要侧重教学、论文、课题等教学科研成果,不同学科和层次的教师代表成果呈现多样性和差异性。大数据技术虽然已经在各类高校教师考核评价中得到应用和推广,但还有较大的挖掘潜力。国内大部分高校的教师考核评价系统是独立于数据单建的考核系统,采取系统填报材料、部门审核上报、纸质版盖章存档的方式,数据填报复杂,管理人员审核归档难度大,而且造成了极大的资源浪费[1]。针对高校实际,学校需要进一步探索基于大数据分析和可视化技术的考核评价体系,通过数据提高评价体系的科学性,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其综合素质。要构建教师数字化的考核评价平台,开放不同考核指标的端口,实时上传或同步教学工作量、科研项目、各类荣誉成果及社会服务等评价信息,经相关部门审核后发布。考核平台系统能够自动汇总分析各类数据,在节省大量时间成本和人力成本的同时,还能大幅提高考核评价的时效性和精准度。此外,建立动态、可视化的量化考核评价预警机制,让教师能够及时查看考核评价现状,认清自己的优势和不足。管理部门还要更加客观地对教师各方面的能力进行评定,为学校的精准管理和智慧决策提供参考。基于此,利用大数据技术搭建教师考核评价平台,对进一步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提高管理部门考核评价科学化和数字化水平等具有重要意义。
二、传统考核评价方式的痛点分析
(一)传统考核评价方式效果不佳
部分高校的教师考核评价还采用提交纸质材料、人工核验的传统方式,考核流程长、效率低、易出错、缺乏实效性,考核评价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不足。这让学校的管理者很难全面精准、实时有效地了解和掌握全校教职工各方面的情况。作为考核对象的教职工本人也难以了解其他同事的情况,只知道自己近年来取得的成果,缺乏横向和纵向比较,难以衡量自身所处位置,导致考核结果无法给教师自身的发展提供有效的帮助[2]。
(二)考核评价指标未能结合高校发展目标
高校开展考核评价不能仅定位于对教师的阶段性业绩进行描述性评价,而是应该立足学校发展目标和战略任务,将教师考核任务与学校发展规划挂钩联动,并分解融入每位教师的考核指标之中。高校的发展规划、战略目标往往需要结合国家和行业的发展进行动态调整,考核评价指标也应与学校发展同频共振。教师的工作任务与目标也应紧密结合学校的发展目标。只有教师个人发展和学校发展目标一致,才能助推学校整体师资队伍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三)考核评价指标科学性不强
考核评价指标是引导教师发展的“指挥棒”,确定科学合理的考核指标体系至关重要考核评价指标的设计,直接影响学校和教师的工作成效与未来发展。一部分高校在建立考核评价指标体系时,未能对不同学科和层次的教师进行分类分级考核。例如,人文社科类教师和理工类教师具有不同的学科特点和专业特性,考核评价标准要针对不同类型的教师进行分类细化,确保考核评价指标的科学性和针对性,这样考核结果才能为教师自身发展提供更多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四)考核结果缺乏激励效果
高校教师考核结果一般分为四个等级:优秀、合格、基本合格和不合格。考核结果也会设置一定的优秀比例。从考核效果看,往往只有受到处分的教师才会被定为不合格,大部分教师一般都是合格及以上,无法形成以结果为导向的考核评价体系。优秀只激励了少部分教师,不合格也只惩罚了个别教师,导致部分教师逐渐形成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躺平”心态,干事创业的热情不足。考核等级比例划分、考核结果应用与绩效分配都对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有影响,需要通过有效的考核评价让教师“动起来”,而非“躺下来”。
三、综合教育改革方案对考核评价提出的新要求及其发展新趋势
目前,教师评价经历了从量化业绩、分类考核、注重质量到建立多元评价体系的阶段性发展过程。教师评价事关教师专业素质发展、教学效果提升及人才培养等方面[3]。利用大数据构建高质量的教师考核评价体系是教育领域评价改革的重要手段,同时也为高校教师在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及社会服务方面提供科学测量支撑与依据。
(一)大数据为教师的教育教学提供科学依据
教学是教师的首要职责和教师评价的第一要素。实质上,教学评价是一种综合性评价,是对教师的教学活动所带来的显性价值和隐性价值的综合判断。首先,利用大数据收集包括学生、教学督导和教师自身在内的对教学活动进行价值判断的反馈信息,兼顾多主体参与评价过程,突出具有不同背景和经历的教学反馈。其次,利用大数据对教师的教学活动进行客观分析,结合教师教学过程中的静态数据和动态数据,基于教育、学习规律,运用智能化技术为教师制订个性化教学方案提供支撑。最后,运用概率预测等现代信息技术,进一步优化教学方法、完善教学内容。可见,运用大数据能够实现全过程监测以及多层级评价,将教师教学各个环节零散、复杂的数据整合成系统、连续的数据链,进而挖掘数据之间的内在关联和潜在关系,以此作为教学评价和优化的科学依据。
(二)大数据为教师的科学研究提供实践路径
2021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的指导意见》指出,坚持正确的科技成果评价导向,创新科技成果转化评价方式[4]。这为创新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评价机制指明了方向。充分利用大数据资源开展教师科研评价,对促进高校科研评价具有重要的作用。其一,大数据具有海量的数据信息。非结构化、半结构化数据作为重要的、有价值的大数据资源,加之海量的隐藏性数据能够弥补传统科研评价数据的不足,让高校更好地关注教师对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的贡献程度。其二,大数据具有敏捷的反馈能力。“大数据+云计算”技术使海量数据能够迅速得到处理并自由灵活地传输。更为重要的是,各种智能终端的运用,使实时数据的动态性掌握成为可能。其三,大数据具有强大的预测功能。针对科技成果的多元价值特点,大数据能对未来科研发展趋势进行精准有效的测评,尤其是对长效性的科研评价越来越趋近现实。运用大数据进行科研评价,摆脱了传统单一的因果关系模式,增强了关联度分析,破解了科研评价中的“四唯”等问题,从而为教师的科研评价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和实践路径。
(三)大数据为教师的社会服务提供决策依据
论文要写在祖国大地上。伴随高等教育服务社会的功能日益凸显,高校教师运用自身优势为社会提供服务的意识逐渐加强,对其进行评价的内容和形式也日渐丰富。运用大数据对不同行业和人群需求进行合理分析,可为不同专业领域的教师进行社会服务提供方向,高效精准输送科技服务。
四、如何利用大数据实现更好的分类评价
根据综合教育改革评价要求,高校可将大数据技术充分应用于教师考核评价体系的构建活动中,以期更加科学全面、公正公开地评价和体现高校教师在教学、科研等多方面的工作,进一步调动广大教师立德树人、爱岗敬业的热情。利用大数据技术,高校能够建设一套精准、高效反映教师各方面业绩情况,兼具反馈预警功能的考核评价体系。该体系应具有动态可视性、客观性和激励性。
从学校实际出发,在整合教师考核评价体系数据资源时,高校要兼顾两个方面。一方面,要重视数据隐私和安全,在使用、抓取数据的过程中,必须注意保障数据的安全,保障教职工个人的隐私信息不被泄露[5];另一方面,由于学校不同业务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和共享需要开放接口转换,所以要统筹考虑各业务部门系统之间数据规范统一和交互的问题。
(一)成立考核评价机构
设立专门的考核评价办公室。考核评价办公室主要负责统筹安排学校考核评价工作,实现学校各相关部门和学院的联动并进行全流程把控,如制定考核细则、确定考核流程、把控考核进展、监督考核过程、分析考核结果、反馈考核意见等。考核评价的结论将作为教师和学校制定下一步发展规划的重要依据。
(二)细化考核评价指标体系
教师考核评价指标体系是考核评价的基础。学校要依据国家整体发展战略和学校发展规划需求,兼顾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工作,培养国家迫切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考核评价指标应统筹兼顾学校发展目标和教师发展需求,设置符合学校和教师实际需要的考核评价指标,充分调研各类教师需求,获得广大教师的认可。具体考核评价指标的确定和选择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不仅关系到能否全面而准确地反映教师的工作成果,还要能够指导教师的发展方向。确定的考核评价指标要尽可能清晰简洁、客观可量化。确定考核指标时,学校要加强对教师师德师风、人才培养、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方面的重视程度,进一步深化学校内涵建设。
(三)搭建大数据考核评价平台
高校科学化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考核评价量化平台的搭建。首先,需要搭建考核评价指标量化模型库和教师个人评价库,将考核评价指标细则模型化,形成可量化的标准。其次,需要开放数据共享,将信息对接到学校各部门的业务系统,可直接同步教学、科研项目、论文等科研成果,以及荣誉获奖等一系列业务部门系统数据。考核评价平台可自动进行各业务系统的数据共享、考核流程的审核、评价成果的展示、数据的综合分析,同时能够实现考核评价的预警监测,帮助高校进一步提升智慧决策的能力和精准管理的水平。
(四)合理设置差异化的考核周期
高校应针对教师的岗位划分、学科特点、年龄特点等情况,设置科学化、差异化的考核周期。如青年教师,因入职时间短,科研水平和业务能力都处在适应和学习的阶段,可以设置相对较短的考核周期,这样有助于他们较早地发现问题,及时反馈纠偏,从而使自身能力迅速得到提高。对处于中老年阶段的教师,考虑到他们的教学质量稳定,科研经验丰富,可以设置相对较长的考核周期,让他们专心提高研究工作的质量。此外,还可结合不同学科、不同层次教师的特点,设置差异化的考核周期。
(五)考核评价结果的反馈与应用
教师的考核评价结果会通过平台公示反馈。通过横向与纵向对比,教师可以发现自己的优点或缺点,进而确定或改变自身的成长目标。管理部门通过评价反馈可以更好地了解教师的发展需求,从而有针对性地安排教学科研等方面的培训,助力教师可持续发展。学校管理层也可以准确了解每位教师的个人能力和取得的成果,从而进行更合理的人员调整与安排。作为考核评价体系中的核心内容,对教师评价结果的反馈和应用也是高校科学化、精准化管理的重要环节。在高校的日常管理工作当中,考核评价结果作为教师的聘任、晋升、奖惩等相关参考依据,也应为学校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提升教师综合能力、调整薪酬分配等提供决策依据。根据考核结果,在干部任用、薪酬绩效等方面对优秀的教师予以肯定和激励。
结语
本文首先分析了大数据在高校教师考核评价中的应用现状,讨论了教师传统考核评价方式的痛点问题,其次分析了综合教育改革方案对考核评价提出的新要求及其发展新趋势,最后提出如何利用大数据更好地进行教师分类评价。针对传统教师考核评价中的痛点问题,高校要在充分认识大数据对教师考核评价推动作用的基础上,积极构建基于大数据技术的分级、分类教师考核评价体系,将教师和管理人员从填表、统计中解放出来,通过可视化的数据画像实时监测、预警和评价教师发展情况,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为教师职业生涯发展和学校整体师资队伍建设提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