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网络舆情管理

2023-08-04李进杰

国际公关 2023年10期
关键词:新媒体背景大学生

李进杰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普及,以微博、微信、抖音、B站等为代表的新兴媒体迅速崛起。在这种情况下,人们获取信息更加便捷,交流沟通也变得更为自由与开放,但同时由于缺乏有效监管,一些负面消息很容易被放大并传播开来,从而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因此,如何正确引导和管理网络舆情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加强对网络舆情的引导管理为基调,分析当前高校学生网络舆情主要表现以及产生的负面影响,提出应对大学生网络舆情有效举措:一是要加大日常宣传教育力度,了解大学生的信息;二是及时干预,切断舆情传播链;三是合理引导解决正当诉求,疏导不良情绪;四是建立健全网络舆情宣传体系。

关键词:新媒体背景;大学生;网络舆情管理

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新媒体的普及,网络舆情管理已经成为一个热点话题。大学生网络舆情管理也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尤其是大学生作为新媒体的主要使用群体,他们更善于利用网络传播自己的观点,网络舆情管理也变得更加重要。大学生网络舆情管理不仅是大学生的网络行为规范,更是关乎大学的发展与声誉的重要问题。尤其当今新媒体对高校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观念、人生目标等都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由此高校网络舆情也产生了各种各样的负面影响,探讨加强大学生网络舆情管理的有效措施已迫在眉睫。

一、当前大学生网络舆情的主要表现

大学生在微信、QQ、微博等网络平台形成的虚拟交际圈中,极易受到舆论观点的影响和熏陶。“高校网络舆情是指大学生通过网络空间对国内外突发的热点新闻事件或与大学生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等所表达的态度、意见和情绪的总和。”[1]网络空间对高校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观念、人生目标等都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其主要表现为以下特征:

(一)大学生网络舆情的特殊性

高校作为师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借助于网络技术大学生可以在网络平台分享自己的生活,发表自己的看法。尤其伴随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大学生日益关注网络中与自身密切相关的信息,但大学生因自身需求不同以及成长背景、知识储备、观念差异等影响,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不尽相同,且大学生业余爱好和生活方式各异,观点中常常带有不同程度的随意性和主观性。

(二)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共鸣性

大学生作为校园中网络舆情的主体长期在校内群集,学习在校园,吃住生活也都在校园,群集的生活使得大学生的网络舆情表达趋同,尤其是主体群体的特殊性促使大学生之间产生共情并引发共鸣。遇到与自身相关的事件,常常在日常交谈中进行交流,加之使用手机和电脑的时间增加,更容易通过微博、微信、超话平台、抖音、B站与知乎等新型网络媒介发帖和评论来宣泄自己的情绪。

(三)大学生网络舆情的主观功利性

当代大学生多以“00后” 为主,在多为独生子女的情况下,带有明显的自我、功利性倾向等特征。他们更多的不是关注公共事务本身,而是关注对于自己的影响,他们对得到的需求非常强烈,但抗击打能力却很薄弱。一旦学校的相关政策规定影响自身,他们就第一时间表现得非常失落,甚至在网络上发泄,这无不彰显出其中过于自我的言行、片面、狭隘的观点以及缺乏大格局的眼光。

(四)大学生网络舆情的两面性

“事物运动发展是矛盾运动的结果,具有两面性,网络舆情亦是如此。”[2]由于网络舆情主体的复杂性和虚拟性,使得网络舆情的形成具有突发性和不可控性,给高校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但危机之间是可以相互转换的,“危险” 可以变为“机遇”,如果对网络舆情处理得当,可以引导网络舆情变得积极健康,不仅有助于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社会心理,还有利于打造更好的适于学习、生活的網络空间,实现危机互转。某高校曾开设校务合理化建议信箱,通过线上征求意见的方式及时调整相关政策,同时公开学生工作相关单位的办公电话,以便学生能够第一时间反映需求。这一举措一经推出,便受到了广大同学的喜爱,在网络上引起了一片叫好声。有网友更是称赞:这一措施解决了学生遇到实际困难“求助无门” 的问题,为学生日常生活、学习保驾护航。这看似不大的一招可以用“一石二鸟” 来形容,一方面,学校可以及时收集相关信息,以便出台帮助学生的相关措施;另一方面,完成从下到上的信息收集,将潜在的舆论问题扼杀在摇篮中。

需要警惕的是,网络中还存在一些博取关注、串谋利益、恶意中伤的舆情。互联网中有一些网络舆情附带了虚假信息,或夸大其词,或偏离真相,致使一些网络舆论真伪难辨、目的难分。

二、当前大学生网络舆情的负面影响

大学生作为社会群体,容易受到网络中一些失实性信息的左右,加之在传播过程中带上传播者的主观偏见,宣扬一些违背社会正能量的负面情绪,对社会造成影响的同时也会严重干扰大学生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一)大学生网络舆情的煽动性

如果管控失当,网络舆情传播速度快,波及面广,将严重影响校园稳定。“网络舆情信息以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动漫等形式传播,它由人们自由撰写、制作、编辑、发送,不受印刷包装、材料运输和出版发行的限制,其点对点、点对多及多对点的传播。”[3]高校网络舆情往往呈现出群体性、集中性和爆发性等特征,如果不第一时间做出反应,这些事件的不良影响会在学生之中被进一步传播开来。

(二)大学生网络舆情的难辨性

开放包容的网络特性,使得网络中出现了一些缺乏真实性和实效性的观点。尤其是由于网络上大学生的声音通常主观性很强,往往在不了解事情真相的情况下就妄加评论,而这些片面的评论又会不断影响到其他大学生,从而造成与事实相背离的舆情事件的发展。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建立各种组织、讨论行动方案必不可少的工具,其便捷性不言自明,但各类信息真假难辨,极易引发大学生群体的盲从和冲动。

(三)大学生网络舆情的自发性

网络舆情对于大学生的参与意愿产生限制,尤其是对于缺乏判断力、意志力薄弱的大学生来说,很容易受到网络中某些有控制力的操控。“网络舆论的产生与传播依赖计算机网络设备的应用和推广,即网络舆论的社会影响力依社会成员、网络普及和使用状况呈差序分布。也就是说,对网络依赖越强,网络舆论对其影响越大。”[4]大学生知识层次高、性格特征强、好奇心理重,导致对于网络事件存在自己的见解,也使得每一个网络的参与者都带着自己的道德评判标准和主观偏见。

(四)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偏激性

随着网络的发展,其隐蔽性使得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不必非面对面,再加上网络上的恶意评论大多不会受到实质性的惩罚,由此衍生出的“键盘侠” 更多的是由于主观因素的影响,一些缺乏理性、更加感性、通过相互感染的网络言论,可以将生活中所遭受的压力在网络世界中变本加厉地宣泄出来。这些带有感情色彩的言论,很可能会发展成一种众口一词的有害舆论。在网络上发布一些不当的言论,甚至是指名道姓的人身攻击,也许只是逞一时口舌之快,也许只是在参与的时候宣泄情绪,但却无法挽回当事人受到的伤害,甚至是无法消除的伤害。越来越多的网络暴力事件发生,其中不乏带有歧视和谩骂的字眼,每一起类似事件的发生,无论出于何种原因,无一例外的结果,都让当事人受到了巨大的伤害,而且是连绵不断的伤害。

三、当前大学生网络舆情管理措施

对于高校学生管理人员来说,网络舆情管理是最重要的工作内容。通过实时监控在校大学生的网络舆情,分析其原因,可以及时发现其对学校、社会的看法、情绪、态度,进而让心理咨询师对学生的不满情绪及时进行疏导。同时,大学生网络舆情监测工作的重要途径是加强校园综合治理、维护校园稳定、构建和谐校园。

(一)发挥学生干部的作用

教育引导学生理性参与网络活动,首先,学校应进一步完善管理模式,降低不稳定风险。高校要针对网络传播的特点,借助大数据分析手段,及时把握网络传播规律,主动适应网络的新发展趋势,积极抢占网络舆论阵地。由于大学生在网络中的活跃程度以及采用的互联网手段各不相同,很难在第一时间发现,从学生干部的角度出发展开引导模式,可以发挥学生干部应对网络舆情的主体作用,发挥学生干部模范带头作用,抓住处于萌芽阶段的网络舆情,第一时间将舆情相关情况反映给老师,同时从同学、朋友的角度进行规劝,将网络舆情扼杀在摇篮之中。其次,高校应建立一支素质过硬、服从指挥的学生干部队伍,能够第一时间将正能量的内容传递给学生,让他们能够接收有价值的内容,不被只言片语左右。最后,加强对学生干部自身素质的培养。以班级为单位,发挥每个学生干部的灵活性和机动能力,为网络舆情监控奠定坚实的基础;教育引导学生干部在提高自身理论水平上下功夫,在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上下功夫,建成有号召力和影响力的学生干部队伍。

(二)及时干预,切断信息传播链

打造网络舆情工作群落,防微杜渐。高校网络舆情风险往往由师生共同承担,舆情伤害的不仅仅是个别人或单位的利益,更是会对全体师生造成影响。加强网络舆论引导,营造正能量的网络环境,在这种形势下显得格外重要。“学生公寓是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的重要场所,是课堂之外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工作和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5]以疫情期间学生线上上课这段时间为例,学生大都在寝室学习,所以网络舆情的管理应从学生生活的寝室展开。学校应在宿舍建立学生干部志愿者服务工作站,招募学生干部深入公寓开展工作,发挥学生干部自身的优势,引导大学生坚持正面舆论导向,利用“蝴蝶效应”,对不实的、负面的信息从根源上进行回复。同时,建立健全信息报送制度,使学生干部能够第一时间掌握舆情相关情况,筛选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切断网络舆情传播链,有效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另外,提高学生团队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专业能力与良好心态,强化师生应有的主体意识以及集体荣誉感,进而为更好引导与管理网络舆情提供扎实的人才储备。

(三)合理引导解决正当诉求

学校在出现舆情的第一时间就要介入。首先,针对舆情内容进行全方位的分析判断,提出解决方案时要注意的是不能无原则退让,时刻都要坚守底线,并在处理完之后总结舆情治理經验。学校要第一时间指派专职教师找到舆情中意见最大、反应最为强烈的学生,展开谈心谈话了解学生深层次的需求,总结后将相关要求反映给学校相关部门,以便对这些措施进行合理调整,提升相关政策的科学性、合理性与灵活性。其次,要认真分辨出舆情产生是学生的合理诉求还是情绪宣泄,因为学生群体也存在理性派与冲动派,辅导员要注意分辨不同的学生群体,有针对性地展开线上线下沟通;最后,要做好学生的安抚工作,对于学生提出的不合理要求要反驳并作出说明,对起哄捣乱的学生也要进行批评教育,从根源上做好学生的管理工作。

(四)建立健全网络舆情宣传体系

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的大学生辨别力和判断力都比较弱,信息甄别能力和分析能力仍有待提升,因此加强大学生网络舆情宣传便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高校可以建立线上发言区,用诙谐幽默的语言将学生关注的话题、事件展现出来,吸引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利用互动和沟通,及时进行相关话题的引导和教育,提升大学生网络辨识能力;另一方面,高校除了关注学生的专业学习和日常生活外,还可以贴合学生实际开设有吸引力的社会学课程,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激发学生间的思维碰撞,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升辨别是非的能力,使得他们能够自觉抵制社会不良风气,提高学生参与网络生活的道德意识的同时以积极向上的心态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之中。

四、结束语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高校网络舆情问题已成为影响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因素,做好大学生网络舆情管理工作要把握网络传播规律,定期研判风险隐患,加强信息沟通。从人文关怀、人性化管理、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生态环境等角度出发,加强相互间的正面引导;在发挥学生干部示范带动作用的同时,正确引导和管理在校学生,为大学生群体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使学校与家庭形成合力,从而更好地推动大学生群体在家庭与社会层面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曹银忠,许方圆.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研究[J].毛泽东思想研究,2012,29(6):146-150.

[2] 王金辉.疫情防控常态化下高校网络舆情的管理与引导[J].新闻研究导刊,2021.

[3] 李伟东,刘敏姬.论大学生网络舆情监控与校园稳定维护[J].教育与职业,2010(21):3.

[4] 谭伟.网络舆论概念及特征[J].湖南社会科学,2003(05):188-190.

[5] 赵阿妮.增强高校学生党员网络舆情管控能力的策略研究:以宝鸡文理学院学生公寓党员工作站为例[J].科教导刊,2020(19):2.

猜你喜欢

新媒体背景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新媒体背景下初中历史教育教学的应对分析
基于新媒体背景下企业党建工作创新分析
新媒体背景下企业市场营销模式创新策略
新媒体背景下计算机网络应用问题的探讨
新媒体背景下三结合教学模式在高校视听语言课程中的教学研究与实践
新媒体背景下体育企业营销策略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