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生态整体理论下的“新时代”商业性设计

2023-08-04王凯迪王晨雪

国际公关 2023年10期
关键词:人类中心主义新时代

王凯迪 王晨雪

摘要:商业性设计是美国设计的标志性产物,其本质是人类中心主义,它给世界带来的经验和教训也有目共睹,特别是对于环境问题的危害,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我国对于外来文化保持着“扬弃”的态度,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在自然生态美学上就有对人类中心主义的讨论。本文对商业性设计带来的机遇与挑战进行了分析,进入新时代后,“生态整体”理念为应对商业性设计的负面影响提供了解决方案,为平衡我国经济建设和生态环境提供了一种解决思路。

关键词:商业性设计;人类中心主义;自然生态美学;生态整体

一、商业性设计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美国的社会人文环境有巨大的包容性,美国人对于新鲜事物的追求有一种狂热的态度,这为商业性设计的诞生提供了很好的精神温床。20世纪五六十年代通用公司的CEO斯隆和设计师厄尔提出的“有计划废止制” 是美国商业性设计的核心,此设计为通用公司带来了巨大的财富,一度使之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公司,它的主要目的是使企业能够通过对产品功能、外形、质量的设计,控制消费者对于物质和精神的追求,来达到谋取利润的目的。

苹果公司是商业性设计的代表之一。苹果公司自1976年成立以来,给信息世界带来的影响可以说是革命性的。以iPhone手机为例,2010年iPhone 4的发售,改变了生产商以及消费者对智能手机的传统认知,其发售两年后热度仍然不减,无论从哪个层面哪个角度来说,iPhone 4都是手机历史上一款划时代的以及具有里程意义的智能手机。它摆脱了主流的塑料材质,手机前后首次采用了玻璃材质,另外也使用了全新的视网膜显示屏等,这些功能在现在看起来并不惊艳,但是放在十年前这些技术都是领先于时代的,给人们的信息生活提供了不同的方式,为智能手机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直至今日iPhone已经发展到了iPhone 14的时代,而它每一代新手机在功能、外形、质量上的更新都是消费者关注的重点。

探索商业性设计的根源,可以分为企业、用户、设计师三个角度。企业在合理合法且不违背他人利益的情况下,推出各种设计来满足用户的需求,以谋取利润最大化为根本目的。用户对于设计的需求分为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他们对时尚潮流的追逐,刺激着企业的“神经”。设计师是整个设计部分的重要环节,设计依赖于设计师,设计通过设计师的构思、实践、再设计被设计师设计出来;设计师也依赖于设计,“好的设计” 可以为设计师带来丰厚的报酬、美好的生活以及崇高的社会地位。商业性设计仿佛让全世界(包括企业、用户、设计师)都尝到了甜头。

商业性设计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下企业为了在激烈的商业竞争中取得胜利的畸形产物。第一,它违背了“功能第一” 的原則,把形式作为设计的第一出发点,带来的结果就是,美国燃油车在汽车性能方面没有得到相应的提升,频繁地对汽车外形进行变换,而制造工艺却没有提升,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通用汽车给人一种外观华丽但是性能低下的印象。直到目前,相比欧洲和亚洲,美国产汽车的燃油经济性相对较低,因为美国汽车制造商注重发动机的动力开发,而忽略了燃油经济性的提升;环保性能相对较低,欧洲和亚洲的汽车市场更加重视环保,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环保政策;技术创新也相对滞后,欧洲和亚洲的汽车制造商更加重视技术方面的创新,不断研发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推动汽车工业的发展。“从美国的例子来看,许多炊具和餐具都经过精心的构思、良好的设计,有着很高的品质。但在货运、登山、野营和救生器械的装备和产品设计上也同样应该做到这些。体育竞技、钓鱼和猎具,山地车、赛车和帐篷,诸如此类的消费品都应该具有高品质。”[1]这是维克多·帕帕纳克对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设计的期望,也表明了美国商业性设计的缺陷之一,即专注于形式的设计而忽视了性能。

再以iPhone手机为例,在iPhone 4以后就没有再具有革命性的产品了,每年“挤牙膏” 式的设计开始让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感到不满,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就是从iPhone 11 pro max开始,到如今的iPhone 14 pro max,这四代的手机性能大同小异。新推出的灵动岛功能是iPhone 14 pro系列的主要卖点,但事实是,这种功能似乎并没有很大的意义,第三方软件的不适配以及交互界面的过于简单,让消费者开始思考其真实用意并且把目光转向其他品牌。

第二,“有计划废止制” 对于产品外观、质量、功能上的定期“更新”,加上企业的“神经” 过于敏感,导致产品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原本是崭新的产品,经过短暂的时间之后就过时了,于是人们就会不停追逐新的产品,所带来的资源浪费是不可避免的,并且这会给人们一种错误的思想引导,这种错误引导会形成“面巾纸文化”,让人认为任何东西都是可以丢掉的。

北欧人认为设计是生活的组成部分,日本人把设计奉为民族生存的手段,而美国人则以之为赚钱的工具。[2]商业性设计实际是人类中心主义的设计,它把人类的利益当作是设计的中心,打破了经济发展和环境之间的平衡。商业性设计可以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但是也会造成严重的资源环境问题,解决好人类中心主义的问题也成为我们设计生活的需要。

二、在自然生态美学中寻找解决方案

生态危机的最终根源是现代社会的生产方式,特别是资本主义的生产模式,只有超越了这一生产模式,人与人之间才最终回归和谐,同时人与自然也最终回归到自由自觉的关系之中。[3]

国内学者对于人类中心主义的探讨可以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学大讨论” 说起,主要流派分为:以蔡仪为代表的客观派、以吕荧为代表的主观派、以朱光潜为代表的主客观统一派和以当时的主流思想以李泽厚为代表的实践派。

蔡仪的思想与其他三者不同的是,他认为自然事物有以下特点:第一,因自然事物是天生自在的,不掺杂人力的,因而它是客观事物的美,主要是实体事物的美,也包括物质现象的美;第二,自然事物的美是以自然事物的形式规律为基础的,自然事物的种属性是有决定意义的,因而自然事物的美的规律完全是自然的必然,或者说是显著自然的必然。[4]这实际上是对于人类中心主义的否定。但它也存在一定的局限,对自然的过于肯定造成了对人主观性的忽视,李泽厚认为它一定程度上成为“无人美学”,对于社会来说,不利于满足人的需求和经济的发展。在新中国刚成立、国家需要逐步实现工业化的年代,能够提出如此思想是难能可贵的。

1978年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之后,由于我国属于后发展国家,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却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国内的学者对于暴露出来的环境污染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这个举动推动了我国自然美论的发展。这一时期,自然美理论的扩展,从人类中心主义向生态整体性的转变,使得人与自然不再是二元对立,而是以人的行为为依托。自然美理论在生态学层面上的扩展是对过去的超越:首先,它从外部世界的角度出发,扩展了研究范围;其次,生态存在论是其哲学依据,它打破了主客二元的世界观,并提出了整体的世界观;最后,它承认了自然本身的存在和生态系统本身的价值,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这些特点使人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人与环境之间的整体关系。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代,生态美学在这一时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并进入了中国话语自觉建设时期。我国提出的“文化自信” 和“坚持中华文化立场” 等一系列重要理论,为中国的生态美学学者提供了信心和动力,促进中国建立自己的美学语言,充分利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把自然看作是有生命的,而不是和人没有关系的事物或对象,人和自然一体作为一个大的整体,这个整体既有生命又蕴藏智慧。[5]曾繁仁提出的“生生美学” 是基于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和当代学者的共同探索所得出的观点。“生生美学” 的文化根基有四个基本特点:其一,“天人合一” 的文化传统是“生生美学” 的文化背景;其二,阴阳相生的古典生命美学是“生生美学” 的基本内涵;其三,“太极图示” 的文化模式是“生生美学” 的思维模式;其四,线性的艺术特征是“生生美学” 的艺术特性。[6]

这一阶段的自然生态美学可以理解为“可持续的美”。强调需要建基于马克思的实践存在论、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等开创的现象学存在论、中国周易和道家哲学等具有存在论意味的存在论哲学思想,而非传统形形色色的认识论和价值论哲学思想。海德格尔曾经在《荷尔德林的大地和天空》中讲到,“对于这个诗人世界,我们依据文学和美学的范畴是决不能掌握的”[7]。

三、“生态整体”思维的转变

自然生态美学的探讨和发展,对于如何更深入地解决商业性设计所面临的问题,提供了思想上的指导。对于设计师而言,“生态整体” 是基于上述理论指导得出的结论,是围绕环境、经济、社会、机制和文化展开的一个可持续的综合系统。从人类中心主义思维转变到生态整体思维,需要做到以下四个方面的转变。

第一,从传统的“单次使用” 转变为“多次使用”。具体而言,设计者需要采用低碳、可降解、可回收利用的材料和技术,将产品的设计从单一的功能和形态扩展到其生命周期的整个过程中,注重产品的可持续性和环境友好性。商业性设计带来的“用完即弃” 的消费观念造成了巨大的资源压力,应通过循环思维的引导,将废弃的材料重新利用,进而降低浪费。例如,由知名陶艺人郑祎和设计师尹一设计的YiBrick再生陶瓷透水砖由超过90%以上的再生陶瓷制成,主要原材料就是陶瓷垃圾,它被制作成地面砖、墙面装饰等产品,其颜色、纹理和饰面适用于多重使用场景,包括室内装饰和建筑行业。

第二,从个人创作思维模式向社会创作思维模式转变。一件好的生态设计作品能够运用社会创作思维,激发人们对于环境问题的更深层次的思考,站在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潜在地改变人与自然的关系。传统的强制性生态“说教” 策略,如媒体宣传、处罚、奖励和生态教育,往往难以让人们参与到生态保护之中。相比之下,让公众和设计师共同参与设计的流程以及产品的落地,是更好的生态教育方式。《7000棵橡树》是由约瑟夫·博伊斯发起的一项艺术计划,旨在通过在不同城市种植总数为7000棵的橡树,促进人们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并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在这个计划中,艺术家与城市管理当局合作,邀请市民一起参与种植活动。这些橡树通常会种植在公共场所,如公园、街道和广场,以便更多的人能够看到它们的存在。

第三,从可持续思维到再生文化思维的转换。可持续设计最终是为人类和地球健康而设计。可再生的人类文化是健康的、有弹性的和适应性强的;它关心地球和生命,意识到这是为全人类创造繁荣未来的最有效方式。英国著名的后现代主义雕塑家托尼·克拉格在他的创作作品中使用的创作媒介采用了非常丰富的材质,他将生活中的一切废弃物、建材、金属等化腐朽为神奇。他著名的创作作品《大教堂》就是利用废弃的工业材料创作出来的,这件艺术作品充满了神秘和韵味。

第四,从局部设计思维到系统思维的转换。据比尔·里德所言,“全系统思维” 和“生命系统思维” 是创建再生文化心智模式转变的基础。通过系统思维视角,设计师能够更全面地理解生态问题,并且系统的动态波动性也意味着它是不断变化的。柳冠中教授在《事理学方法论》中提到,设计师的职责应从“造物” 转为“谋事”,事在先,物在后。[8]“谋事” 思维本质上是整合系统思维的一种,它比传统的设计思维更多地考虑潜在的系统动态和长期的趋势因素。也就是说,它不仅仅关注当下的设计需求,而是从更宏观的角度考虑未来的趋势和发展,从而更全面地思考设计的问题。

四、结束语

商业性设计的诞生促进了人类生产生活的发展,但是它所带来的弊端也有目共睹,其在商業活动中仍然发挥着重要的指引作用,但需要解决其负面影响,这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重新审视“生态整体” 一词,可以帮助解决商业性设计的人类中心主义以及重新评估当代的环境问题,这是一种将设计的有害影响最小化的实践,同时也是一种哲学体系,将思想、信息和物质世界视为波动的、系统的,而不是离散物体的积累。

参考文献:

[1] 维克多·帕帕纳克.为真实的世界设计[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92.

[2] 李久熙,王春山,宋强,等.美国商业性设计对工业设计的启示[J].包装工程,2006(06):323-325.

[3] 周维山.生态审美如何可能:中国当代生态美学的理论困境探析[J].文艺理论与批评.2015(03):107-110.

[4] 蔡仪.《新美学》改写本,第1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275.

[5] 曾繁仁.我国自然生态美学的发展及其重要意义:兼答李泽厚有关生态美学是“无人美学”的批评[J].文学评论, 2020(03):26-33.

[6] 同[5].

[7] 海德格尔.荷尔德林诗的阐释[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186,15,45,6-7.

[8] 柳冠中.事理学方法论[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9:27.

猜你喜欢

人类中心主义新时代
解读《白鲸》中人类中心主义与生态主义的对抗
西方环境伦理思想综述
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环境伦理问题研究
搁浅的“新时代”,“朴氏外交”因何三鼓而竭
新媒体时代下的编辑工作研究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戴维?佩珀的生态批判及现实思考
谁会是下一个被灭绝者
环境伦理的嬗变与环境刑法的法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