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类专业课程融入思政教学的意义、存在问题及改进策略
2023-08-04王小娅
王小娅
摘 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需要各个专业积极开展课程思政育人,与思政理论课达成同向同行的协同育人效应,以此优化高校思政育人的整体水平。教育类专业自然也要承担起开展课程思政的责任。但由于专业课教师的思政育人意识不敏锐、育人能力不成熟、思政教学设计方式也比较单一,建议教育类专业课程在融入思政教学的设计方面,需要先学习思政育人要领,挖掘课程中存在的思政元素,再积极提升教师思政的育人能力,帮助教师将思政元素有效融入教学计划,创新专业课思政育人的方式方法。
关键词:教育类专业;思政教育;课程思政;课程思政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23)07-0-03
目前,各个高校承担思想政治育人工作的主力是思政理论课,但思政理论课在时间和地点方面存在一定限制。因此许多高校开始呼吁教育类专业课程在教学规划阶段直接融入思政教学,让专业课教师在开展日常工作的过程中,也适当渗透思政教育,以此来扩展思政育人的范围,加深学生思政教育的深度。但对于专业课教师来说,开展思政教学对其思政意识和教育能力有较高要求,那么想要真正令教育類专业课程充分发挥出思政育人的积极性,需要对教育类专业课程融入思政教学的设计路径及方法展开深入的研究。
一、教育类专业课程融入思政教学的现实
意义
(一)加强立德树人教育任务的落实
立德树人是我国历代教育共同遵循的理念,我党近年工作报告中也明确指出,立德树人应当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提升教育质量的关键所在[1]。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落实,要求各个院校和教师必须在开展教育教学过程中,以德育为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德育必须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到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方方面面[2]。而教育类专业课程以培养未来的教育者为首要目标,便更要积极落实立德树人教育任务。但教育类专业课程育人模式中,多以传递教育学相关的专业知识为主,虽然也会开展针对学生的德行教育,但缺乏针对性和专业性。而思想政治教育以德行育人为主要方法,教育内容中也有较多的德育素材,开展教育的核心任务是培育大学生成为思想更正确、政治意识更稳定的高素质高素养人才。那么如果能够在教育类专业课程当中融入思政教育元素,就可以令专业课教学充分发挥出德行育人的作用,进一步加紧立德树人教育任务的有效执行。因此,无论是从教育类专业人才培养,抑或立德树人教育任务执行的角度去分析,教育类专业课程都应当尽快融入思政教学元素。
(二)强化三全育人的落实效果
目前,三全育人是中共中央、国务院所提出,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要求,目的是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质量。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开课时间、开课场地相对固定,理论上无法做到真正的全过程和全方位思想育人。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朝向三全育人模式的发展,便需要借助其他专业的力量。而教育类专业课程本身就具有潜在的思政教育潜能,专业课教师往往和学生关系良好,沟通距离较近,能够很好地承担起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那么假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能够对教育类专业课教师就思政教育问题做出专业指导,为专业课教师提供思想政治相关的数据、信息资源,辅助教师建立正确的思政意识和育人要领,帮助其理解国家政治架构和最新政治规划的现实意义,那么教育类专业课堂就可以成为思想政治“三全育人”目标达成的助手。另外,三全育人还可以帮助教育类专业课教师妥善开展思政教育,继而有效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良好局面。
二、教育类专业课程融入思政教学的当下阻碍及归因
(一)专业课教师的思政育人意识不敏锐
对于教育类专业课程的教学人员来说,是否能开展高质量的思想政治育人,主要受到两方面因素的直接影响。一是知识积累,二是教学直觉。知识积累是思政相关的知识经验,而教学直觉指的是当教师在某方面积累了足够的经验后,所产生出的能够察觉到某个情况下更适应开展怎样的教育,能够提升学生学习实际质量的“感觉”。但调查发现,许多教育类专业课教师都表示,在开展思政教学的过程中基本没有敏锐的思政教育直觉,这使得思政元素在课堂当中的应用往往比较突兀。学生给出的反馈中也指出,由于教师过于僵硬地开展思政教育,使得思政教育的说教意味过强,这会导致学生专业课学习思路被打断,也会使学生对思政内容产生一定的反感情绪,从而使专业课教育和思政教育都无法达到预期内的成果。而产生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专业课教师并没有深入思政育人的专业领域内深入学习和研究,未能总结整理出思政育人的要领,那么在不理解思政育人特殊性的前提下,自然无法形成敏锐的思政育人意识。
(二)专业课教师的思政育人能力不成熟
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开展,其形式并不仅仅局限在为学生传递一些政治新闻,让学生明确何谓思想对错。真正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结合每个学生的思想意识现状和其对政治的基本观点,展开更具针对性的教育。简言之,就是要使用“心理干预法”针对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专门教育。此外,由于政治相关内容对于学生而言存在一定的理解难度,那么为了避免思政教育形式比较枯燥,许多教师还会使用更能引导学生主动性思维发散的教学方法,例如任务教育法、目标驱动法来开展思政教育。即思政教育的有效开展,需要教师本人具有活络的教学思想,且必须对学生的思想意识现状有充分了解。调查发现,教育类专业课教师虽然也对学生具体学情有明确认知,但其认知基本围绕在学生教育相关专业课水平基础上,对学生思想政治意识形态不甚了解。相当一部分专业课教师并未参与过思政教育相关的专业培训,这使得其思政育人能力不成熟,在开展思政课堂教学时,仍旧以教育类专业课教学经验为思路,从而使得教育类专业课程融入思政教学的实际成效不显著。
(三)专业课思政教育与思政课程教育未形成合力
未来专业课思政教学融入的其中一个目标,是为协助思想政治教育三全育人目标有效达成。但许多高校内教育类专业课程在开展思政教学的过程中,思政专业教育人员并未积极参与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这使得专业课教师的思政育人能力始终无法得到提升,也缺少专业合理的途径,获取政治相关的高质量信息作为教学素材。而深入走访分析发现,这是因为许多思政课教育者认为教育类专业课程本身就属于人文科目,且专业课当中包含对学生职业精神和良好品质的塑造,因此思政教育者认为,教育类专业课不需要额外的指导,也就忽略了与专业课思政教育进行合作。然而,从比较严谨的角度来看,不同专业的教师在求学以及学术研究期间,所钻研的方向完全不同。即便教育类专业教师本职工作中就包含思想育人,其专业程度也必然会与思政理论课教师存在明显的差异。并且如果思政课教育者并未与专业课教育人员达成教育合力,那么也就无法真正建构三全育人的良好局面,故而教育合力这也是需要改革的要点。
三、教育类专业课程融入思政教学的设计路径与方法
(一)组织教师积极学习思政育人要领,协助教师挖掘思政元素
在优化教育类专业课程教师开展思政教学能力的过程中,校方必须发挥宏观引领作用。应当先组织教师去学习思想政治育人的要领。具体可从四方面入手:一是应培育教师学习心理咨询法,以提升教师判断学生思想意识形态的准确度和效率。二是思政教育强调对学生错误的思想政治心理进行预防,那么教师也应当学习预防教育法。三是教师需要有效充实自身在思想政治方面的知识积累,要掌握一些思政教育课程实践的具体经验,充分认知学生可能存在的思想问题和行为表现,以及当学生出现剧烈的思想及行为冲突、思想问题相对顽固、对错误观点深信不疑等问题时,教师应该怎样应对的要领。四是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应该将育人方面的经验传导给教育类专业课教师,并帮助其挖掘教育类专业课当中的思政元素,辅助其掌握将思政元素以隐性教育方式在日常教学中开展的策略。例如,教师可以结合课程所归属或服务的学科和专业进行挖掘,也就是基于学科的形成背景、发展历史、现实状况和未来趋势,以及相关科学家或模范人物的科技实践经验,发掘其中所蕴含的使命感、责任感、爱国精神、奋斗精神、开拓创新精神等元素。进而在讲解专业历史或为学生指出专业参考实例的过程中,将这些思政元素有效传递给学生,使之进化为学生的精神追求,进而引领学生的具体行动。
(二)积极提升教师思政育人能力,将思政元素有效融入教学计划
在明确思想政治育人要领后,教育类专业课教师应该在思政教师的指导下,积极提升具体的思政育人能力。并且要在完善能力的过程中,将思政元素有效融入教学计划当中。首先,建议教师对学生未来所从事的职业,以及相关职业对学生职业素养的要求进行定位,进而在对学生开展职业素养培育的过程中,为学生讲述从事工作的职业要求,融入敬业精神、工匠精神对学生个人、国家、社会高速发展的贡献,从而让学生意识到提升自身综合素养,对国家及社会的积极作用,引导学生建立明确的家国责任感。其次,在教育类专业正常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结合国内目前的时事政治,立足于学生对政治参与的热情,引导学生对政治社会新闻发表意见。由此来快速判断学生思想意识形态的整体面貌,随后教师需要迅速记录每位学生的思想特点,并立足于正确的政治立场与学生进行沟通对话,需要注意的是教师所使用的沟通模式必须建立在师生平等对话的基础上,避免居高临下对学生进行说教而引发学生的反感情绪。教师也要适当将社会时事与专业教育的未来从业结合在一起,帮助学生意识到自我立场与家国立场存在的共生关系,让学生更清晰深刻地理解我国政治规划。
(三)大力创新课程思政育人模式,将教育计划切实执行
若想让教育类专业课思政育人的教育计划能够切实执行,就需要对专业课课程思政模式进行重新整理,使之更适用于开展思政教育。具体则需要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要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内容融入专业课教学方案当中,具体则需要结合学科知识的具体特点和教学过程的以往规律展开科学分析,在教师可以与学生进行对话的节点插入思政元素,从而确定思政教育的开展。但同时教师必须结合具体的专业课教学内容,选择所要融入的思政元素,确保思政教育和专业课教育在整體方向上具有统一性。二是要采用更具互动性,更能突出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教学方法,将具体的教育元素融入课堂当中。例如,可以开设以“在未来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小学生形成良好道德素养”作为课题,让学生自由组成小组,在规定时间内设计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以此来让学生主动分析思政问题,从更主观的视角分析学生形成积极素养的重要性。当学生在不断产生思想碰撞的过程中,可以有效反思自我,自发实现对自身思想的合理优化。三是教师应该尽可能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例如,可以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上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信息沟通关系,在课下与学生沟通交流的过程中,适时结合国家热点新闻和时事政治与学生进行探讨,在探讨的过程中借助对话有效传递思想政治价值观,从而用更具针对性的方式,提升各个学生的思政素养。
(四)组织专业课与思政课同向同行,使用榜样教育促思政协同发展
想要从根本上有效落实教育类专业课程融入思政教学,除了要做好元素挖掘和元素的有效融入外,也需要适当应用榜样教育这一育人方式。具体则建议专业课和思政课同向同行、互相帮扶,基于榜样教育持续强化专业课思想政治育人的成效。落实逻辑是让专业课内开展的思政教育成为思政理论课的课外延伸,而专业思政课则需要为专业课的实证落实提供基础。首先,应该以谈话的方式为主,教师可以与学生就未来就业问题和对未来职业发展的问题进行沟通,在过程中教师要分析学生目前形成的职业道德水平,以及对该职业的认同感、职业从业态度,整理出学生思想意识形态的基本面貌,再将相关内容传递给思政理论课教师。之后思政理论课教师则需要针对学生思想面貌的整体状况,开展专门的思政理论教学,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正确的道德素质、政治素养的具体含义。当学生回到教育类专业课时,专业课教师应为学生展示著名教师的教学视频,让学生自主分析在该视频中,该名教师在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方面存在怎样的优势,学生便可以基于思政理论课所学理论知识,对专业课提供的案例视频进行更准确地分析。过程中,学生不但可以强化对教育学知识点的掌握,还可以通过分析思考,进一步认可职业素养对职业发展的促进作用,从而用榜样教育方式引导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建立良好的思想素质。
四、结语
在教育类专业课程当中融入思政教学,其实就是构建课程思政的育人模式,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全新方向,也是让专业课教师发挥其自身思政潜力,与专业思政课教师形成教育协同的必要手段。专业课教师必须充分意识到思政教育育人的积极作用,并建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坚持学习思想政治相关的育人方法,积极改造课堂育人的模式,走出专业课教学的舒适区。以积极引导学生思想、传递正确政治观点为前提开展教学设计,从而让专业课成为思政教育的容器和引领。再严格执行课程思政育人的内容标准,为高校、社会和国家培养出一批专业能力强、思想意识稳定的大学生人才。
参考文献:
[1]孟东方,杨维东,刘富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高校“三进”的理念、原则与路径[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9(2):27-33.
[2]樊燕飞.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德育课程体系新建构[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6(6):53-54+76.
(责任编辑:麻彩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