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建党先驱生死观与建党精神的内在逻辑

2023-08-04文晓君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23年3期
关键词:先驱生死观建党

李 斌,文晓君

(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长沙 410083)

“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1]。党的先驱们在面对中国该往何处去的问题时,毅然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成为了马克思主义的坚定捍卫者和中国共产党的坚强缔造者。先驱们在领导中国革命的道路上,展现了甘为中国共产党奋斗终生乃至奉献生命的决心,形成了具有家国情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等在内的生死观念。可以说,建党精神的各个方面都绕不开生死观,都必须直面和回答生死问题。同时,建党先驱的生死观与建党精神也指引着新时代的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在新的历史征程中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断努力。

一、建党先驱生死观与建党精神主体的一致性

研究建党先驱生死观与建党精神的关系,首先必须认识到两者主体的一致性。建党先驱既是生死观的主体,也是建党精神的主体。先驱们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开展革命斗争,在革命实践中形成了共产党人的生死观与建党精神,两者继而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不断披荆斩棘,进一步传承和发扬建党先驱所缔造的伟大精神。

(一)两者主体的交融性

建党先驱生死观作为群体生死价值观念的集合,时间跨度集中在建党先驱的生命跨度之中,而建党精神的生成和发展虽然是从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开始,但也与建党先驱的生活经历、革命经历息息相关。因此,在考察建党先驱生死观与建党精神的主体关系时,必须对建党先驱的人生活动轨迹进行考察,在建党先驱的主体作用之下,建党先驱生死观与建党精神在时间与空间上相互交融。

第一,建党先驱在实践中产生的生死观与建党精神在时间上具有交融性。生死观与建党精神绝不是产生于建党先驱的某一次革命实践,而是在其长期的革命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一方面,建党先驱的生死观是在其生活经历、受教育经历和革命经历等过程中耳濡目染并自主形成的。另一方面,建党精神也是由建党先驱在其人生经历中逐步淬炼而成的。建党先驱形成生死观的过程同样也是建党精神产生的过程。因此,建党先驱在实践中形成的生死观与建党精神在时间上具有一致性。

第二,建党先驱在实践中产生的生死观与建党精神在空间上具有交融性。建党先驱进行革命活动的过程也是其生死观与建党精神酝酿、产生的过程。生死观与建党精神的形成统一于共同的革命活动之中,许多具体的革命活动空间,既体现了建党先驱的生死观,也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伟大的建党精神。正是两者在时空上的交融性,使得建党先驱生死观与建党精神在内容和实质上具有许多共同的特性。

(二)两者主体的实践性

建党先驱的生死观集中体现了建党先驱对于生与死的主张与价值观念,建党精神作为一种精神则更是上升到了民族意识的高度。毫无疑问,两者都属于思想层面的内容。但思想本身即是客观存在反映在人的意识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思想源于实践反过来又指导实践。一方面,建党先驱既是其生死观的实践主体,也是建党精神的实践主体。另一方面,建党先驱生死观和建党精神都是在实践中产生的,又都反过来指导实践。

离开了建党先驱这一实践主体,建党先驱的生死观也就无从体现。正是建党先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终生奋斗乃至流血牺牲,诠释了什么叫做共产党人的生死观。也正是在建党先驱生死观的鼓舞下,无数共产党人为大家舍小家,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同样,离开了建党先驱这一实践主体,建党精神也就失去了行为主体。正是建党先驱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对建党精神做了最深刻的诠释。也正是在建党精神的感召下,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在传承和弘扬建党精神的同时,不断创新和赓续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并在此基础上不断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直至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之际,建党先驱的生死观与建党精神仍然将在实践中发挥巨大作用,鼓舞一代又一代青年人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继续前进。

(三)两者主体的延续性

建党先驱是其生死观与建党精神的主体,但是,建党先驱的生死观和建党精神又不会随着建党先驱的离世而消失。在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无数共产党人投入到党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之中,他们都是建党先驱生死观和建党精神的继承者。

在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之前,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一共只有50 多名,随着党的不断壮大与党员的不断发展,截至2021 年12 月31 日,中国共产党党员数量超过了9 671.2万名。党和党员的发展过程离不开价值观的引领作用,从中国共产党创建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深受革命先烈的影响,将生命与党和国家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在深受建党先驱生死观影响的同时又传承着建党先驱的生死观。建党先驱在创建中国共产党过程中所形成的建党精神,也在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得到了不断的坚守与践行、光大与发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精神之源,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实践中构建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并在此基础上创造了无数的人间奇迹。可见,建党先驱生死观与建党精神所影响的实践主体具有延续性,这种延续贯穿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发展历程中。

二、建党先驱生死观与建党精神内涵的契合性

建党精神可以概括为32 个字。“坚持真理、坚守理想”体现了共产党人的革命信仰;“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体现了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不怕牺牲、英勇奋斗”体现了共产党人的精神气概;“对党忠诚、不负人民”体现了共产党人的政治品格。生死问题直接或间接地包含在建党精神的内涵之中,建党先驱们在革命实践中形成的生死观从各个方面体现了建党精神的核心要义。

(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蕴含了建党精神“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革命信仰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时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政党,“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建党精神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建党先驱生死观包含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就是出于对马克思主义真理的信仰,对无产阶级革命必然胜利的信心,是对建党精神“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这一革命信仰的深刻体现。

二十世纪初,一些革命志士选择以自杀的方式结束生命以唤醒社会大众的民族意识,有学者认为这些志士的自杀“并非是弱者难以承受近代社会转型的痛苦,而是强者对近代社会失范的强烈抗争和精神救赎”[2],不可否认,这是对他们革命行为中爱国主义精神的肯定与赞扬。但是,建党先驱们除了承接这种爱国主义情怀之外,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与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引领着他们不断奋进开拓革命事业。革命过程中遇到的挫折并没有浇灭先驱们的热忱,他们反而以积极乐观的状态不断投入到战斗之中,这种对共产主义必胜的信心使得先驱们在革命中没有丝毫动摇。

以自杀反对封建压迫也是民国初期屡见不鲜的事情,赵五贞反对包办婚姻的自杀即引起了当时知识分子的广泛关注与讨论。对此,毛泽东连续在湖南《大公报》和《女界钟》上发表了10 篇文章表达自己的观点。在他看来,“应主张与社会奋斗,争回所失的希望”[3]831,“有人格的得生第一。奋斗被杀第二。自杀第三。屈服第四”[3]832。赵五贞死后,毛泽东不仅对旧社会的婚姻制度进行了批判,同时也就“自杀”发表了自己的观点,认为“我对于自杀,是采排斥的态度”[3]829,“他的自杀,只于‘人格保全’上有‘相对’的价值”[3]832。由此可见,毛泽东更为推崇的是有人格的生存和在奋斗基础之上的牺牲,而对悲观主义的自杀,采取的则是否定的态度。

1944 年9 月8 日,毛泽东在中央警备团追悼张思德大会上提出:“我们的同志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成绩,要看到光明,要提高我们的勇气。”[4]1005相较于看不到希望而选择自杀,建党先驱们从一开始走上无产阶级革命道路就对革命抱着必胜的信心,以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面对革命道路中的艰难曲折,哪怕为革命献出生命,也坚信革命一定能够取得成功。著名的就义诗“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即是对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最为深刻的诠释。这种乐观并非是盲目的乐观,而是先驱们对革命前景充满了希望,希望的背后则是因为有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无产阶级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心。

邓中夏同样毕生坚信马克思主义能救中国,因此,他坚信就算自己牺牲了,其他同志也会带着自己的信仰继续战斗并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理想。赵世炎在领导工人斗争过程中因叛徒出卖而不幸被捕,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严刑逼供,他从容不迫地表达了自己对共产主义的信仰,他坚信“志士不辞牺牲,革命种子已经遍布大江南北,一定会茁壮成长起来,共产党必将取得胜利”[5]。

正因为建党先驱们在创建中国共产党时就已经坚定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胸怀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所以,在面对大革命失败后的白色恐怖、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反“围剿”的失利以及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中外反动势力的双重压迫时,他们总能以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继续坚持战斗。这种对真理和理想的坚持与坚守,给了建党先驱们莫大的精神动力,鼓舞着他们为党和革命的事业不惜牺牲一切,并对此抱着必胜的信念。

(二)人民性与民族性凝聚了建党精神“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价值追求

党的初心和使命是贯穿百年党史的主题与主线,“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6]。从中国共产党诞生开始,这个初心和使命就成为了共产党人为之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建党精神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先锋队性质,即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建党先驱的生死观作为一种价值观在生死问题上体现了人民性和民族性的特点,这两个特点与建党精神“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价值追求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生与死的问题归根结底是个体在实践中对自我生死问题的思考与认识,是一种个体认识—个体实践的过程。但是,建党先驱所体现的生死观在个体认识中又融入了为人民而死的集体认识,这种认识在实践层面即体现为为了人民的幸福而进行革命的实践,甚至不惜为了人民的幸福而牺牲自己的生命。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要真正做到“为人民谋幸福”,必须秉持人民的历史主体地位。正如毛泽东在张思德追悼会上所说的:“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4]1004在此基础上,毛泽东就生死问题进一步指出:“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4]1004为人民利益而死则重于泰山,为人民而死就是死得其所,这就是建党先驱生死观在价值取向上的人民性。

同时,建党先驱的生死观也体现了其民族性,即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甘愿赴汤蹈火万死不辞。1840 年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入侵和封建统治腐败,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建党先驱选择马克思主义并创建中国共产党,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为了拯救民族危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根本的社会条件。在此背景下,建党先驱们将个人的命运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不惜以个人的生命挽救民族的危亡,他们为之所作出的一切牺牲,都是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建党先驱的生死观在价值取向上也就具有了鲜明的民族性。

建党先驱的生死观与“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建党精神,都着眼于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正是因为心中有人民、有国家、有民族,才能志存高远,才能在生死斗争和艰苦奋斗中经受住各种风险考验、付出巨大牺牲,将个人生死与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联系在一起。

(三)“奋斗终生”与“向死而生”体现了建党精神“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精神气概

建党先驱在革命生涯中对生死问题进行的深刻思考,以及在缔造中国共产党与领导中国革命实践过程中所展现的“奋斗终生”的革命热忱和“向死而生”的大无畏精神,是建党精神“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最直接的体现和最深刻的诠释。

建党先驱生死观包含着为革命事业而奋斗终生的革命热忱。毛泽东在写给湖南第一师范同学易咏畦的“生死安足论,百年会有役”[7]的挽联中,借文天祥的《正气歌》和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的诗句,表达了要为浩然正气不谈生死,在有限的人生奋斗终生的决心。同样,面对国际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列宁的逝世,邓中夏也认为“列宁死的是身躯,精神不灭万古垂。我们只须奋斗去,胜利终是我们的”[8]。在邓中夏看来,只要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无产阶级革命就必然取得胜利。在此基础上,他还在其起草的罢工宣言中提出了“与其不奋斗而死,何如奋斗而死,可以鲜血铸成民族历史之光荣”[9],以此号召参加省港大罢工的工人阶级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尊严与强权作不懈的斗争。可见,建党先驱生死观不仅正面回答了人的生死问题,也体现了先驱们从建党开始就确立的为中国共产党奋斗终生乃至付出生命的崇高志向。

建党先驱生死观也包含着“向死而生”的大无畏精神。中国共产党第一位女党员缪伯英在为中国革命事业奔波直至病危之际,仍不忘“既以身许党,应为党的事业牺牲”[10]156的诺言,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她依然嘱咐家人“你要坚决与敌斗争,直到胜利”[10]156。同样,向警予在白色恐怖的笼罩下也仍然坚持地下斗争。在英勇就义前,她在给同牢的女同志留下的遗言中讲到:“人都应该珍惜自己的生命,然而到了不能珍惜的时候,只有勇敢地牺牲自己。人总是要死的,但要死得慷慷慨慨!”[11]简短但又铿锵有力的誓言展现了向警予用生命同敌人坚决斗争的铮铮铁骨。正是因为革命避免不了流血牺牲,先驱们在加入革命队伍的那一刻起就已经做好了随时牺牲的准备。在50 多位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当中,就有李大钊、李汉俊、高君宇、陈潭秋等21 位成员牺牲在新中国成立之前,他们为党的革命事业献出了自己最宝贵的生命。

建党先驱“奋斗终生”的革命热忱和“向死而生”的大无畏精神,体现了共产党人“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建党精神。在创建中国共产党之后,先驱们继续带领广大人民群众投入到革命的洪流之中,并将自己的生命与国家、民族的未来和人民的解放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为革命奋斗终生的同时,以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精神鼓舞着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接续奋斗。

(四)“永不叛党”与“人民至上”诠释了建党精神“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政治品格

中国共产党是代表无产阶级利益的政党,也是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的政党。“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建党精神突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党性修养,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正是忠于党、忠于人民的历史使命,推动着中国共产党不断向前发展。先驱们在革命实践中形成的生死观,体现了他们“永不叛党”的政治品格和坚持“人民至上”的情怀,是对“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建党精神的深刻体现。

首先,建党先驱在为党奋斗终生的实践中展现了“永不叛党”的忠贞品格。在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中,虽然有张国焘、周佛海等人后来背叛了党,但是,他们只是其中的极少数,绝大多数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也即建党先驱终其一生都在为党的事业而奋斗,他们的生死观也从另一个侧面体现了他们对党的忠诚与热爱。例如,邓中夏在被捕入狱后,就曾说过“我邓中夏就是化成了灰,也还是个共产党员”[12]。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和威逼利诱,邓中夏从不屈服,直到英勇就义前,他仍然视死如归地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同样,何叔衡在得知女婿夏尺冰被湖南军阀何键惨杀在长沙大马路上时,也化悲痛为力量,指出“一个共产党员就是不应死在病床上,他一定要死在大马路上”[13]31。在从上海转移到苏区时,何叔衡在临行时曾对女儿说:“作共产党员的就应该是不怕死的。我们从入党的那天起,就把自己的一切,包括自己的生命完全交给了党。”[13]201935 年2 月24日,何叔衡从江西转移到福建的过程中,在长汀突围战斗时壮烈牺牲,他用其一生兑现了“要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的誓言。可以说,生死问题是人生中最为重要的问题,在党面临生死存亡的时候,建党先驱用他们的生命履行和捍卫了他们“对党忠诚、永不叛党”的庄严承诺,并将这样一种承诺传承给了一代又一代的共产党人。

另一方面,建党精神中的“对党忠诚”之所以与“不负人民”联系在一起,是因为中国共产党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是人民,除了人民的利益,中国共产党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和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最根本的政治立场,因此,对党忠诚也就是要不负人民,不负人民的利益、人民的愿望、人民的权益和人民的福祉。建党先驱生死观中所体现的“舍小我,为大我”“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就是将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不负人民的精神。不负人民并不是不珍惜自己的生命,而是在革命万不得已时愿意用自己的生命换取绝大多数人的幸福。不管是为人民利益而流血牺牲,还是为人民利益而奋斗终生,建党先驱的生死观都镌刻着“不负人民”的责任和担当。

对党忠诚、不负人民,既是坚持理想信念,坚守初心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前提条件和出发点,也是其最终目的和归宿。建党先驱生死观所体现的共产党人的革命信仰、价值追求、精神气概和政治品格,都与中国共产党的本质属性密切相关。正是对党和人民的深厚情怀,选塑了建党先驱的生死观,缔造了伟大的建党精神。

三、建党先驱生死观与建党精神的价值共同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经历了百年发展历程,新的历史时期必须要培养新时代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充分发掘和学习建党先驱的生死观与建党精神,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深远意义。

(一)有利于培养新时代的接班人

党历经百年沧桑仍然充满活力,与“革命人永远是年轻”[14]有着密切的联系。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实践造就了永葆青春的坚强政党,中国共产党的未来也需要青年一代赓续党的红色血脉,在传承中不断发展。秉承建党先驱的生死观,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对于培养造就堪当时代重任的接班人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

一是建党先驱生死观与建党精神蕴含了丰富的红色资源。在生死观与建党精神的影响下,无数革命先烈投身于党的革命实践,他们的英勇奋斗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前途命运。这些在百年党史中涌现出的英雄人物,他们的革命事迹和展现的时代精神,对青年一代的价值观教育和思想道德素质培育发挥着重要作用。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对红色基因的传承也就是对新时代接班人的培养。

二是建党先驱生死观与建党精神凝聚了深厚的民族精神。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建党先驱生死观展现了先驱们在挽救民族危亡的过程中,始终将人民利益与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的爱国主义精神。同时,这种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也贯穿于建党精神形成、发展和成熟的全过程。建党先驱生死观与建党精神包含的爱国主义精神,对新时代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三是建党先驱生死观与建党精神奠定了党史教育的基础。建党先驱生死观与建党精神是在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形成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具体体现。马克思主义所具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人民性和实践性以及开放性和时代性,在建党先驱生死观和建党精神中都得到了充分的彰显。习近平总书记曾告诫全党同志“走得再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15],建党先驱生死观与建党精神能够帮助我们回答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因此,理应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史教育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

(二)有利于发扬历史的主动精神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历史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多次提到了掌握历史主动精神。中国共产党人在百年风雨中把握历史规律、总结历史经验、掌握历史主动权,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并开启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建党先驱生死观与建党精神所体现的历史主动精神,也是中国共产党人迈向新时代新征程的重要思想武器。

一是必须直面问题,牢牢掌握历史主动权。百年前,各种社会思潮涌现以求改造社会,各种救国方案轮番出台以求拯救民族危亡,但都以失败告终。建党先驱们以马克思主义为思想武器,以艰苦奋斗为底色,以改造中国与世界为目的,以历史的主动精神缔造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由此实现了由被动向主动的历史性转变。百年后的今天,面对国际与国内新形势,我们仍然不能丢弃百年前建党先驱们的奋斗与拼搏精神,只有积极主动地直面问题,做到逢山开道、遇水架桥,做到难不住、压不垮,才能牢牢掌握历史主动权。

二是必须主动肩负历史重任,开拓历史新征程。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建党先驱不仅扛起了立党立国的重任,甚至也将生命交给了党。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发展历史同样也是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奋斗的历史。虽然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但前进道路上仍然存在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风险挑战,在新的赶考路上,我们应该学习建党先驱的责任与担当精神,以历史的主动精神肩负起兴党强国的重任,以咬定青山不放松和行百里者半九十的毅力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三)有利于锻造走在时代前列的坚强政党

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从党的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胜利的一个重要法宝。建党先驱以强烈的历史责任担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其生死观与建党精神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优良品质。传承和弘扬这些优良品质,有利于将中国共产党锻造为走在时代前列的坚强政党。

一是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科学真理,建党先驱生死观与建党精神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一百年来,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取得的一切伟大成就,都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强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我们必须旗帜鲜明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二是必须秉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建党先驱生死观与建党精神体现了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便坚持人民至上的原则,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也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本质特征。只有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经历了百年发展历程,新的历史时期必须要培养新时代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充分发掘和学习建党先驱的生死观与建党精神,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深远意义。

猜你喜欢

先驱生死观建党
循着先驱足迹 跟党走向未来
勇闯火星之登陆先驱
建党百年颂
Dancing for theDead
建党百年
庆祝建党百年(五阙)
话语杂糅中的生死观建构——“生前契约”语类分析
Differences of mortality education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肿瘤预防事业的先驱
我国医学院校生死观教育的困境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