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与学生关系现状调研
2023-08-03夏玲玲
摘要:高校辅导员与学生的关系是一对基础而特别的师生关系,影响着高校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通过采用问卷调查法,以贵州某民办高校417名高校本科生为被试,展开高校辅导员与学生关系现状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共生、期待、冲突三个维度中共生维度得分最高,说明当前高校辅导员与学生关系总体上较为和谐。然而,高校辅导员与学生关系在学生的性别、年级、是否担任学生干部、是否参加过学生活动等方面均存在一定差异,在学生是否获得过奖项、是否参加过学校勤工俭学工作上不存在明显差异。这一实证研究对促进辅导员与学生良性发展关系具有一定的实践价值。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师生关系;共生;期待;冲突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3)13-0107-06
Research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llege Counselors and Students
—A Case Study of a Private University in Guizhou
Xia Lingling
(Moutai Institute, Renhuai 564507)
Abstrac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llege counselors and students is a basic and special pair of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which affects the realization of the goal of foster virtue through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y using the questionnaire method,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llege counselors and students is carried out with 417 undergraduate students in a private college in Guizhou as subjects.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symbiosis dimension scored the highest among the three dimensions of symbiosis, expectation and conflict, indicating that the current relationship between college counselors and students is generally harmonious. However, college counselor-student relationships differed somewhat in terms of students gender, grade level, whether they were student leaders, and whether they had participated in student activities, and did not differ significantly in terms of whether students had received awards or participated in school work-study jobs. This empirical study has some practical value for promoting a posi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unselors and students.
Keywords: college counselor;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symbiosis; expectation; conflict
师生关系是学校教育过程中最基本的关系,关系到学生是否能稳定成长与发展[1]。高校辅导员与学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两大主体,他们的关系作为高校各类教育实践活动中一对特别的师生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时效性[2]。高校輔导员与学生的关系是否健康、和谐,一方面影响着辅导员的思想政治工作效率及效果,影响着辅导员自身的职业认同感和幸福感;另一方面关系着学生在大学阶段是否能健康成长成才。因此,辅导员与学生之间和谐共生的关系是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必要保证。
当前学术界对以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构建、辅导员的角色定位等为主题展开的研究较多,但是对辅导员与学生关系开展的实证研究较为缺乏。因此,从实证角度出发对当前高校辅导员与学生关系现状进行探讨,对促进辅导员与学生良性发展关系具有一定的实践价值。
一、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贵州某民办高校为研究对象,利用问卷星在线发放、回收问卷,共发放问卷417份,回收问卷417份,有效问卷417份,问卷有效率为100%。调查对象中,男生200人,女生217人;文科类154人,理科类263人;一年级78人,二年级151人,三年级107人,四年级81人。
(二)调查工具
问卷主要参考屈智勇修订的师生关系学生评定问卷,根据大学生与中小学生的区别,对问卷进行修订,修订后问卷包含24个项目,3个因子:共生、期待、冲突。共生是指辅导员与学生之间一种具有亲密性、依赖性、支持性特点,双方相互适应、共同进步与发展的一种良性循环的程度[3];期待是指学生对于改善自己与辅导员关系的期待程度;冲突是指学生与辅导员之间关系不和谐、不协调、相互矛盾的程度。
本研究运用SPSSAU对评定问卷的三个维度情况进行了可靠性分析。共生、期待、冲突三个维度的信度Cronbachα系数分别为0.960、0.700、0.862,总体问卷的信度Cronbachα系数达0.876,表明问卷的信度较好。为了保证问卷测量结论与预测测量目标的一致性,本研究采用因子分析方法验证问卷的结构效度。首先对问卷所收集到的数据进行KMO检验和Bartlett球形度检验,如果KMO值高于0.8,说明非常适合进行因子分析;如果Bartlett检验对应p值小于0.05也说明适合进行因子分析。由表1可知,问卷的KMO值为0.946,大于0.8,p值小于0.05,表明适合对此次问卷进行因子分析。通过因子分析,一共提取出3个因子,特征根值均大于1,3个因子旋转后的方差解释率分别是42.173%、11.974%和11.275%,旋转后累积方差解释率为65.422%。通过分析表明,问卷总体上具有良好的效度,能够客观地反映出当前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的关系现状。
问卷由学生进行评定,从“很不符合”到“完全符合”依次记1~5分。被试在共生维度得分越高,表明辅导员与学生关系越好,冲突维度则相反;在期待维度得分越高,表明学生对于改善与辅导员的关系的愿望越强烈。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学生与辅导员交流的首选方式
学生与辅导员交流的首选方式情况如表2所示,学生首选QQ、微信、邮箱等网络平台与辅导员进行交流,选此项的人数占总人数的78.66%,选面对面交流的人数只占总人数的11.75%。可见,QQ、微信等线上交流平台是学生与辅导员交流的主要工具。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师生交流的主要方式逐渐从线下交流转变为线上交流。线上交流虽然有即时、方便的优点,也能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满足需求,但是对网络交流平台过于依赖,辅导员便会疲于应付学生在线上的问题与需求,缺乏精力在线下对学生进行引导与呵护,难以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人生导师和健康生活的知心朋友,更可能导致辅导员与学生的关系变得淡漠。
师生交流方式的嬗变将导致师生关系出现明显的情感温度不足、形式主义取向、辐射范围有限、教育功能弱化,最终引起师生关系紧张、割裂,甚至是冲突,不利于高校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交流方式的层次质量是影响师生关系的重要因素,师生交流方式是否深入、交互、有效,是决定师生关系走向的根本[4]。因此,要建立辅导员与学生间深入、有效、互动的交流方式,达到有效交流的目的与育人的效果。辅导员要减少对网络平台的依赖,对学生线上反映比较集中的各类问题进行梳理,安排线下集中答疑,主动靠近、关爱学生,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二)辅导员与学生关系现状总体情况
辅导员与学生关系三个维度的得分如表3所示,共生得分最高,冲突最低。这表明当前高校辅导员与学生之间虽然存在一定的冲突性,但总体上关系良好,学生对改善与辅导员之间的关系抱有较高的期待,辅导员与学生之间总体上呈现出的是一种互惠共生的关系状态。
(三)辅导员与学生关系现状具体情况分析
本研究对高校辅导员与学生关系在性别、所有专业、是否担任学生干部、是否参加过学生会或社团组织的活动、是否获得过奖项、是否参加过学校勤工俭学工作几方面的差异性分析采用独立T检验方法进行,在所读年级方面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进行。
1.性别差异
如表4所示:不同性别对于冲突和期待没有表现出显著性差异(p>0.05),在共生维度上,男生与女生存在显著差异(p<0.05),男生在共生维度的平均值显著高于女生,且男生在冲突和期待维度的平均值均低于女生,说明整体上男生与辅导员的关系更加和谐。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男生相对来说在人际交往中的主动性较高,更愿意主动与老师进行交流沟通、配合辅导员的各项工作。
经相关学者研究表明:我国大学师生交往行为存在“重男轻女”倾向,男生在与教师的交往中更能够获得便利性与主动性,教师也更会主动与男生进行交往[5]。此外,女生比男生对师生互动的要求更高,而男生与教师沟通的主动性更强,更愿意主动配合教师的工作[6]。
2.不同年级的差异性分析
如表5所示:不同年级的学生在冲突与共生两个维度上没有表现出显著性差异(p>0.05),在期待维度表现出显著性差异(p<0.05)。对不同年级在期待维度的平均值进行具体分析可知: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四年级。
对于剛入学的一年级新生而言,学校的一切都是陌生的,大学是一个新的起点,需要适应大学这个新环境。因此,国内各高校在一年级新生入学之后会组织系列新生入学教育活动,辅导员一般是其中大部分活动的主要组织者与实施者。辅导员将会对一年级新生的学习、生活等各方面进行指导及帮助,辅导员的工作内容涉及评奖评优、班级建设等方方面面,一年级新生在遇到困惑的第一时间也会寻求辅导员的帮助。一年级新生在适应校园这个过程中,往往会以一种积极的态度去进行人际交往,包括与辅导员之间人际交往[7]。在学生心中,他们期待与辅导员的关系变得越来越亲密与和谐。
经过一年的适应之后,学生已经很熟悉学校的环境与辅导员的工作风格,学生对自己与辅导员之间关系的期待值降低。由于辅导员工作的特殊性,各大高校对学生的管理都比较严格,辅导员是联系学生与学校各部门的桥梁,学校严格的管理制度由辅导员直接传达给学生。因此,高年级的部分学生可能会对辅导员的工作方式产生不满情绪,降低对自己与辅导员关系的期待值。到大四阶段,学生临近毕业,即将进入社会。经过大学三年的学习与锻炼,学生愈加成熟,他们会将主要精力转向就业、升学等方面,对自己与辅导员关系的期待值会降到最低。
3.不同专业的差异性分析
如表6所示:文科类与理科类学生在共生、期待、冲突三个维度均表现出显著性差异(p<0.01)。在共生维度,文科类平均值明显低于理科类;在期待与冲突维度,文科类平均值明显高于理科类。
相关研究证明,文科类学生与理科类学生存在思维差异。由于文理科学生的教育经历不同,因此在思维风格上表现出许多不同的特点,理科生在长期的条理清晰、逻辑严整的理性思维训练下,在思维方面显得更有秩序[8]。这可能是影响文理科学生与辅导员关系的原因。
4.是否担任学生干部的差异性分析
如表7所示:是否担任学生干部在冲突、期待两个维度没有表现出显著性差异(p>0.05),在共生维度呈现出显著性差异(p<0.05)。进行具体对比可知:在冲突和期待两个维度上,担任学生干部的平均值明显低于没有担任学生干部的分值;在共生维度上,担任学生干部的平均值明显高于没有担任学生干部的平均值。共生维度分值越高表明学生与辅导员关系越好,在冲突维度则相反。
美国斯坦福大学人文与科学学院教授马克·格兰诺维特的研究表明:关系的强弱主要取决于认识时间的长短、互动的频率、亲密性、互惠性服务的内容这四个维度。在人际互动中,双方交往时间长、互动次数多、关系越密切、互惠交换越多就是强关系,反之,则是弱关系[9]。班干部是连接老师与班级同学的桥梁,相较于没有担任学生干部的学生而言,担任学生干部的学生与辅导员的互动频率更高、关系更加密切。作为班干部,他们在工作中会学会如何与老师处理好关系、如何让班级同学配合自己的工作,对辅导员的工作更加理解与配合,在工作中自身能力与综合素养会得到提升,与辅导员的互惠交换越多。所以,担任学生干部的学生与辅导员是一种“强关系”,在共生维度上的得分较高。没有担任学生干部的学生与辅导员的接触机会较少,互动次数少,甚至部分学生对辅导员工作不理解、不配合,最后可能引发学生与辅导员之间的冲突。
5.是否获得过奖项的差异性分析
大学期间,学校会对综合测评得分高的、品学兼优的学生给予奖励。经检验,如表8所示:是否获得过奖项在共生、期待、冲突三个维度均没有显著差异(p>0.05)。
6.是否参加过学校勤工俭学工作
高校通常会为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提供一些勤工助学岗位,这些岗位一般是学院办公室或学校其他部门办公室助理等。参加勤工助学期间,这些学生跟辅导员或其他老师有更多相处机会和相处时间。经检验,如表9所示:是否参加过学校勤工俭学工作在共生、期待、冲突三个维度均没有表现出显著性差异(p>0.05)。
三、研究结论
(一)对辅导员与学生关系的认识
辅导员与学生关系在共生维度得分最高,期待维度次之,冲突维度最低,表明大学生比较认同与辅导员的关系是和谐共生的师生关系,并非简单的教育与被教育、管理与被管理、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凸显学生主体意识较强。
(二)与辅导员交流方式
学生首选与辅导员的交流方式是线上交流,交流方式从线上到线下、从深度到浅层、从常态到随机的交互,可能导致辅导员与学生关系出现情感温度不足、教育功能弱化,最终引起辅导员与学生关系紧张甚至冲突,进而影响育人目标的实现。
(三)辅导员与学生关系
1.男生与女生在冲突与期待两个维度上没有显著性差异。在共生维度上,男生与女生存在顯著性差异,男生在共生维度的得分显著高于女生。
2.不同年级的学生在共生与冲突维度上差异不明显,在期待维度表现出显著性差异,具体差异为: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四年级。
3.文科类与理科类学生在共生、期待、冲突三个维度均表现出显著性差异。在共生维度,文科类得分明显低于理科类;在期待与冲突维度,文科类得分明显高于理科类。
4.是否担任学生干部在冲突、期待两个维度没有表现出显著性差异,在共生维度呈现出显著性差异,担任学生干部在共生维度的平均值明显高于没有担任学生干部的平均值。
5.是否获得过奖项、是否参加过学校勤工俭学工作在共生、期待、共生维度均未表现出显著性差异。参考文献:
[1]王慧琳,甄慧娜.构建良好师生关系助力教学相长[J].中国教育学刊,2019(1):106.
[2]景梦洁.地方本科高校大学生与辅导员关系研究:以河南大学为例[D].开封:河南大学,2018.
[3]夏玲玲.高校辅导员与学生共生关系重构探讨[J].西部素质教育,2022(15):160-163.
[4]朱宇.交流方式嬗变视角下师生关系构建的现实逻辑[J].教学与管理,2020(18):15-18.
[5]王严淞.我国大学师生关系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18.
[6]曹国杰.基于男女生比较的高校师生关系互动性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3(11):179-180.
[7]申武丹,李宏翰,巫春英.影响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因素分析[J].精神医学杂志,2007(1):30-34.
[8]武欣,张厚粲.思维风格测验在大学生中的初步应用[J].心理科学,1999(4):293-297,381.
[9]周建国.关系强度、关系信任还是关系认同:关于中国人人际交往的一种解释[J].社会科学研究,2010(1):97-102.
作者简介:夏玲玲(1993—),女,汉族,重庆云阳人,茅台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责任编辑:冯小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