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抗战时期山西女性由家庭角色到社会角色的嬗变

2023-08-03运红娥

西部学刊 2023年13期
关键词:社会角色抗战时期

摘要:抗战时期是我国妇女解放的关键阶段,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山西广大农村妇女实现了由家庭角色向社会角色的嬗变,为抗战胜利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主要原因有:一是中国共产党制定了一系列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解放妇女的方针政策;二是针对不同素质的女性采取不同的宣传发动策略;三是大生产运动中妇女财富创造力增强,有的实现了经济独立;四是妇女获得了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提高了参政的热情和能力。

关键词:抗战时期;山西女性;家庭角色;社会角色

中图分类号:K2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3)13-0071-04

From Family to Society: Shanxi Womens Role Transformation

During 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ese Aggression

Yun Honge

(Linfen College, Shanxi Normal University, Linfen  041000)

Abstract: During 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ese Aggression, a key stage in the emancipation of women in China, the majority of rural women in Shanxi realized the role transformation from family to society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PC), and made great contribution to the victory of the war. The main reasons for this are: firstly, the CPC formulated a series of guidelines and policies for the emancipation of women that were in line with the need of the times; secondly, different propaganda strategies were adopted for women with varying backgrounds; thirdly, womens wealth creation capacity were enhanced during the Great Production Campaign, and some of them became economically independent; and fourthly, women were granted the right to vote and be elected, which enhanced their enthusiasm and ability to participate in politics.

Keywords: 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ese Aggression; women in Shanxi Province; family role; social role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山西大地上出现了许多忠于信仰、视死如归的女英雄,如为了掩护民兵和群众转移,惨遭敌人割耳、挖心、剖腹的23岁的王光;一片丹心绣党旗、冒着生命危险护党旗的王焕娥;“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年仅15岁的刘胡兰……这些女英雄只是那个时代山西女性由顺从到觉醒、由家庭走向社会的缩影,其身后广大的平凡女性不再是历史变革中寂寂无闻的社会附庸,她们作为革命的新生力量发挥着男性不可替代的作用。到底是什么力量使这一时期山西广大农村女性由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没有人格尊严的社会边缘人物,成长为在家庭中参与田间劳作分担经济重担,在社会上抛头露面争当社会主人,在民族危机中勇担支前、参战任务,从而实现自身角色的重大转变?本文现就此作一探讨。

一、党的政策指引方向

由于深受男尊女卑传统思想的影响,抗日战争爆发前山西广大农村地区的女性很少接受教育,她们不能抛头露面,即使参加田间劳动,也被认为是丢人的事情。尽管鸦片战争后中国国门被迫打开,西方文化思潮对中国造成一定的冲击,但由于山西地处内陆,受欧风美雨浸染较少,广大女性仍遭受“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封建伦理道德的禁锢,延续着几千年妇女地位低下的社会习俗。

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之日起,虽然各个阶段的妇女政策随着革命的走向而变化,但一直重视妇女工作,注重提高妇女的社会地位。1922年7月,中共二大制定了党的第一个指导妇女运动的纲领《关于妇女运动的决议》,提出“中国共产党认为妇女解放是要伴着劳动解放进行的,只有无产阶级获得了政权,妇女们才能得到真正解放”,认为妇女解放以无产阶级建立自己的政权为前提条件,党的妇女工作的重点是发动城市中的女工与劳动妇女。

1927年随着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开辟,中共六大通过新的《妇女运动决议案》,号召“直接提出关于农妇本身利益的具体要求,如承继权、土地权、反对多妻制、反对年龄过小之出嫁(童养媳)等”。这一时期党的妇女工作的重心由城市转向农村,并把关心和维护农妇切身利益作为工作策略。

全面抗战爆发后,根据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中共于1937年9月制定了《妇女工作大纲》,指出“以动员妇女力量参加抗战,争取抗战胜利”,要“从争取抗战民主自由中争取男女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的平等,改善与提高妇女的地位,反对一切封建束縛与压迫”。大纲把妇女解放与国家解放有机结合,这成为中国妇女运动的典型特点。

从建党之后各阶段妇女工作的政策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妇女工作的重点由城市转向农村,由解放妇女的社会大背景到关注农村妇女的切身利益,由关注女性经济利益到提高女性觉悟,以期实现女性从个体到整体的伟大变革。

二、深入宣传教育促觉醒

虽然中国共产党根据形势的发展制定了顺应时代特点的妇女工作政策,但这些政策在当时的山西落实起来困难重重,这与当时山西的民情有关。

抗战前,在长期不平等社会制度的压迫下和小农经济的局限下,山西广大女性在长期的以家庭生活为中心的生活方式中,大多形成了目光短浅、反抗意识弱、逆来顺受的性格特点。共产党制定的妇女工作政策要做到深入人心,宣传教育工作尤为重要。

抗战初期,山西境内有一些受过教育的知识女性,但大多数是没受过教育的广大的传统女性。对于这两类人群,我党采取了不同的发动政策。对知识女性,通过进行全面培训,使她们成为各条战线的抗日骨干力量,山西女兵连的创建、发展就是这一时期的典型代表。山西女兵连于1937年2月组建,是“在国民党统治区内,利用公开合法的组织形式,由中国共产党组建和领导的由妇女中的革命知识分子组成的一个女兵连队”[1],前后共培养190多名学员。经过培训,女兵们有的参加“山西妇女战地服务团”等组织,去前线救护慰问伤员;有的参加决死队,在战场上奋勇杀敌;有的组织县、区游击队,指挥对敌斗争。“通过训练,使得她们逐渐成长为优秀的干部,无论是以后参加对敌武装医护工作,还是政权建设,她们都表现出了一个干部应有的素质。”[2]

除女兵连外,我党在各根据地招收女知识青年,通过举办培训班培养妇女干部。培训内容有共产党的政策、时事政治、妇女工作等,培训时间一般在一星期左右。妇女培训班提高了妇女干部从事革命工作的职业素质,为她们做好工作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传统女性是指几乎没受过教育的广大的农村妇女,对她们启蒙、发动,经历了曲折的过程。全面抗战爆发后,战地总会、妇女抗日救国会到各地進行抗日救国宣传,但由于农村女性多局限于家庭,对于国家危亡、民族命运关心较少,因此得到的响应有限。1941年2月,中共中央根据妇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给各地党委下发指示:“今后除继续抗战动员外,必须把深入家庭保护妇女切实利益作为经常工作的中心。”在这一政策指导下,围绕改善妇女切身利益,根据地党和政府做了以下工作。

一是针对女性面临的缠足、婚姻被包办等问题,开展放足、提倡婚姻自由等活动。山西的反缠足运动在阎锡山统治时期就开始了,但几百年形成的思想观念很难一时消除。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偏远的山西农村仍有缠足陋习。为此,各根据地采取了宣传加惩罚的措施消除陋习,如1938年,晋察冀边区在改善人民生活的法令中禁止缠足,要求30岁以下妇女未缠者不准再缠,已缠者三个月内放清,违反者罚款一到四元。各地妇救会的工作人员广泛宣传放足思想,传唱放足歌曲,有的还确定“放足突击月”。在各根据地政府和妇救会的努力下,山西农村妇女逐渐不再缠足,基本摆脱了封建思想对女性的身体摧残。

为保护妇女婚姻自由权,中华苏维埃政府早在1931年就颁布了《中华苏维埃婚姻条例》。1937年,中国共产党在山西建立抗日根据地政权后,颁布了一系列有关婚姻问题的法规,如《晋察冀边区婚姻条例》《晋冀鲁豫边区婚姻暂行条例》《晋西北婚姻暂行条例》等。这些法规确立了婚姻自主的原则,废除了包办婚姻、买卖婚姻、童养媳、纳妾、早婚等种种陋习,使妇女婚姻方面的权益得到了保障。

二是创办识字班,通过文化教育促进妇女自主意识的觉醒。1939年9月,中共中央作出指示:“要动员妇女抗战,要达到妇女解放,必须提高她们的文化水准、政治觉悟和培养她们的工作能力。”各地妇救会响应党的号召,积极组织举办妇女识字班。

针对妇女们家务劳动繁杂,学习时间不同的情况,山西各根据地创办了日校、半日校、夜校、冬学班等多种识字班,不仅学习文化知识,还介绍政策、法令、军事常识,教唱革命歌曲等,引导妇女将视野由家庭延伸到社会。为增强学习兴趣,根据地政府组织了田间学习班、纺织学习班等,灵活采用小先生教学(孩子教大人)、“一字先生”“十字先生”(现学现教)等多种教学方式,在向妇女提供技术辅导中完成教学任务。

总之,识字班教育内容针对性强、形式灵活多样,不仅使参加学习的女性学到了文化知识、生产技术,还了解了政治形势和党的政策,为她们开阔视野、融入社会奠定了基础。

三、促进经济改善是基础

长期以来,女性“因为经济上不够独立,在生产中、社会上、政治上就丧失了与男子平等的地位”[3]。因此,妇女角色地位的改变既要有政策的规范和引导,又依赖于自身经济的独立。

抗战期间,壮丁们上了前线,生产劳动力短缺,组织妇女担负起生产劳动的重担,是形势发展的需要。经长期调查酝酿,1943年2月,中共中央颁布《关于各抗日根据地目前妇女工作方针的决定》,指出“发动妇女参加生产劳动是解放妇女的先决条件和妇女工作的中心环节,将妇女解放与革命斗争、民族解放的目标相统一,通过妇女解放的实践推动民族解放”。

政策制定后,山西各根据地通过举办座谈会、识字班和教唱革命歌曲等形式开展宣传教育,引导广大农村妇女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如“太行和顺区通过集训妇女,在思想上树立妇女的劳动意识。她们开展座谈会,启发妇女认识地主和封建社会是妇女的苦根,认识生产致富,劳动光荣”[4]。

劳动观念的转变是妇女参与生产劳动的第一步,山西各根据地通过树立妇女劳动模范典型,组织她们现身说法、激励妇女参与生产劳动。如兴县的宋候女、离石县的张秋林等人在晋绥边区举办的生产品展览及劳动英雄检阅大会上被选为劳动英雄,戴着醒目的荣誉证出席大会并上台领奖,奖品有奖状、奖旗、荣誉证书,还有牛、小猪、大羊、大衣、毯子、布匹、纺车等实用的物件,在广大妇女中产生了良好的示范效应。

在党的号召下,山西妇女不仅从事纺织、养猪养鸡等家庭劳作,而且担负起过去由男子承担的开荒种田、施肥灌溉等田间劳动。其中的纺织运动搞得最为声势浩大,也使女性成为养家糊口的重要角色。妇女们农忙时下地,农闲时纺织,增加了创收,改善了家庭生活。太行区为鼓励和组织妇女纺织,政府规定由公家贷棉花贷线给纺织妇女,“纺花一斤发二斤米工资,织布一斤发一斤四两,一个平常妇女三天可纺一斤棉花,每天可赚十一两米,足可维持自己的生活。”[5]有些能干的妇女成为发家致富的主力军。“在临县、离石等县纺织突出的妇女每人都有万元以上的积蓄,许多妇女不但穿上了新衣,且戴上了银首饰。”[4]

在大生产运动中,广大农村女性用夜以继日地辛勤劳动增加了经济收入,改善了家庭生活,提高了家庭地位,她们也由家庭走向社会,为改变自身的附属地位迈出坚实的一步。

四、积极参政议政成主人

在几千年的传统社会里,农村妇女整日围着灶台转,大都没有国家和民族的概念,认为抛头露面管理公共事务的女人不守妇德,是大逆不道的。

中国共产党早在成立初期,就在党内设立妇女部、妇女委员会等机构组织领导全国妇女工作,并规定由女同志领导负责。1931年苏维埃政府成立后颁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指出不论男女,十六岁以上皆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随后通过的《选举细则》再次重申女性的参政权,并指出选举中实行配额制。这项规定在实践中得到落实,当时选举出的代表中,妇女代表超过25%。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共中央颁布政策,保护妇女参政权。如1937年颁布的《妇女工作大纲》《村民代表会选举暂行条例》《参议员选举条例实施细则》等法规,从多个方面明确保障妇女的参政权。随着妇女经济上的独立,她们开始参加各种政治活动,各县參议会均有女参议员,“太行山区各个地方政府都有规定,确保每次选举中至少产生一名妇女代表。”[6]从1934年到1945年间,各根据地设立的妇女部、妇救会都主要由妇女干部担任主任、部长。

山西各抗日根据地的妇救会积极响应党委号召,在群众大会上,通过宣传教育、演讲等形式,号召妇女积极参加选举;通过专刊、墙报等媒体宣传妇女参政议政的重要性;举办妇女短期培训班或利用识字班等形式向妇女宣传民主政治,使她们了解参加选举的意义和方法。

通过根据地政府的政策引导和广泛动员,多年来一直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妇女有了选举权与被选举权,她们怀着极高的政治热情参与根据地的政权建设,在村选中第一次行使了抗日民主政权赋予自己的政治权利。1942年5月5日,《抗战日报》报道“保德某沟选出女村主任赵凤英”[7]。7月23日,晋西北妇女团体参选代表大会在兴县正式开幕,女代表们有穿军装的也有穿着便服的,有二十左右的姑娘,也有三四十岁的壮年妇女,有小脚的也有大脚的,有知识女性,也有家庭妇女,代表着不同阶层、不同职业的女性。由此可见当时广大女性参与选举的热情和盛况。

女性参与国家政治生活,是在婚姻自主、经济独立后女性解放的更高要求,是妇女地位提高的必然结果。虽然历史上有许多女性登上政治舞台,参与政权管理,但当时仅是个体参与,并不代表女性总体的政治地位。只有在共产党领导的包括山西在内的各抗日根据地,广大女性获得了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激发了她们参政的意识和热情,从而在更广阔的领域实现人生价值,为抗战的胜利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五、结语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制定了一系列法令法规保障妇女权益。山西由于深处内陆,直到近代广大的农村女性仍然过着“受命于家”的生活,真正使山西广大女性由家庭走向社会的是抗日战争时期。抗战期间,山西是华北抗战的重心,中共中央北方局、八路军总部、八路军三大主力都长期驻扎、战斗在山西。共产党的施政理念特别是妇女政策得以彻底贯彻,使昔日山高皇帝远的山西成为最先进思想的实验田。共产党的妇女政策由动员抗日到关注女性切身利益、由发动抗战到传授文化知识,参与大生产运动,给予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反映出共产党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审时度势、机动灵活的政治智慧。

参考文献:

[1]山西新军史料征集指导组办公室,山西省妇女联合会.山西女兵连[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4.

[2]赵琰.社会性别视角下的山西女兵连[D].太原:山西师范大学,2016.

[3]刘静静.解放战争时期太行区妇女纺织运动[J].西部学刊,2021(20):146-148.

[4]郭磊.中共山西抗日根据地的妇女状况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9.

[5]李红英,汪远忠.论华北抗日根据地应对灾荒法律及实践中的女性角色[J].中国农史,2013(1):86-95.

[6]李木兰.性别、政治与民主:近代中国的妇女参政[M].方小平,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4:364.

[7]王慧芳.抗日根据地时期晋西北妇女的日常生活[D].太原:山西师范大学,2013.

作者简介:运红娥(1969—),女,汉族,山西洪洞人,山西师范大学临汾学院高级讲师,研究方向为历史教学与教育。

(责任编辑:朱希良)

猜你喜欢

社会角色抗战时期
抗战时期湖南初级中学音乐教育初探
抗战时期的“跑警报”
个体道德发展的有效途径:从社会角色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入手
从社会学角度辨析史量才的角色扮演及冲突
从婚礼与生育礼看维吾尔族女性社会角色的转换
诞生于抗战时期的胶东育儿所
抗战时期的周恩来与统一战线工作
关于公共图书馆发挥社会教育职能的思考
大学生“村官”角色的社会化研究
抗战时期间谍剧综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