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云楼上独一桌
2023-08-03沈嘉禄
沈嘉禄
松鼠特大桂鱼
“独一桌”,只办一桌的意思,在做私房菜的小馆子里才这样讲究。若开社会饭店,当然希望生意兴隆通四海,门口長龙逶迤,顾客领票子等叫号,老板数钱数到手抽筋。
私房菜,以苏州人操持最为精致,如有园林、丝竹相衬相映,恍若人间仙境。为确保菜品质量和就餐气氛,筵开琼林止于一桌,而且一定要预约,开菜单、采办食材等都要费一番心思,雅客还要留个座位给主人。这个规矩,通过陆文夫先生在小说《美食家》里的描写,已为大家所知。孔碧霞的独一桌,让无数个朱自冶垂涎三尺。
而今市场繁荣,私房菜方兴未艾,但是纯粹的独一桌已然不多。若有,苏州观前街上有一家,开在苏州餐饮文化研究会内,餐厅里高悬一块朱漆木匾,上有苏州当代书法名家李镜清先生写的榜书:过云楼。“过云楼”本是苏州干将路上的一处私家藏书楼,在全国很有影响力,可惜经过顾家六代人的流传,终究难逃“聚久必散”的宿命,也应了顾文彬先生“过眼烟云”的谶言。上海博物馆里有好些善本和字画,源头就在“过云楼”。烟消云散后,苏州美食大咖、苏州市饮食文化研究会老会长、江苏省烹饪协会荣誉会长华永根先生将落满历史尘埃的“过云楼”三字接了过来,以别样的面目出现在世人面前。这里是餐饮界名厨切磋厨艺的俱乐部,更是文人雅士的聚饮酬唱之处,主持人当然就是华先生。
数年前我在“过云楼”初尝独一桌,惊若郇厨再现,对苏州传统美食有了进一步了解。华先生说:“我国各地口味不同,风俗各异,但是能称为‘文人菜的,苏帮菜恐怕是独一份,文人墨客在苏帮菜形成、发展、传承的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后来老房子要翻修,加之新冠病毒来袭,炉灶冷了几年。现在疫情防控大见成效,独一桌在吃客们的千呼万唤之下重新开张了。
立冬后一日,朋友再次邀我同往苏州品尝“过云楼”的独一桌,这次的主题是“姑苏桂鱼宴”(苏州人称鳜鱼为“桂鱼”,这不是错别字,而是强调这一食材的节令性,苏州人认为鳜鱼在桂花绽放的时节最肥),苏州画家叶放、上海葡萄酒专家刘国斌及餐饮界几位朋友欣然前往。
酒糟烟熏桂鱼
刘国斌先生手捧松鼠特大桂鱼
华先生对我说:“‘过云楼以传承苏帮菜为使命,食材、调味、摆盘等可以有所拓展,但烹饪上必须遵循老法,不时不食,不能搞错。”我拿起菜单一看,由华先生亲手书写,竖式繁体字,一笔一划有书卷气。
上茶后摆好四手碟:卤汁豆干、熏青豆、杨梅干、熏松糖。饮酒之前先喝茶,说说笑笑,气氛很好。
正一品三白圆
饼子母油船鸭
前菜中的苏式酱鸭是不可缺席的,桂花乌米糖藕也是我的最爱;江南古法鱼松,是将桂鱼去皮剔骨,炭炉慢炒,出锅前再加火腿末和松仁,入口干湿相宜,细碎中透出素直的匠心。盐韲炒毛豆子就是上海人吃惯的暴腌新咸菜加毛豆子,但苏州人就是胜出一筹,要多加糖,再引进若隐若现的椒麻味,便有异峰突起之妙。最令人惊艳的是酒糟烟熏桂鱼,分量扎足,垫底的一大把原株香葱,炸至碧绿生青,老长老长地拖至盘外,好似孔雀尾巴。搛一块熏鱼入口细品,酒香、烟香并重,令人赞不绝口。荤菜中的烟熏味近来受到美食家的重审,与苏格兰威士忌中的泥煤味一样,具有特殊的审美价值。
热菜的重中之重是一条超大规格的松鼠特大桂鱼,用重达2.7 千克的活桂鱼来做,横16 刀、竖16 刀剞成渔网状,看上去有点大刀阔斧,华先生却认为,切得细密而深刻,再炸至针针直上固然好看,且对掌勺的李俊生大师(曾任中国驻外使馆总厨)而言也根本不是问题,但是为了让大家品尝到桂鱼的鲜香,呈现鱼肉的原有肌理,就应该这样操作。你再看看那桂鱼的尾巴,不是平卧于盘内,而是高高翘起,霸气侧漏!
接下来还有蟹粉炒桂鱼粒,典型的下酒小菜。花肚煨红烧肉不是上海人平时想吃就能吃到的,这里的花肚,特指桂鱼的胃,俗称“ 鱼花”,由内而外一翻,如一朵鲜花盛放,鲜艳柔嫩,但一般食客不敢下箸。独一桌的厨师在花肚中酿入洁白细嫩的虾茸,将这朵花撑得饱满些,光溜溜的就像一枚鸽蛋,在热锅里得到了红烧肉的滋润,腴香扑鼻,嚼劲十足。
荣记四味合蒸
正一品三白圆,好似一只小西瓜,完美诠释了狮子头在体量上的不同寻常。肥瘦相间的猪肉、白鱼、白虾仁、银鱼,细斩、粗斩,打上劲,在清鸡汤里小火慢笃3 小时,外形完整,不坍不趴,一勺入口,化为琼浆。谁说狮子头在扬州才有出类拔萃的表现?在苏州走秀一场也足以睥睨天下众“头”。荣记四味合蒸,冬笋、咸肉、羊肚菌、黄浆、如意蛋卷、萝卜圆等,共有七味之多,整齊排列为一大方阵,荤素搭配,色彩搭配,予人赏心悦目的享受,每样食材各出其味,各尽其妙,吃了还想吃。盐韲炒笋尖、酸汤白玉鱼片、至味白汤鱼面等也都完美体现了苏帮菜的神韵。
华先生说:“细致的调味功夫只是苏州人因材施艺的烹调手法之一。”在苏州,人人都是“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生活家,苏州厨师对待工作从不马虎,个个都有行走江湖的拿手绝活。2022 年初夏,华永根先生又出版了美食散文新著《姑苏味》,为新书作序的薛亦然兄称华先生为“姑苏烹坛盟主”,书中以“四时食制”“梅粥晶饭”“石衣膳夫”“五味调羹”“谁能烹鱼”“食论食谱”六个部分,将苏帮菜与物候、苏帮菜与文人、业内高手传奇、大师秘技、美食与城市等方面娓娓道来,姑苏的美食故事终究离不开江南的红梅、白莲、绿菊、墨兰,还有温软的才子佳人。
尤其对于鱼肴,华先生如数家珍。他说:“翻开苏州人的菜谱,1/3 的菜品都与鱼有关,其经典名菜可谓是苏帮菜中的‘ 重头戏!” 有着2 500多年历史的姑苏城,地处长江下游,滨湖近海,水清土饶,真正的鱼米之乡。众多河道、湿地、湖泊,连通着江海,水产资源十分充足。没有鱼馔,就没有苏帮菜。姑苏的“苏”,繁体字写作“蘇”,“草”字当头,一半为鱼,一半为禾,印证苏州乃鱼米之乡,富饶之城。
古代苏州地区称“吴地”,而苏州方言中“吴”与“鱼”同音,另有吴( 鱼)门桥、吴( 鱼) 趋坊,苏州方言中,“小姑娘”称“小娘鱼”……都与鱼有关。难怪有人说:“苏州城是因鱼而诞生的。”
华永根(左二)向客人介绍“过云楼”牌匾的含义
说说笑笑,斟酒续茶,压桌子大菜来了,正是当令的饼子母油船鸭。母油船鸭是太湖船菜的遗珍,当初柳亚子、包天笑、叶圣陶、范烟桥、周瘦鹃、严独鹤、郑逸梅、赵冷月等文人墨客都在泛舟太湖时领略过这道风味,有几位还为我们留下了清雅隽永的散记。太湖麻鸭与母油的珠联璧合,是蒹葭苍苍的暖阳馨香。这次厨师在猪爪尖之外又加了十几枚饼子。所谓“饼子”,仿佛是厨娘纤纤玉指随意一捏而成的肉饼子,里面拌了马蹄碎,油炸至外脆里松,在鸭汤里略煮后上桌,如浮槎似的踏浪而来,但也非跑龙套那么草率,吸足了汤汁的它们自有馥郁饫腴的呈现。这锅煨了4 个小时的鸭子,外形完整,皮色光亮,筷子轻轻一拔就散开,筋酥肉烂,咸中带甜,鲜香透骨,回味无穷,令人欲罢不能!
叶放兄说:“ 苏州园林、苏州评弹、苏州昆曲、苏州刺绣、苏作家具、苏工玉雕等等都是苏州及至中国的骄傲,但苏帮菜在过去数十年里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华先生自觉承担文化使命,通过挖掘整理和发扬光大,现在苏州菜已为越来越多的业界人士和美食爱好者所重视,并对中国饮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成功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