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共同体叙事及其对外传播新启示

2023-08-03陈盼

美与时代·下 2023年6期
关键词:后疫情中国故事

摘  要:后疫情时代,以新冠肺炎疫情为主题创作的电影对讲好这一时期的中国故事,向世界传播中国声音起到重要的作用。抗疫电影的对外传播存在国内国外落差大、易被“边缘化”等问题。运用电影“共同体美学”在文本层面倡导的“共同体叙事”方式,國产抗疫电影以人为本,重视“共同记忆”的作用,刻录着属于个体、国家以及全人类的记忆,唤起观众的情感,达成共鸣。此外,在与国外同时期上映的新冠肺炎疫情主题电影进行叙事对比后,能够获得故事创作差异化、价值观处理、对话合作等方面的经验启示,助力中国抗疫电影未来能够更好地记录时代,更好地“走出去”。

关键词:后疫情;中国故事;共同体叙事;抗疫电影;共同体美学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个体和世界的轨迹被深刻改变,民粹主义和“去全球化”对国际社会带来冲击。在国际传播平台上,“西强东弱”的格局并未改变,后疫情时代复杂的舆论格局给我国媒体的“自塑”能力和国际话语权的把握提出挑战。“共同体美学”注重观众需求,它在文本内容层面倡导的是“共同体叙事”方式,在后疫情时代的国际传播中有很大的发挥空间。电影作为大众媒体所使用的视听语言的“白话世界语”[1]的性能,能够与共同体叙事方式结合,有效地接触到不同文化主导的观众,是人类记忆忠实的记录者和联结者。新冠肺炎疫情以来,《最美逆行》《中国医生》《穿过寒冬拥抱你》等国产抗疫电影用“共同体叙事”的方式,将中华民族的集体形象阐发出来。抗疫电影以“人”为核心,讲述国家故事、普通个体的同时,让人们看到中国特色民族的精神风貌及对人类“命运与共”理念的托举,触达观众的情感和认知。另一方面,这些电影在进入国外院线后,取得的成绩仍不乐观。对比国外以新冠肺炎疫情为主题的电影,如韩国2020年的《无接触》、美国2020年的《鸣鸟》和英国2021年的《援助》,可以看到国内外疫情主题电影的异同,同时也能给予国内抗疫电影的共同体叙事以及对外传播新的启发。

一、后疫情时代中国抗疫电影

对外传播现状:落差大,易被“边缘化”

在重大历史事件发生之后,故事的创作往往会以该事件为源泉。中国故事是历史的、当下的和未来的,也是国家的、民族的和个人的[2],“讲故事,是国际传播的最佳方式”,关于“讲什么故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讲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讲好中国梦的故事,讲好中国人的故事,讲好中华优秀文化的故事,讲好中国和平发展的故事[3]。2021年12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要立足中国大地,讲好中国故事,塑造更多为世界所认知的中华文化形象,努力展示一个生动立体的中国,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谱写新篇章[4]。电影作为重要的传播媒介,紧紧跟随时代的步伐,讲述着丰富的中国故事。

2020年的国内影视作品中,以新冠疫情为主题的一系列纪录片、电视剧、电影,兼具社会效应和时代号召力。纪录片《同心战“疫”》全景式记录了中国的抗疫斗争,《武汉日夜》真实记录了疫情下武汉人民与全国各地医护人员的故事,时代报告剧《在一起》获得第二十七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国际传播奖。电影如中国首部抗击新冠病毒的电影《最美逆行》,以及《疫战》《一呼百应》《一车口罩》等网络电影均受到广泛关注。2020年全年中国电影总票房204.17亿元(约31亿美元),首次超越北美(如图1),排在全球第一[5]。2021年,中国电影市场总票房472.58亿元(约73亿美元)[6],票房仍排全球第一。

2021年的国内院线影片中,抗疫电影取得不错成绩,《中国医生》《穿过寒冬拥抱你》分别取得13.28亿元、9.36 亿元的票房成绩。但是,两部影片在海外院线的票房成绩并不理想。《中国医生》在新西兰仅有2.5万美元票房,在澳大利亚仅有1.8万美元票房。2021年12月31日上映的影片《穿过寒冬拥抱你》,至2022年8月1日,在新西兰仅获得1.1万美元票房,在澳大利亚获得1.3万美元票房,英国票房仅有2143美元(见表1)。包括同年国庆档战争题材影片《长津湖》虽登顶中国影史票房榜第一,但在北美的票房仅有34.2万美元[7]。整体上,国内电影“走出去”的形势并不乐观,国外观众对中国抗疫电影的票房贡献、互动讨论等方面均与国内有着较大落差。

除了票房层面,国内电影“走出去”面对着不少固化的问题。不同国家文化结构具有差异性,观众存在价值观、历史和审美等方面的不同,国内电影在对外传播中常出现“文化折扣”现象,且易被国外电影市场“边缘化”。长期以来,一些讲述中国“集体主义”精神以及“爱国主义”价值观的电影被“标签化”“污名化”,国内电影传达的价值观难以得到很好的认同。此外,在欧美电影市场中,美国电影占据主流,他国电影市场份额小,在海外观看中国电影的受众也主要是亚裔,在海外网络传播平台的在场率与触达率也远远不够[8]。从目前的抗疫电影中,可以看到影片以共同体叙事的方式对国家形象进行着建构,对后疫情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进行回应。这在对外传播过程中,使国外观众更好地接受和理解中国传达的思想,助力于打破国产电影被“边缘化”的困境。后疫情时代抗疫电影的传播,更需要加强与国外观众在情感、思想和价值观上的深层次沟通交流,达成情感和认知上的共鸣。

二、用共同体叙事讲好

中国抗疫故事:刻录记忆、达成共情

“共同体”是一个社会学的概念,自古希腊时期的亚里士多德起就有对“共同体”的讨论。斐迪南·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一书中,指出共同体是建立在本能、习惯、共同的思想和共同的记忆上的统一体,强调“相助”和“人情味”[9]。在与媒介相关的讨论中,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指出,共同体中的成员多数是分散的,他们相互之间没有个人联系,不过他们可以通过媒介来“想象”出一种把他们联系在一起的整体[10]。指明世界发展和人类未来前进方向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当下讨论的热点,电影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媒介之一,国内亦有将电影与共同体结合的创新理论的提出。国内学者饶曙光等人讨论提出电影“共同体美学”以来,相关的研究正在逐步拓展深入。

(一)共同体叙事的特征:聚焦于“人”,强调“共情”

在疫情常态化的复杂国际环境下,中国故事的传播既要立足于本土,传播中国的声音,又要与不同文化结构之间的人互通交流,达成认知上的共鸣,需要在情感上下功夫。人类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共同体,共同体生活需要以情感为动机,主体通过记忆和良知感知到自己与他者相互关联的状态,并在本质意志上相互肯定。在共同体中,“爱”是永恒的情感主题之一,支撑人类这个命运共同体渡过无数历史劫难的, 是让人与人之间紧密连接的爱[11]。因此电影在讲述故事时,需要一种适合后疫情时代下人类情感需求的叙事方式,表现人类共同的价值观以及“爱”这一情感主题。

“共同体叙事”方式为后疫情时代的电影提供了新路径。电影“共同体美学”由学者饶曙光等人于2018年讨论提出,立足于“我者思维”基础上的“他者思维”,在文本层面倡导“共同体叙事”;“共同体美学”整体上聚焦于人物、人性、人心、人情,实现共情、共鸣和共振的价值[12]。后疫情时代,这个理论兼有中国特色、国际视角,对于后疫情时代电影的国际传播有理论和实践上的支撑。共同体美学包括了情感、思想、价值观共鸣[13],抗疫电影运用“共同体叙事”方法,关注疫情中的人性、生命和爱,对于电影这种视听结合的“直白”语言来说,能够与不同文化结构中的观众达到情感、认知上的共情。

电影的共同体叙事中体现出共同体美学的“尚同”“存异”“崇和”与“共美”[14]几方面的特点。目前的抗疫电影,如《中国医生》和《穿过寒冬拥抱你》的故事文本、声画、时空呈现均体现出强调共同性的“尚同”,包含疫情下中国普通个体之间的丰富情感,个体对社会的奉献,以及国家“生命至上”的理念。但两部电影又有差异性,《中国医生》将国际层面的人道主义援助合作展现出来,角度较为广泛;《穿过寒冬拥抱你》对于普通人的形象塑造更加立体。最终,具有相似经验和价值观的观众卷入自身情感,达到与电影共情的“共美”体验。

聚焦于“人”,强调“共情”的重要性还在于抗疫电影在“走出去”的过程中,难免会在价值观、审美风格等层面与国外观众形成碰撞,在处理这种跨文明关系、跨文化交流的人文活动时,我们应最大限度地注意到“人文关怀”和“主体感受”[15]。抗疫电影中的“人文关怀”和对于普通民众的生存表现,是寻求与不同文化中受众的共同性和接近性“共鸣”。《中国医生》中,新冠患者“小文”在医护人员的帮助下生下孩子,新生命的诞生在新冠危机中寓意着希望和爱,捐献遗体的普通人是对新冠病毒研究的奉献和大爱。《最美逆行》展现出疫情下铁警和医护坚守奋斗的爱情故事,《穿过寒冬拥抱你》也以普通武汉市民在疫情下守望相助的爱为主题。这些电影故事展现出来的普通人群像,背后是中国人一脉相承的真善美,是家国天下和负责任精神的体现,以人为本才能更适应对外传播。

(二)个体-国家-人类抗疫的共同体叙事:记忆过滤与情感共同体

共同体叙事方式对“人的情感”的关注,还需要重视“共同记忆”对唤起情感、建构情感共同体的作用。作为传播媒介的影像在某种程度上是一部“记忆的过滤器”[16],情感与记忆相互作用,但电影最终要通过在叙事中选取记忆、唤起记忆,以达到与观众情感的共鸣。在2003年“非典”之后,电影如《惊心动魄》《让我们记住》《非典人生》,电视剧《没有硝烟的战争》《21天》,纪录片《非典十年祭》等对这一段“非典”记忆中人的行为和社会心理状况进行描绘,再现灾难来临时人性的光辉和中华民族的大无畏精神,凝心铸魂,建构着中华民族的情感。后疫情时代,电影共同体叙事方式能够储存和唤起不同主体的记忆,建立起紧密的情感连接。

抗疫电影中体现的是中国的、世界的记忆。抗疫电影《最美逆行》《中国医生》《穿过寒冬拥抱你》等影片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普通人物,或是有原型报道的故事,影片交叉切入个体、国家、国际社会层面主体的记忆,更关注人类共通的情感表达。电影里再现疫情下中国社会和大众生活的真实情况,以小见大,关注医护人员、快递员、保洁工、教师等多种群体。叙事强调武汉、广州、北京等地点空间,使用武汉、上海等地区的方言,多以疫情发生的线性时间为线索,以时间和空间的接近性唤起观众记忆,建构起国家和社会的一体情感。

在《中国医生》中还强调了疫情的全球性,片中再现武汉封城的措施、中国—世卫组织新冠肺炎联合专家考察组的工作,以及中国医疗专家组对国外的支援合作等记忆,展现出在这场全球危机中,中国向国内外公开、透明、负责任的态度和以实际行动世界抗击疫情做出的贡献。同时,也凸显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应对这场全球危机中更加紧密,不可分割,生命和爱的主题表明这是属于世界的记忆,人类在一个抗疫情感共同体里。

三、抗疫电影对外传播

新启示:故事、价值与合作

国内疫情题材电影中,如《中国医生》《穿过寒冬拥抱你》,在票房和口碑上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中国医生》对武汉抗疫情况进行了真实的还原,对救治过程的展现十分专业,对医护群像的刻画生动全面,《穿过寒冬拥抱你》的视角则更加广泛,着眼于退休医生、厨师和快递员等普通人在疫情中的团结和普通人之间的爱情故事。但这两部“走出去”的抗疫电影的国外票房成绩和口碑并不乐观。如《一车口罩》《战疫之疯狂的口罩》等网络抗疫题材电影并没有取得较好的平台播放效果,国内的网络讨论也很少。抗疫电影在国内上映和待播的数量较多,“走出去”的院线电影雖然在国内影响力较大,但其对外传播的现状,以及和国外影片进行对比来看,还有进步空间。

(一)深挖故事,突出差异

国内抗疫电影数量较多,但质量参差不齐,故事同质化,个性和差异不够鲜明。不少影片对抗疫故事的挖掘不够深入,故事内容和叙事切入角度多有重合,反思性、启发性不足。如《最美逆行》的故事线索较为单一,电影主角是铁警和医护,片中对角色的塑造过于模式化,结尾仓促。《中国医生》和《穿过寒冬拥抱你》对“生命”的表现都使用了普通人“怀孕”的故事,且在刻画外卖骑手时亦有外形和行为逻辑上的类似。其余网络抗疫类电影如《一车口罩》《战疫之疯狂的口罩》等亦有相似的“口罩”中心叙事角度。

对比国外的几部疫情主题电影,《援助》将视角聚焦于第一波新冠疫情中受到极大冲击的英国护理中心。其社会背景是在疫情中受到冲击严重的英国护理院,有超过1.9万名护理院居住者因新冠死亡。《援助》展现出疫情中公共卫生部门和英国国家医疗服务体系的问题,展开对“人权”和社会平等的追问,留给观众思考的空间更大。

美国2020年的电影《鸣鸟》,则将故事建构为2024年冠状病毒23号(COVID-23)肆虐下的美国社会,讲述小人物在危机下的不屈反抗,融合动作、惊悚元素,使其与其他疫情主题电影有很大的差异。但是,《鸣鸟》依旧还是模式化的故事片表现手法,包括对“最后一分钟营救”的技巧运用,以及老套爱情的呈现,没能使电影从感官刺激和娱乐层面上升到疫情下人的生命和共同情感的讨论,很难与观众达到深层次上的认知共情。

韩国电影《无接触》以爱情为主题,将视角放在普通人的生活和爱情上。片中体现出“扩大社交距离,减少外出,留守家中”等疫情防控元素,凸显出抗疫中的集体主义精神,对于我们国家观众而言是很好理解和共鸣的。总的来看,国外目前在疫情主题电影的故事讲述中,视角均以危机下普通人的生活为主,但对社会的思考角度各不相同,亦能够表现出疫情对小人物的影响以及小人物的奋斗和拼搏精神。因此,我们的抗疫电影可以汲取国外电影在疫情思考角度上的优点,强调共同性的同时,也能凸显差异性,在叙事中突出小人物的个性和能量,同时又能平衡好人物与社会、国家的关系。此外,也要给观众足够的思考空间,给社会带来建设性的意见,使故事与国内外的观众达成情感、认知共情。

(二)价值观立体呈现

在对价值观的处理方面,真正的共同体美学首先应体现为价值内涵的建设,在叙事上需要协调国家共同体想象、社会共同体想象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想象之间的关系[17]。《中国医生》征用“集体主义”“中华民族”“中国人民”“人民群众”“国家”“全国”等要素进行国家共同体和社会共同体层面的叙事,牢牢连接起中国人民和国家。虽然片中亦出現如“世卫组织”“国际社会”“援助他国”等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元素,但是整部片子在叙事中所体现出来的元素依旧较为短缺,多作为片中的画外音和图片形式短暂出现,没有对中国与国际社会的互动进行更详细的视觉呈现,对中国在疫情中的国家形象、价值取向的建构不够立体全面。

《穿过寒冬拥抱你》更多从各行各业普通人的角度来达成社会层面的共同体,价值体现聚焦于普通人的爱情和个人对于社会的奉献精神,但对和平、发展等人类共同价值的建构不足。对于国外受众来讲,他们较难理解这些普通人角色的集体主义奉献精神。这些抗疫电影“走出去”没能取得较好的效果,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不同文化结构中价值观的差异,以共同体叙事方式来讲述中国故事时,需要融洽国家、社会、人类共同体等层面的价值观。国内抗疫电影需要与观众达成无关乎国界的共鸣,在故事中强调人类共通的情感和价值观,传达中国抗疫中生命至上、以人为本、平等的价值观和对世界负责任的态度、经验,从而与国外观众达成比情绪共情更具深度和持久性的认知共情。

(三)对话合作,故事共享

在抗疫电影国际合作以及传播平台的打通上,疫情冲击下的电影更加注重利用网络平台传播,在“走出去”时也要把握住“云传播”时代的话语权。电影在宣传过程中,需要加强交流互动,注重培养国外社交平台上的意见领袖,加强国外影视层面的意见领袖对中国的了解和观点的分享。同时,叙事时也要结合国外受众的审美风格需求,突出中国抗疫类电影的建设性和经验性,增进不同文化之间受众对电影中人性关怀的理解,“走出去”时能更好地结合语境将其转化为不同文化受众易于理解的表达,推动抗疫电影更广泛的讨论和传播。

此外,“共同体美学”理论包含和合思想,在具体的共同体叙事中亦要突出其倡导的合作共赢理念。针对国内在“人类共同体”层面抗疫故事挖掘的不足,可以与国外合作讲述抗疫故事,将中国疫情以来进行的人道主义国际援助、与他国互帮互助的国家合作层面、民众合作层面的抗疫故事呈现出来。通过国内、国外的合作,“既开放自信也谦逊谦和”[18],国家与国家之间共享共赢,一同讲好属于世界的故事。

四、结语

后疫情时代的抗疫题材电影在国内受到欢迎,“走出去”的成绩却不乐观,通过对比国外疫情题材电影,国内的抗疫题材电影还需要在叙事内容和角度、价值观处理、宣传与合作等方面下功夫,讲好中国抗疫故事。电影可以通过“共同体叙事”方式来与国内外观众达成共情,扩大中国的声音,更加主动地把握话语权,提高中国文化和价值观的影响力。抗疫电影讲述的共同体故事,既能体现中国人的精神,也能为人类提供中国优势和抗疫建设性的经验价值。未来讲好抗疫故事,还需要拥有更加开放、相互借鉴、共同进步的共同体精神,需要与他国一道合作讲述民间层面、国家层面的抗疫故事,以记录属于这个时代的、中国的、世界的好故事。

参考文献:

[1]刘云舟.想象与过度想象:论影视传播与民族想象共同体[J].新闻大学,2015(3):52-57.

[2]胡黎红,蔺晚茹.从“印度故事”看“中国故事”[J].当代电影,2017(1):70-73.

[3]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211.

[4]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EB/OL].[2021-12-15].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19153864056001912&wfr=spider&for=pc.

[5]尹鸿,孙俨斌.2020年中国电影产业备忘[J].电影艺术,2021(2):53-65.

[6]青岛新闻网.2021年全国电影票房472.58亿元 全年总票房全球第一[EB/OL].[2022-01-06].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21156150906266301&wfr=spider&for=pc.

[7]猫眼专业版电影票房.https://piaofang.maoyan.com/dashboard/movie.《中国医生》《穿过寒冬拥抱你》《长津湖》国内外票房数据均来自猫眼票房专业版。

[8]黄会林,黄昕亚,祁雪晶.中国电影海外网络受众接受度的实证研究——2021年度中国电影国际传播调研报告[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2(1):74-81.

[9]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 纯粹社会学的基本概念[M].林荣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10]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M].吴叡人,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11]刘永昶.在绝望与希望之间——析瘟疫题材电影的速度与时空[J].电影评介,2020(6):12-15.

[12]饶曙光.观察与阐释:“共同体美学”的理念、路径与价值[J].艺术评论,2021(3):24-33.

[13]饶曙光.实践探索、理论集成与传统承继——再谈共同体美学的三个维度[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20-28.

[14]张经武.电影共同体美学的要义及其与中国文化传统的联系[J].当代电影,2021(6):29-35.

[15]费孝通.“美美与共”和人类文明(下)[J].群言,2005(2):13-16.

[16]李娟.影像媒介叙事中的民族集体记忆建构——以四部“南京大屠杀”题材的电影为例[J].中州学刊,2013(9):166-171.

[17]鲜佳.共同体美学的多维想象——基于近年国产影片发展趋向的分析与反思[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39-49.

[18]习近平: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EB/OL].[2021-06-02].http://www.qstheory.cn/zhuanqu/2021-06/02/c_1127522386.htm.

作者简介:陈盼,云南大学新闻学院传播学硕士研究生。

编辑:雷雪

猜你喜欢

后疫情中国故事
“后疫情”时代的产业链变局
人民币国际化面临“后疫情”机遇(经济茶座)
特朗普强势开启“后疫情”竞选集会
“后疫情”时代河北省智慧政务系统建设思考
“后疫情”时期,关于教育问题的几点思考
“后疫情”时代,中国自行车产业的蓝图与现实
讲好中国故事的几个路径创新
移动互联时代,如何讲好奥运里的中国故事
世界最大童书展,“中国故事”升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