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疫情”时代的产业链变局

2020-07-20姜红德

中国信息化 2020年6期
关键词:后疫情产业链全球化

姜红德

目前全球制造业的产业链非常分散,一旦出现突发情况,供应链的制约将会成为整个产业的瓶颈,影响到经济和社会的稳定运行。这次新冠肺炎的暴发,佐证了这一点。随着疫情的终将被控制,“后疫情”时代的产业链问题会得到人们的重视,目前已经有很多国家在稳定和强化产业链方面出台了多种措施,这些将会从根本上影响到全球产业链的走势。

全球产业链转移明显加速

在这次疫情暴发之前,全球产业链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重要阶段。

第一阶段(15世纪-17世纪):15世纪造船业的发展以及火药、指南针的出现开启了大航海时代,欧洲诸帝国以殖民地为基础建立起全球供应链,以农副业与手工业为主导产业,西班牙、荷兰是当时经济全球化的引领者。

第二阶段(18世纪-1914年):18世纪末英国成为全球霸主,号称“日不落帝国”,通过两次工业革命实现了产业的替代升级,经济全球化的主导行业也升级为工业制造业,法国、德国等也是当时经济全球化的引领者。

第三阶段(1946年-2020年):大萧条和两次世界大战导致全球化阶段性停滞;战后全球化重启,在1989年冷战结束以及科技革命推动下,全球化进入高峰,主导行业为电子、汽车、机械等,引领国为美国。在全球化的带动下,中国等发展中国家承接了欧美日韩等国家的制造业转移,成为了全球制造业中心。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减缓了全球化的进程。包括美国、日本等传统制造强国纷纷提出了“制造业回流计划”,包括苹果、通用汽车等企业都将一部分产能转移到国内,这波“回流”逆转了之前全球产业按照“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 ”的顺序更迭,一部分制造业产业链正在发生转移。一些国家政府提出鼓励制造业回流,甚至考虑对企业的“搬家”费用给予补贴和支持。

产业链协作是经济全球化的结果,一方面它能带来高效率和低成本,另一方面一旦遇到突发事件,也会造成供应关系紧张。很多观点认为,产业链分工协作实际上是一把双刃剑。2020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医疗设备产业链受到了巨大的考验。即便是美国这样的制造大国,在呼吸机等关键设备的关键零部件方面,仍难以获得充足的原材料进行生产。为了保障美国病患能够用上呼吸机,以福特、通用为代表的车企接到美国政府的指令,开始生产呼吸机。但是在供应链全球化的今天,这些企业短期之内只能和传统医疗企业合作,利用他们的资源进行生产。

為了提升对产业链的控制权,在疫情的影响下,各国开始强调“自主可控”:涉及民生以及国家命脉的战略产业重要性提升——3月12日,法国明确表示“计划取回民生医疗行业控制权,将其置于市场规则之外”;3月31日,特朗普表示要“把美国建设成为一个全面独立的、繁荣的国家:能源独立,制造业独立,经济独立,国界主权独立”。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以医疗、能源等为代表的关键领域的产业链重组,即将拉开新的序幕。

确保产业链安全、稳定

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如何确保疫情下的产业链是安全和稳定的,这实际上是大家都关心的话题。

面对挑战,中国及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稳定产业链供应链。在外贸领域,政策从外贸融资、出口信保、出口退税等多方面发力,全方位为外贸企业纾困;在生产领域,政策从放开货运物流限制,打通原材料、零部件等供给渠道入手,加强区域之间上下游产销对接,力促企业复工复产。

目前,中国的工业、经济正在快速复苏。一个可以观察的指标,是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5月为50.6%,连续三个月处于扩张区间。另一个可以观察的指标是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虽然1~4月份我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4.9%,但4月份实现了同比实际增长3.9%。5月份的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预计可能还会(更)好一些。

工业和信息化部运行监测协调局副局长何亚琼介绍,为确保供应链的稳定,工信部向7个省派驻了30多名联络员,抓重大项目、抓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实现“一条龙”复工复产。聚焦重点产业链,实时跟踪调度130余家龙头企业,带动上下游60余万家中小企业恢复生产。下一步,何亚琼表示,工信部将继续加大工作力度,保证产业链供应链稳定。

中国经济最快复苏,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起到了关键作用。最近发布的毕马威的报告认为,在全球化分工和协作的过程中,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优势非常明显,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中国的工业体系完整,产业链基础深厚。目前中国拥有41个工业大类、207个工业中类、666个工业小类,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所列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其次,成熟的基础设施、强大的运输配套能力,是企业投资选址的基础考量因素,也是支撑产业发展的关键;同时,中国拥有大量高技术劳动力。在2009年至2018年这10年中,中国国际专利申请数量占全球比重从3.7%提升到21%。高素质、高技能、高创造力的劳动力供给有助于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高新产业长期发展,提升全社会劳动生产率。

当然,疫情也暴露了我国制造业产业链上的一些“短板”:关键领域核心部件的卡脖子问题、中小企业的抗风险能力比较弱、一些领域的基础设施还有待加强。通过梳理产业链上的这些薄弱环节,我们接下来就要进行有针对性的“补缺”。

补短板,“新基建”如何影响产业链?

当前,全球经济产业链在转移的同时,也在向数字化升级发展。目前中国在5G、高铁、数据中心等领域的优势,可以帮助补齐在产业链上的先天不足。

2020年3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提出,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简称新基建”)进度。4月份,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首次明确:新型基础设施是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信息网络为基础,面向高质量发展需要,提供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其中,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占主体部分。

5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上提出,要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及其他各方面创新,加快推进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更多新的增长点、增长极,着力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培育新形势下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在全球产业链深度融合的趋势之下,“新基建”会如何进行“补缺”?以5G为例。在3G、4G时代,我们还是以“从跟跑到并跑”的策略为主,随着中国5G商用时代的开启,加上华为、中兴通讯等中国企业在5G专利领域处于领先地位,未来也许我们能够在移动通信产业链上处于“领跑”地位。当然,在国际产业链上的竞争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华为等企业的突围之路必将任重道远。

近年来我国工业互联网发展很快,工业互联网最大的好处就是具有平台化优势,可以把以前需要每个企业独自投入的信息化和数字化转型成本大幅度降低,例如,工业互联网平台上有很多轻量级应用,企业可以通过这些云上服务大幅度减少硬件投入。一旦成本降低,中小企业的数字化水平会得到大幅提高,这会整体提升我国数字经济影响力。

据工信部最近公布的消息,中国将在2020年形成1.2万亿元的“新基建”投资规模,投入在5G、大数据、云计算等领域。可以预见,“新基建”将从减少产业数字化成本、掌控标准等方面带来产业链的变化。如果能够抓住这些机遇,我们在全球产业链上的地位有望得到大幅改善。

猜你喜欢

后疫情产业链全球化
推进内蒙古产业链现代化的思路和举措
长三角人工智能产业链联盟成立
人民币国际化面临“后疫情”机遇(经济茶座)
特朗普强势开启“后疫情”竞选集会
“后疫情”时期,关于教育问题的几点思考
“后疫情”时代,中国自行车产业的蓝图与现实
马云 阿里巴巴集团创始人 协助中小企业全球化
从全球化、逆全球化到有选择的全球化
“一带一路”是实体经济的全球化
重庆将重点打造千万亩产业链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