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班级小团体“正面引导”策略
2023-08-03吴雅琴
吴雅琴
在班级管理中常常会发现学生因兴趣爱好、学习成绩、家庭环境等因素主动围聚。这样的块状分布,如果成员组合能长时间保持,就会成为一个小团体。小团体往往会影响班级氛围的建设,教师应细心观察、合理引导,使小团体推动班级氛围的建设和学生的健康成长。
校园里、班级中,几位学生围聚在一起聊天、玩游戏;课堂教学中,分组合作时,学生舍近求远,寻找同伴的行为;放假期间,公园里,三五同伴追逐嬉闹……块状分布成为学生生活的现象之一。这种块状分布可称为班级小团体。在班级小团体中,有一边跳绳一边唱歌的,有随时讨论学习的,有追逐中随口跟一句不文明语言的,有鼓动同伴排斥同学的……一个个小团体都有明显的儿童文化。以上情况可能是学生的兴趣爱好、性格脾气、学习成绩、情感需要、家庭环境、社会关系等影响学生的选择。从各种表现来看,儿童文化并不都是正面的。班级管理应是为学生建立良好的班级氛围,促其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那么,在班级管理中,教师应该运用怎样的方式进行正面引导呢?以下是班级管理实践后的思考。
一、中心分散法,认识自己
“你和我又不是一个级别的。”这是一位来自双亲家庭的,父母有较好收入的女孩向同学表达的。这位学生从入学以来一直是班长,成绩在班级中、年级中均显优异,且父母重视学习结果。其说话的对象或是外省积分入学的学生,父母是工人,成绩中等或中上水平,本人缺乏自信;或是外省定居,经济条件与其比较有些许距离,父亲无固定职业,母亲是公司职员,本人爱好广泛;或是本地户口,父母是工人,本人学习较弱。如此比较,该生在小团体中获得了优越感。只是这份优越感是否能满足该生的内心需求,其与同学们共同构成的小团体是否能一直呈现融合的趋势,推动小团体成员共同成长?回答为否。该生母亲叙述,该生居家完成父母安排的作业时,突然放声哭泣,抱怨为什么自己一直要写作业,一直要学习,别人都可以玩。不管是怎样的家庭,孩子的心理或多或少会受到原生家庭的影响,可能趋向负面。那么,在小团体中的优越感与在家庭中的疲惫是矛盾的。其次,小团体成员在聊天时,曾多次提起“你和我又不是一个级别的”这句话,存在不满情绪。也就是说一位学习勤奋、成绩优异、日常表现优秀的同学并不能在小团体中成为构建小团体良好氛围的导向者。何时不再提起这一句话?在某次期末测评中,小团体的某一成员以三个A++的成绩超越了该生。该生在此次结果后,有很长一段时间情绪是不稳定的,特别是学习、生活中容易忽略一些小细节,如从来不会出现的错别字接二连三地出现。 其实,在这个小团体里每个成员在班级中很多方面都比较凸显,如何使该团体在班级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每个学生都是平等的,教师应发现学生的优点,帮助改善其缺点。A学生成绩优异,善于写文章;B学生兴趣广泛,会舞蹈、主持、画画,活泼灵动;C学生自控力强,更能使同学们信任;D同学能适时提醒,恰到好处。所以A同学在各类征文活动中获奖,老师就在晨会上宣布,将文稿张贴在学习栏,供同学们阅读;六一儿童节、班级活动交由B同学安排、主持;C同学在老师的鼓励和帮助下成绩稳步上升,与A同学不相上下,且自控力强,获得同學们的信任,在班级秩序管理中担当重任;D同学善于发现僵局,幽默化解,或是经老师提醒,重新打开沟通渠道。于是整个班级的中心从一位班长平均分布至四位队长。四位队长负责主要任务时,其他三位学生辅助,有商有量。四位队长对自我有了新的认识。他们能发现自身的长处,也明确自身尚需进步的方面。班级里的学生不再唯班长意志,有意见不表达。一个优秀、共同成长的小团体更新了导向,小团体成员互换中心,又互帮互助,以这样和气、向上的氛围推动班级氛围的建设。
二、心灵沟通法,平衡需求
“老师,我从老家赶过来拿些东西,马上就要回去,你能把董XX带出来,我带他出去玩玩吗?”这位母亲没有与孩子父亲商量,也并不考虑孩子当天的学习,直接向老师提出想法。老师给出合理理由后,其母退缩了,要求把孩子领到北门见一见。孩子听到母亲来了,眼睛红了,低下头,他告诉老师半年来只与母亲通过电话。他与奶奶同住,父亲傍晚有时间会来聊聊天,并为其提供了一台手机。从其本身出发,这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呢?他懂礼貌,见到老师总问好。他细心,教室里脏乱,他总会主动打扫;交上来的订正作业,摆放凌乱,他总是第一个发现,并整理。他爱家人,会心疼奶奶,要求自己上下学,因为奶奶总要匆匆忙忙地接回他再煮饭……他有很多优点。“你们班有几个学生,我看到好多次了,骑着自行车在路上横冲直撞。”一询问,其中就有董同学。社会实践活动,全班两位学生不参加,其中也有董同学。因为和zh同学商量好去公园骑自行车。一个下午,zh同学说不舒服,请假回家。董同学不到三分钟也立即说不舒服,要请假。原来两个孩子商量好都回家,手机上组团打游戏。zh同学父母是工人,晚上八九点下班,该学生长期与爷爷奶奶居住,半夜可以玩手机游戏。其余学生呢!Z同学母亲主要负责弟弟的事务,父亲主要负责Z同学的事务,父母常会发生口角,分工明确;D同学父母和奶奶要么是宠溺,要么将他独自、长时间留在家里,幼儿时期便是如此,该生有多动表现;L同学父母做生意,对其学习基本持放弃态度,该生放学后经常独自用餐,多是外卖。 这些学生的共同特点是:其一,父母没有时间陪伴、观察、教育学生,且缺乏科学的教育方法;其二,学生本人缺乏自控力,学习与玩,自然选择后者;其三,学生本人学习基础薄弱,对学习缺乏信心,更容易放弃。既然学习上基本无压力,也就会有更多的空余时间。如何让时间更有趣?那就成团玩耍。如此的小团体隐患较大,如何调整呢?首先联系家长,从担心孩子安全的角度出发,以横冲直撞地骑自行车开篇,以未满12周岁不得骑自行车的法律为约束,家长明白应该阻止孩子的行为。其次,从骑自行车事情出发,让孩子明白家校一线,更加听从学校教育。Z同学因父亲的监督退出了小团体。然后寻找突破口。内心柔软的孩子总是更容易突破。更何况是一位诚恳、有着强烈自尊心的孩子,董同学便是。在其相约身体不舒服,请假回家打游戏后,马上联系其奶奶。“你看奶奶,她年龄大了,从家里走到学校多累。”奶奶一起教育,孩子回到班级。平时,老师经常观察董同学,给予生活上的帮助,相应弥补母亲缺失的这一部分。其座位的四周安排的是比较文静、内向的孩子。其学习基础尚可提高,所以先在学科基础知识方面给予信心。“我知道我没你们好,但是我会努力的。”这是董同学留在随笔里的话,成长的决心在他身上再次萌芽、长叶。D同学智商很高,经常上课捣乱或是下课制造事端,常是寻求教师和同学的关注。所以教师家访,建议家长在孩子放学后陪同其运动、聊天等,每天至少坚持一个小时,教师也经常进行家校联系。同时,学校里尽量减少关注,引导其处理事情、与同学沟通的方式方法。家庭里的心理需求不应完全转移到学校。每个人都有四种基本心理需求,需求平衡,孩子才能更好成长。一个个成员不再关注原来的小团体,走向的是其他的同学,这便是成长的开始。
三、实践锻炼法,调整心理
“老师,我刚刚问他了,他不敢跟你说。”这是家校沟通中经常遇到的一句话。日常的班级管理中也经常会遇见这样的避而不谈。老师把学生带到办公室,询问回家作业没有完成的原因。学生回答忘了。老师问为什么会忘了,回到家在做什么?学生开始哭泣,接下来,不管怎么问,都不会再回答。教师鼓励学生在家里要复习知识,默默词语、读读课文等都可以;写作业的时候,书写要一笔一画,越写越潦草就说明态度不端正……学生一个劲儿地点头,一个劲儿地表示听明白了。接下来照旧。课堂上也常常出现教师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情况。教师提醒学生在课堂上要多交流,老师欢迎积极交流的学生,不要害怕说错,愿意交流就是爱学习的表现。交流可以训练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加深对文章的理解。然而一节课也就固定的几位学生会主动举起手。有几位学生什么时候会举手呢?老师一对一沟通后,会主动交流一两次;家校沟通,家长与其谈话后,会主动交流一两次。“老师,不知道为什么一二年级的时候经常会举手的;三四年级的时候,也没听老师说不交流;怎么到五六年级就不说话了。我们也很纳闷。”在成长的过程中,孩子的心理逐步发展,小学低、中、高三个阶段不能比较,却能大概判断出孩子的心理发展趋势。四年级的学生开始有自己的思想,主观意识逐渐增强,不受成人的控制,产生叛逆心理。所以為什么不敢说呢?是理由不充分,觉得老师会驳回;是性格内向,害怕与老师沟通;是更加信任家长,觉得告诉家长更有安全感……为什么老师鼓励后,照旧呢?是不想改变,还是缺乏坚持、刻苦的精神?每个人的心理、思想、看法都不同。可是往往这一批学生要么在班级各个小团体里穿梭,影响力较强;要么像一个隐身人,不参与班级任何事务,以“不参与”的行为无声无息地影响着部分动摇的心。那么老师要怎么做呢?安排学生分组合作,将这些学生分散到各组,安排其负责活动中的记录、汇总等工作,简称记录员。不需要表达,却要接触小组中的每个成员。如语文的习作会安排学生走进大自然,观察一种自然现象。两个任务完成后,各组记录员调换,使记录员接触所有同学,减少记录员在班级中的陌生感。接着,校园内的综研小组和演唱、舞蹈等活动,根据其特长和意愿,推荐参加,打开他们的小世界。校园内有社会实践场地,是田园耕种,老师安排这几位学生参与此项社会实践活动。活动中,根据季节种植植物。从培土、播种、锄草、撒肥料到丰收,学生亲力亲为,感受劳动的不易和丰收的喜悦。在劳动中调整心理状态。心理学认为,对儿童来说,家庭发挥着五个机能:提供基本需求,鼓励学习,形成自我尊重,促进友谊,创造和谐性和稳定性。家庭对于儿童是无可替代。小学的六年时光,除了与生俱来的秉性,童年经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的行为习惯和自我价值感,这些东西被看作是性格的一部分。也就是说童年所受影响的总和来源于父母和其他重要的相关人物。家庭,在儿童的成长中起关键作用,学校是家庭的辅助。老师要因学生特点而采用不同的引导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