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赋能传统文化影视节目的视听传播
2023-08-03雷雪
□雷雪
5G 技术为视听传播赋能
5G 技术即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具有传输速度快、延时率低、传输稳定、连接广等优势,可以同时承载海量用户,为用户带来高网速、广范围、低延迟和大宽带的技术体验。对于视听传播来说,传输速度的大幅提高意味着影视节目的生产和传播效率将显著提高,影视形态也将实现创造性发展。此外,5G 技术的飞速发展拓展了信息传播的应用场景,对影视节目生产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以用户场景为核心,创新信息的内容形态和传播模式。[1]5G 的应用为传统文化更高质量的视听传播提供了新的机会,《数字敦煌》《中秋奇妙游》等高质量传统文化影视节目就是5G技术在视听传播领域的绝佳应用。
5G 赋能传统文化影视节目视听内容生产创新。一、生产方式创新:多技术整合创新生产手段。过去受限于技术条件,传统文化影视节目的生产和表现方式都很单一,比如央视戏曲频道和央视农业频道的《乡土》栏目等。5G 技术被引入传统文化影视节目的内容生产环节后,拓展了内容生产的边界。凭借5G 强大的数据传输处理能力和大宽带优势, 传统文化影视节目的制作和渲染可以在性能更强更稳定的“云端”完成,解决了过去高成本的影视终端和渲染能力不足的问题。例如,2021年网上火“出圈”的河南春晚节目《唐宫夜宴》,借助5G 强大的数据传输处理能力,以河南博物馆作为创作背景,将歌舞置于博物馆场景,拍摄出大量视频素材存储在云端,在后期制作时大量使用3D 建模、渲染和情景转换,全景化、立体化展示唐宫仕女赴宴全貌,重现了大唐的繁华景象,给予受众绝佳的视觉体验。
二、形态创新:VR 直播、AR 在线包装与全息影像的应用。5G 的大带宽和低时延, 最大程度地支持VR 视频高速运行、实时回传、编辑和分发等过程, VR 直播成为现实。[2]2020年央视用VR 技术实现故宫全景直播,观众通过央视频APP 就可以进入直播进行实时全方位参观。未来,在5G的支持下,VR 直播将成为传统文化影视节目创作的常态化操作,将进一步扩大其视听传播范围。
“超高清+AR 在线包装”对视听传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其对网络环境的敏感度需求极高,而5G 的高速传输刚好可以满足这一点。[3]在2021年央视春晚舞蹈节目《只此青绿》中,虚拟技术创造的《千里江山图》在屏幕上徐徐展开,3D 技术渲染出的青山、云海、绿树和现场的物理空间环境共同创造出“超真实”的视听效果,科技感与现实感的结合满足了受众对于《千里江山图》的想象。“5G+AR 在线包装”摆脱了现实环境的束缚,实现了虚拟与现实的双向互动,同时也为影视节目的视觉设计与场景建构创造了更多可能性,创新了传统文化的表达形式。
5G 支持下的“全息幻境”技术(又称为虚拟成像技术),能打造出“超真实”的世界,带给用户“超真实”的体验。[4]5G技术通过独特的成像处理技术可以调动受众多维度的感官,让受众完全沉浸在全息幻境中。央视推出的文化类节目《典籍里的中国》,里面的270 度环幕投影舞台就是在5G技术的支持下搭建的,通过甬道让历史场景再现,并融入现实空间。借由5G 支持下的AR 技术和实时跟踪技术让历史和现实交织融合,打造出沉浸式场域,帮助受众建立传统文化“想象共同体”,唤醒大众关于传统文化的记忆。
三、媒介创新:万物互联。5G 的到来让移动和通信不再专属于智能手机,互联网的接口可以是任何终端,万物互联将成为现实。在此基础上,用户可以融入虚拟世界,场景化将成为5G 媒介的主题,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采集用户场景信息,5G 支持媒介利用物联网终端和定位系统采集用户当前所处的场景,针对特定场景为用户精准推送相关影视内容。例如,如果定位受众目前使用移动手机上网,那么就可以为受众推送碎片化的传统文化影视内容,满足受众便捷化、碎片化的观看需求。如果定位受众正在观看电视,那么可以通过电视终端直接推送。其二是媒介本身作为内容信息发布平台,可以向其他智能终端提供信息服务,构建场景内各类终端装置的信息发布集成平台,传统文化影视节目的分发与反馈都可以通过集成平台来完成。
5G 升级传统文化影视节目视听审美体验。一、高清流畅,高速稳定:提高视听品质。在3G/4G 时代,网络的连接性较差,网络传输速度慢且网络延迟性高,传统文化影视节目直播中容易出现视频延迟、声画不同步等现象,导致用户等待时间变长,破坏用户体验和节目效果。而5G 则能实现直播视频与用户的无延迟连接,提升用户的观看效果。此外,“5G+4K/8K”可以使视频画质更高清、音效更逼真,给用户更好的视听体验。在公交、地铁通勤、排队甚至是上厕所等移动上网的场景下,尤其是在地铁、高铁等高速移动、信号不畅、人流密集的场景中,网络传输速度和稳定性会极大地影响用户的视听体验。在5G 的支持下,用户在这些场景上网不会受网速和延迟的影响,移动传播更快、更稳定。
二、千人千面:个性化、差异化化需求。在现阶段的影视节目中,受众只能被动地跟随节目现场导播的镜头切换进行观看,这种单一的视角无法满足受众的个性化、差异化、创意化的需求。多机位多镜头视频制作可以给用户带来“千人千面”的视听体验,但由于低宽带和高成本的限制,目前只有重大体育赛事才会使用多机位直播。2018年,在俄罗斯世界杯比赛中, 咪咕视频首次使用“巨星视角”“AI 四维短视频”“饮水机视角”等机位进行视频直播。随着5G 技术的发展,多机位屏幕回送和终端传输成为可能,还可以把视频存储在“云”中进行后期处理,多接入边缘计算技术让受众的个性化需求得到满足。当受众选择某个镜头的画面时,终端会为其进行即时编导,配合其动作,让人人都成为自己的节目导播。
三、VR 直播:沉浸式、交互式视听体验。VR 实时视频直播和“5G+VR”的在线包装, 颠覆了人类过去的视听感受。[5]用户通过VR 设备走进虚拟世界,感知虚拟世界的奇妙,也可以通过“5G+VR”实现多人互动、多屏共享。2019年,中国国家京剧院和咪咕视频合作推出了《京剧人生》,这是VR 技术在“非遗”京剧专题片上的首次应用,依托5G技术,借助8K+VR 等技术手段,打破了实体剧场的空间限制,让受众成为剧场“当事人”,是真正的“身临其境”。VR/AR 视频的沉浸感和交互性打破了传统视听传播模式下受众单向接收的局限,受众成为选择的主体,实现了受众与传播者的双向交互。
5G 背景下传统文化影视节目视听传播的主要问题
现代化转换产生的文化误读。中国传统文化底蕴丰厚、形式多样,是影视创作重要的创作源泉,但有些传统文化在影视化呈现过程中出现了现代化误读,导致传统文化“不伦不类”。例如,影视剧中的汉服文化,汉服本身并非历史遗存,而是“被发明的传统”,它借助中国古代传统服饰的文化符号,在21世纪网络民族主义浪潮下的裹挟下应运而生,受到一大批年轻人的热捧。与此同时,中国传统风格的服饰、礼仪、舞蹈等文化符号也受到年轻人的追捧。影视剧的服饰“回归传统”看似成为当代的审美趋向,其视听传播也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成功,但是汉服作为“被发明的传统”,其对真正的传统文化的误读和歪曲,消解了历史的严肃性和传统文化的厚重性。
视听新产品的同质化。当前借由5G 技术的高速传播和大宽带,文化的复制和传播更加容易,但也导致我国目前的传统文化影视节目出现盲目跟风、同质化的现象,给受众造成审美疲劳和心理不适。例如,深圳卫视《诗意中国》、山东卫视《国学小名士》、浙江卫视《少年国学派》等流水线式、高度同质化的影视节目,观众对这些文化节目早已审美疲劳。这些节目对灯光、服饰、妆容等进行了精心设计,在5G 技术支持下,VR 和3D 全息投影等技术稳定发挥,为受众呈现了一场视听上的饕餮盛宴,但与此同时,它们在内容、模式和环节设计上存在高度相似,并且对传统文化的探讨多浮于表面和形式,并未深挖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
传播媒介和技术的产品化。媒介文化学者尼尔·波兹曼在批评社会的娱乐化趋势时曾指出:“真正的危险不在于传统文化已经成为大众媒介的内容,而在于大众媒介可能成为传统文化的内容。”[6]传统文化影视节目的本质仍是传统文化本身,但技术的高速发展让传播媒介不再是单纯意义的“工具”,而是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产品”。5G 技术虽然拓宽了传统文化影视节目的表达结构,但也不可避免陷入了过度追求视听奇观化的误区。不少传统文化影视节目创作者过度依赖技术来实现奇观化的视听效果,在这上面消耗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却忽略了传统文化本身的阐释和内涵。技术的“机械性”掩盖了文化的“灵动性”,瓦解了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
5G 技术赋能下传统文化影视节目的传播策略
深挖文化内涵,助力品质提升。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神内核是第一生产要务,首先要挖掘传统文化的现代内涵。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丰富多样,但表达思路仍遵循旧的套路,对现代受众来说依然是解读困难,如果不能将其进行现代化演绎,那么传统文化将与现代社会形成意义上的割裂。例如,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对“24 节气倒计时”的现代化演绎,主创团队深挖中国24 节气的内涵和文化,将“中国传统节日”与“现代文化”重新连接,将“节气”和“倒计时”结合,通过精彩的影像表达,对传统文化进行了现代美学演绎。其次要熔铸现代文化的时代精神。在当下,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导向,在满足社会大众对传统文化视听需求的同时,也要展现传统文化在新时期的文化内涵和时代精神,让传统文化释放其感召力和凝聚力。
强化5G 赋能,凿通感官联觉。尼葛洛庞帝认为,多感官的综合体验有利于人们做出更好的判断,[7]对于传统文化影视节目也是如此。多感官结合能让受众完全沉浸其中,获得极佳的视听体验,因而判断节目的视听传播效果,受众的体验无疑至关重要,他们的感官能否在节目中得到延伸和再造、能否得到沉浸式体验等都是创作者需要考虑的。这种联觉设计打破了单一的感官壁垒,增强了感官体验,让受众身临其境地体验到传统文化之妙,提高了传统文化的视听传播效果。例如,2020年在北京园博园举办的第四届中国戏曲文化周,“5G+VR”直播贯穿全程,世界各地的人都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云”观看,跟随镜头沉浸式、临场式参与其中。2021年,电信视频彩铃以“云游中国之丝路千寻”为主题,运用5G 技术传承中国丝绸之路文化,用户在电话通话等待过程中可以在“云端”欣赏中国古代丝绸之路之美,跨越时空,延伸人的感官。
打破媒介边界,实现多屏共振。5G 打破了人们在信息生产、传输速度上的限制,使媒介之间的连接更高速、更快捷。例如,2020年的央视春晚由5G 全程支持,使用“5G+8K”进行远程传输,同时发行了《2020 春晚》直播电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还联合腾讯、阿里巴巴、百度三大公司,在微信、支付宝、百度三方进行红包互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跨屏互动和协同共振,用现代化技术演绎和续写传统春节习俗。此外,央视春晚与短视频平台合作,以短视频形式让春晚舞台传播到多个短视频平台上。至此,这场春晚几乎覆盖了所有的媒介转述类型。5G 使得网站观看、电影制作、电视直播、移动浏览的多屏共振成为现实,延展了晚会的媒介形态,高效快速地实现视听传播。5G 深化了媒介与制作方、传播者、受众之间的互动,原本明确的传受关系被打破,新的协同共振成为主要趋势。
关切受众需求,提升互动体验。受众的需求和动机在信息传播过程中至关重要,传统文化影视节目的视听传播需要以广大受众的需求为重,加强受众与传统文化影视节目的关系,提高受众的满意度。首先需要对节目受众进行画像,借助大数据和算法技术分析受众的偏好和媒介使用习惯。5G 技术将大数据的弹性、利用率和粒度确定为已知值,通过三个梯度实现对大数据的高度访问、缓冲和存储归档。[8]其次,以5G 技术为着力点,加强受众互动。除了在技术上提升产品的性能外,还可以通过交互设计提升用户的体验感,让受众主动参与到传统文化视听产品的生产制作环节,切实感受传统文化的内涵。例如,利用“5G+AR”技术实现传统古建筑的个性化搭建游戏和古装变装小游戏等交互设计,促使受众从接收者变为传播者,更好地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
结语
5G 技术为传统文化影视节目的视听内容呈现、受众的沉浸式体验和多屏转述提供了技术支持。基于5G 技术,传统文化影视节目的协作性、互动性、移动性将进一步巩固,大大增强了受众的视听体验,但是5G 技术高速发展导致技术支持开始代替文化符号支持,喧宾夺主,削减了文化的厚重感和严肃性。这对于传统文化的正向传播产生了极大的消极影响,因而传统文化影视节目的视听传播需要注重内容产制和技术进步的协调并进,不顾此失彼。